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特殊句式: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九十--血肉长城南口(新抗战系列之十二)涅瓦河边 萨沙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0:42:58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由于29军大将,察哈尔省主席兼任68军军长刘汝明的人为拖延,导致中央军汤恩伯13军未能及时进驻南口防御阵地,失去了战机,使得南口一线防御变得极为艰难。

 

南口地处河北省和察哈尔省交界处,根据战区的划分来说,河北省属于第1战区,察哈尔省属于第2战区,而第1战区的指挥官是蒋介石(后来是程潜),第2战区的指挥官是阎锡山,到底谁来负总责,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此处的指挥问题也很棘手。

蒋介石犹豫再三,也算费心了心思,最终下令南口作战由第1和第2战区配合完成,指挥上完全由阎锡山为战区司令的第2战区负责。

山西绥远两省的土皇帝阎锡山心里非常明白,一旦日军攻陷南口必将长驱直入进入他的地盘晋绥两省,所以南口是否可以守住对他也非常重要。

唇亡齿寒,此时如果不去察哈尔省好好跟日军拼一场,等到日军进入他的地盘再打,情况只有更糟糕,日本鬼子会毫不客气的砸烂老阎的坛坛罐罐。所以阎锡山立即命令手下能力最强的大将,也就是绥远省主席傅作义担任南口和张家口一线作战的总指挥。

当时日军分两路攻击察哈尔,华北住屯军的1个师团又1个旅团由河北省出发,从东向西攻击南口居庸关一线;而原属关东军的察哈尔派遣兵团的4个旅团从多伦出发,从北向南负责攻击张家口一线。

由此,国军防御也分为南口和张家口两个区域。

由于南口形势最为险恶,由战斗力最强的汤恩伯中央军13军配合其他部队防御。

而张家口一线受日军4个旅团威胁,更惨的是日军还有一个联队驻扎在离张家口仅有30公里的张北,形势也是很严峻的。光靠刘汝明68军1万多人肯定是守不住的。

68军就是原来29军的143师,在1937年8月初被蒋介石特许扩编为军。68军下辖143师和另外3个保安旅,总兵力1万多人。其中143师战斗力较强,但3个保安旅战斗力都不行。以刘汝明亲弟弟刘汝珍的独立27旅来说,他们甚至是刚刚从北平逃出来的。当时为了逃走,该旅两个团官兵全部换成了警察制服,枪械也丢了不少,士兵也全部是当兵一年多的新兵,战斗力可想而知。

所以,蒋介石希望调动立即调动中央军和晋绥军配合刘汝明,防御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一线。但没想到刘汝明明知道自己守不住,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地盘,所谓自己吃不了,也不让别人吃。刘坚决制止中央军进入他的核心区域,甚至不惜武力控制平绥铁路,阻挡中央军乘坐的火车。

见刘汝明这样蛮干,蒋介石和傅作义都没有办法。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你现在对付刘汝明,万一他叛变倒向日本人那边,那不就全完了。所以只能忍气吞声暂时由着他,因此张家口一线防御仍然由刘汝明的68军负责。

 

傅作义只能作为总指挥,指挥他的晋绥军作为南口和张家口的总预备队使用。

实际南口的防御工作完全由13军军长汤恩伯负责。

等于南口,张家口各由两派国军负责,各自为战,傅作义名曰总指挥,实际只是带着援兵,看哪边艰难了就立即去增援。

其中最简单的自然还是南口一线。

13军军长汤恩伯还没赶赴南口就做出了部属:

1.13军王仲廉的89师,位于南口至青龙桥的铁路两侧,以西至苏林口、羊圈子,而直达长城的石匣;   

2.李仙洲的21师(21师原本是山东军阀刘珍年的部队,后刘珍年被山东网韩复榘打出胶东,刘珍年投奔蒋介石,该部随即被中央控制。刘珍年稍后试图叛变被枪毙,蒋介石任命黄埔出身的李仙洲为师长),位于89师以西山区的白杨城、吊明湖、黄老院、禾于涧长城以南地区;   

3.13军王万龄的第4师,开始作为集团军的预备队,8月19日以后,则被部署于李仙洲师以西的东台、横岭城、镇边城、永定河以东长城以南的山区;   

4.原属西北军的高桂滋84师以及中央军18军朱怀冰的94师防守,担任长城外延庆、赤城、龙关地区的守备。

 

8月5日,13军下辖2个师中的1个,也就是王仲廉的89师大部才赶到南口,延庆一线,此时距离日军全面进攻仅有3天时间了,而当时南口一线还没有修筑任何坚固防御工事。

王仲廉师长在赶赴南口途中火车遭遇日本飞机轰炸,还受了轻伤。当王率领先头团到达南口的时候,被当地的情况惊呆了。

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早在1926年曾经作为西北军大将,率领所部在南口和直奉联军激战三个月,按照常理来说,刘应该完全知道南口的重要性。

西北军盘踞察哈尔省已经有6年时间,光是刘汝明任省主席也有1年多时间,照常理来说不可能不在南口修筑坚固工事。

但没想到的是,当王仲廉师长赶赴南口以后,看到的所谓防御工事仅有秦始皇留下的一道残破不堪的万里长城。

除了这条长城以外,剩下的就是这几十年来军阀混战后留下的一些破烂不堪的工事,其中最多的就是西北军在1926年留下的老旧工事,至今已经超过10年时间,木质的部分全部腐烂,根本无法再用。换句话说,西北军在这几年内,甚至在77卢沟桥开打以后,根本没有在南口修建任何防御工事。

这么多年,也不知道他们在察哈尔省做了什么事情。

当时的战争已经不同于冷兵器时代,以日军为例,他的作战部队配有大量飞机,坦克,重炮,野战平射炮等等,基层步兵还有可以易于山地作战的山炮于各种口径的迫击炮,每个班里面还有非常轻便且可以曲线射击的掷弹筒等武器。

即使再险要的地形,如果不修筑相应的坚固工事,也是很难挡住日军这样的军队的。

如果想赶快抢修工事,时间上已经是不够了。一来修筑坚固工事需要一段时间,二来日军已经打到眼皮下了。

在中央89师前锋团赶到南口的前一日,日军先头部队1000多人已经窜入南口一线侦查。好在他们以骑兵为主,组织比较混乱,兵力也无法集中,仅仅散乱的向南口胡乱进攻了一通。

骑兵不适合在山地作战(马无法爬山),该部进攻部队很快被守军凭借地形优势击退,日军伤亡100多人,国军伤亡数十人。

日军败退下去以后,暂时没有敢于进攻,等待大部队赶到。

王仲廉师长指挥全师官兵经过三天时间抢修,勉强修筑了一些简易的防御工事。因为时间仓促,南口一线又全是坚硬的山石,修筑起来非常困难。

南口一些地方干脆就是石头山上面有一层几厘米的浮土,恐怕只能用炸药才能炸开,89师官兵只能堆了一些大一点的石块来阻挡子弹而已。

这种石堆工事不要说抵抗火炮轰击,怕是壮汉一脚也可以踢垮!

更关键的是,日军飞机此时已经开始大面积轰炸南口一线,国军白天修筑工事比较困难,大部分修建工作都是晚上进行的。

当时日军铃木重康的第11旅团大军已经赶赴南口外围,战斗一触即发,可南口正面还只有89师一个师1万多人。

 

这种情况傅作义和汤恩伯是无法解决的,蒋介石也没有办法,这恐怕就是地方军阀对国家最大的危害。结果就是因为刘汝明的故意拖延,战机已经失去,南口的情况急剧恶化了。

蒋介石能做的就是给予南口前线武器弹药的支援,8月9日满载数十万发子弹的一列火车赶赴张家口一线。

 

 

此时相比冷淡对付中央军增援部队,刘汝明却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汤恩伯一行人。汤恩伯在8月6日亲自赶赴张家口,刘汝明率领省府高官离城30里迎接。

-----------------中华民国时期有个察哈尔省,就是现在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构成,省会是长城以南的张家口。该省长城以北基本都是草原和戈壁,多为蒙古族居住。长城以南比较繁华,工商业较多,人口也多。1937年之前由于日军在华北强迫29军签订了《秦土协定》,将察哈尔省北部和东部搞成了非武装区,由日本扶持的垃圾伪内蒙古政权的德王和李守信控制,日军在察哈尔没有重兵驻扎,仅在张北驻扎一个联队数千兵力。下图左边的是穿着日军军服的李守信,右边胖乎乎的矮子是伪内蒙古政权领袖德王。这两个家伙为蒙古族人抹了黑,他们的伪内蒙古政权成为日本欺压蒙古族人的一个工具。



 

汤恩伯本人也是个官场老手,深知此道的。但此时军情如此紧急,还有什么心情搞这种玩意。汤早已收到蒋介石的严令,无论情况如何险恶,必须坚守南口10到15天,接着由卫立煌的中央军第14集团军负责接防。

如果坚守不住,汤恩伯第一个要军法从事!

汤恩伯随便刘汝明客套了几句,就马上在火车上跟刘商讨下面具体作战计划,最终敲定了各部防御的区域。

 

防御工事不足,兵力不够,日军大兵压境,南口怎么能守得住?

汤恩伯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一再电报催促四面的援军加速行军速度。

8月7日,高桂滋将军率领他的84师冒着日本飞机轰炸赶到南口前线,增加了几千兵力,解了一线燃眉之急。

这个84师为什么如此积极,主要他们也是个杂牌军原属西北军,长期在陕北米脂绥德一线驻扎。而13军曾经为了围剿陕北的红军,也曾经驻扎在陕北绥德,两军关系比较好,高桂滋和汤恩伯私交很好,两军团长之流军官关系也不错。

84师内部抗日热情比较高,接到增援命令已经立即从陕北出发,途径山西后赶到察哈尔。

 

同日13军第4师也全部赶到南口,但仅仅十几小时以后,日军就开始大局进攻南口了。

 

 

日军的计划同蒋介石的预计完全一致。

日军在8月初制定了华北作战的具体计划,果然是分为四路进攻。

前两路沿着津浦和平汉铁路南下,准备首先消灭河北省境内的国军,进而分别进入山东省,河南省作战,从而吃掉华北五省中的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有机会自然也进一步占领江苏省,湖北省。

第三路沿着平绥铁路进攻察哈尔省以及山西省。

第四路则是察哈尔派遣兵团从日军控制的热河省杀从北边进攻察哈尔省,进而占领绥远省。

其实这一手是很厉害的,这四路日军每一路兵力都有数万人之众,多则十几万甚至二十万。按照战斗力的差距,国军应付每一路都要使用至少十多万兵力,多则30,40万。国军兵力本来就不多,总兵力也只有170万,这样分头应付敌人,战斗力自然大减。

而日军四路如果作战都比较顺利的话,可以在短时间内至少占领华北的河北,察哈尔,绥远,山东,山西五省,一口吃掉了中国的华北。


但目前来说,这四路日军都有一个共同的威胁,就是南口。所以无论下面怎么进攻,日军都必须首先拔掉南口这颗钉子,不然南口的国军很可能直捣日军的大后方平津一线。那么进攻南口的战役非常重要,也是日军四路进攻的重点。

 

日军在8月初已经发现南口居庸关一线被国军占据,当时日军高层吃了一惊,知道蒋介石不是宋哲元,这次被蒋抢了一个先手。

日军高层认为,目前必须首先攻占南口一线,不然其他各路进攻都是危险的。

日军集中关东军第11旅团首先进攻南口,并且命令第5师团随后增援,南口血战由此开始。

 

日军刚一进攻就非常猛烈,也让国军守军大吃一惊。

战斗一开始,中央军89军士兵就惊讶的看到,山下日军士兵像阅兵一样挺着胸膛,直着身子,举着步枪,咔咔咔的迈着正步登山。而日军排长连长这类军官,居然举着军刀走在队伍最前面。

这又不是拍电影?这样打仗不是送死吗?
国军官兵目瞪口呆,其实道理也不难理解。

为什么敢这样打仗?这是因为这个关东军第11旅团对国军极为轻视,他们之前在河北击溃29军几乎没有费力气,枪一响29军守军就撤退了。

此次日军认为中国军队都是不堪一击的,只要虚张声势进攻吓国军一下,国军就会扔下阵地没命似的跑了。

结果没想的是,国军守军用一顿猛烈的弹雨作为对他们阅兵式进攻的欢迎。

日军这样进攻,完全暴露在国军火力下,加上人贴人的阵型非常密集,正是守军射击的好靶子。

其实南口一线地形险要,就算没有守军的火力拦阻,光是自己爬上山头也很困难。

结果就是日军进攻部队第一天就遭受重创,冲在最前方的军官首先中弹毙命,后面列队的日军士兵被一排排扫倒。

其中龙虎台阵地的作战最激烈,因为龙虎台为南口一线阵地的制高点。

日军连续冲锋数日,伤亡了数百人,余者仓皇的退了下去,这是以往绝对没有过的。

日军旅团长铃木重康见强攻不行,居然丧心病狂的使用毒气弹(日内瓦公约禁止的)。防守龙虎台的国军一个加强排在日军毒气打击下,全部壮烈殉国,但没有一人后撤,龙虎台阵地被日军攻占!

得知龙虎台阵地失守以后,当晚89师一营乘夜色反攻龙虎台。日军措手不及,当场被杀死20多人,俘虏2人,其余数十人带伤狼狈败退下去,进攻国军则伤亡50多人,收复了龙虎台。

这仅仅是龙虎台血战的开始,下面两军反复的争夺还多着呢!

 

此时日军重武器已经运送到南口前线,并且马上开始发挥巨大作用。在国军夺回龙虎台的第二天,日军重炮开始猛烈轰击南口一线,炮火极为猛烈,国军守军遭遇很大伤亡。

89师最前线罗方珪团长的团部也被一发重炮炮弹击中炸塌,团部参谋,副官,卫兵等伤亡殆尽,罗本人受重伤侥幸未死,后在台儿庄战役中光荣殉国。


----------刘汝明是西北军重臣,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他16岁从军,一路混到了师长的位置,刘从1936年开始担任察哈尔省主席兼任29军143师师长,此公把握该省军政大权,实际成为土皇帝。此次刘汝明的自保心理,导致察哈尔省战役遭遇严重问题,该省也很快沦陷。虽说该次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中日两军实力相差悬殊,但刘汝明的军阀特性也是非常让人不齿的。此次战役中,刘汝明跟他的老长官宋哲元一样,既没有保住地盘,军队也被日军攻击损失惨重,可谓鸡飞蛋打。可以说,29军高层在抗战前几个月的表现正是非常差劲!

 

经过几日激烈前哨战以后,日军华北住屯军总司令香月清司下令独立混成第11旅团从8月11日开始全面进攻南口一线。

由此,两军开始了长达半月的残酷攻防战。

 

日军使用的这两支进攻部队都是日军中的精锐。

其中首先进攻的关东军铃木重康第11旅团是关东军精选出来投入华北战场的,

而后来增援的日军第5师团则更厉害,它是日军最精锐的17个常设师团之一,也是日军最早编组的7个师团之一,有钢军的外号。

由于该师团常驻日本广岛,也被称为广岛师团。广岛师团早在1888年就已经成立,到了1937年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兵员全部来自日本本州西部中国山地地区的广岛、岛根、山口等地,现任师团长为板垣征四郎中将。

第5师团是日本精锐部队,是日军侵略的急先锋,参加过历次侵略战争,包括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干涉俄国内战,太平洋战争等等。

仅仅在中国,就从华北一直打到广西,据称先后同70多个番号的国军师交过手,也曾多次被国军重创过。

第11旅团兵力约有1万人,第5师团兵力有近3万人,这两支部队装备极为精良,仅仅第5师团直辖的一个野战第5联队就有36门75mm野炮与12门 120mm重型榴弹炮,单单这个联队的重炮就超过中国1,2个集团军。师团还配属坦克部队,更有日本空军的大力支持。

师团长是板垣征四郎,这家伙是侵华的急先锋,也是当年发动918事变的主将之一。板垣征四郎从小学习中国文化,所以精通汉语,是著名的中国通,和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矶谷廉介都是陆军士官学校的同一期好友。

板垣征四郎19岁时候作为一个排长参加了日俄战争,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也由此被送入日本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授予大尉军衔。

从1917年开始,板垣征四郎被派往中国从事间谍工作,由此呆了5年之久。板垣征四郎对中国相当熟悉,也一直都是热烈的侵华派。

可以说从918到入侵热河,到满洲国成立,扶持伪内蒙古政权,出兵华北,建立汪伪政权都有他的影子。板垣征四郎对侵华费尽了心机,在77事变正式开战之前板垣征四郎曾经打着去五台山游玩的旗号,不坐飞机也不坐火车汽车,而是步行走了1000多里,沿着北京,张家口,涞源,平型关,滹沱河谷,忻口这条线走过了察哈尔省和山西省。当时中国舆论还有些奇怪,甚至赞扬板垣对于佛教很诚心。其实板垣此行是为了侦查将来的行军路线,可谓用心良苦!

 

 

但他们对手也不弱,就是汤恩伯的中央军第13军。

13军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有第六大主力的称呼(本来国军有五大主力)。该军于1927年5月12日由武汉国民政府的第2军的5师、教导师(后改番号38师)和新建的39师合编而成,都是当时的精锐部队,兵员素质极佳。该军参与过多场重大战役,并且在1932年5月进行了重组。

以徐庭瑶第4师、汤恩伯第89师合编成13军,军长为蒋介石的心腹钱大钧,这两个师都是中央军的主力部队。

以第4师为例,早在1932年时它就已经下辖3个旅、6个团及2个补充团,合计8个步兵团,配备1个重迫击炮营,1个山炮连。每团辖步兵3个营,八二迫击炮炮及20mm小口径火炮各1连。每营辖步兵3个连,重机枪1连。每步兵连辖3个排,每1步兵排有法制哈其开斯式轻机枪2挺,该师总兵力1万多人。

这种装备在当时国军中来说是第一流的,当然跟日军自然无法相比。

以炮兵来说,装备最好的第89师也仅有日本大正式山炮9门,都是使用了十几年的老古董,射程已经降到4000米到5000米。

而第4师仅有几门小口径平射炮,还有2门苏联早期援助的老式火炮,还是沙俄时期造的。这些苏联火炮虽然精度和威力还可以,但非常笨重。开战之前13军的炮兵们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用尽千辛万苦才将这两门火炮用绳子拉上了南口阵地的山上。由于火炮是苏式,而中苏早就断交,导致该炮的炮弹极为缺乏,只有几十发。这次为了作战,炮兵们把兵工厂制作的一些试验炮弹也全部送到前线了,完全是死马当活马医。

实战中,由于火炮上的巨大差距,让国军吃了大亏。

虽然武器装备上差别太大,唯一值得欣喜的是,该军经过严格训练,官兵多为黄埔出身,军事素质高,战斗意志顽强。


该军在1936年的序列为:军长汤恩伯。下辖邢震南第4师、王仲廉第89师,全军2万8000多人。

这个89师大家似乎比较熟悉(亮剑),实际上89师早在北伐期间就大名鼎鼎,师长就是汤恩伯,该师战斗力和战绩绝对不亚于第4师,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在当年比红军任何一个师的名气都要大上很多。

该军之前为了对付陕北红军东征而进入山西,之后又为了增援傅作义的绥远抗战而进入绥远,现在也是中央军各部中最靠近南口的一支军队。

 

日军铃木重康第11旅团主力在重炮,飞机和坦克的支援下,从11日起猛烈进攻南口外围的南口镇,龙虎台一线。

 

王仲廉的89师529团拼死抵抗,完全是有死无退,往往整排整连死在阵地上。

实际上13军内部黄埔系官兵抗日报国意志极为强烈,他们早在开赴南口之前全体官兵已经下了在此处殉国的决心。

得到赶赴南口的命令后,13军大部分官兵写了抗日决心书,从团长开始全部官兵还全部留下遗书。他们将除了武器弹药口粮以外所有私人东西全部留在后方(包括当月的军饷),全部遗赠给亲属。换句话说,这些将士根本没准备再活着回去。

 

日军在河北对付29军,几小时就能击破南苑29军主力,1,2天就可以攻陷北平城。

但整整打了3天,才勉强攻占了南口外围的南口镇,还付出了伤亡过千人的代价。

11旅团旅团长铃木重康对此极为不满,下令加大攻击力度。

但没想到,下面的进攻更是艰难。

国军以居庸关南口为核心,以险要的山势顽强阻击。日军强攻了3日,直到8月16日出了死伤累累的代价,却仅仅获得微不足道的进展。

-----------------汤恩伯将军和他的十三军,中国大陆的抗战历史一般对汤恩伯大肆批判,其实现在看来,无非是政治原因。汤恩伯在抗战中,先后参加了诸如南口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战役,随枣会战等等,颇有战绩,是一员抗日名将,他的13军也歼灭了很多日军。至于中共对其大肆攻击,原因主要是:1.汤恩伯是中央军骨干人物,攻击他就是攻击蒋介石和国民政府。2.汤恩伯曾经在豫湘桂战役中大败,并且被所谓的河南老百姓袭击。豫湘桂大败为各条战线的失败,并非汤恩伯一个人的事情。至于所谓缴械事件,现在国外早已辟谣,只是中国瞒住不说而已。所谓的河南老百姓不过是当地红枪会这类的邪教或者地主军团武装,他们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盘踞地方的半土匪武装。他们袭击国军败军的原因不过是为了夺取枪械,扩充自己力量。后来解放军挺进黄泛区,也被他们缴械了不少。河南历史上颇多这样的事情,根本不稀奇,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原陕西省主席刘镇华的发家史。3.攻击汤恩伯的原因还因为汤是绝对坚定的反共人士,从早期围剿红军到最后死守上海,宁可出卖恩师也不投降中共,几十年来杀了不少共产党,跟中共有刻骨仇恨。





 

日军开始进攻以阅兵式的所谓花架子式,以大队(营)为单位,整营的列队冲锋,结果因为人数较多,目标较大,在13军守军火力下伤亡累累,吃了大亏。尤其走在前面的日军排长,连长这类军官伤亡非常大。

日本官兵也不是笨蛋,在被当了几天活靶子以后,自发的开始疏散进攻队形,不再这样玩命。

之后日军开始以中队(连)为单位冲锋,这么目标小了很多,但实战中伤亡还是不轻。

到了这种地步,所谓大日本皇军尊严也就让位于先活命了,日军转为小队(排)甚至班为单位,以非常疏散的队形轮流冲锋。

几天战斗中,13军击毙了不少日军进攻士兵,但他们伤亡也不轻。

在日军攻击期间,13军守军开始在很远地方就开枪开炮射击,这样就暴露了自己位置。

后来日军发现步兵强攻损失太大,往往用小股部队冲击,只要国军一开枪,他们就连滚带爬的退下去。但这样一来,日军炮兵和重机枪就有了目标。

日军往往立即使用重武器向13军暴露的火力点轰击,由于13军由于重武器上太弱,根本无法还击,由此造成13军相当的伤亡。

几天以后,13军官兵总结经验采用新的战略。他们在日军还在较远的距离并不主动射击,在日军炮击的时候往往还躲在二线阵地的防炮工事里面(这也是志愿军在上甘岭用的战术)。等日军接近阵地几百米甚至几十米以后,国军才立即进入一线阵地,然后突然猛烈射击和投掷手榴弹。一旦打垮进攻日军以后,他们就立即停火,让日军重武器找不到射击目标。

同时在日军冲锋部队被打垮以后,国军以连排等小股部队组织成反击部队,乘夜色渗透进入日军阵地,以近距离肉搏战形势攻击日军疲惫的部队。

当时13军官兵非常勇敢,他们以排长连长为代表,主动要求出战,甚至各部互相比较,看谁歼灭的日军多。

有些阵地白天被日军攻占,晚上又被13军夺回。在这种肉搏战中,国军既勇敢又机智,经常以数量劣势部队击垮日军大量守军,烧毁日军辎重,还击毁了两辆日军坦克。

这样一来,日军11旅团被搅得日夜不得安宁,疲惫不堪,加上兵力损失严重,元气大伤。

截止到16日,日军负责主攻的铃木重康第11旅团伤亡3000多人,占进攻部队的三分之一。

国军这边伤亡也不轻,南口一线,89师3个团全部用在第一线,其中罗芳珪529团近2000人中仅仅剩下400多人没有受伤,其他2个团伤亡稍轻。

 

居庸关一线作战也非常激烈,日军利用坦克猛烈冲击89师另外3个团的阵地。

面对坦克,国军没有好的办法,只能采用危险的近战。近战部队一般分成两批,一批带手榴弹,偷偷接近坦克,用手榴弹炸毁履带,使坦克瘫痪;一批利用坦克无法动弹的时机,攀上车顶,用手枪,步枪从瞭望孔射击,击毙驾驶员。

这种打法虽然能够摧毁几辆坦克,但前提是坦克附近没有日军步兵掩护。一旦坦克有步兵掩护,国军冲击部队就会有相当大的伤亡,也根本无法靠近坦克。看来要另外想办法!

聪明的89师少校参谋吴祖震带领工兵部队,使用日军飞机扔下的两颗没有爆炸的炸弹,改造成为土制反坦克地雷。吴和工兵们将炸弹埋在日军坦克必经之路的路口,结果第二日就当场炸毁了一辆日军坦克。由于日军航空炸弹威力大,这辆坦克被炸得四分五裂,剩下的日军坦克赶忙转头跑走,之后数日再也没有敢于开赴一线进攻。89师官兵乘机将阵地前道路全部破坏,坦克再也无法从此处经过!

其他各线作战都和南口居庸关差不多,非常激烈!

期间国军多次主动出击,日军也集中重兵冲锋。打到激烈的时候,89师官兵打光了子弹和手榴弹,就从山上投掷石头下去砸日军,宁死不退。一旦日军突入阵地前,89师所有能动的人全部上阵肉搏,连勤务兵,传令兵,炊事员,马夫都拿着刺刀冲上去了。

一时间喊杀声四起,到处都是血肉飞溅,战斗无比激烈。

日军一次次进攻,一次次被13军顶了回去。

 

 

由此中日两军已经在南口激战一周,双方伤亡都很大,都感觉力不能支,随即分别增兵。

尤其日军第11旅团由于孤军深入,后方补给运送不上。加上国军小股部队不断袭击其运输线,前线日军士兵弹药不足,粮食几乎吃光,后方又送不上来,只能靠飞机空投补充。同时大量伤兵也运送不下去,非常的凄惨。

铃木重康旅团长向第5师团要求增援,希望板垣征四郎立即率部赶到南口来,不然他的11旅团就要坚持不住了。

国军这边,在南口战役刚刚开始蒋介石就立即命令卫立煌的第14集团军加速南进南口的步伐,14集团军有好几个师,是一支生力军。

 

同时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朱怀冰的94师6000人和李仙洲21师都从山西开赴南口,两部的先头团在14日赶到南口一线,但大部队还在后方。

---------------大家可以看到,南口地形是比较险要的,这也就一定程度减弱的日军武器上的威力。而且日军士兵对山地作战开始并不适应,因为他们的训练主要针对苏联,日常训练基本是在高寒的平原森林地域作战,对于炎热地区的山地作战训练有限(当时是华北的夏天,气温很高)。而且日军士兵普遍穿皮鞋,这种鞋子厚重耐磨很保护脚,但如果用来爬山就显得笨重,如果遇到雨天就鞋子还会打滑。此次日军在南口山地作战吃了大亏,后来在山西作战的时候就总结了经验。




 

 

 

日军这边紧急命令刚刚在塘沽登陆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主力立即赶赴南口一线增援,由板垣负责统一指挥第5师团和第11旅团的4万大军。

双方增兵以后,南口的战斗更为激烈。

 

由于入侵察哈尔的日军主力在南口鏖战,根本腾不出手来进攻张家口,而另一路所谓察哈尔派遣兵团还远在热河省和察哈尔省边境一线,察哈尔省其他地域日军兵力非常空虚。

其中察哈尔省北部和东部只有李守信的伪内蒙古军骑兵几千人和日军第混成2旅团2个大队驻守(日军都驻守在张北)。这些伪军战斗力很差,而且在一年前刚在绥远战役中被傅作义大败,是比较容易被击败的。

当时在察哈尔的刘汝明68军有1万多人,傅作义的晋绥骑兵军也有1万人,对付李守信还是很有把握的。

尤其日军据点张北距离刘汝明控制的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只有不到30公里,实在是心腹之患。

 

如果在日军兵力空虚的时候,国军出动主力一举扫清察哈尔省内如崇礼,张北,尚义,商都,德化等日伪据点。一旦这些据点被国军控制,日军想长驱直入占领察哈尔省就没那么容易了,必须一个个拔出这些钉子才行。

况且国军一旦占领这些据点以后,日军必然要先去占领这些地区,也无力增援南口,南口一线的压力也就减轻了。

 

于是,蒋介石在察哈尔总指挥傅作义的的建议下,在8月14日命令刘汝明的68军和傅作义的骑兵军配合,以2万多大军迅速歼灭察哈尔东部和北部的伪内蒙古军和日军,消除南口侧翼的威胁,减轻南口压力。

傅作义派自己的骑兵军攻击察哈尔北部和东部的崇礼,尚义,商都,德化等地,命令刘汝明集中兵力攻占张北。

为什么呢?因为刘汝明的部队离张家口最近!

可是刘汝明再次出于保存实力的想法,不愿意主动进攻损失自己的实力。

他先是拖着不出兵,然后以张北的伪内蒙古军领袖李守信已经跟他接触,准备反正为理由,依旧按兵不动。

同时阎锡山也为了保存晋绥军实力,命令傅作义不要主动出击,只要确保南口即可。

 

这就这样,直到8月18日,南口局势开始转为对国军不利。傅作义犹豫再三,还是下令主动进攻察北,察东一线。

同蒋介石预料的一样,察哈尔的伪内蒙古军战斗力不强。傅作义使用他骑兵军的3个骑兵师和2个步兵师很快横扫了察北,察东一线,接连攻陷德化,商都,尚义几个据点,并且配合刘汝明部包围了张北。

此次攻坚战晋绥军打的很好!以商都为例,守军有伪内蒙古军1个骑兵师和日军步兵1个步兵小队1个宪兵小队,共1700多人。进攻的晋绥军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强攻战,还动用了山西省自制的火炮,终于攻破商都坚实的土城墙,毙伤日伪军200多人,还活捉了50多人,其中包括1个日本军官和1个日本士兵。余者包括蒙奸伪骑兵师长尹宝山为首的日伪军四面溃逃,由于晋绥军外围部队没能及时赶到,没有全歼这股溃军,晋绥军伤亡200多人,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

可是由于刘汝明和阎锡山的拖延,日伪军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准备,所以对张家口威胁最大的据点张北并没有被国军攻陷。

其实张北日军兵力只有两个大队,还有李守信的一些伪军,如果集中上万兵力强攻还是可以得手的。

可惜,战机一失,下面就难了。

而张北同张家口近在咫尺,由此牵制了国军大部分兵力,也导致张家口防御变得非常艰难。加上刘汝明拒绝中央军更多兵力进入察哈尔省,阎锡山也不愿意损失太多兵力帮助刘汝明防御,也导致察北,察东一线兵力不足。

 

18日,南口一线日军投入4万大军猛攻,火力也非常猛烈。

由于日军进攻兵力很大,国军13军开始不敌。

当时日军依靠火炮密集轰击13军阵地,对国军危害很大。日军使用山炮(山炮是日军步兵炮的一种一般口径在75mm至105mm。这种火炮一般重量很轻,结构简单,可以拆卸开由士兵或者骡马运送,所以特别适合山地作战)轰击13军一线阵地,用野战榴弹炮轰击13军二线阵地,除此以外,日军居然还使用重型榴弹炮轰击13军后方第三西线阵地,搞得13军从后方运送弹药和军粮都十分困难。

日军火炮威力大,反应快,国军火炮各方面都不是对手,只能开几炮就立即转移阵地,这对于山地作战来说,谈何容易,也导致了国军火炮持续性极差,经常开一两炮就停顿一个小时。

因为日军炮火猛烈,甚至连国军的82迫击炮和重机枪部队也受到极大威胁,被迫打打停停,不敢连续开火,不然很容易被日寇火炮定位消灭掉。

后来干脆把火炮一门门分开使用,并且不敢和日本火炮对射,只是用火炮轰击日军轻重机枪,并且轰击冲锋日军,对国军一线守军做做微弱的火力支援。

 

除了火力不及以外,另外一个大问题又出现了,就是指挥问题。

可以说,参战军阀派系太多,必然导致指挥凌乱。

总指挥名义上是傅作义,他实际仅能指挥自己的晋绥军和汤恩伯的13军,对如刘汝明和其他派系的部队,他是指挥不动的。

而汤恩伯此时也焦头烂额,他本来应该一心放在南口指挥上,但由于参战部队派系太多,光是实际指挥协调就耗费了极大精力。

从南口开战,汤恩伯仅仅亲赴南口前线一次,其他时间全部在怀来负责指挥协调各派系部队战斗。

由于南口前线部队数量仅仅比日军稍多,实力是不及的。

汤恩伯此时就充当了抓壮丁的角色,他将周围所有可以调动到南口的部队一一作了申请,分别找蒋介石,阎锡山,刘峙,卫立煌协调。

期间连哄带骗,威逼利诱,也算用尽了老汤的心力。

前后来增援的各派系部队多达7个派系,也算让人叹为观止了。

----------------中央军13军此战打出了威名,他们虽然损失了一半兵力,却死守住了南口防线超过半个月之久,造成日军上万的伤亡,这是抗战以来日军受到的第一个沉重打击,也预兆着日军未来在中国战场的艰难。后期豫湘桂会战中,日军进攻河南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全歼中央军13军,但汤恩伯率领13军最终突围成功,并没有被日军歼灭。



 

 

 

18日以后傅作义率领72师以及100旅,211旅,独立第7旅等晋绥军部队增援南口。72师师长陈长捷,这是一支生力军,一度稳住了南口前线局势。

同时傅作义并命令卫立煌的14集团军加快行军速度,卫表示自己部队可以在21日到达。第14集团军下辖3个师,分别是中央军李默庵的第10师,刘戡的第83师,陈铁的第85师,兵力较多,战斗力也很强,如果赶到南口前线局势会立即扭转。

19日,日军发动最猛烈的进攻,国军奋力还击,战况非常激烈,各条战线整日都是激烈的厮杀,到处都是喊杀声和拼刺声。日军血红着眼睛强攻,国军顽强的一次次反击,把日军一次次击退。一挺国军轻机枪的射手中弹阵亡了,射击副手就端起机枪射击,傍边受轻重伤的伤员为他压弹夹,没有一个愿意离开阵地的。有的重伤员压着压着就牺牲了,傍边的战友就含泪接过他手中带着血的弹夹,继续装弹,然后递给机枪手。而机枪射手为了发扬火力杀伤日军,整个人半个身子伸出战壕,奋力射击。日军子弹密集飞过来,他每分钟都可能中弹几十次,但根本没有畏惧。仗打到这个份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自己的命都豁出去了。

仅仅一日之内,国军伤亡近2000人,日军一度攻入居庸关南门,后被国军反击击退,双方在居庸关外留下了大量尸体。

战况危急,本来如果傅作义再继续增援南口,还是可以继续守住一段时间。

 

但就在此时,察哈尔省的局势出现急剧变化。

之前让傅作义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在刘汝明被傅作义严令进攻张北的同时。张北的日军第2旅团2个大队突然先发制人,主动应急刘汝明进攻部队。

此前刘汝明对进攻张北并不热心,他怕自己攻坚不成反而遭受太大损失。所以他勉强打了一下,仅仅占领了张北外围玻璃彩等小据点。由于刘汝明没有想到日军敢于立即进攻,此时措手不及,遭遇了很惨重的失败。

仅仅一个晚上,刘汝明68军守军防御这一线的保安第2旅大败,伤亡数百人,保安第2旅旅长马玉田也中弹殉国,全旅溃败下去,长城防线也被日军突破。

除了第2旅团的进攻,察哈尔派遣兵团其他2个旅团也从多伦出发,从北往南进攻张家口。由于这2个旅团都是摩托化部队,全军都是乘坐汽车的,所以前进速度非常快,也很快突破长城一线。

眼见张家口危急,刘汝明此时才慌了神,赶忙向傅作义请求支援,傅被迫将准备增援南口的晋绥军两个旅调去张家口一线。

由此晋绥军的援军被迫停止增援南口!

这边负责增援的卫立煌14集团军在行军到北平附近的门头沟时,突然遭遇日军第6师团36旅团主力的拦截。14集团军被阻挡,虽然最后击退了日军的拦截,但也花费了好几天时间,无法在21日赶赴南口。

本来南口这边就非常艰难,一线部队伤亡过半,阵地大部分被摧毁,现在援军又不能赶到,恐怕要守不住了。

 

汤恩伯见军情危急,一面紧急要求增援,一面下严令:非有命令不得移动或者放弃阵地。

25日,日军经过半个月的攻坚战,也有相当巨大的损失。除了第11旅团伤亡的3000多人以外,第5师团强攻伤亡也非常惨重,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6000人,但日军仍然在坦克的配合下攻入居庸关内,并且迂回南口后方怀来一线。

 

更惨的是当日张家口这边更加危急。前一日,日军接连击败刘汝明68军,逼近张家口西南边的高地,张家口城内已经能够清楚的听到枪炮声。刘汝明向傅作义求援,让晋绥军接手张家口附近的防御。但让傅作义没想到的是,他的晋绥军还没到达前线,刘汝明为保存实力,就把张家口城内和附近的大部分守军全撤走了,诸如孔家庄等重要阵地根本无人防守。

而增援的晋绥军火速赶到阵地,惊讶的发现29军已经撤走,阵地上根本空无一人,结果他们还没来得及站住脚就遭遇了日军,顿时被日军冲散。日军由此占领了孔家庄车站,从而彻底切断了平绥铁路,南口的守军无法通过铁路得到后方增援,也无法利用铁路撤退了。

傅作义得知这个情报后大怒,他下令集中晋绥军和刘汝明68军143师乘夜反击日军,还动用了刘汝明的几门大口径重迫击炮,这在当时是国军的超级武器。

这次进攻虽然造成日军很大杀伤,但无力将其击退,而张家口一线地形不适合防守,日军进攻部队进展很快,看起来张家口的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汤恩伯知道只要张家口一失,南口守军的退路就被切断,平绥铁路也被切断,那么南口的坚守也就没有意义。更惨的是,如果现在不退,恐怕南口守军就要被日军两股主力合围歼灭了。

眼见情况,汤恩伯电报蒋介石允许是否可以撤退,蒋介石严令不允许撤退,并且电令卫立煌14集团军加速赶赴南口。

卫立煌指挥所部以相当代价击溃日军阻击,一部奋力赶赴到南口外几十公里处。

但此时南口防线已经被日军攻破数点,加之张家口随时失守,南口实在守不住了。

汤恩伯在26日下达突围命令,由此南口失守。

27日张家口被日军攻陷,同时该路日军和南口进攻的第5师团会和,切断了南口守军的退路。

好在由于南口的国军退得较早,没有被日军合围。

-------------------日军最终占领了南口,也占领了张家口。其实察哈尔省的地形并不适合防御,尤其是察哈尔北部和东部非常适合日军机械化摩托化部队发挥火力和机动性威力。所以察哈尔省的丢失恐怕是不可避免!此战日军伤亡不轻,也就严重影响了他们之后在山西和绥远的作战,所以南口战役是很有意义的。此战忠勇的国军各派系部队伤亡2万多人,他们用血肉长城阻挡了日军前进的脚步。




 

此次南口战役算得上七七事变以来中日双方第一场激战,也是日军遭受的第一个重击,是有一定意义的。

虽然此战的结果是没有守住南口,日军由此进攻逐步占领了察哈尔省。但汤恩伯的13军为主力的国军部队,面对日军1个师团又1个旅团的大军,在南口死守19天之久,造成日军1万5000多人的损失,也就打破彻底了日军无敌的神话。

此战告诉全世界,虽然国军武器装备训练都不如日军,但是依靠地形的优势,仍然可以对日军造成很大伤亡。

而国军方面伤亡自然更大,达到2万7000多人。其中汤恩伯13军伤亡最大,两个师2万8000人中就伤亡了1万2000多人,占全军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六。

不过这样的伤亡是日军所无法接受的,由于1万多人伤亡导致入侵的步伐减缓,使得山西的国军有了一定的准备时间。

 

此次南口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说来还是察哈尔境内国军战力不敌日军。但此次战役中,刘汝明的自保心理导致南口战役处于极大的被动中。之前拒绝中央军进入南口,导致错失了一周宝贵的时间。等到刘汝明允许13军进入南口后,仅仅2,3天日军就开始了进攻,导致处于防御地位的13军非常不利。

而实战中,让刘汝明出兵反攻,扫除察哈尔境内日伪军据点,结果刘汝明怕损失实力,不愿意出兵,坐等日军向他进攻。

南口危急时候傅作义曾经让靠近南口的刘汝明的一个团向南口靠拢。结果刘汝明跟没有看到一样,连电报都不回。更离谱的是,南口激战期间,从陕西米脂增援过来陕北王高双城86师沿着平绥铁路坐火车试图增援南口,却又被刘汝明挡在张家口外面,导致最终86师没有能够到达南口!

而晋军86军在战役最后试图增援已经危在旦夕的张家口,但就是到了这种生死关头也,刘汝明居然还是拒绝。

最终结果就是增援全部被刘汝明挡在张家口外,而张家口还是仅有刘汝明自己1万多人,根本不是日军对手。

可以说,现在来看,刘汝明真是非常可笑的,算得上老佛爷的那句: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除了刘汝明以外,阎锡山也处于保存实力心理,几次限制傅作义,不让其出兵反攻察哈尔省,就是怕损失自己的兵力。

同时,由于各派系军队太多,察哈尔境内国军统一指挥上比较呆滞,互相协同也差。好在蒋介石大体将察哈尔分成两条战线,让刘汝明防守自己地盘张家口,让汤恩伯防守南口,让傅作义负责总指挥,同时用他的晋绥军负责增援。

刘汝明必然会保住自己地盘张家口,傅作义阎锡山为了保住他的地盘山西和绥远,也肯定会全力保住察哈尔省,因为该省是山西绥远的门户。至于最为重要的南口,就交给汤恩伯,因为汤的中央军师绝对听从蒋介石命令的。

但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样的安排是只是尽力而为,如果遇到各级指挥官不遵守的话,傅作义也是没什么办法的。

南口战役是全面抗战以后的第一场大血战,一寸河山一寸血,血肉长城是我们的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