香港 博士后:2011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物事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3:39:00

2011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物事迹

 

 阿里木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阿里木,男,40岁,新疆维吾尔人。

 阿里木1989年在新疆石河子参军入伍。退伍后,在当地供销社工作,1997年供销社破产后,阿里木离开新疆走南闯北,2002年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他在毕节看见很多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深知缺乏教育给人生带来的晦暗。从2006年起,阿里木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在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阿里木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崔永元这样评价阿里木:阿里木的义举告诉我们,慈善没有门槛,哪怕一米见方的铁皮家当,你也可以为慈善扇风点火。阿里木,草根慈善,用人间烟火展现善良情怀。

推选委员陈菊红说:传说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颁奖辞】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陈起贤 倾其所有捐资助学的爱心教师

 陈起贤,男87岁,海南海口大坡中学的退休教师。

 陈起贤每月养老金有近2000元,但他给自己定下的生活费标准仅每月50元,通常两根胡萝卜熬粥就是一天的伙食。而他家中最值钱的还是学校给的一台老式电视机。老人对自己这样苛刻,可在2001年时,他拿出了全部积蓄10万元给大坡中学建图书馆,图片馆建成后缺少书籍,陈起贤又捐出2000元购买图书。得知学校要重建校门,他又拿出3000元。2004年开始,他又每年拿出5000多元积蓄,以父亲和自己的名义设立“业贤奖学金”,为学生发放奖学金。随后他相继又拿出20万元,捐给大坡教育发展促进会,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陈起贤说,他百年后愿意捐献出眼角膜,甚至愿意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身体,为社会做贡献。

 邓卫星 卖猪肉的“慈善家”

 邓卫星,男,52岁,广东省英德市下石太镇农民。

 邓卫星在当地靠卖猪肉为生。他所在的下石太镇是英德最贫困、最偏远的镇之一,贫困家庭多、留守儿童多。邓卫星从小喜欢读书,但因为穷,没能完成学业。他经营猪肉生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山下乡收猪,他看到了很多和他一样因为贫困和路远上不了学的山里孩子。为了圆山里孩子们一个读书梦。他和家里人商量,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学生之家”。

 从1981年到现在的29年里,前后共有859个孩子住进了他为孩子们提供的 “学生之家”。这些孩子60%来自困难家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邓卫星夫妇看顾这859名山区的孩子,在这里读完了小学、中学。最初,在邓卫星家寄宿是全免费的,只需要自己带些米。但随着孩子越来越多,为了维持“学生之家”,邓卫星开始收取很少的住宿费。从一年175元,到现在的每年325元。325元,平均一天只要两元多,即便如此,真能交足的孩子也还不到三分之一。镇里的学校一度搬迁,邓卫星也跟着搬迁。1992年,邓卫星卖掉了两块珍藏的黄蜡石,倾其积蓄在现在的地方盖起了两层楼———8房2厅,除了自己一家四口住的3间房,剩下全拿来做了孩子们的宿舍。最多的一年,这里住过近50个孩子。29年间,再苦再难,邓卫星从没主动向当地政府、向旁人。也没向从他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们伸过一次手,哪怕他们当中有人已经成了大老板。

 高金磊 坚守大别山的大学生村官

 高金磊男,26岁,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村官。

 高金磊出生在湖北农村,为了高金磊念上大学,家里卖掉了栖身20余年的房子,两个姐姐也退了学,都期望他最后跳出农门。高金磊上学时在一次建筑民工兼职中,他切身体验到了农民们的现实疾苦,那时心中便深深地藏起了改变农村的梦想。

 2008年,高金磊大学毕业后,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到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做一名大学生村官。在百丈村,高金磊不仅做村官,为了改变农村现状,他还要办养猪场,做猪倌。亲人和朋友都一致反对他的做法。但是高金磊坚持自己的梦想。养猪场建成以后,高金磊搬起行李住进了养猪场。缺技术人员时,他承担了技术员的工作,除了到各地大型养殖企业学习,每天还要准时打扫猪舍,喂料,并做好疫苗、消毒每一个细节的记录,高金磊晚上还要将白天收集到的数据录入到电脑专业软件中进行科学分析,还要不停学习兽医药理和养殖管理方面的知识。2011年,高金磊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湖北省地税系统的公务员,结果他再一次选择了留在农村。现在的百丈河村的养猪场发展情况良好,各项生产进入正常轨道,已具备年产万头生猪的规模,年产值在千万以上。在他的带领下,这些村办企业目前办的红红火火,不但解决了本村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帮助了其他村一同致富。

 胡丙申 辛苦10年为乡民还债的诚信局长

 胡丙申,男,67岁,山西运城人,退休前任山西省夏县的乡镇企业局局长。

 1992年胡丙申上任山西运城夏县乡镇企业局局长时,夏县乡镇企业年产值仅有2000多万元,大多陷入困境,眼见苏南等地的农民都依托乡镇企业富裕起来,胡丙申心急如焚,一些走投无路的农民纷纷求助胡丙申。由于政策不允许政府部门作担保,胡丙申就以个人名义先后为19户农民担保借贷69万多元。2001年,胡丙申从局长岗位退下来后,债主都纷纷找到了他。因为一些农民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还债,现在债主希望担保人还债。有人建议胡丙申找找关系,把贷款做死账处理,或者请组织出面解决。但胡丙申最终都拒绝了,并承诺争取12年把所有钱连本带利都还上。为替老百姓还债,胡丙申10年来摆过地摊卖对联、卖鞭炮,开过饭馆、理发店,搞过养生馆,经营过小商店,甚至给人做饭、剃头,这样,胡丙申整整走了10年还债路。2010年底他终于还完了最后一笔欠债。10年间,他连本带利总共还了39万元,胡丙申也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还债局长"。

 胡艳萍 收留智障者的“爱心阿姨”

 胡艳萍,女,37岁,吉林省长春市私营企业主。

 胡艳萍18岁时开始创业,经过10多年在商海的打拼,现已拥有苗圃生态园、酒店等多处企业。2001年,她7个月大患有先天智障的儿子离开了人世。受到丧子之痛打击的胡艳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六个月,几乎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勇气。从那之后,她开始慢慢加入了关爱智障人群的行列。2002年到现在,她先后收留救助了五十多名智障人员,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他们之中有的已经康复重返社会,有的还生活在她的胡记善满家园。她给他们取了很好听的名字——开心、快乐、幸福、吉祥……在这些名字背后,寄托了胡艳萍对生活的期望和对他们的一腔爱心。在照顾智障患者的同时,他还资助多名贫困大学生,其中一位已经顺利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并于2008年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

 胡忠 谢晓君夫妇 坚守在雪域高原上的支教者

 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2003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谢晓君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今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 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颁奖辞】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刘发英 托起大山希望的“英子姐姐”

 刘发英,女,41岁,湖北省长阳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

 1991年,刘发英从湖北省枝城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申请支援边区。而这一去却是18年。刘发英的这个决定也深受父亲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她的父亲毕业于武汉大学,自愿回家乡长阳当了一名教书匠,他常这样教育孩子:“如果每个山区的孩子都想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那农村永远不可能富裕,农民只能世代贫穷。”父亲的话在刘发英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她发誓一定要践行父亲的诺言。1991年9月,刘发英来到长阳黄柏山陈家坪小学报到,两条板凳、一块木板、一堆稻草为她安了窝。2005年秋,她在资丘镇白沙坪小学任校长,学校里有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不起书,面临失学危险,她为此苦心焦虑。一次她在接待了两位来自武汉“心之旅”的助学志愿者,第一次接触到“网络助学”的概念,从那时起,她开展了网络助学,发布资丘镇贫困学生的信息。

 截止2011年8月1日,共筹集海内外助学资金180多万元,长阳及周边县市725名大、中、小学生得到“英子姐姐”的资助,不再为“上学难”而发。如今,说她不务正业的人少了,问她善款下落的人也少了。起初四处碰壁的她,用锲而不舍的信念和透明公开的流程,赢得无数人的信任。在她的感染下,已有21个志愿者加入到刘发英的网络助学团队,其中有退休干部、中小学校长、摄影爱好者、作家和律师等。

 刘金国 两袖清风、一心为公的领导干部

 刘金国,男,56岁,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督察长。他工作岗位、环境、职位多次变化,但清正廉洁、一尘不染、一心为公的本色没有丝毫改变。刘金国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自己的亲属,却无一跳出“农门”;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但从不提前打招呼,吃饭除了在机关食堂就是路边小店;从不接受各种宴请,从不接受任何礼品,哪怕是一瓶酒、一盒茶叶;经常出席重要场合,却没有一件名牌衣服;配有工作用车,家属从未用过。刘金国遇到重大突发事件都亲临一线指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紧急调集、指挥全国2万多名公安专业救援力量,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8335人。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火灾事故发生后,他带专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面对数十个储量巨大油罐随时爆炸的危险,临危不惧,果断决策,科学组织,连续在火场最前沿指挥7个多小时,直至大火被成功扑灭。石油化工火灾的灭火救援是世界性难题,15个小时扑灭了10万吨油罐大火,专家称为世界奇迹。刘金国不论在什么岗位、分管什么工作,样样干得优秀。2011年,根据公安部党委部署,直接组织指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亮剑”行动,全国共破案近3万起,打掉制假售假等犯罪团伙6700余个;具体组织指挥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全国公安机关抓逃率超过84%,抓获涉嫌故意杀人在逃人员1万多名、潜逃10年以上在逃人员2万多名。他嫉恶如仇,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人员,公安部纪委监察局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刘金国曾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河北省“优秀人民公仆”、“优秀共产党员”、“廉政公仆”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国务院记个人一等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这样评价刘金国,内心有道德追求的人,行为永远不会逾越内心的道德底线,当他的道德追求具有高尚物质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有无限的满足感,我想刘金国完成了这种道德实现,推选委员图光尽说,正因为头顶有国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政廉洁,疾恶如仇,临危不惧,知难而上。

    【颁奖词】贼有未成今我负,事无不可对人言,是顿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杨眉出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刘金国没能到达现场,给大家写了一封信:我因执行公务不能到现场,向大家表示歉意和致敬,我的荣誉属于200万公安干警,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我是人民公仆,如有不廉洁,不公正,不负责,不作为的任何一点,并将主动辞职,坚决言行一致,绝不失信于民——刘金国)

 刘竹承 慈善路上的“台湾爸爸”

 刘竹承,男,68岁,台湾商人。

 刘竹承从1997年开始在山东潍坊投资建厂,如今已经是颇有成就的台商,但他依然过着节俭的生活。他从不抽烟,从不喝酒。但是,面对需要扶助的孩子,他出手总是那么大方。这一切,都是因为刘竹承是苦水里泡大的人。68岁的刘竹承从不避讳自己是个孤儿。他说,自己作为孤儿的感受让他对身边那些孤儿、贫困学子们的遭遇,体验得非常深刻。在山东经商15年来,他已经资助了151名学子,耗资500余万元。很多被资助的孩子叫他“刘爸爸”,每学期开学前,刘竹承都邀请他资助的学生聚会,逐一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发放下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有好几位学生在他的资助下考上了清华、北大。刘竹承先生除了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外,还先后在昌邑市、奎文区对孤寡老人、残障老人进行资助,每人每年提供200—300元生活费。2011年,刘竹承又为临沂市22位智障残疾老人资助生活费每人2000元。

 孟佩杰 照顾养母12年的孝女

 孟佩杰,女,汉族,20岁,山西师范大学学生。

 孟佩杰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重病,无奈将她送人领养,不久生母去世;5岁的孟佩杰由养母刘芳英照顾,三年后养母刘芳英因病瘫痪,不久后,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 8岁的孟佩杰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俩人就靠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每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为全身涂抹褥疮药膏。孟佩杰一直悉心照料养母刘芳英,不离不弃。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十二年,4000多日子,孟佩杰不仅仅在生活上照顾了养母刘芳英,更重要的一点是,她的存在让刘芳英渐渐找回了生活下去的责任和勇气。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丁俊杰这样评价孟佩杰: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一个感动中国人的平凡女孩。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颁奖辞】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史铁生 挑战生命极限的作家

 史铁生,59岁,逝于2010年年底,北京作家。

 1969年,史铁生去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史铁生去世前一周要坚持血液透析三次,这样的生活却长达9年,伴随1000多次的针刺,使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成了蚯蚓状。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宋金萍 细心照顾老师28载的“感恩学生”

 宋金萍,男,69岁北京市退休教师

 宋金萍13岁时在北京王府井八面槽上小学,钟炳堃是他六年级的班主任。当时钟炳堃仍单身,学生成了她的孩子,他也给了从小就失去母亲的宋金萍无限的母爱。宋金萍在北京体育学院读书时,钟老师常去看他,把平时积攒的22元钱和一些零零碎碎的粮票给了宋金萍。帮助宋金萍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阶段。工作后的宋金萍在一所学校当老师,他常去看望钟老师,为钟老师买好生活用品。在钟炳堃70岁时,宋金萍担心自己不能每天去看老师,他和妻子商量,将老师接回了家。就这样,钟炳堃老人住进了宋金萍家中。年迈的钟炳堃,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人也开朗起来。2001年,钟炳堃老人双目失明,大部分时候只能躺在床上生活。宋金萍悉心的照料着老师,虽然已是99岁高龄,但老师身体非常健康,血糖、血压等各项指标都很正常。

 春去秋来28载,钟老师已是孩子的奶奶,自己的“母亲”。有了这位“母亲”,宋金萍除了买菜要出趟门,大部分时间就在家看书,陪伴老人。

 杨丽 一生献给工人的工会主席

 杨丽,女,61岁,退休前为昆明市工会主席

 上世纪80年代,正值全国推行工会主席海选的热潮,年仅32岁的杨丽经全厂5000多名工会会员海选,以97.5%的赞成票当选为云南汽车制造厂的工会副主席。“受职工之托,忠职工之事,解职工之难,暖职工之心。”这是杨丽为自己设立的职业道德标准,如今,这不仅成了昆明市工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在整个云南省工会系统也家喻户晓。她常说:“为职工说话办事是工会干部的天职。” 为了替工人维权,为工人撑腰,她无私无畏、仗义执言。她不仅从具体事件上为工人维权,还从源头上为工人维权谋利。在她先后担任省市政协委员、省市人大代表的将近20年间,她提出了近百个维护工人权益的议案、提案、意见和建议。

 30多年来,她不知下了多少工厂,走入多少职工的家,握过多少个病人的手,进过多少次火葬场,惟独欠家庭、欠亲人太多的情,两个孩子几乎自小吃方便面长大,80多岁的老母亲盼了30年,也没有与女儿吃上一餐年夜饭;为了筹集送温暖资金,她说得出口、伸得出手,甚至为了两万元捐款忙里偷闲去给理发店开业剪彩,惟独在待业多年的儿子工作问题上张不开口;每每看到困难职工,她总是忍不住慷慨解囊,仅14年来帮助5个困难家庭的6名寒窗学子,花费的钱就不少于10万元,惟独拿不出15万元购房款,白白错过分房机会,直到2002年,一家4口还挤在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张平宜 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张平宜,女,52岁,台湾云林县人,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执行长。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2000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多方询问后,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2002年,她履行自己的承诺,为村庄的小学兴建了崭新的教室。2003年起2011年,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为了筹建建校的资金,她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带着医生丈夫每月给的1万元新台币零花钱坐出租车,去试图说服潜在的资助者。她带着积攒起来的善款,回到大营盘,当上了新教学楼的“监工”。11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毕业生。为了给孩子们找出路,她又让在青岛开办工厂的弟弟,为想要外出打工的学生们提供职业技术培训。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这样评价张平宜: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颁奖辞】噫吁嚱,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跨越怀疑,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王天昌 11年坚持治沙的当代愚公

 王天昌,男,甘肃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农民。

 离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不到四十公里的长城乡红水村,地处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在沙漠中有一方茂盛的沙生植物,是甘肃武威的农民父子王天昌用11年时间种养出的6400亩“沙漠植物林”。由于腾格里沙漠风沙线不断前移,红水河东岸沙区植被破坏严重,风沙活动频繁,每年有大量的农田和庄稼被风沙埋压和毁坏,父亲王天昌和儿子王银吉便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在风沙口种树种草,让沙漠绿起来。1999年春,父子俩走进这片东沙窝,开始了艰苦的治沙生涯。在当地沙漠中心地带有一处人称“地窝铺”的地方,从地面挖下去四五米,然后扩大至10平方米左右的“大坑”,上面铺树枝、草垫,就成了父子俩生活6年的住所。直至2006年,他们才有了当地政府为其建立的三间看护沙漠林区的平房。沙生苗木短缺,他们就自己培育;春天植树的黄金时节,人手不够,就自己花钱雇请10多名临时工帮助压沙障、栽树苗。在沙进人退的不幸岁月,在“谈沙色变”的荒漠边缘,王天昌、王银吉父子挖坑居住,靠两峰骆驼运水浇灌,11年间在地处腾格里沙漠的西南边缘建起一道绿色屏障——6400亩压沙林。

 朱光亚 中国两弹元勋 863计划领导人

 朱光亚,男,生于1924年,逝于2011年,享年87岁,湖北武汉人,著名科学家。

 朱光亚青年时期求学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25岁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春,从美国回到祖国北京,投身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地教授物理学并组织筹建物理学研究所。1956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事业,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地下核试验的攻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防科技领域,朱光亚还指导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一一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及技术研究开发工作,潜艇核动力、核材料技术的研究发展,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国防关键技术报告制定,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等重大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 “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朱光亚为我国核事业的教育、试验、发展提出了许多战略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思想和建议,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实现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这样评价朱光亚:纵览全局,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推选委员阎肃说: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力,自尊!

【颁奖辞】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孙焕平 为食品安全鼓与呼的农民

 孙焕平,男,42岁,江苏淮安楚州农民。

 孙焕平初中毕业后,进城当了卖菜小贩,卖过豆腐,发过豆芽,做过水发产品,开过饭店,也曾经办过乳业公司。一来二去,他熟悉了市场上的“黑心菜”的内幕。保鲜粉发豆芽、在活鸡肚子里填沙子、用违法添加剂保鲜竹笋和海参等食品保鲜的技术等等,从饮料到水发产品、豆制品……孙焕平自己也搞不清楚换了多少行业。每个行业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年过不惑的孙焕平觉得不能在这样的营生里混饭吃。他想到了要向全国人民揭发这些黑幕。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食品安全法》,孙焕平萌生在全国开展义务宣传《食品安全法》的想法。从2009年4月7日起,孙焕平开着自己购买的一辆箱式小卡车,和自愿者一起走遍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5万里,自费义务宣传《食品安全法》,倡导设立法定食品安全日。因为这事,他耗资10多万元,有人说他是“神经病”,妻子跟他离婚,但他并不放弃。今年5月,孙焕平宣传中,自费、自编、自导《食品安全法》宣传广场演出,包括了说唱、情景剧、小品等多种形式,将《食品安全法》的有关条款和解读贯穿于节目之中,现场“揭秘”了不法商家和商贩在豆芽、脆豆腐干、皮肚、水发产品等加工制作过程中的非食用化学添加剂使用过程和作用。

 王光国 愚公书记

 王光国,男,40岁,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任店子坪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闭塞于大山与狭谷之间。村民出行,只能走洋芋河畔那面悬崖峭壁上的一条羊肠小道。全村185户686口人,每年所需约40万元的生产生活资料,全靠肩挑背驮。在村支书王光国的带领下,面对洋芋河畔陡峭而坚硬的岩石,他们挖山前行;在悬崖上,他们腰系绳索悬在空中,一锤一锤打下炮眼;在半山腰,他们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把石头一块一块撬开搬走。6年间,村民们投入劳力2万多个,自筹物资款近6万元,开挖土方15000立方米,炸开的三道岩石达35000立方米,打通了2公里山路。洋芋河左岸,一条1.5公里的“毛公路”延伸到了村外。洋芋河畔,终于回荡起了摩托车的喇叭声!这,只实现了村民们的初级梦想,而他们希望凿出一条可供汽车进出的致富路,再坚硬的岩石,也硬不过人的意志,再难挖出的路,也会在脚下延伸。

 许月华 130个孩子的妈妈

 许月华,女,55岁,湖南省湘潭市福利院供养人员。

 许月华1岁时失去父亲,母亲在她12岁时也去世了。18岁时,她为谋生在铁道上拣煤渣时,不幸被火车夺去了双腿,被送进了湘潭市社会福利院。在福利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了半个月,她就慢慢学会了用小板凳“行走”并向院长提出帮忙照看小孩,成了一名没有任何报酬的编外保育员。福利院的小孩大多有各种残缺,很多人看着都觉得可怕,而许月华却坚持和他们睡一床,因为“照顾起来更方便”。身高不足一米、靠两个小板凳“走路”的许月华,用自己感恩、坚强、甘于奉献的心,给予福利院的孩子们完整的母爱。37年间,许月华用坏了40多个小板凳,经她照顾的小孩多达130多个,其中有不少孩子被领养、考上大学或结婚生子。这些走出福利院的孩子,在填写履历表“母亲”那一栏时,写的是同一个名字——许月华。

 王大珩 中国当代科技推动者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男,生于1915年,逝于2011年,原籍江苏吴县,科学家。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是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由他主持开设的光度、温度、长度等计量研究工作,成为后来成立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某些工作的技术基础。1958年,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晶体谱仪、电子显微镜等8种当时属于高级精密光学仪器的“八大件”,闻名于全国科技界。1960年,世界上激光技术问世,事隔一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诞生于王大珩领导的长春光机所,他在解决晶体与氙灯的结构设计中起了重要作用。通过他的影响和努力,世界光学委员会(ICO)接纳中国光学学会为该会会员单位,并和世界上多数国家光学学术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促进了学术交流活动。

 邓小岚 心系山村的马兰后人

 邓小岚,女,今年68岁,北京市公安局退休职工。新闻工作者邓拓长女。

 1943年,人民日报前身《晋察冀日报》所在的河北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马兰乡遭到敌人袭击,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而惨遭杀害。在一次随报社队伍突围后,邓小岚出生了,父亲将其寄养在老乡家,3年后才将她接走。2003年,邓小岚再次来到这个父辈呆过的工作地,看到当地人民生活依然困苦,村里的学校濒临塌陷,学校里只有一、二年级的学生,全校也只有一个老师。村里的孩子们连一首歌都不会唱,她觉得自己应该为这里做点什么。当年,邓小岚首先为马兰集资4万元,把村里的校房翻修一新。这次后,她就再也没有和马兰村分开过。2006年底邓小岚把家人和朋友们捐送的手风琴、小提琴和吉他等乐器带到了马兰村。三年来,她把孩子们培养成为一个马兰山村小乐队。2008年10月,在北京市中山公园,来自马兰村的小乐队身着整齐的服装开办了一次小型音乐会。几十个学生的蓝色衬衣都是邓小岚一针一线地改出来的。除了教当地的孩子们唱歌,组建乐队,邓晓岚还为村民设计盖新房的图纸。邓小岚说,她希望能为马兰村的教育和发展争取更多资金,邓小岚用她自己的行动,默默地践行着父辈的理想,为这个村庄无私奉献着。

 吴菊萍 最美妈妈

 吴菊萍,女,31岁,现浙江嘉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目前小女孩已经好转,吴菊萍手臂骨折,受伤严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2011年9月12日,吴菊萍和坠楼女孩妞妞约好,回家过中秋团圆。吴菊萍自己有一个刚刚7个月大的儿子,在救人前她健康活泼的儿子还没有断奶。由于吴菊萍治疗时要服大量药物,她不得不给孩子断了奶。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这样评价吴菊萍:倏然之间事情就发生了!没有犹豫与权衡的空间与时间,不假思索就伸出双手,这是本能,是善良的本能!

推选委员朱玉说: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

【颁奖辞】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夏娟 烈火中唤醒15条生命

 夏娟曾是弃婴,他的养父母夏件根和周年花今年已经年过半百。11年前,他们一家人从新建县生米镇夏家垄来到了南昌市,租住在筷子巷35号已经11年。父母两人都是西湖区的环卫工人。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0分许,夏件根夫妻像往常一样起床去清扫路面。12岁的夏娟由于马上要考试,学习至深夜。凌晨2点15分许,家里忽然停电了,她又听见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噼啪声,便开门查看,结果发现筷子巷35号大门处冒着火光。当时夏娟吓慌了,但她立刻跑去敲邻居们的家门,拍门时也忘了说着火,只是不停地喊“快起来,快起来!”,最终使得15名邻居脱离了危险。事后,她没向外人说起唤醒邻居的事情,同学们也只知道她家被烧了。但夏娟最自然的举动、最平凡的善良闪烁出的人性之光,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彭茂林简介

 彭茂琳,女,1963年出生,重庆市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凤鸣路社区居民,现为渝北区剪爱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现年48岁的彭茂琳,从小患肌肉萎缩症导致身体残疾,虽然读完了高中,但却因残疾而与大学无缘。可是,不服输的她却自费学完了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工商企业管理的全部课程。20岁那年,彭茂琳进入一家工厂做管理工作,不久后便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后来,可爱的儿子出世了。可是,命运弄人,儿子1岁多时,被诊断出患有血友病。为了给儿子治病,彭茂琳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丈夫在经受多年的压力之后,终于在儿子14岁那年也与这个家庭分道扬镳。在多年与血友病作斗争过程中,彭茂琳结识了许多血友病患者及家属。2006年1月1日她和她的病友家庭在重医附二院爱心专家娄世峰教授的支持下开展了重庆有史以来首次血友病患者医疗救助活动,在彼此的沟通中她开始明白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沟通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她深深的感受到大家需要的是治疗,是改变。彭茂琳从小兴趣广泛,喜欢写写画画。在照顾儿子的日子里,彭茂琳开始研究中国的剪纸艺术,并独创出“多层次立体表现技法”,并获得国家专利。能否让这些病人和家属学习剪纸艺术从而增加家庭收入呢?2010年,彭茂琳和血友病家庭在渝北区双凤桥街道的大力支持下,筹集资金申办了微型企业,为了帮助企业发展,渝北区委周旬书记、街道办事处、区微企办、区残联等领导多次来到彭茂琳创办的企业了解发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她们解决场地、资金等面临的困难,她们的作品从不为人知到参加巡展;从地摊走进三峡博物馆和四川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从重庆走向全国走进中南海走出国门无一不凝聚着党和政府的关爱,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他们自强不息的努力。

 庄仕华简介

 庄仕华,男,汉族,1955年12月出生于四川简阳,1973年12月入伍,现任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少将军衔。2005年11月荣获中国医师最高奖“中国医师奖”。庄仕华喜欢穿白大褂,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当一辈子医生。”从18岁入伍当卫生员起,他就立志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30多年来,他用精湛的医术,解除了38万名各族群众的病痛,让绝望的患者看到生的希望。1980年,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庄仕华回到新疆。胆结石、肝包虫病是新疆的多发病。庄仕华带领他的4人小组,创造性地开展微创腹腔镜手术,探索出肝包虫内囊摘除、胃修补、胆总管探查等27项手术,其中7项填补国内空白。高超医术的背后,是庄仕华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为了尽快能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减少患者在手术台上的时间和痛苦,庄仕华每天要提几串葡萄回家,站在镜子前练习用手术刀剥葡萄皮的手法,每天三小时,几个月后,庄仕华完整无损地剥下了一颗葡萄皮,晶莹剔透,不见一点葡萄汁。病人离不开庄仕华,是因为他有妙手回春的神奇医术。他治愈的病人中,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小的1岁9个月,他以精湛的医术,坚持每天六个小时二三十台手术,创造了10万多例腹腔镜下胆囊手术无一失败的医学奇迹。为了让百姓看得起病,解决一些大型手术治病贵、治病难的问题,庄仕华还带领团队摸索出了一套科学、价廉、有效的治疗方案。要求医院所有药品和器械都从生产厂家直接进行招标,减少中间买卖环节,从根本上降低患者看病用药的成本。他说:“我们有个承诺:择期手术的病人不超过三天。为什么我们一天要做几十个手术呢?病人少住一天院就要少花好多钱。做到尽量合理的检查,用B超检查清楚的绝对不用CT检查,当天其他医院的化验单到我们医院有效,一个礼拜里以内的心电图、透视单、B超单都有效不检查了;专门有个用药检查小组每天对每个医生的用药进行检查,用药是不是合理,不准你用昂贵的药,而且用药时间给你限制,一般的用三天,最重的五到七天必须停药。就这么一算一个病人节约四五千块钱完全可能的。”除了为患者治病,庄仕华还和同事一起,照顾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患者和失学的儿童。八年前,庄仕华从死神手里救回了维吾尔族妇女古丽沙的命,当知道古丽沙失业在家,丈夫离家出走,一个人还要拉扯三个年幼的孩子后,他就和这个贫困的家庭结成了“亲戚”,经常和妻子利用周末、节假日来古丽沙家里为她解决困难。帮她修缮房屋,送来羊肉米面,给孩子交学费,帮助古丽沙联系工作。在庄仕华和医院的帮助下,去年五月,古丽沙家分到了廉租房,又是庄仕华带人给他们装修好房间,把房租、水电暖费一次交清。古丽沙的女儿阿丽瓦热每次只要取得好成绩就给庄仕华缝制一顶小花帽,至今已经缝了13顶。她说:“在我们这个民族里面,送花帽是给自己最尊敬最亲近的人,表达自己的心意。我觉得他在我生命中特别重要的一个人,觉得像自己的爸爸。每次一见到他们一家人在自己家里边,就感觉特别开心、特别热闹。”

 杨永飞简介

 杨永飞,空军航空兵某师副师长、特级飞行员。这位人民空军精确制导武器实弹攻击命中率、命中精度最高纪录保持者,这位最新一代战机的驾驭者、执教者和指挥员,用行动诠释了人民空军一个崭新的新“王牌”时代的到来。当今时代的战争面貌因精确制导而改变——二战期间需要投掷9000枚炸弹才能摧毁一个目标;而如今,只需出动1—2架飞机,发射1—2枚精确制导炸弹,就能达到攻击目的。然而多数情况下,导弹的命中精度受传感器效能、周边环境、电磁干扰以及操纵技术等多方面影响。实际情况是,即使最优秀的飞行员操控最先进的武器,也无法做到百发百中。有人统计,哪怕是当今武器发展超前的军事强国,精确打击命中率也仅在60%左右。

 而杨永飞在历次实战演习中发射和投掷各类对空、对地精确制导弹药14枚,发发命中目标,创造了命中率100%的梦幻战绩。他摸索出的“网格法”与“二次截获法”,更彻底破解了这类导弹“打不准”的难题。此后,这个师发射的所有这类导弹,除一枚因为舵机故障“打飞”外,全部命中。在一次飞行中,杨永飞创造了第三代战机海上飞行高度最低、跃升载荷最大、准备攻击时间最短3项纪录,同时,一套“超低空快速跃升攻击”的新战法就此验证并定型。“他就是空中战场的舒马赫!”飞行员们对杨永飞高超的飞行技能和直面挑战的勇气佩服至极:几年来,杨副师长多次挑战新装备训练极限,数十次结合演习任务在陌生环境驾机进行探索性实践,不仅验证了复杂恶劣条件下所有作战数据,还摸索出了几十种实弹攻击新方式。

 59套战法,35种预案,30多万字教材,30多篇理论文章,8项重大技术难题解决方案,3次导弹改装建议,5处武器系统原始数据错误纠正……这一切,是杨永飞新机改装9年来所创立、编撰、攻克的成果一瞥。他的成绩已远远超越了人们对一名飞行员的期冀。事实上,当一拨拨专家阅读了他所撰写的文章与报告后,无不难以置信地感叹:“杨永飞,与其说他是专家型的飞行员,不如说他是懂飞行的工程师!”2002年,杨永飞所在部队改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三代双发双座多用途战斗机。涂满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全新铁翼,将他推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舞台。

 王继才、王仕花 坚守孤岛25载的民兵夫妇

 王继才,男,51岁,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仕花,女,49岁,王继才妻子。在离江苏省连云港燕尾港12海里的黄海海面上,有一座弹丸小岛——开山岛,面积仅有1300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开山岛虽然小,却是军事要塞连云港的右翼前哨阵地。

 1939年,侵华日军从灌河口登陆,首先占领了这里。1986年7月,王继才经群众推荐,组织考察,成为第五任开山岛“岛主”。上岛前,家里及亲邻几乎没有一个支持他的。村里的老人说,那荒岛上什么都没有,去了那里就等于去坐“水牢”。此前守岛的民兵待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13天,最短的3天。“当时,我是自愿要去守岛的,组织已经考察过了,领导说,岛上必须得有人去守,我也答应了领导,答应了就要做到。”王仕花在一次去探望王继才后,毅然辞掉镇小学教师的工作,把1岁多的女儿托付给婆婆,与丈夫在开山岛风雨同舟。到岛上后,夫妻俩在岛上每年总工资5700元,对于上有年迈老母,下有3个子女的大家庭,这点钱很难维持全家的基本开销。每年春夏秋三季,夫妇俩双腿泡在海水中,捕鱼摸虾,大点的托渔船捎回港口去卖,小点的才自己解解馋,这样一年也有个三五千元的“外快”,补贴家用。

 就这样,王继才和王仕花二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独守这个孤岛整整25年。

 钟吉章 举报广州地铁工程问题的退休工程师

 钟吉章,男,70岁,退休前在东莞任高级结构工程师,2006年退休后被返聘到广州穗监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公司。   

 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在监理广州地铁工程过程中,他检测北延线嘉禾望岗至龙归站联络通道土建工程6个地方,结果只有1个地方合格。但是公司出具的报告却是全部合格。钟吉章按捺不住,在博客上“冒死”报料:地铁三号线北延段工程验收报告作假。细心的网友迅速将其转发到微博上,引起舆论轰动。他当时这样解释自己的爆料理由:不合格工程为日后埋下隐患,一旦遇到地震,可能造成地铁塌方。我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这种情况下我就必须站出来。为这件事情,钟吉章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段时间里,在单位,他不受人待见,与领导相对无语。随后被调离原岗位,工资被扣发,绩效奖、职务补贴都被取消。有人在背后传他是“蓄意报复”,更有人打电话恐吓他说要把他抓走。去年,12月底,单位以合同到期为由,不再续聘他。对此,钟吉章并没有怀恨在心,他始终认为,人最大的幸福是能凭着良心做事。他并没有得罪谁,他只是讲了事实。很快,广州市政府部门彻查此次事件,市建设工程质监站迅速对施工方作出处罚,认定其违规检测及瞒报事实。

 修保  “平民包公”的平民情怀

 修保,男,56岁,吉林保民律师事务所主任。1981年,修保的堂姐被其夫杀害,法院只判了其12年有期徒刑,为给堂姐伸张正义,修保四处奔波。艰苦的经历,使他深切感受到百姓打官司有多难。因此下决心要当一名律师,为老百姓打官司。20多年来,他无偿帮助破产职工、弱势群体维权200余件,代理类似纠纷400余件,累计为3万名下岗职工及弱势群体讨回近2亿元的赔偿金和社保退休金。2004年初,修保无偿给因采血而意外感染艾滋病的68名农民提供法律援助,这是一起震惊吉林省和卫生部的大案。案件涉及人员众多、错综复杂、影响面广的特殊案件,修保不仅要维护当事人的权益,还要为社会的安定着想。最后,历时一年多的农民集体上访案件得到了妥善解决。修保没收一分钱,还给艾滋病人的孩子交了3600元学费。2007年,修保为给129家业户打官司,把吉林保民律师事务所的房证作为抵押,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把老百姓索赔的100万元先于执行了回来。为民申冤,修保甚至把自己的生命健康也置之度外。一次,修保的老毛病痔疮又犯了,医生给他做了漏管切除手术,缝和的刀口长达11厘米。就在他躺在病床上的第三天,委托他的一名工人告之修保明天法院提前开庭,修保瞒着家人,不顾医生阻拦,躺在出租车的后座上赶到5公里外的法院准时出庭。庭审时,修保11厘米长的刀口全都裂开了,血水顺着裤管流了一地。闭庭时,修保已经站不起来了。这场官司虽然胜诉了,事后,修保再次住进了医院,又做了两次手术。为化解当前信访难题,他出资二十多万元购置了办公设备,成立了“吉林市信访法律事务服务中心”,属非盈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接待上访群众1100余人次,已有138名长期上访的老上访户彻底息访,收到了积极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服务中心还成功稳控了六件常年上访、多次走访、集体群访的重大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黄家焱 农民工法律援助志愿者

 黄家焱,男,47岁,福建金磊律师事务所主任。黄家焱于1994年10月考取律师资格。1995年,他就开始免费为农民工等困难群众做公益诉讼代理和辩护,成了一名农民工法律援助志愿者。17年来,黄家焱承办的1000多件刑事民事案件,抽查满意度100%,实现零投诉。法律援助案件200多起,为600多个农民工等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帮助,减免律师代理费150多万元,追讨工伤医疗等款项达8000多万元。由黄家焱代理的轰动全国的“刘日太投毒案”中,作了27次有罪供述的武平特大系列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刘日太,从被判处死刑到死缓再到无罪释放,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的标志性案件,载入《人权》杂志,入编北京大学《国家司法考试》教科书。他还个人捐资10万元成立农民工法律援助站,免费发放自己撰写的法律宣传书籍。义务法律咨询5万多()次,收到来信6000多封,整理回信100多万字,装订成册20多本。单单2011年一年,他就为农民工无偿法律援助60多件,赢得社医保退休金等经济补偿达400多万元,可获利益近2000多万。

 李文祥 赤诚忠勇的老党员

 李文祥,男,87岁,退伍老军人。1948年,23岁的李文祥参加了解放军,此后的9年军旅生涯,从华野到三野,经历无数次战斗,参加过6次战役,从中原一直打到台湾海峡,荣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并获战斗模范、特等人民功臣称号,还获得了解放奖章。1948年9月打响的济南战役,是我军第一个对重兵固守的大城市强攻速决的范例。还不是党员的李文祥主动站到党员队伍中,作为突围队的意愿,冒着枪林弹雨冲到了城门口,拉响了炸药包的导火索。1949年5月,李文祥所在的28军攻打上海刘行国际电台。为了炸掉地堡,李文祥在尸体堆里等待黑夜来临,他匍匐靠近敌人阵地,把拉响导火索的炸药包投进了地堡。1962年,国家经历经济困难时期,党号召干部精简,下放支农,李文祥又像当年冲锋陷阵一样第一个报了名。党的一声召唤,李文祥义无反顾回到了贫穷的故乡。回到农村后的50年,李文祥从没向组织要官、要钱、要房、要待遇,谈条件,讲价钱。他只是告诉老伴,如果有一天离世,一定要把他的军功章放到自己的棺材里。1979年,原单位福建省建设厅来人,告知组织上决定恢复他的干部身份,请他重回福建工作。他也拒绝了。1984年,县民政局按政策每月开始给他发退职救济费26.48元,1985年福建原单位确定每季度给他寄发退职补助费。他拿着收据找到县民政部门,说自己不能两头拿钱让国家吃亏,自愿放弃救济费。

 刘磊  “生命禁区”的守护者

 刘磊,男,退伍军人。从1992年入伍到1997年病退,刘磊自愿服役,曾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优秀士兵三次,并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上班长。刘磊作为川藏线上一名优秀的汽车兵,为前方哨所、建制连队送达需要的物资,穿梭在“生命禁区”川藏线上,一跑就是4年。1997年底,身患高山综合症的刘磊,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深爱的部队。刘磊回到家乡以后,婉言谢绝了当地民政部门帮忙安置的工作。刘磊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建立了公益性质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免费为全乡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思想教育、心理咨询、生活关怀等服务,成为500多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成立“五保老人之家”,十三年如一日,成为30多位五保老人的“代理儿子”。同时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带动、带领岳西县的两大公益组织近500多名志愿者开展各项公益活动,给社会的弱者和特殊群体进行关爱,开展有益社会的公益活动。

 殷玉珍 内蒙古乌审旗井背塘的治沙者

 殷玉珍,女,46岁,内蒙古乌审旗井背塘治沙者。1985年,年仅20岁的殷玉珍,从陕西省的一个小村子东坑镇,嫁到了内蒙古毛乌素沙漠的腹地———乌审旗的井背塘。方圆几十里是茫茫无际的沙漠,只有他们一家人。别说是汽车,就是骡马车,也没法进出,因为这里没有路。她暗下决心:这辈子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1985年秋天开始,殷玉珍和丈夫开始在沙漠中种树治沙。经过多次沙暴摧毁从头再来,他们摸索出一套层层设防,步步为营的方法。丈夫劳累过度患了严重肺炎,长期强度劳动导致她早产。不久殷玉珍又开始了在沙地中修路,用养猪、养羊的收入购买树苗继续她的事业。在她的带领下,已经有84户农牧民承包荒沙地进行治沙造林。殷玉珍除了种一些常规作物外,还种了西瓜、哈密瓜、桃树、杏树、葡萄等经济作物。如今,殷玉珍已勾勒出一个“生态经济园”的雏形。据林业部门最新测定,到目前(2003年报道),殷玉珍的治沙造林面积,已达5.548万亩!

 雷方 奔赴全国各地的眼科教授

 雷方,女,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眼科教授。从1998年开始,作为“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国家医疗队的一名队员,雷方抱着为贫困白内障患者送光明的心愿,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五次进藏,三次进疆,登上世界屋脊,闯入生命禁区。10年医疗队工作中,雷方到过西藏、新疆、贵州等许多边远地区,还到过斯里兰卡等国家,先后为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6000多名白内障患者做了复明手术。国家医疗队进藏主要有3个任务:一是做手术;二是筛查病人;三是培养当地的眼科医生,有的县一个眼科大夫也没有,要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雷方率领医疗队在宁夏为贫困的白内障患者手术时,得知家里的父亲病重的消息,等她赶回家乡时,父亲已进入弥留之际。雷方成长为国家医疗队总队长后,10年来,她带队北上南下,新疆和田、安徽、宁夏、安徽、贵州、海南,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2005年,雷方开始担任国家医疗队总队长,带领全国12家医院选出的30多名眼科教授和护士长,到海南省贫困县进行复明手术。谭亚令老人就是其中一个,当时已经82岁,由于老人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眼部情况也比较复杂,最后,雷方成功为老人做了复明手术。老人生活困苦,雷方还给了他500元钱,老人竟哭了。后来,当地干部告诉她,老人从未见过这么多钱,那是感动的泪水。2007年,雷方带领国家医疗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做复明手术,亲手治愈了一个7岁的小女孩阿迪娜。小女孩失去了双亲,由奶奶抚养,雷方当时就承诺负担阿迪娜以后学习的全部费用,直到她大学毕业。

  深圳“募师支教”志愿者团队

  自2006年2月在深圳首次启动以来,“募师支教”行动先后举办了11届,已招募了十一批共548名支教志愿者。他们先后奔赴湖南、四川、江西、广西、西藏、新疆等地的乡村学校支教。深圳“募师支教”志愿者团队,共500多人,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12个省、自治区的180多所乡村学校,惠及山区学生6万多人。“募师支教”志愿者大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大学生,年龄最小的仅17岁。“80后”大学生孙影放弃了深圳的工作,远赴贵州大方县大水乡鞍山小学支教了半年。此后,她辗转大方县羊场镇等乡村,帮助改造危旧学校,建设希望小学,开展助学等志愿服务。在深圳爱心人士帮助下,募集善款370多万元,在贵州山区捐建或筹建了9所希望小学,为300多名贫困生找到了爱心资助。“80后”深圳女孩李樱樱放弃高薪的导游工作,参加首批募师支教,来到海拔1000米的湖南塔山瑶乡,一呆就是15个月。李樱樱曾入选2006年度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榜。先后赴甘肃陇南、广东湛江支教的深职院动漫专业毕业生陈坚培,从山区归来后进入了平安保险工作,入职不到一年就被公司评选为“明星员工”,并晋升为部门业务主任。近6年来,“募师支教”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并从深圳走向全国,叫响全国。今年7月,深圳“募师支教”行动荣膺第六届中华慈善奖。

 王运宏 用生命守护和谐的勇士

 王运宏,男,58岁,原河南开封市通许县邸阁乡司法所所长。王运宏从事司法工作18年,他的足迹踏遍了全乡的22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的家家户户,先后成功调解了1800多件民间纠纷,化解平息了10多起群体性事件,安置帮教了180余名刑释解教人员,为群众代写法律文书5000多份。2009年的一天,王运宏趁老百姓吃早饭的时间把一场土地纠纷解决了。调解完土地纠纷,王运宏打算当天下午去敬老院一趟,几乎每年逢年过节、汛期的时候,他都要到敬老院去看看,慰问帮助一下那些老人。但是那一天,王运宏却没能去看望他惦记着的老人们。

 王运宏咳嗽得厉害,到县医院检查发现,已是肺腺癌晚期。在医院化疗期间,他一接到电话,就显得着急不安,嚷着要出院。无奈之下,家人只好将他的手机没收。几次化疗后,王运宏回到家里输液治疗。2010年7月的一天,他接到一个群众电话,拔下针头就走。2010年12月,医院再次对王运宏下了病危通知单。单位领导和同事前来医院看望,他躺在病床上,还断断续续地询问之前处理的案件。2011年2月8日,王运宏因病医治无效去世。葬礼那天,十里八村的群众为他送行,乡亲们说,老王是为老百姓累死的。家人在整理王运宏遗物的时发现了二十多本工作笔记,里面清晰着记录着他调解的每一起纠纷,每一个案件,从家庭矛盾,土地纠纷到邻里纠纷。王运宏的办公桌上,至今仍保留着一叠印有他手机号的“警民联系卡”。只要群众一个电话,王运宏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王运宏去世4个月后,邸阁乡的工作人员重新为他补办了一张电话卡,并专门开通了一部“老王热线”电话,专门解决他生前未解决的矛盾纠纷。

 刘景瑞 战争年代是英雄和平时期是楷模

 刘景瑞,男,52岁,1975年月入伍。刘景瑞复员以后在老家濮阳县自我创业。27年来,他积极关心支持国防建设,为部队建设和退伍军人办实事,解难题。张万年上将曾将“战争年代是英雄,和平时期是楷模”十四字亲笔书赠刘景瑞。2009年10月1日,刘景瑞受邀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并受到胡锦涛主席亲切接见。1979年的边疆保卫战中,作为炮长的刘景瑞和坦克101勇往直前,歼伤敌人400余人,提前5分钟出色完成任务。1984年底,刘景瑞回到了老家濮阳县柳屯镇大没岸村。他借款2万元在濮阳县创办濮阳市第一家退伍军人培训基地。短短三年时间,共接纳退伍军人281名,并通过培训使他们走上了就业路。20多年来,他还为贫困战友捐款7万多元。多年来,刘景瑞从没停止过寻找老部队,得知老部队的确切位置后,他就让妻子取出8000元钱,前去看望部队官兵。从此,每年他都带着慰问品、慰问金到部队对优秀标兵进行颁奖。刘景瑞曾自己出资十几万元,为本村建起一所新学校。1994年,刘景瑞与别人共同出资近11余万元,硬化了村里的主要街道,修通了公路。2006年刘景瑞被防化团编为预任军官,当得知防化团家属楼下水道经常堵塞,他出资18000余元,对所有下水道进行了重新整修。2011年,他与濮阳县积极协调,筹资56800余元解决了广大预备役官兵的洗澡问题。

 吴孟超 人民医学家

 吴孟超,男,90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奖获得者,中国肝脏医学奠基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抗日战争时期,身居海外的吴孟超响应党的号召,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国内。从同济医学院毕业,走上外科医生的路。50年代,他投入肝脏外科的研究,和两位同事组成了三人“攻关小组”。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下,用做乒乓球的赛璐珞当灌注材料,做成肝脏标本,并创造了肝脏解剖的 “五 叶四段” 理论。1960年3月1日,他成功进行了中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1975年,他为患者切除了重18公斤,体积为63×48.5×40厘米的肿瘤,是至今为止国际文献报道的最大的被切掉的血管瘤。直到2011年,这个病人仍然健康地活着。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1999年,他推动建立了中国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并成为国内最大,国际唯一的肝胆外科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现在一年收治的病人超过10000名,一年的手术量达到4000例。2009年,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经国家批准在上海建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中国多发的疾病肝癌术后五年生存率,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肝癌对国人的伤害力得到了有效地扼制。国际肝胆胰协会前主席威廉姆斯评价说:吴教授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所瞩目和敬佩。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正是这样一位好医生。吴孟超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他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吴孟超手术时,用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缝合创面切口从不用专门的器械,他说:“用器械咔嚓一声 1000多元,我用手缝合分文不要。”吴孟超一生爱国爱党,他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 2006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4岁的吴孟超又一次热血沸腾:“要让中国肝胆外科站到世界最前沿!”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胡占凡这样评价吴孟超:吴孟超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颁奖辞】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蓝云 守望瑶山的乡村医生

 蓝云,男,瑶族,享年43岁,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区县板升乡弄立村医生。2011年5月6日,因鼻咽癌医治无效去世。蓝云生前系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区县板升乡弄丛村一名普通的村医。在桂西北的巍巍群山间,蓝云扎根基层10余年,坚守在瑶山深处,视乡亲为亲人、把病人当家人,时刻为患者着想,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想方设法为群众减免医疗费用,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被称为“生命的守护神”。蓝云在1988年9月至2000年7月期间,先后在板升乡三洞村、弄立村和弄丛村担任代课教师。从2000年起,蓝云改行从医,2000年9月至2002年9月,在广西都安县卫生学校读书。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在广西河池市卫生学校进修。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任板升乡弄丛村医生。2006年12月,蓝云被查出患鼻咽癌。以顽强毅力和乐观精神与病魔抗争的同时,蓝云忍着病痛,拖着虚弱的身体继续救治病人,把温暖带给患者,把痛苦留给自己。考虑到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担心村民无人看病,蓝云又送30岁的妻子蒙超英入读卫校学医,以继续为群众看病。病丈夫悬壶济世,贤妻子学医接班。这对广西大山里最美的瑶族“白衣天使”,经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反响。2011年5月6日,43岁的蓝云永远地离开他深深挚爱着的事业,与世长辞。11月17日,命名为“蓝云诊所”的弄丛村弄丛卫生所建设工程竣工,蒙超英搬进新卫生所接班行医。

 刘伟 身残志坚的精彩人生

 刘伟,无臂钢琴师,23岁。“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这个小伙子的独特经历和强大的内心世界让很多人记住了他的名字。刘伟出生在北京普通人家,10岁时因一场可怕的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的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当袖管两空的刘伟走上舞台时,所有人都知道他要表演什么,但没人能想象他究竟要怎样用双脚弹奏钢琴。而当他坐到特制的琴凳上之后,优美的旋律从他脚下流出,十个脚趾在琴键上灵活地跳跃着,全场陷入了一片安静。在刘伟表演结束之后,所有观众都起身鼓掌。刘伟的身后,站立着他的伟大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识字不多,但是懂得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依赖,除了他自己。刘伟没有让母亲失望。近日,刘伟的自述《活着已值得庆祝》出版。根据他的真实故事创作、由他和倪萍民生大议 (微博)主演的电影《最长的拥抱》已经杀青,倪萍说:“我要买十本送给那些有胳膊的人看。”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易中天这样评价刘伟:无臂钢琴师刘伟告诉我们:音乐首先是用心灵来演奏的。有美丽的心灵,就有美丽的世界。

推选委员陆小华说: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

【颁奖辞】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的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一段段轻盈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杨善洲 一生奉献给人民的好书记

 杨善洲,男,享年84岁,原任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杨善洲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余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捐赠给大亮山林场。他去世前,还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这样评价杨善洲: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辞】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6?26”甘肃医疗队

 “6?26”甘肃医疗队是以甘肃党员镇卫生院原院长王富庆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孙燕、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江森、陈可冀等为代表的医疗团队。40多年来,“6?26”甘肃医疗队为甘肃省卫生事业、增进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志作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成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纲领。1969年,王富庆同志为响应毛主席“6?26”指示精神,携妻子离开家乡北京,来到偏远的甘肃省党原镇卫生医院。他在卫生院设施十分简陋的情况下,认真学习实践医学理论,使自己成为一个全科医生,竭诚为当地百姓服务。甚至在没有石膏绷带和骨科设施的情况下,帮助病人治疗骨折,并和妻子率先在乡镇卫生院建立临床化实验室。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1970年带全家落户甘肃定西,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积极抢救当地认为已经不能治疗的病人,曾就活一个月大患肺炎的婴儿,患儿父母感激不尽,将婴儿的名字改为“敬燕”。中国科学院院士、病毒学家毛江森,1970年携夫人从中国医学科学院来到甘肃康县岸门口医院工作,在这里一待就是八年。在为群众治病的同时,他还针对当地农村甲肝发病率高的实际,开始做肝炎病毒研究。1992年,甲肝疫苗得以正式进入临床推广,为我国控制甲肝流行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奠基者及开拓者。1973—1974年,他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北京医疗队在甘肃武威县黄羊公社等地巡回医疗和培训基层医生的工作,结束后又作为领队到天水的滩歌公社开展医疗工作。他悉心投入农村卫生事业,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编者注:2012.2.3.晚,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朱光亚、刘金国、杨善洲、吴孟超、张平宜、胡忠、谢晓君、吴菊萍、孟佩杰、刘伟、阿里木入选。节衣缩食资助众多儿童上学的白方礼老人获得《感动中国》特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