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艾灸长寿的故事:清代书画巨匠郑板桥和他的瘦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11:56

清代书画巨匠郑板桥和他的瘦竹

时间:2007-1-7 23:49:59 来源:成都日报
    ■辞去芝麻官卖画扬州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巨匠。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学诗词于乡贤陆震,24岁中秀才后开始鬻字卖画,40岁中举人,50岁才开始了12年的县令生涯。这位怀着“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七品芝麻官采取的一系列利民措施却得罪了当地一些大贾、豪绅,使他不得不辞官再度卖画扬州。
  郑板桥的作品以竹第一,兰第二,石第三,创作中他力主不用雕饰的天成自然之美,他认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所以坚持以造物为师。板桥笔下的墨竹或疏或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或肥或瘦,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他勇于突破文人画自我表现的藩篱,自立门户,领异标新。比如,古人画竹,作桃叶、柳叶皆为竹家所忌,但板桥却大量采用,他认为作画应以气为先,笔墨为主,即要冲破陈规,才能开拓新境界。又如,在题款上,高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他把以隶、楷、行三体相参的“六分半书”题于竹枝之间,并不拘泥于齐天平地的陈规,不但为画境增添了意趣,而且开创了中国画家在题款上的审美价值。从他的章法、题款和诗文,无不体现出他的谐趣和匠心独具。
  板桥的画专以意似、不在形求,这也与他疏宕洒脱的性格、磊落瑰奇的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兰竹都被赋予强烈的感情、思想和个性,可以说是人化的自然。“我辈为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画竹赠郭质亭》)
  ■郑板桥的画竹三段论
  郑板桥对竹子观察入微。在创作上,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段论。他对历代画竹名家,尤其是文同、吴镇、徐渭、石涛、高其佩等人都有过系统研究,但他却说:“凡我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可见他的竹多师造化,又寄寓了自身孤高豪迈、傲岸不屈的个性和情思。他画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神韵具足。
  在创作中,郑板桥非常强调个性,“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他在题《兰竹图》中写道:“颇能乱,甚妙。”这个“乱”,不是无序的混乱,而是对明末清初泥古守旧之风的挑战,也是板桥“维新特立”精神的写照,他自豪地把这种“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细竹称为“郑竹”。正是因为他在描绘对象时抓住了形、质、气,同时又心追真气、真意、真趣的审美境界,所以他的作品能达到化境,做到竹中有竹,竹外有竹,把中国文人画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伪品笔力软弱板滞
  郑板桥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扬州公开张贴润格售画,所以传世作品不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及基金会、私家收藏近千幅。伴随着这种影响力,自清代中期以后也出现了大量伪作。清人桂馥在《丁亥烬遗录》中说:“见先生书画不下百余件,真迹不过十之二、三。”今存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板桥书画也不乏赝品。作为一位职业画家,郑板桥也难以对付“来如雪片”的索书索画函,这时其门下木匠谭子猷、大弟子刘敬尹就成为其代笔者。板桥仙逝后,谭木匠等人就成为仿造郑板桥书画的高手。此外吴唯、吴小道等人也仿造郑画,只是仅得皮毛。这些伪作大多笔力软弱,更无板桥笔下那股清劲孤傲之气。
  品鉴郑板桥的书画首先是望气,他在《兰竹石图》中自题道:“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伪作虽在形上刻意摹仿,但无气聚,所以神散。板桥作品的神,还源于他对古代诗、文、历史、博物等多方面的修养,这是他由一个文人画家转向职业画家高人一筹的地方。他于书法,博学众家,碑帖兼工,所以随笔挥洒,遒劲古拙,另具高致。他以书入画,以画为书,这也是作伪者难以企及的。同时,他十分注意画面位置的处理,虽然他一生创作的题材并不宽泛,但同样题材的作品能做到一画一境,绝无雷同。作伪者在造假时只注意板桥书画的一些外部特征,加之刻意地“安排”章法,所以伪品不是过火就是板滞,这与板桥所提倡的画法相距甚远。
  作者系四川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