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为什么没有后代:音律漫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2:13:53
音律漫议 作者:觅水一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59    更新时间:2008-7-8

    音乐的旋律是我们所熟悉的,不同音乐有不同的旋律。不同音乐的旋律给我们以不同的感受,或得到不同的审美享受;或受到不同的刺激。《史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律,是自然间人耳听到的声音。《后汉书》载:“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

    古时,人们想把音律记载下来,相互传达、表达。但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没有一个标准,声音和旋律过耳就不存在了。为了制定音律的标准,传说,古人在昆仑山之阴,用不同长度的竹子,把当中打空,在天气转冷时,埋在接天地之气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齐,并用竹内薄膜将露出的孔封住。第二年,随着气候转暖,大地积聚的气流开始涌动,一天,聚地气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涌喷出地气冲破竹膜,发出“嗡”的一声响,古人就把这定为“黄锺”之声。并用三分损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声,从而制定出十二声律。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

    后因昆仑路途遥远,每年气候也有变化,“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锺律,权土灰,效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灰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极短,蕤宾通,土灰重而衡低。……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隙]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之者灰动。其为气动者其灰散;人及风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后汉书·律书上》]

    《吕氏春秋》载:“皇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俞[昆仑]之阴,取竹于塮郤之谷,以生空窍后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四舍少,次制十二筒……以制十二律……黄帝又令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这里明确了黄钟三寸九分的制度,为三分损益形成十二律作出了较早的文字记载。为今人研究中华音律提供了明确的文字依据。《后汉书·律历上》记:“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准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率清浊之节。”在此明确了律准、弦律的关系。

    不同旋律的音乐表达出人的不同情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此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我们今天的“国歌”、“军歌”、少先队的“队歌”,满怀对国家、对军队、对组织的敬意,“其声直以廉”;“民歌”、“山歌”、“情歌”,以其爱心感人,“其声和以柔”;圆舞曲、迎宾曲、间奏曲,抒发欢乐之情,“其声啴以缓”;当然,哀乐、丧乐、悼乐不可避免地“其声噍以杀”了。

    大家可能早就发现,音律与人的心律、呼吸的节律是密切联系着的。人平静时的心率是每分钟七十多次,以此相关的是每分钟七八十节拍的音乐最能表现平和、安定、行进速度的心境。而人在激动、紧张、高度兴奋时,可能会出现每分钟一百多次的心律;而同样节拍的音乐旋律也会让平静的听众激动起来,也最能表现激动、兴奋的情绪。相反,极度的悲伤,往往会导致人的暂时休克,有时会使人出现“假死”状态,这时人的心跳是很缓慢的,有时摸不到脉搏;因此,每分钟五十节拍以下的音乐旋律当然表现的是人的哀伤情绪。旋律优美的音乐,符合正常状态下人的心律与呼吸,这样的音乐会使婴儿心情愉悦;会使农场奶牛高产;有资料表明,抒情乐曲还会使植物茂盛、高产。国外一农学家,给番茄听优美音乐,结合番茄所需的营养液,这棵番茄在温室长成番茄“树”,结番茄果一万余个。

    音乐与人的关系如此密切,不同音律对人的影响早就为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中国儒家、道家都有自己成系列的音乐,孔子听到优美的音乐—韶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华彦钧的很多传世名曲就是道教音乐。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将音乐与“礼”紧密联系在一起,《诗经》的“风”、“雅”、“颂”很多都是歌词,当时都是配乐的。中国封建社会还把音乐提高到反映施政民意,治国晴雨的高度,《吕氏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等都不厌其烦的竭力记下有关音乐与治国的同一条类似“政治格言”的话:“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今天中华崛起,古典音乐也面临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包容与自主的课题。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探索方面,《梁祝》、《二泉映月》等优秀曲目已取得中西合璧的完美配器,纯粹中华精神弘扬的好成绩。在人民性与社会性的结合方面,《小河淌水》、《九曲黄河》等都已登入大雅之堂,成为专家和普通群众都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在乐器个性与乐队整体性的探索方面,《正月·梅》、《打虎上山》、《浏阳河》等已取得优异成绩。在生活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方面,《黄河大合唱》、《战台风》等无疑已成为示范作品。在感觉性与理智型的结合中,《瑶族舞曲》、《火车开进苗山寨》等肯定是已取得成功的好作品。

    目前,在形式与技术的创新、探索方面,中国古典乐队,吸取西乐乐器及表现手法为我所用,西乐大、中、小提琴、包括竖琴与中国传统乐器筝、箫、笛、阮、琵琶、二胡等的结合已取得成功。因为这些乐器不论在中乐、西乐中都是上可以衔接高音,下可以联系低音的使用领域较宽广的乐器。而中乐中的唢呐等与西乐中的小号等乐器因个性较鲜明,较独特,包容性不强,兼容结合的探索目前就没见成功的作品。看能不能在中乐唢呐与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组合中,结合西乐钢琴、小号、钢鼓等创作一些新样式的中国吹打乐曲。而最古老的中乐像埙、笙、古琴等能不能在箫、笛的参与下,结合西乐单簧管等创作出一些新样式的中国民乐,和中国古乐。争取最终不依赖音响设备,在室外也能演奏面对众多观众、听众的中国古乐。

    不同的音律不但反映人的不同情绪,而且在长期的民族实践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中华音律,主要特征是五声音阶,少用半音;强调和谐;强调与自然与宇宙呼应。非洲音律,警惕、沉重,注重节奏,咚·嗒、咚·嗒、咚咚·嗒、咚·嗒,大量使用切分音。欧美音律,主要特征是集体中强调个性,整体的多音色、多声部。朝鲜民族的音乐旋律可以伽耶琴的表现为代表。越南民族音乐个性特征,用独弦琴可完整表现出来。可以看出,音乐旋律是与民族居住环境、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联系的。

    再就是,音乐旋律从人的生理特征方面分析,人注重接受新的、有变化的、有起伏的作品样式。忌讳平直、单调、呆板的音乐旋律。单调会造成审美疲劳。摇篮曲的作用就是催眠。火车单调的节奏,结果是使人瞌睡。人们对音律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有些是原已认识而由于客观原因被迫放弃的,今天的再议,一方面是对历史的回顾,一方面是对未来的展望,本文原与同道共勉,愿得方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