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氏家族辈分排列:初步探索和田玉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3:28:24

初步探索和田玉文化

《和田玉文化初探》

 玉器历史源远流长,玉文化是中国文化乃至大中华文化圈的特有文化,历史可上溯至红山文化,范围遍及大江南北。玉由祭祀器、礼器、实用器直至玩赏器的衍变与交合,其脉络与泛文化现象值得考究与探讨。笔者针对自身受和田玉文化的浸润,特别是作为玉器制作者的经历,对和田玉文化及自身作品作一简略总结。 一、玉的泛文化特性与时代特征: 玉的存在是文化的一种附会,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之一,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是有别其他文化的一大特征。中国的农耕文化的根基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其根本点在于农耕文化与天人合一思想的交融。中国文化一直在寻找一切的可能在天人合一的脉络里寻求发展。天授与倾覆,寄托与背离,自我的审视与超脱,历史与延续,变革与继承,也同样在和田玉文化里贯穿。 和田玉的文化特征与为什么和田玉代表玉文化,在此我不再赘述。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和田玉的泛文化特性。中国现代热衷于总结文化,但文化的延续性与发展性被普遍忽略,迁徙性文化、突变性文化从本质上讲不应被认定为文化,而和田玉文化,作为延续性、发展性、时代特征性等各方面突出的文化,其最被留意的应该是其泛文化特性。即,其与时代的结合与超脱,其在时代文化里的折射作用与展示作用,残留文化的能力。 举例说明,玉的配饰与礼器功能,一般认为是在时代里不能共存的,但实际由近几年的考古发掘,玉的配饰与礼器一直是共存的,而且和田玉文化有一特别的现象值得关注,即每一次对和田玉的开放态度会导致,和田玉在配饰上的一次大的飞跃,如汉代、宋代、明清代,特别是从帝到王到官到民再到官到王到帝,在清代终于圆满成就其泛文化特性。  和田玉的文化特性还表现在其加工方式的延续性,比如在砣机及解玉砂出现后,玉器的加工方式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但雕饰与设计风格的变化,反而进一步验证了和田玉的文化特征。这是中华文化的强烈历史感与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玉的存在,使文化得以附会,它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是旷古与现代的融合,是今天可以留给未来的标示,是一种追溯与昭示。相反,例如青铜器、瓷器等,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历史,一种状态,其延续性被材质、加工等所肢解,文化成为碎片了。 玉文化属性里,审美标准的唯一性或者说明晰性,也使得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质地的标准与器型的传承,使玉文化的脉络极易寻找。同样的,也保证了其泛文化特质的进一步延展和影响。  玉文化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儒家文化的特性。玉文化是鲜明的儒家文化,它并没有如其他文化那样,成为儒释道的融汇与融合。这一特性,使玉文化凸现了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甚至有些排他性的文化特质。 玉的玩赏性与实用性的矛盾对立与统一,充斥在玉文化的发展中,这同样是玉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质之一。这类矛盾在其他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中并不常见。这种矛盾也直接导致了,玉文化在每一个时期,都成为时代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来也没有玉的断代。 我们不难发现,当你获得一件玉器时,如果有明显的历史特征,欣赏者的感觉会带回到那个时代,甚而对玉本身更为悠远的存在获得感应,这种融入的感觉、交相辉映的感觉是其他艺术品很难达到的。艺之高者,身居于外,神游其间。这是文化浸润而不是单一物品的浸润。在玉的古今淡化与玉的审美唯一的双重作用之下,玉的文化得以延展与传承。 但同样,我们在审视玉文化的时候,其时代特性,我们必须加以注意。玉由神器、祭祀器转变至陪侍器再至实用器至玩赏器,每一件作品都是时代特性所决定了。这种时代性对于历史来讲是一种见证,但对于玉文化来讲,就成为一种延续,与中国文化的阶段性复古相关联,玉文化也一直延续着阶段性复古,这是玉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一种特质。玉文化定期群发性质的复古,在礼器祭祀器等方面极度常见。而每一次的回溯性复古,间或的变革是玉文化的特点之一。这在中国文化里除了字画文化之外,极少出现。包括瓷器、家具、茶等都没有明显的此种特性。 玉文化的时代特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加工工艺并没有本质上决定玉器的纹饰与造型,这与中国字画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特性保证了玉文化的定期审视性的自发延续,这是我们在探讨玉文化内涵时,时刻需要明示的。 玉文化的时代特性还表现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审美情趣,虽然玉文化的审美唯一性在材质方面贯彻的淋漓尽致,但在器形、纹饰、用途等方面,审美情趣的变更与诉求,也使得玉在不同时代拥有了自身的时代特性。比较鲜明的如春秋的玉比德特点,汉代的玉辟邪特点,明代的文房四宝特点,清代的玉山子文化等。也就是说,玉文化的时代特性是与时代的文化需求关联较深。二、从神坛走下的和田玉: “玉,石之美者”,粗看定义含糊,但其石之属性与美的定义,就是极度清晰与极度模糊的概念。玉的走下神坛,通常人们会认为是汉后之事。但我认为,孔子喻玉十德,已经彻底将玉由神坛请出。因为神器是不需附会的,至高无上而存在就是真理,真正将玉由上古神器的范畴脱离,孔子或其后的儒家应该是玉文化真正的确立者与推动者。 而同样我们认为,玉的发展,在于玉的文化内涵的确立。玉仅作为礼器或神器存在的话,其文化内涵是无从建立的。玉之美,其实就是文化。其实我们不难发现,玉所附会的精神在很多时候是有些牵强的,我们不在此讨论。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走下神坛后的玉如何成为文化,或者说,成为文化的根本是什么? 走下神坛的玉或者说和田玉,是儒家思想所贯穿的天授与自强的理念所致。也是彰显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 。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是单纯的融入,而是融入表里的相互作用。和田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是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精髓里融入、交互作用、道德理想的寄托、历史责任感等。 从和田玉成为儒家昭示道德取向的那一天起,和田玉就已经结束作为神器的时代,走下了神坛。 和田玉走下神坛的另一个特点是,释、道在和田玉历史上的影响没有造成和田玉的再一次登上神探。虽然汉代部分时期道家对玉的影响差一点将玉又一次拉上神坛;唐代的礼佛之举,于也曾风光无限。但儒家对玉的理解与定义,是跟随着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一步步完善而完善的。而封建统治思想是摒弃神器存在的,而尊崇物质也是儒家思想配合封建统治思想强力压制的。  儒家思想里的“天授神权”淡化了神器的作用,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兼济与独善”,玉的物质本质被儒家思想所思想化与理想化,所谓“玉德”的存在,是物质表象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儒家对玉的物质形态的总结归纳,玉本身是没有文化内涵的。随着儒家文化对玉文化的不停浸润,不停的归纳总结,不断的加强,也从根本上将和田玉从中国其他玉种中脱离出来。毕竟“德比于玉”的相关内涵是只有和田玉才能真正符合的。中国的玉文化根本上只有和田玉、翡翠文化。 也正是儒家对玉的解析,将玉文化提升为儒家文化的一部分,血脉相连的结果,是更多的儒家本位人士,对玉的拥有、制作、存留、交流。合适的审美环境与流通环境,保证了和田玉文化得以在儒家层面上的长期驻留。而这种驻留,其实是保证玉文化延续与发展的主要动力。物质泯灭在文化建立里得以淡化。而这种淡化,使得玉不再单纯依靠物质属性存在与被评价。于是,我们的玉文化因为走下神坛,则在其历史发展里,价值没有完全依靠其单纯的物质标准作为评价基础。 三、玉的本质精神与现代精神: 笔者认为,玉的本质精神是天人合一,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结合,是农耕文化与封建文化的结合。天人合一的根本在于认可环境的重要性,个体的重要性,历史的延续性,环境与个体的交互作用,个体自由与群体自由的关系,现实与历史与未来的关联性,精神的重要性或说唯心主义的唯物表现方式。而我们不难发现,和田玉很好的体现了这些。 比如说环境与个体,玉是环境所生的个体,是优于环境来自环境的个体。是历史延续的产物。 而环境与个体的交互作用,在玉的产生、采掘、制作、拥有、把玩等各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和田玉在把玩中产生的变化,对玉原料的雕饰与配搭,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变化是有别于其他任何物质文化的。 而在所谓玉德的存在与宣扬中,现实与历史未来的作用被无限附会,唯心主义的唯物表现方式也发挥到极致。唯心主义的唯物表现,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表现方式,也是儒家文化的特殊性之一,这在和田玉文化里进一步加强和相互作用。在各类思想都曾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时,在各类物质文化建立时。儒家文化,包括儒家文化组成部分的玉文化,之所以依旧发展壮大,其唯心与唯物的良好结合与交互作用是推动力之一。 但我们还应注意一点就是,和田玉文化在其发展历史里,从来没有完全摒弃宗教色彩,如辟邪、致病、与人身体的交互影响等,这从根本上讲是上古神器或祭祀礼器的残留影响,另一方面是道家思想对玉文化的不停渗透造成的,但其根本上不是和田玉文化的主流。  笔者认为,和田玉的现代精神是传承文化而不是建立文化。 现代和田玉文化的现代精神是什么,值得我们从业者深思。和田玉的极度繁荣,在今天看来是社会发展与国家强盛的必然结果。但和田玉文化是否可以产业化呢,文化的产业化没有错。但资源类物质文化如何产业化呢?物质文化的产业化必然导致利益导向。这是今天和田玉现代面临的最大问题。 今天的和田玉从业者或参与者,最大的失职在任由资源化、标准化、泛品种化。好工、好料是一种赞美,好的作品也这么定义吗?我经常听到这件东西好赚钱或不好赚钱的说法,赚钱=文化吗?等同于产业吗?现在谈到的“籽料文化”,克重计价,品种计价,包括作假文化,在腐蚀侵蚀着和田玉的本质文化内涵。因此只有传承才是和田玉文化的未来必须走的路。 传承和田玉文化,如何传承呢?我想,第一、我们必须将和田玉文化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所昭示,近期我经常对我的作品加以文字的解说。目的很明显,就是使得拥有者或购买者,在对工、料的关注后,更多的关注设计的本身与内在所反应的文化气息。第二、坚决杜绝泛和田玉现象的存在,虽然国家标准对于和田玉的定义涵盖了包括青海、俄料品种在内的所有同材质品种,但这与和田玉文化的本质是相冲突的。第三、淡化籽料文化,籽料文化是边缘文化,是物质导向下的必然现象,和田玉作为文化现象与艺术品,籽料文化的泛滥是制约和田玉作为艺术载体的特性发展的。第四、关注儒家本位文化,作品脱离儒家文化的根本,和田玉本身的艺术价值必然缺失,缺失了其文化内涵,作为商品的和田玉文化必然导致衰落。第五、继承传统,在传统制作、设计、加工、流通环境里,和田玉本身可以保持其艺术性与文化性。第六、创新基于传统,现在的玉雕作品求新求变无可厚非,但为了求新而求新,将继承与创新对立起来,这是极度错误的做法,我认为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在布局、雕刻技法、文化内涵上发掘,并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门类的可借鉴之处,才可以做到传承文化。第七、同业者的交流、竞赛、沟通,只有依靠制作者行业的审美趋同,去影响上游资源供应者,下游拥有者,才能将和田玉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体现,玉不琢不成器,这是和田玉文化的基本点之一,如果背离了这个基本点,行业的发展无从谈起。四、和田玉的未来初探:  作为资源类艺术品,和田玉资源的枯竭一直被和田玉界或文化界所津津乐道。和田玉文化毕竟不可能脱离其本身的物质载体。载体消灭,文化无从谈起。但笔者认为,和田玉的未来必然建立在对物质相对淡化,对文化内涵相对的强化基础上。 我们试想,几千年的和田玉文化,从来没有和田玉作为原料的极大丰富时代出现,而和田玉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从没有停歇脚步。当代反而是和田玉物质极大丰富,却使得更多人忧思的时代。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物质化和田玉造成和田玉文化的整体失衡。近几年,我们说玉贵,不是古玉贵、不是作品贵,是原料贵。和田玉进入寻常百姓家,本来是和田玉文化的一个发展契机,但造就危机,倒是值得每个和田玉从业者需要深思的。 第一:制作者的局限。和田玉的制作加工,很大程度依赖需求者的喜好,在过去对玉的喜好集中在王公贵人的群体时,其作品的定位与制作,相对简单,匠气在明确的文化性需求里被冲减了。但在现代,对玉喜好带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需求多样性,二是盲目性。这就导致制作者,在设计与加工时,无非两种选择,复古或一味创新,并将此两方面对立起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传承的良好结合无从体现;绝大多数制作者,对匠与大师的理解有很大偏差。继承中的创新,创新里的继承才是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其实我们举个例子就明白,“大禹治水”应该说是匠人所作,而不是宫廷大师所做,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思考呢? 第二:市场的局限。作为商品化的和田玉与作为文化的和田玉最大的区别在于流动性。现在市场作品的流动性是基于金钱的流动的,这就必然导致,文化性的缺失,在金钱衡量物质的时候,数量、质量会凌驾于艺术之上的,和田玉的天人合一、儒家本位,根本就无从谈起。同样100克的作品,如果评价的基准在于重量、皮色、品质、品种,那他同其它的物质财富没有什么区别。我经常谈到自己的作品,别人问那个好的时候,我会说我的思路与设计理念,或说哪个我比较满意,绝少提重量、皮色、品质,但永远有买家询问这些,这就是市场的局限。 第三:标准的局限。我们可以理解和田玉标准的出台,这是国家对资源类产品的一种保护和责任。但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这个标准实际多少造成,整个和田玉界的物质导向、原料导向,甚至至今我不太理解的是,和田玉界把籽料本身就当作和田玉文化的组成部分或重要部分,其实如上所述,和田玉文化的根本是雕饰与原料的结合,否则如何谈起天人合一呢? 第四:文化氛围的局限。其实和田玉文化的泛文化特质,在另一方面会存在感受文化的成分,这种感受文化,就导致文化的不可确定性。这类比瓷器、红木、紫砂等就不难看出来。感受的好坏如果没有建立在基础的儒家思想里,其泛文化特质就被削弱与淡化。 笔者认为,未来的和田玉市场必然需经历新的波动,未来的和田玉文化将有以下特点: 物质极大丰富,开采的增加与制作水平的增加,和田玉制品将极大丰富,并呈现从形式到内容的极度丰富化。 佳品的相对集中,一般作品的绝对分散。材质与制作相结合的作品,必然被相对对和田玉文化了解并有相应财富的人所获得,而且其流动性减弱。而作为普品的和田玉产品,在所谓和田玉浅薄文化的招引下,流动与普及性达到历史顶峰。 复古风潮的再一次兴起,和田玉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部分,定期的复古风潮是社会发展的必需,特别是在现在中华文化的强势地位影响下,文化复兴的氛围必然导致和田玉文化的复古,这将是包括古玉与复古作品等的和田玉文化的全面复兴。  籽料囤积现象的消失,原生态的和田玉不是和田玉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市场普遍提高对玉文化理解的基础上,玉料的囤积将会消失,毕竟对玉的喜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要求,也是将和田玉进行制作与加工。所谓的籽料文化是,原料囤积者与经营者的喧闹与一厢情愿而已。儒家思想框架内的和田玉文化,是琢磨的文化,是改变与保留的文化。籽料囤积必然会在和田玉文化的日益发展里轰然倒塌。中间商的消失,作为和田玉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环节的中间商是现代和田玉利益链的特色之一,但随着对和田玉文化的进一步宣传与现代资讯、购买环境的改善,未来工作室方式将是和田玉市场的主流模式,中间商将会逐渐退出。当然,玉友之间的交流与买卖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