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者不相杵怎么读音: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八十五--军阀就是军阀(新抗战系列之七)涅瓦河边 萨沙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34:34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上一章主要说了在日军大规模向华北增兵,并且一再撕毁停战协定的情况下,控制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地方军阀29军高层却并不做备战,反而尽一切力量试图同日军和平解决。

从7月8日卢沟桥打响到7月25日,日军全线进攻平津的这段长达两周多的时间内,也是在二十九军基层官兵和日军血战卢沟桥宛平的时候。29军高层却第一拒绝蒋介石派遣的十多万国军进入平津一线增援,第二并没有抢修平津的防御工事,甚至为了平息日本人的抗议,将临时修筑的少量工事拆除,第三没有集中分散在河北察哈尔的十万29军各部,第四甚至拒绝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捐款。

而日军方面利用者两周多的时间,将自己在河北的兵力从5000多人增加到4万多人,并且将400多架作战飞机和大量军舰送到河北平津一线.而二十九军的四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中,仅有二个半步兵师和半个骑兵师在平津,总兵力不过5万多人。

大家都知道,29军的步兵部队没有什么重武器,海空军更是为0,以战斗力来说,日军4万多人的战力已远远超过了29军这5万多人。

更况且,日军此时已经从四面包围了北平和天津。包围北平的各股日军中,远的也不过距离北平市区30,40公里,近的只有10几公里,连日军的重炮也可以一炮就打到北平城墙内。

可以说,以现在这种形式,从军事上来说,平津是很难守住的,29军的处境极为不利。

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如果宋哲元他们能够立即同意蒋介石派遣的十多万国军进入平津,同时在两周内全力修筑坚固防御工事,还是能够拼一拼的。

毕竟蒋介石已经急调北方国军不下数十万之众向河北集结,只要能够守住几周,等援军一到,就有机会获胜!

但29军方面几乎没有做任何作战部属,最多只是将随军家属送到后方,基层部队自发修筑了一些临时工事。

后来日军全面进攻平津,最著名的南苑血战开始的时候,南苑这么重要的地方(29军主要营房),它的附近根本没有修筑坚固工事,仅仅只有一道围墙。甚至南苑围墙外不远处就是齐人高的高粱地!日军骑兵以此为掩护都差点直接冲进南苑29军驻地,也就是说连防御中最基本常识的扫清射界也没有做!这对于西北军这样有20多年,经历过不下上百场大战经验的部队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为什么29军要采用这种后人看来自杀的方式来对付日本人呢,这就要说说29军的历史了。


西北军的历史

 

 

29军是西北军的继承者,其实也就是标标准准的西北军。

 

西北军的诞生是早在中华民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本来是袁世凯统治着为了维护自己统治而建立的北洋新式陆军。

当时中华民国刚刚建立的1912年,袁世凯已经是北方最强有力的军阀头子,基本控制了大半个中国。为了用武力对付政敌和控制整个国家,他以自己原有的满清时期的武卫军等部队为基础,编组了新式陆军。

当时这支北洋新式陆军名称为备补军,分前军后军左军中军右军共五支部队,每支部队都有袁的心腹担任统领。其中的左军统领(一个旅的编制,约5000人)为袁世凯的心腹亲信陆建章。

袁世凯对这几支新式部队是极为看重的,该部装备清一色的新式西洋枪炮,采用西方训练方式,因此战斗力较强,是当时中国军队中首屈一指的。

1913年由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搞得天怒人怨,人民几乎活不下去,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暴政,其中民间英雄白朗在河南领导农民暴动。官府对人民的残暴政策大大帮助了白朗,白朗的部队迅速从20个人1支步枪发展到2万多人的规模,并且转战中国的河南,陕西,安徽,湖北,甘肃等省长达3年多之久。

对在眼皮底下攻城略地的白郎军,袁世凯极为震怒,他命令陆军总长段祺瑞率领20万北洋军将其剿灭。

可惜老北洋战斗力并不可靠,和白朗的作战中连战连败,损失了不少人员和武器装备,甚至还有阵前倒戈投降过去的。这些所谓的剿匪部队,却变成了送给白朗武器弹药和大批兵员的散财童子部队,这让袁世凯气愤不已。

见老北洋军作战不利,袁世凯将希望放在了新军上。他下令新军马上扩编,之后就立即加入同白朗军的战斗。

于是,陆建章奉命在1914年将该旅扩编为1个师的兵力,并且很快开入陕西同力量日趋强盛白朗军作战。

这支新军的力量果然不弱,约半年的时间内,将白朗军基本歼灭,白朗本人也战死。

袁世凯得知白朗军覆灭的消息以后,龙心大悦,下令该师就在陕西驻扎,陆建章也被袁世凯任命为陕西督军,相当于集军政大权为一身的藩王。

随着部队规模的扩大,自然需要补充大量的军官和士兵。

陆建章在1912年任命自己的在家赋闲的内侄女婿 冯玉祥为该部第一营营长,于是民国大军阀冯玉祥就这样走上了历史舞台。

 

冯玉祥祖籍安徽巢县,出生地却是河北保定,是个北方汉子。

他出身一个职业军人家庭,父亲是淮军一个连长。连长在当时的清军中勉强算是个军官,是军中的最底层,待遇是很差的。

冯父仅靠微薄的粮饷,艰难的养活一大家子人。所以冯玉祥童年生活相当贫困,他仅仅上过两年私塾,勉强识几个字。

在冯玉祥11岁的时候,眼见冯家实在困难,冯父的老长官--淮军的一个营长发了善心。他将还是少年的冯玉祥补进了淮军做童子军,实际上就是发一份额外的粮饷给冯家,这在当时是很大的恩惠。

于是冯玉祥在富家孩子还在上小学,躺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军人生涯。

3年后的1896年,刚满14岁的冯玉祥被正式加入满清政府的淮军作战部队,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人。

不过当时的淮军已经走了下坡路。

在两年前的甲午战争中,淮军遭遇惨败,丁汝昌的北洋水师被歼灭,叶志超、卫汝贵率领的淮军陆军也被重创,淮军由此一蹶不振。

加上1901年淮军最高领袖李鸿章病死,淮军很快瓦解。

6年后,时年20岁的冯玉祥离开了已经濒临解体的淮军,加入了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袁世凯的新军武卫右军。

在武卫右军也就是后来的北洋军中,冯玉祥由于作战勇敢,头脑灵活又相貌堂堂,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从普通新兵混到了排长的位置。

冯玉祥相貌堂堂,身材高大,有头脑有毅力,私生活也非常的端正,没有乱七八糟的事情。这在当时昏昏度日,吃喝嫖赌的年轻军官中是很少有的。

他的这些优秀品质很快被上级看重,也获得了意外的好处。

当时他的旅长陆建章家中有个寄养多年的内侄女刘德贞,已经到了出嫁的年纪。

刘德贞本人性格温和,勤劳简朴,很为姑父姑妈陆建章夫妻所喜爱。

陆建章受妻子委托,一心想给他找个好丈夫。

于是陆建章找到自己的团长王化东询问有什么小伙子比较合适,王化东想到了当时刚刚23岁的排长冯玉祥。

王化东说冯玉祥不简单,为人聪明机智,有才华有大志,现在虽然情况差一点,但将来一定能够出人头地。陆建章听了以后,亲自见了冯玉祥几次,感觉冯确实是个人才,就把侄女嫁给了他。

由此,冯玉祥的地位就不同了,他现在是旅长陆建章的侄女婿,哪怕团长营长之流也不敢对他这个小排长不尊敬。

上面有人好做官,冯玉祥由此就一帆风顺,迅速从排长升到了营长的位置,刚刚20岁出头就超过他可怜的老爸了。

本来事情似乎一帆风顺,可惜好景不长。

此时的清王朝已经接近灭亡,袁世凯乘机将冯玉祥所在的武卫右军这个旅改编为北洋陆军第二十镇一部,并且将这只部队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冯也和姑丈陆建章分开了。

在1911年底,辛亥革命爆发,驻扎在滦州的新军第二十镇的高层军官宣布支持革命,反对腐败的清政府。

当时还是年轻人的冯玉祥已经从军6年,看尽了军中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早对清王朝失望透顶。

他不但支持高级军官们的主张,自己甚至还更进了一步。他联络部下鹿钟麟,韩复榘等人一同率部起义,宣布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

当时起兵的只有三个营部队,另外两个营长王金铭,施从云分别担任大都督和总司令,冯玉祥则担任参谋长。

可惜他们的兵力太弱了,这次起义完全是年轻人的不自量力。

滦县离北平不过200公里,清政府怎么可能容忍自己家的门口底搞这样的事情,他们很快调动重兵进攻滦县。

战斗中,这三个营的起义部队如何是数倍敌军的对手,很快被全面击溃。王金铭,施从云先后被清军诱捕后残杀,冯玉祥由于有陆建章的四面活动,只被开除了军籍,暂时押送回河北老家居住,没有被枪毙,也没有坐牢。

 

之后就是清政府垮台,袁世凯篡权,天下大乱!

 

当时是标准的乱世,中国由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很快陷入全面的混乱之中,这正是野心军人的绝佳时机。

冯玉祥以自己出色的能力很快又被复职,又成为姑丈陆建章手下一个营长。

冯玉祥在军事上还是有一套的,他上任之后立刻到河北景县招了一营新兵,这批新兵的素质极佳,也是之后西北军的种子。

冯对士兵是有要求的,并不像其他军阀那样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连乞丐,和尚道士,甚至弱智之流也一样招进部队。

冯要求部下士兵必须是农工良民,身无暗疾,年龄18岁至25岁,身高1米6以上(当时人个子比较矮,同属黄种人的日军士兵平均身高只有1米5几);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者,体高不足者都不要。另外老兵油子不要(职业军人,靠打仗混饭吃的,这种人虽然能打仗,但不守军纪,赌博嫖妓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抢劫偷盗奸淫,对部队有很坏的影响),地方的流氓,二流子等流氓无产阶级不要。

 

冯玉祥对招募士兵把关很严,甚至之后当上了团长,师长也亲自去招兵。后来统计,西北军大将曹福林、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冯治安、孙连仲、吉鸿昌等人全部是冯玉祥亲自招募进来的。

 

当时各军阀部队训练一般不严格,诸如奉军川军等部队中,有很多是常年不训练的。偶尔训练一下也就是出个早操,绕着操场跑两圈,这也是很多军阀部队战斗力极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冯玉祥的西北军训练堪称当时最严格的,可以称得上魔鬼训练。

冯玉祥搞得所谓天天练兵,月月考核。西北军所有官兵不分文职武职,高级低级都要参加日常训练和考核,每月一小考,每季一大考,年终一总考。

训练项目极多,除了普通的各种军事训练项目以外,还有诸如刺枪、劈刀、拳击等项目,强度大,项目多,算得上非常辛苦。

除了正常训练以外,还有很多专门的特殊训练,比如在冬季大雪天去野外练习修筑工事,连续修筑一个晚上,第二天考核。

还有每月两次行军拉练,风雨无阻,官兵均得参加。每人负重48斤,连续走七天,每天走120里到140里。

至于军事训练的要求上,非常严格,绝不马虎。以张自忠为例,他对训练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考核不合格,就会受到严格处罚,甚至有些时候还被打军棍,这点西北军士兵回忆录中都要记载。这种严格的要求导致西北军基层官兵军事素质一般都很过硬,能打硬仗。

当时红军中有个神炮手赵章程,他炮打的非常准,甚至可以不用测量,直接通过头脑中的概略计算开炮,每炮必中,被称为炮神!

这个赵章程就是西北军出身,在宁都时候从孙连仲部队整体倒戈到红军那边的。

后来人家问他是怎么训练出来的,他说当时西北军的炮兵军官训练就是:一炮打不准,上去就是重重一个耳光,这样几十几百个耳光打下来,都打得很准了。

对部下要求严格,并不是苛求,而是我先做到再让你做。张自忠奉行的也就是冯玉祥说的,当官的要以身作者,他们自己先去达到这些考核标准,然后再要求其他官兵,所以能够让官兵们心服口服。

所以西北军中高级军官中也不乏军事素质过硬的人,也颇多武术家,张自忠将军自己就有一手好枪法,在南瓜店殉国的时候曾经靠一把手枪击毙数名日军。赵登禹将军刀术惊人,全军也没有几个能胜过他的,枪法也很厉害,曾经打死过下山的老虎。

 

这种严格的训练使得西北军基层官兵战斗力颇强,有着很强的体力和耐力,作战意志相当顽强,还敢于肉搏战白刃战,尤其在防御战上表现更为明显。

 

台儿庄战役中,防御台儿庄的就是孙连仲的西北军。他们面对日寇重炮轰,飞机炸,坦克突击,步兵无数次冲锋和突袭,甚至还有化学武器的攻击,就是坚守不退。一个营打成一个连,又打成一个排,很多阵地上往往是拼死打到最后一个人。


所以西北军部队往往很有战斗力,最后一支西北军直到淮海大战才被完全消灭,也算辉煌了30多年!

 

由此,冯玉祥的部队能打硬仗,自然被各派统治者看重。

----------------冯玉祥的发家是借助了夫人刘德贞的,刘德贞本人却是一个很好的贤妻良母。嫁给冯玉祥的20年内,生了5个子女。刘德贞生活简朴,和平民媳妇一样任劳任怨,从不抱怨丈夫。 由于冯玉祥生活也很简朴,夫人刘德贞从不奢侈。平时,她和儿女们粗茶淡饭,偶尔吃顿白菜猪肉、红烧牛肉或羊肉水饺,算是改善伙食。她和孩子们从来没有穿过绫罗绸缎,而是穿粗布衣服。家里用的是粗瓷碗和普通桌凳,睡的是硬板床和粗布被褥。每次出门,都是徒步而行,从来不乘车坐轿,不带护兵马并。她本人在1923年因为严重的伤寒病去世后,冯玉祥整理其遗物,居然没有发现一块大洋的私房钱(当时丈夫给妇女的钱是养家养子女,所以当时候妇女一般都留一些私房钱,买些自己需要的东西,诸如衣服首饰零食什么的)。冯玉祥忍不住当场泪流满面!

 

冯玉祥以自己高超的政治能力的军事能力帮助他一再立下战功,其中就包括在陕西大败白朗叛军的多场战斗。

由此冯声名鹊起,成为当时年轻军人中的风云人物,当然加上陆建章的照顾也是必不可少的。冯玉祥迅速升官,掌握了实际的兵权,他麾下的西北军雏形也就逐渐形成了。

短短1年内,冯玉祥的那个营被扩编为团,冯大喜过望,立即亲自赶到河南郾城、周口一带招了一个团的兵。

接着该部又被扩编为旅、并且正式授予混编第16旅的番号。

这个旅下辖10个营兵力,装备先进,战斗力很强,更重要的是直接由中央政府控制,实则就是旅长冯玉祥一个人领导。该旅除了袁世凯,冯玉祥以外并不听命于任何人,一个小军阀团体就诞生了。

这期间,冯玉祥在河北省和西北各地招兵买马,培养亲信部将,训练部队,著名的西北军大将佟麟阁、曹福林、吉鸿昌等人都是这时候投身冯玉祥麾下,而在这之前还有宋哲元,石友三,孙连仲等人就已经在冯部了。

 

可惜这次依然是好景不长,袁世凯很快称帝,全国人民群起讨之,老袁仓皇不知所措,突然发重病而一命呜呼。

袁世凯一死,他的亲信陆建章也就失势了!

这个陆建章并不是什么好人,不过是清末民初常见的无聊政客。

袁世凯当政时期,陆建章无比风光,身居高位。可惜他没干什么好事,在陕西统治期间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大肆屠杀反袁的革命人士,残害无辜老百姓(曾经血洗西安监狱,杀了300多人;平时还指挥部队以捉革命党为名下乡,乱杀乱捉平民),被陕西当地老百姓称为陆屠夫。

为了捞钱,他甚至还盗卖国宝给美国人,换取20多万银元的贿赂,搞得该省乌烟瘴气(他出卖的国宝至今还放在美国宾西法利亚大学的博物馆里)!

袁世凯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不管,仍由陆建章肆意妄为。作为回报,陆建章对主子袁世凯是绝对的支持。

袁世凯称帝时,陆建章也跟着拍马屁支持,命令各县在西安的工作人员冒充各县人民代表签名支持称帝,由此被封为一等伯爵。

 

袁世凯死后,陆建章凭借在陕西搜刮的3000万两银子(!)的民脂民膏,生活的还算非常好,却没有了政治上的靠山。他很快成为一个所谓的社会名流,一度还投靠辫子将军张勋麾下,最后在1918年被皖系军阀徐树铮诱杀!

陆建章这颗大树倒了,树下遮风避雨的冯玉祥自然也受到了影响,他的部队在七年内没有大的发展,始终还是一个旅的编制。

 

1917年,冯玉祥被当时权倾一时的皖系军阀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长的职务,这是西北军历史上第一个低谷。

之后冯玉祥精明的把握住了局势,宣布支持皖系军阀征讨张勋辫子兵的复辟(当时冯玉祥的大恩人陆建章就在张勋麾下),由此被皖系军阀领袖段祺瑞下令恢复了旅长的职务!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大败,冯玉祥闻风转舵,转而投靠到直系麾下。

直系领袖,秀才将军吴佩孚倒是深知冯玉祥为人,始终对其不信任,没有给予重用。

直到1921年,冯玉祥看准时机,率领第16混成旅受 连襟阎相文(阎相文的老婆和冯玉祥老婆的姑母是堂姐妹)的邀请进入陕西作战。陕军对老百姓凶狠残忍,但战斗力一般都不强,所谓内残外弱。

冯玉祥在围剿白朗的时候就在陕西作战过,对该省情况非常熟悉,此时他的16旅进入陕西以后,一路势如破竹击溃各路陕军,还攻下了西安城,阎相文由此被封为陕西督军。

由此,阎相文对连襟冯玉祥十分感激,在他的三次强烈要求下,直系军阀头子吴佩孚才勉强将冯玉祥任命为第11师师长,下辖两旅六团,所部终于从旅扩大到了师,并且常驻陕西归阎相文调遣。

 

之后冯玉祥就逐渐开始走运了。

先是他的连襟陕西督军阎相文,因为被陕西混乱的局势搞得心力交瘁,狼狈不堪,最终羞愤之下服鸦片自杀。冯玉祥作为陕西军力最强的直系将领,不费吹灰之力的当上了陕西督军,成为陕西王。

稍后,冯部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增援直系大军有功,又被任命为河南督军,又成为河南王。

 

由此冯玉祥大权在握,控制了一个省,成为土皇帝。

西北军团体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除了兵力扩大到一个师又三个旅4万以外,冯的手下战将更是云集,也就是所谓的西北军十三太保都在帐下。

十三太保中的孙良诚、孙连仲、韩复榘、佟麟阁、刘汝明、石友三后来都成为民国将领中第一流的人物,剩下的几个最差也当过师长级别的军官。

此时原来袁世凯,陆建章安排在冯部的将领,基本都被排挤出去,剩下的军官都是冯玉祥的亲信,完全听从冯玉祥的命令。

一个强有力的新锐军阀团体产生了。

 

一个人有了钱就不会满足于现在的地位,一个团体有了力量也自然想夺取更大的权力。

 

冯玉祥此时不再满足于屈居直系麾下,开始试图自立为王。

 

很快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眼见主子直系军阀连连败退,大势已去,不愿意跟随直系沉船。

在奉系数十万银元的贿赂下,冯突然临阵倒戈,率领自己的三个旅的亲信部队占领直系大本营北平,俘虏直系大总统曹锟,还赶走了紫禁城中的小皇帝溥仪。这一手在当时来说可谓火中取栗,不但占领了直系的大量地盘,也吞掉了直系的不少部队。

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后的1925年,冯玉祥就任西北边防督办,所部也就被称之为西北军,由此西北军正式成为中国最强有力的军阀团体之一。

-------------西北军最出名的可谓就是大刀队,这并非是冯玉祥刻意编组的。主要当时西北军扩大太快,武器军火严重缺乏,连刺刀数量也不足。出于无奈,冯玉祥下令打了一些大刀装备部队,还请来西北著名的武术家研究出一套阵前使用的刀法。这种大刀片不难制造,农村铁匠用半天时间就能打出一把,对钢材也没什么要求。

 

当时苏联为了对付直系奉系后台老板的英美日在华的势力,通过李大钊、徐谦同冯玉祥搭上线,开始援助西北军。由此西北军兵力扩大到步兵十二个师、骑兵两个师、炮兵两个旅、交通队一个团,共15万人规模。韩复渠,孙良诚,佟麟阁,石友三,马鸿逵,刘汝明,孙连仲等人分任各师师长!

这是西北军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不过期间他们也没有干什么好事,1926年318惨案爆发,北平的军警开枪打死打伤200多名示威抗议的群众,而这股军警就是冯玉祥的鹿钟麟部。死亡的47人中,有1人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刘和珍!

 

 

此次临阵倒戈的短期效应虽然很好,可惜此举犯了众怒,直系自然痛恨冯玉祥的背叛,奉系也深感冯玉祥渔翁得利(冯玉祥稍后还和奉军叛将郭松龄达成合作协议,郭松龄随即起兵,差点攻下奉系大本营沈阳,最后还是靠了日本关东军出兵才保住了沈阳,张作霖对此极为愤怒)。

 

直奉两派系军阀很快达成协议,准备联手进攻西北军,一举铲除冯玉祥这个反复无常的家伙。

当时奉军兵力高达40多万,直系收拢残部也有30万人,西北军这15万人无论如何不是对手。

冯玉祥此时还算聪明,他见势不好,急忙宣布下野,逃到苏联求援去了。

这边直奉联军已泰山压顶的势头进攻西北军,西北军力不能及,防御了三个月后,全线溃败。

曾经15万大军仅剩下3万多人退守西北绥远,甘肃,宁夏等偏僻省份,还面临着直系大军的追击。

 

此时冯玉祥已经在苏联同斯大林达成协议,他会支持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北伐,同时容纳中共在西北军中发展。

苏联随即提供给冯玉祥3万多支步枪,5000多万发子弹,300挺机枪,60门大炮和5万发炮弹。这批武器在当时来说,足可以武装6,7万部队。

 

在苏联的强力帮助下,西北军迅速恢复了实力,随即开始了大反攻。他们首先收复了陕西省,当时西北军一派的杨虎城和李虎臣已经被直系爪牙刘镇华的7万民军困在西安接近一年时间,城内老百姓冻死饿死10万人,甚至出现吃人现象。

冯玉祥部通过苦战占领了陕西省,随即进一步控制了西北,兵力迅速扩大到25万之众,随后以西北为后方全面进攻中原。

此时蒋介石的北伐大军在南方接连击败直系,新直系,鲁系主力。这些军阀败局已定,无力回天了,也无力将部队回调对付冯玉祥了。

这边冯玉祥乘机进攻挥军猛进,一再击败直系奉系大军,并且乘机将所部扩大到9个军,最终作为胜利者之一获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北伐结束以后,冯玉祥是参加北伐军阀中获得好处最多一个。他的西北军直属部队就有9个方面军,32个军,81个师,共40万之众,加上归属他的军阀部队总兵力高达50,60万人,兵力不少于蒋介石的中央军。

除以以外,冯玉祥的西北军还控制了包括西北和中原在内的大块地盘,面积接近中国的四分之一,比中央军控制的地域还大。

这是西北军最鼎盛的时期,也是第三个高峰。


开始走下坡


可惜,这次依然是好景不长。

北洋军阀被消灭以后,冯玉祥知道他最大的敌人就变成了蒋介石的中央军和南京政府。

冯玉祥随后多次反蒋,他以为自己兵力雄厚,又有阎锡山,唐生智,李宗仁等人支持,根本不怕蒋介石。

没想到刚刚以开战,冯玉祥部下韩复榘,石友三,马鸿逵这三个大将接连倒戈投靠蒋介石,他们带走了10万精锐大军,导致西北军元气大伤,接连惨败!

最终,冯玉祥同阎锡山,李宗仁等联手,孤注一掷的发动中原大战。在冯玉祥看来,只要消灭了蒋介石就完事大吉,阎锡山,李宗仁,张学良之流都不足为惧,将来中国就是他的。

于是,冯玉祥将所有本钱拿出来完全拼了,他的将西北地区的全部兵力抽调到中原战场,后方基本没有部队防守,几乎是无人之境。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中央军经过苦战,终于击溃各路军阀貌合神离的联军。

在最后时刻,晋军领袖阎锡山为了保住自己的残余实力,拿出大量武器弹药和现款,谎称需要西北军协同晋绥军全力进攻,同中央军决一死战。

冯玉祥中计,不顾后勤补给已经用尽,官兵疲惫不堪,孤注一掷的集中残部全力进攻。而阎锡山却乘机将自己的晋军从前线撤退,将主力部队调回自己的地盘山西。

于是中央军乘虚而入,一举冲入晋军让出的阵地,很快切断了西北军的退路。

这样一来,40万西北军打不过,又退不了,终于全军覆没了。

一部溃散,一部如吉鸿昌,孙连仲之流投降蒋介石,一部如庞炳勋,孙殿英之流脱离西北军自立为王了,最终西北军仅剩3万多人在宋哲元,冯治安,张自忠,刘汝明,秦德纯等人的带领下被张学良名义上收编,暂居阎锡山的山西省一角。

这次惨败意味着西北军的黄金时代结束,之后也再也没有恢复到曾经的规模。冯玉祥也就此下野,退出民国一流军阀的阵容。

 

张学良对这支西北军残部也不信任,因为他们有过借壳下蛋的先例。当年张自忠,韩复榘等人也曾经率部,在被直奉联军击败以后投靠山西军阀阎锡山。但他们有很快又率部脱离晋军,拉着部队走了。

期间阎锡山派军队阻拦,还差点被他们歼灭。当时韩复榘还大言不惭的说:我们当时不过是借土养命,借你们的地方住几天,你们还真以为我们投降你们了!

所以张学良给了他们一个29军的番号和50万银元以后,就放手不管了。

当时西北军可谓穷困潦倒,要钱没钱,要地盘没地盘,士兵饭吃不饱饭,军服也没钱换,全身破破烂烂,黑瘦干枯,形同乞丐,西北军也几乎垮了。



---------------宋哲元对29军是有功的,没有他的话,西北军就彻底不存在了。当时除了29军以外,同属西北军嫡系的军队还有孙连仲,韩复榘,庞炳勋等几支部队,兵力都是数万人。后来还有自立门户的孙殿英,石友三等人,兵力也都过万。


 

好在中国的局势很快变化,很快918事变爆发,日寇入侵东北。张学良不战而逃以后,不但损失了东北三省的地盘,军队也有较大损失。日寇占领东三省以后,立即转兵威逼东北四省中剩下的热河省。

张学良深感兵力不足,不是日军的对手,就将眼光放在奄奄一息的29军身上。因为众所周知,西北军是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29军此时虽然落魄,骨架尚存,也有一定战斗力,是一个很好的帮手。

张学良将自己麾下的察哈尔省地盘交给29军,由此29军开进该省,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

 

察哈尔省是当时著名的穷省,该省大部分面积在长城以北,基本都是沙漠和草原,人口稀少,也没有什么出产。长城以南相对繁荣一些,但也只是相对好一些而已。

话虽如此,相比山西一角,察哈尔省也是29军眼中 的天堂了。

29军在该省驻扎了半年时间,元气逐步恢复,更重要的是军心稳定了下来。

此时29军的领袖已经从冯玉祥变为宋哲元,并且一直到抗战初期都是这样,冯玉祥失去了对西北军的控制力。

这也很容易理解,军阀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冯玉祥离开部队几年必然会失去对军队的控制。

宋哲元上台以后也扶持了听命自己的一批人,将西北军控制在他自己的手中。

后来冯玉祥搞了个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拉走了29军在察哈尔的一部分部队,还希望在河北的宋哲元给予支持。但宋哲元并不理会,反而对冯玉祥拉走佟麟阁等部的事情相当不满。

抗战初期,冯玉祥被蒋介石派来担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领导主要是西北军的国军部队在华北作战,但宋哲元并不听从冯玉祥的命令。部下如冯治安等军官也是阳奉阴违,根本不服从冯的调遣。

老冯眼见指挥不动这些老部下,愤然辞职!

宋哲元为什么能成为西北军继任领袖?在于他的资历和威望都是仅次于冯玉祥的。

宋哲元是山东乐陵县人,13岁进入清军,17岁加入陆建章麾下的冯玉祥部服役,是西北军的元老级人物。他的军政经验也非常丰富,从普通排长,连长一步步爬到二号人物的位置,经历了20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宋哲元本人有着很强的军政头脑,有高超的战略眼光,更重要的是他为人比较正直,交朋友讲信义,礼贤下士,关心部下,所以威望很高,受西北军内部各派系的支持。

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下野后,宋哲元成为继任者,由此成为西北军第二任领袖7年的时间。

 

 

在察哈尔呆了大半年时间,此时热河抗战果然爆发。热河的张学良东北军又是一触即溃,全线溃败。日军仅仅用了二周时间占领热河省全境,直逼华北长城一线,华北危急!

29军作为支援的部队,同中央军,晋绥军等共30万大军在长城一线和日军血战三个月,以惨重的伤亡勉强将10万日伪军阻挡在长城一线。

长城喜峰口一战给29军带来了很好的名声。29军官兵由于火力不及,往往在白天被日军击退,晚上他们就集中部队手持大刀展开夜袭,再夺回阵地。

这种夜袭战,肉搏战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这样作战中,一般参战的人不容易生还。夜战中,如果敌军没有完善的防备,进攻虽然容易得手,但肉搏战中敌我双方伤亡一般相差不大,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大刀队当时以500人一组为编队,一般就算夜袭成功,每队活着回来的也不会超过250人。

如果敌人有完善的防夜袭准备,进攻一方很可能遭遇极大伤亡。就比如日军曾经用两挺重机枪扫射突袭的大刀队一部,结果这部200人全部伤亡,没有一人幸免。

实战中29军基层官兵极为勇敢,他们冒着日军炽热的炮火挥舞大刀冲锋,前仆后继,前面倒下后面跟上。以武士道闻名的日军也赞扬西北军士兵的勇敢,并且深感恐惧。

这一战29军伤亡也不轻,他们伤亡超过1万人,相当于损失了三分之一的部队。

 

长城会战以后,日军力量渗透入华北,河北省作为华北五省的核心省份更是日军主要进攻方向。

当时驻扎在河北省的为东北军大将于学忠部和万福麟部,省主席是于学忠,另外还有中央军黄杰、关麟徵部!

日军认为于学忠和他的东北军同日军有夺家之恨,是死敌,而中央军的抗日意志更为强烈,都不容易对付。

反而驻扎在河北的29军是西北军,早在10年前就曾经和日本有过粗浅的交往。以日本人的看法,29军是土军阀,有主张无宗旨,比较看重实际利益,相对容易对付。

日军高层更说,宋哲元不过是个农村出身的军阀头,没什么追求,是实现华北独立的一个最适合人物。

因此他们通过《何梅协定》要求中央军,东北军退出河北省,该省由29军接防。

由此,29军就这样获得了察哈尔和河北两省的地盘。

宋哲元也被任命为陆军二级上将,平津卫戍司令、冀察绥靖主任和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

河北省可不同于察哈尔省,是华北五省中最富裕的,人口也最多。单单一个北平就有300万人口,而天津更是北方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29军在控制河北省以后,随即垄断了该省的全部财政收入,包括盐税、关税、铁路一概接管,南京拨给二十九军建筑国防工事线的专款全部挪用,既不做中央要求的国防工事线的修筑工作,也不向南京政府上缴一分钱。

在短短2年内,29军有了极大的发展,兵力从3万多人一举扩大到正规军10万,保安队2万人的规模。

装备上,虽然重武器很少,轻武器上在国军中数一数二。29军每个连配备捷克式轻机枪6挺,掷弹筒4个,普通士兵均配备一支捷克式步枪,一把刺刀(或者大刀),4枚手榴弹,排长根据作战需要配备冲锋枪或者手枪(冲锋枪近战威力大,可以横扫一片日本刺刀兵)。这些部队的轻武器基本清一色捷克进口的步枪轻机枪,少量是自己制造,性能相当优良,性能上超过日军的同类武器。

除了轻武器以外,29军每个团还有八二迫击炮4门,捷克造重机枪4挺,师一级还有高射炮连和平射炮连,也配有少量重炮。

就整体实力来说,这10万人比长城会战时期的3万人胜过5到10倍。


宋哲元的盘算

--------------宋哲元的想法并不稀奇,基本所有军阀都是这么想的。几年前张学良也遭遇了同样的事情!日军进攻热河省,张学良也是怕日军也怕中央军占领他的地盘,他明知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仍然拒绝中央军在内的30万国军进入热河作战。同时张学良怕损失自己的部队,将东北义勇军和热河军阀汤玉麟的东北军顶在热河省抗日第一线。结果日军进攻热河的时候,非正规军的东北义勇军根本不是对手,汤玉麟东北军则整团正旅的倒戈投降,热河境内20万东北军全线溃败,日军两周就占领热河省全境。到了这种情况下,张学良仍然阻止中央军进入热河,并且跟南京政府索要大量军火和钱款 谎称反攻。实际他的部队已经蜂拥溃败到长城一线,根本不能作战了。


 

凡是有利就有弊,前面已经说了,29军在河北虽然大大增强了实力,也有很大的麻烦。

河北省是日寇入侵的主要目标,这段时间以来,日寇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河北和察哈尔借机闹事。

他们试图不通过武力进攻,而是通过这类小的手段,迫使29军让出河北察哈尔的控制权,实现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实际就是将华北作为他们的新殖民境地。

军事上,29军虽然有10万之众,但是相对随时可以调集百万大军的日本来说,战斗力还是不及的,光靠自己的力量对付不了日寇。

更重要的,在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在全力消灭中共红军和地方军阀,同时整军备战,夺取持久抗战的大后方西部,尚且没有精力在华北同日军开战。

因此,29军尚且要面对南京政府的威胁,所谓两面都是敌人,也不可能主动去和日军作战。

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已经表示会全力抗战,但在29军看来,情况并没有好转,只有更坏。

西安事变后南京政府大规模扩军备战,并且一改在华北退让的方针,开始以强硬政策对日,日本方面为此非常惊恐。在日本看来,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再去搞非武力的小手段,因为中国备战速度非常快,预计最迟在1938年底就可以完成60个德械师的整编工作。光是对付着60个师80万人,日军恐怕就要出动60,70万大军,更别说还有另外100多万国军了。

所以日军希望在中国方面刚开始准备的时候就全力进攻,速战速决攻占华北五省,至少也要占领河北察哈尔两省。这样一来,日军在华北就有绝对的军事优势,而中国方面就很难保住华北。而华北一丢,日军随时可以用大军长驱南下,中国的华东和华南也很难保住,中国抗战就会极为艰难,甚至难以获胜了。

从西安事变结束以后,日军开始在河北省大规模演习,这明显是为军事进攻做准备。同时以往每个月都有的挑衅却突然没有了,这是一种反常现象,也就是所谓狂风暴雨前的寂静,预兆着会有大事发生。

此时的29军领袖已经是宋哲元,不再是冯玉祥。实际自从冯玉祥在中原大战隐退后,这支西北军已经不再听从他的命令,之后几十年冯玉祥也再也没有能够指挥的了西北军任何一支部队。

宋哲元在这几年内,形成了自己的军阀团体。

传承军阀的特点,此时他自然首先从军阀团体的角度出发。

以这个角度来看,分析卢沟桥事变之后西北军高层的举动,就不难理解。

因为一旦开战,无论最终结束是谁胜谁负,被顶在最前线的29军必遭惨重打击,而且河北察哈尔的地盘也必然保不住。

不是被日军占领,就是被增援二来的中央军控制。

军阀之所以有力量,29军的几个师长能够当上北平市长,天津师长,河北省长,察哈尔省长,甚至冀察两省的最高领袖,并不是靠他们有什么出色的行政才能,也不是因为他们德高望重。

他们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完全就是靠了他们手中的枪杆子,是靠自己的军队打出来的。

如果29军没有那可怜巴巴的3万人,他们就不可能进入察哈尔省作为张学良的援军,深成为察哈尔省的控制着。他们也更不可能进入河北对日作战,更不可能控制河北省。

所以说枪杆子对于军阀是第一重要的,29军作为一个军阀团体,自然会全力保证自己的军队,不可能愿意去跟日寇拼光。

而且河北察哈尔的地盘也是仅次于枪杆子的重要东西,如果不是有察哈尔的地盘,29军就无法恢复元气,单靠在山西时期连饭都吃不饱的那只残军,靠什么去跟日军拼?即使是察哈尔整军以后的那支部队,3个月时间也损失了上万人。

如果不是有河北的地盘,29军怎么可能扩充到之前3倍多的规模,让日军和蒋介石都忌惮他们三分。如果仅靠察哈尔那时候的3万军队,日军恐怕扶持个几万伪军就可以将河北占领了,或者直接依靠6000人的华北住屯军就打进北平天津了,根本不可能再跟你坐下来谈判。

所以,如果一旦中日开战,29军肯定会损失掉军队和地盘,即使将来抗战胜利,可能对国家民族都是有利的,但对他们29军这个团体是极为不利的。

这种事情在民国并不稀奇,可谓有无数例子。红军长征中,蒋介石利用贵州省主席王家烈的黔军和红军火拼,导致王家烈的部队损失殆尽。随即蒋介石取消了王家烈贵州省主席和军长的职务,将其搞到南京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中将,吃吃闲饭。王家烈是什么人?曾经可是堂堂贵州王,在中国也就是一人之下的角色。在贵州的时候可谓要谁死谁就死,要谁活谁就活的人物,连蒋介石的命令他都不买账。

现在王家烈却成为一个挂名的参议,就在南京大街上乱走几步恐怕还是要被交通警骂的,真是一下子从喜马拉雅山顶落到马里亚纳海沟底。

 

西北军也有20多年的历史,费劲了千辛万苦,死了不少人才有今天的局面,自然不可能随便损失掉。

当然,如果对于真正的军人来说,他可能毫不犹豫的去跟日寇拼命,率领10万大军去拼,拼光了也是值得的,因为这是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情。

但作为军阀来说,他绝对不会这么去做,实际完全明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他们也会尽力保存自己的力量。因为在他们看来,团体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实际的。保住了团体也就是保住了自己身边人的利益,这在残酷的世界中才是最重要,至于国家民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自己还远着呢,也是一种空话!

这也就是军人和军阀的区别。

蒋介石经常说,作为军人就是要服从命令,所谓草随风动,兵随将走!可惜在民国的历史上,这类事情极少,军阀肯交出军队和地盘的也极少。

甚至张学良杨虎城为了保住自己的军队和地盘,连国家元首都抓了,军阀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的?

所以这一切,也没有那么难理解。

---------------电影《风声》中的这个伪军上将的随从背着系着红布的大刀,这是西北军的标志。显然这个将军是西北军投日的。下面的庞炳勋曾经是西北军出身的抗日名将,但在抗战中也投降日军。虽说庞炳勋投降时候是身边仅有十几个人被日本大军包围,不投降难免一死,而且死战到底也不会有对日军造成什么伤亡。但就亚洲的价值观来说,忠臣不事二主,投降民族敌人是不可原谅的。



 

况且西北军本来也就有一个不好听的名声,就是高层军官往往是有野心无宗旨的人,再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有奶就是娘。

诚然,西北军除了很多抗日英雄,殉国的高级将领也不少,比如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

但西北军中倒戈投靠日军的将领是各派系中最多的。

中国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两个倒戈将军石友三,吴化文,全部是西北军出身。

 

之前所说的,所谓西北军十三太保中,除了在抗战时期就隐居或者昏昏度日,不担任重要职务的过之纲,葛金章,闻承烈,韩多峰,韩占元这5个人以外,剩下的8个人中光是倒戈投靠日军的就有石友三,孙良诚,张维玺,程希贤这4个人,之前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的有韩复榘,孙连仲这2个人。

原来真正忠于冯玉祥的仅有刘汝明,佟麟阁2个人。

 

 

 

至于战后发布的所谓的十大投靠日军的伪军将领中,庞炳勋,孙良诚,张岚峰,孙殿英,吴化文,郝鹏举,门致中都是西北军出身。他们在伪军的军衔都至少是中将,甚至上将,要么就是省长。

而另一个汉奸任援道也是宋哲元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出身。

合着十大伪军将领中,西北军就占了八个人。

大家都知道,抗战期间有不少伪军助纣为虐。其中汪伪政府的90万伪军中,除了征兵,抓丁,强迫俘虏参军来的40多万人以外,其他40多万人中有至少三分之一是成建制投降过去的西北军。

什么叫做成建制投降,就是团长,旅长甚至师长军长率领整支部队投降日寇,比如西北军著名的大将孙良诚带着两个军3万多人整体投日。

大家都知道,由国军俘虏改编来的伪军,因为是被迫参军,战斗力都不强。当时日军回忆,让原来是国军俘虏的伪军打仗,伏击国军某游击队。结果这批伪军光朝天上放枪,打了个把小时,用了几千发子弹,敌人(也就是国军游击队)居然没有伤亡一个人。

至于汪伪政府通过征兵抓丁手段搞来的伪军,也多是混口饭吃,就像今天的保安一样,都不愿意拼命,训练很差,没经过实战,顶多站站岗,帮日军搬搬粮食军火而已。

但成建制倒戈的伪军就不同了,他们是有战斗经验的部队,有比较强的战斗力。

抗战中少数伪军参加的大战役中,基本都是成建制投降日军的伪军参战。

西北军构成的伪军,一般战斗力都不弱,也是日寇的强力助手,对国家的危害是很大的。

 



有才无德

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当年腐败的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吴佩孚,曹锟,徐世昌等人都坚决不跟日寇合作,其中吴佩孚甚至为此被日本人害死。

为什么西北军里面出了这么多汉奸,叛徒?

其实也不难理解,很多人的回忆录中,包括美军将领史迪威的日记中都说西北军训练严格,军事作战能力强,基层官兵能吃苦,中高层军官有一定指挥能力,全军颇有战斗力。

 

 

但西北军高层却不敢让人恭维,这不是指军事能力,智力,教育水平这些,而是他们道德水平不高。

西北军高级将领中颇多有才无德的家伙。

西北军中超过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贫困农民子弟,像张自忠这样学生投军的少之又少。西北军很多高级军官都是冯玉祥的卫兵,马仔,勤务兵之流出身,诸如韩复榘,石友三,孙殿英,吴化文这些人都是实在活不下去才被迫参军的。

在当年当兵不同于和平年代!战乱时期当兵是要打仗的,10个人当兵,能活过3,4年的不会超过5个人,是非常危险的。而且当时当兵都是参与军阀混战,没有谁是所谓正义一方,不过是为主子卖命而已,类似于地主的狗腿子。所以当兵也是被人瞧不起的,社会地位也是不高的。

西北军中特别是这样,冯玉祥以大家长作风对待手下,不管他们是什么阶级。

冯玉祥对师长一级军官随便呼来喝去,甚至动辄给予打军棍之类的踢翻。

韩复榘做上河南省主席以后,自认为也是民国一号人物,开始飘飘然。被冯玉祥知道后,当着众人面臭骂一顿,还被冯安排在他的办公室门口站了两个多小时的岗。

所谓这些人冒着生命危险,又忍受上级侮辱,不过就是为了吃口饭,根本没什么大的追求。之后他们混得有点成绩以后,就自然为名为利,至于信念信仰什么对他们来说一来是不懂二来是可笑的。

一旦一个人为名为利却没有什么信仰和宗旨,这样的人就是不可靠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给他们权力地位和金钱,跟随冯玉祥同跟随蒋介石根本没什么不同,如果再远一步说,跟随蒋介石同跟随汪精卫日寇也没什么不同。

当年韩复榘为什么投靠蒋介石?就是因为在冯玉祥麾下日子过得很苦,一个月薪资还不如一个中等商人,还经常被冯玉祥训斥。蒋介石当时收买他,给了他10万银元,高军衔和一栋漂亮的私宅,外加一次高标准的豪华接待,就顿时把他几万大军搞过去了。

至于石友三,吴化文更是做到了极致。吴化文先后跟过十几个主子,最后在济南战役中,临阵倒戈投降了解放军。投靠解放军以后,他甚至说过自己以前是婊子,什么客都接的,现在跟了个好主人,不能随便接客了。可以说,这番话也就够让人瞠目结舌的了!

其实这也不是说吴化文就此改了,只是后来解放军控制了中国,吴化文也被取消了兵权,他再想倒戈也没有机会了,呵呵。

其实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也不让人意外,他们的领袖冯玉祥也好不到哪里去。


----------------有人说宋哲元是中了日本人的缓兵之计,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以宋哲元的头脑,他不可能不明白日军有可能在使用缓兵之计,加上日军调集重兵向华北开进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事实。宋哲元之所以在七七事变的两周后没有作战前部属,用郭汝瑰的话来说:与其说是军事上指挥不当,不如说是其领导人幻想苟合的结果。这种幻想苟合思想贯穿在卢沟桥事变以来的全过程。 在宋哲元犹豫着希望“和平解决”的时候,日军已经完成的全部的作战部署,就等着全面进攻了。





 

西北军最高领袖冯玉祥所在的时代,军阀倒戈投降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但像冯玉祥这样不断背叛的军阀还是极少的。

大家看看之前的历史,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冯玉祥本来效忠清政府,在光绪和慈禧死的时候还痛哭流涕,责怪其他的战友不戴孝。但很快他又发动起义,反对清政府。清政府垮了以后,他随即投靠袁世凯,成为姑丈陆建章的部将。

之后又投靠皖系军阀去打旧主子陆建章所投靠的张勋辫子军。

后来又背叛皖系军阀投靠直系,接着背叛直系被直奉联军夹击,被迫宣布支持蒋介石国民革命军,支持苏联和中共,从而获得大量苏联援助死灰复燃。

接着蒋介石清党的时候,冯玉祥宣布断绝和苏联联系,将苏联顾问和中共党员武装押解出境,和苏联翻了脸。

接着冯又背叛蒋介石发动中原大战,最终被击败。

又同中共合作搞了察哈尔同盟军,遇到内部问题濒临瓦解以后宣布同中共没有关系,金蝉脱壳回归蒋介石怀抱。

抗战开始后先是跟蒋介石合作反共抗日,之后又反对蒋介石同中共合作,最终在黑海苏联货船上不明不白被烧死。

我们今天之所以把冯玉祥捧得如此之高,就是因为人家最后的日子是支持中共的,是所谓中共的同路人,是国民党内部窝里反的典范。

实际上,冯玉祥历史上不仅仅两次背叛苏联和中共,也杀了不少中共的人。

他之所以在末年和中共貌似一致,不过是因为他同蒋介石的斗法完全失败,被排挤到美国。老冯本人又不愿意由此做个寓公,老老实实安度晚年。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那么蒋介石的敌人中共,自然也就是老冯的朋友了。

如果老冯没有在苏联货船上被烧死,而是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会怎么样很难说,他的下场如何就更难说了。

对比同样是大军阀,归顺中共的云南王龙云,贵州王王家烈,甚至广西王李宗仁(文革时期也被抄家,后死于慢性中毒)都没什么好下场。冯玉祥还杀过中共的人,恐怕不会比他们要好,顶多落个西康王刘文辉的结局(被红卫兵抄家以后,周恩来将其保护起来,后病死)。

纵观老冯的一生,他先后跟过的主人有清政府,袁世凯,皖系军阀,直系军阀,苏联,蒋介石中央政府,中共,一共七个之多。

而且这七个主人基本都是被冯玉祥后来背叛还反咬了一口的。

他这一生真是左摇右摆,变化无常,作为一个团体的领袖,冯的所作所为在民国历史上算是绝无仅有。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自己如此,又能要求下面怎么样呢?

就像现在的一些企业,上面的领导层男盗女娼,凶恶贪婪,为了私欲用尽一切手段,却反而要求下面基层员工无私奉献,学雷锋学钱学森,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老萨经常说,对于一个可以自行人员流动的团体,一般团体的实际领袖就可以代表这个团体。也就是说这个领袖是什么样,他们团体成员基本都是这个样子。

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为一个利益团体,不是一路人走不到一起去。

冯玉祥如此,下面的人自然更差。

老冯一辈子虽然反复无常,但多少还有个好处,就是他对抗日还是坚决的,历史上没有同日寇合作过,也没有像盛世才,张作霖那样出卖国家主权。

他左右摇摆,墙头草一样随风倒也只是在中国内部搞一搞,抗日方面还是有个好名声。

但他的部下却比他还厉害。诸如孙良诚,孙殿英,吴化文之流,为了权力金钱不惜做汉奸,帮着日寇杀中国人。

 

以上说了这么多,大家由此也对西北军了解了一些。

所以也能理解宋哲元当时的一部分心理。

虽然一心不想和日军开战,但宋哲元心里还是有数的,平津一线是必须要打的。

这是因为第一国内反日抗日的舆论压力已经极大,连蒋介石都迫于压力不敢造次,别说他宋哲元了。如果像918那样不打就逃,且不谈蒋介石怎么对付他(十有八九是韩复榘的下场),怕是宋哲元本人立即被骂为汉奸,以后自己家人也不用上街了(当时外交部长王正廷被学生冲入办公室殴打,蒋介石的义兄黄郛因为参加塘沽协定的谈判,甚至被抗日极端分子刺杀)!

第二平津一线是冀察两省的核心区域,如果丢了,察哈尔和河北省肯定也保不住,由此29军就没有地盘了。那么保持一支这样规模的军队,就必然要依靠南京政府提供补给和弹药,一举一动就要收南京政府控制了。所以还是要打一下的,不能白白丢了地盘。地盘一丢,军队十有八九也保不住。

第三918的先例在那里,如果不打,一切都不用谈,就是国联来了也无可奈何。如果打一下,能打一两个卢沟桥宛平一样的小胜仗,暂时阻挡日军的进攻,或许能让日本政府考虑和平解决,多少能有一线和平解决的希望,当然,条件也不会太苛刻。

 

但宋哲元他们显然认为,非到万不得已,不能开战。可惜,势态发展很快,瞬间就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刻。

7月25日,日军突然借故进攻平津之间的铁路枢纽廊坊。7月26日,日军突然派兵强行突入北平广安门。

其实,这都是日军为全面进攻发动的准备。

直到今天,廊坊也是北平和天津之间最为重要的铁路公路枢纽,谁控制了廊坊就能阻挡平津两市的联系。日军打廊坊,就是为了切断北平和天津国军的联系,准备将他们割裂开然后吃掉。

7月25日,住廊坊的日军借口修理电线,向廊坊29军38师第113旅第226团发动进攻,并占领廊坊车站。226团并不屈服,他们奋起还击。日军进攻部队准备不足,只带了重机枪和迫击炮,没有携带重炮等重武器。在激烈巷战中,日军不是国军对手,伤亡很大。日军见作战不利,赶忙调集大军到廊坊,并且出动14架飞机来助战。

由于宋哲元没有下令准备,廊坊29军没有修筑坚固工事,仅有少量沙包工事和沙土围墙。在日军重炮和飞机的打击下,几小时内所有工事都被摧毁。期间该团使用4门八二迫击炮还击,由于日寇是重炮,我们是小口径迫击炮,所以每发射4,5炮弹就要立即转移阵地,不然就会立即被日寇的重炮还击。结果是双方激战一天一夜,廊坊29军国军伤亡颇重加上阵地全毁,感觉难以支持,被迫退出廊坊,日军顺利占领该地。

对于攻占廊坊这一军事行动的目的,怕是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是全面开战的信号。

而广安门事变更是如此。

日军在7月26日派遣驻屯军步兵第二联队第二大队500人,冒着很大危险突然硬闯广安门。日军乘坐的26辆卡车遭遇广安门守军29军赵登禹部132师679团拦截,遭受了一定的伤亡。

为首的13辆卡车约300人还是冲进了日本使馆区。

这300人是干什么呢?是为了帮助已经在城内的日军北平守备队500人协助防御大使馆的。

为什么冒险冲到城里,主要是日军怕他们全面进攻后,国军集中部队先将北平城内的日军和侨民吃掉。显然这就是开战之前最后的部属了,理论上来说,24小时到48小时之内全面进攻肯定要爆发。

此时宋哲元也知道情况严峻,开始下令备战,但已经迟了。

日军在进攻广安门之后几小时从四面八方进攻,29军准备不足,兵力分散,完全措手不及,瞬间遭遇了严重的损失。

可怕的第二次中日战争由此全面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