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欣新材股票如何:王根权品评书谱第36讲 羲之教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00:48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36讲

羲之教子

一、原文


後羲之往都①,臨行題壁②。子敬密拭除之③,輒書易④其處,私為不惡⑤。羲之還見,乃歎曰:“吾去時真大醉也!”敬乃內慚⑥。是知逸少之比鐘、張,則專博斯別⑦;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

二、注释

①往都:去往京城。“都”,京城。

②题壁:在墙壁上书写。

③密拭除之:私下悄悄涂拭去掉它。“密”,私下。

④书易:用自己的书写替换原来的书写。

⑤私为不恶:自己认为不错。“私”,自己。“不恶”,好、不错。

⑥敬乃内惭:子敬从内心深处感到惭愧。“内”,内心。“惭”,羞愧。事见唐李嗣真《书后品》:“又曾书壁而去,子敬密拭之,而更别题。右军还,观之曰:‘吾去时真大醉’。子敬乃心服之矣。”

⑦专博斯别:专工与博涉的区别。

三、译文

还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有一次王羲之要往都城去办事,临行前在墙壁上题写。王羲之走后,王献之私下里将王羲之的墨迹涂掉,自己照原来的内容和形式重新再写上去,自我感觉写得很好。王羲之从都城回到家后,看到了墙壁上题写的字,沉思良久,只叹息地说了一句话:“看来我走的时候真的是喝醉了酒!”“易壁”这件事情,使王献之从内心深处感到了羞愧。由是可知,王羲之和钟繇、张芝相比,只存在一个“专工”与“博涉”的区别,而王献之不及王羲之是肯定的,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

四、品评

“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句。“后”,后来,有一次。“都”,都城。东晋的都城名建康,即现在的南京。“往都”,往都城去。“临行”,临出发之前。“题壁”有两种意思,一是当动词用指在墙壁上写字,另一是当名词用指书写在墙壁上的字。“题壁”是古代书写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作用有二,一是书法练习,一是书作展示宣传。练习书法为什么要选择在墙壁上练习呢?因为古时书写材料奇缺,常用的就是纸,再就是削木、削竹,在墙壁上练习经济实用。过去的墙大都是用泥土作的,墙面既平又大,墙面的涂料也是泥土,写完后用泥土一涂又能再次书写。过去的纸张很贵,涂拭墙面比起纸张、削木、削竹,无论是从经济实用上,还是从宣传效果上,都是一种较好的形式。“题壁”作为练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么做了,“题壁”作为宣传今人则继承了下来,且又有了较大的发挥和创造。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有一次王羲之要往都城去办事,临行前在墙壁上题写。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句。“密”,私下里,不让别人知道。“拭除”,涂拭去掉。“辄”,就。“易”,变易。“私”,自己。“不恶”,不差、不错。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羲之走后,王献之私下里将王羲之的墨迹涂掉,自己照原来的内容和形式重新再写上去,自我感觉写得很好。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句。这句话有两种断句法,一种是“羲之还,见乃叹曰”,一种是“羲之还见,乃叹曰”。前一种断法,“见”和“叹”是紧连着的,显得时间上没有间隔,没有时间间隔就没有思考的余地。后一种断法,“见”和“叹”分开了,分开了中间就有了时间间隔,有了时间间隔就意味着王羲之后边的言行是有所思考的。后一种断句法当合情理一些。‘吾去时真大醉也’这句话的话外之意是,“我怎么能将字写成这个样子?”说明了墙壁上现在的字不如以前的字写得好。王羲之这里特别强调和突出了一个“真”字,强调和突出“真”的原因是这些都是“假”的。王羲之在假戏真做,假戏真做是表演给儿子看的,目的在于教育儿子,假戏真做让儿子有台阶下,给足了儿子面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羲之从都城回到家后,看到了墙壁上题写的字,沉思良久,只叹气地说了一句话:“看来我去的时候真的是喝醉了酒!”

“敬乃内惭”句。“内”,内心。“内惭”,发自内心深处的惭愧。王献之“易壁”一事的发生和王羲之的智慧处理,使得王献之从内心深处感到了惭愧。发自内心的惭愧当然是真的,王羲之假戏真做教育儿子的目的达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易壁”这件事情,使王献之从内心深处感到了羞愧。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句。“是”,这,这个。“是知”,由是可知。“专博斯别”,专工与博涉的区别。“无或”,肯定的,没有或者之说。“无或疑焉”,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由是可知,王羲之与钟繇和张芝相比,只存在一个“专工”与“博涉”的区别,而王献之不及王羲之是肯定的,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

王羲之不但书艺水平高超,在教子上也是高手。知子莫若父。这个王献之不是一般的儿子,是与父亲叫板书法之名的儿子,且是一个有头脑会筹划运作的儿子。只可惜这个“头脑”出了问题,为了书名不惜说谎话、悖伦理。教育这样的儿子绝对不能用教育一般孩子的方法,解决“头脑”问题一定得“攻心”。王羲之是怎么“攻心”的呢?假戏真做,以假攻假,以求见真。

王羲之真的看不出壁上的墨迹不是自己写的吗?假的,肯定能看出来,也肯定看出来了。王羲之真的是临行前喝醉了酒吗?假的,醉汉怎么出远门?说自己喝醉了酒只是一种说辞,强调大醉是对自己的一种掩饰。王羲之的假戏真做,王献之看出来了没有?肯定也是看出来了,不然怎么会内惭。可以这么说,王献之的 “易壁”当是用心设计的一道考题,是专门用以考验王羲之的,目的就是要看王羲之对“易壁”一事的反映和态度。按照王献之的预谋设计,王羲之的反映要么大加赞誉,要么给予鼓励指正。结果是王献之的预谋设计落空了,王羲之的作答超乎了王献之的设计。王献之的设计是“就事论事”,“就书说书”,“就献之说献之”。王羲之则既不就事,也不就书,也不就人,而是借酒责己,采用的方式是自言自语,目的在于给儿子表演,在于攻儿子的心。王羲之老谋深算,王献之的心被攻破了,“敬乃内惭”。 王羲之的目的达到了,教子效果出奇地好。品评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慨地说,王羲之、王献之,聪明绝顶两父子。

王献之内惭什么呢?王献之内惭的东西应该很多,最起码应该有这么几点:

一是内惭自己的“胜父”说。应该肯定王献之“题壁”的内容和形势完全都是在模仿父亲,目的在于展示自己的书艺水平能以假乱真。能以假乱真说明什么?说明王献之的书法就是跟着其父王羲之学习的,就是其父王羲之教的,这一点父子二人的内心都是非常清楚明白的。“假托神仙”“耻崇宗范”只能是蒙一蒙外边的人,在父亲王羲之面前他不能装神弄鬼说瞎话。

二是接受了“书艺家传”的事实,内惭自己“书艺神授”的谎言。在这件事情之前,王献之有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与其父的书法艺术水平的差距,认为自己的书艺水平高于父亲。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的书艺水平高于自己的父亲,自己的老师就不能是自己的父亲。如果说自己的老师是自己的父亲,别人就不会相信,说“青出于蓝”学生胜于老师世俗阻力太大。要让别人相信,一定得找到一位比父亲高一级的老师。“神”,无所不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至高无上,远远高于自己的父亲,以神为师,别人就一定会相信自己的书艺水平高于自己的父亲。于是,他就编撰了一个“书艺神授”的故事。“书艺神授”别人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自己和父亲心里是明白的。通过“题壁”这件事情,他发现了自己书艺水平不及父亲,他接受了这一事实,对“胜父”说内惭。“书艺神授”的谎言是为“胜父”说服务的,对“胜父”说内惭,自然也就对编撰“书艺神授”这一谎言内惭了。

三是内惭自己所发现的书法评论王牌“时人那得知”,只能用来欺世,不能用来欺心。前番自己用这张王牌将谢安的言语堵了回去,但并未征服谢安的内心,这张王牌同样不能征服父亲和自己的心。谎言只能欺行,而不能欺心;谎言只能骗外行,而骗不了内行;谎言可以骗很多的人,但骗不了所有的人。通过“题壁”一事,王献之为自己的虚伪和谎言而感到内惭!

这一讲是《书家论》一篇的最后一段,承担着全篇的总结作用。《书家论》一篇是对历代书法名家进行评论的,对历代书法名家的评论最后又集中到对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四位书法名家的评论。以往的书评者对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评论的结论是:“逸少之不及钟张,尤子敬之不及逸少。”孙过庭对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评论的结论是:“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前几讲对王羲之、钟繇、张芝三位书家评的较多,而对王献之仅仅是捎带地提了一下。上一讲可以说是王献之的专评,其中虽然也讲到了王羲之,但王羲之是用来衬评王献之的。从《书家论》整篇看,孙过庭对书史上书评家们所推出的“四贤”的书名基本上是肯定的,只是对书名排列的依据标准,具体排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阐述了理由。在对“四贤”的评论中,对王羲之、张芝、钟繇的书艺孙过庭是肯定的,唯独对王献之的书艺孙过庭予以了否定。这一讲承担着全篇的总结,内容却以“羲之教子”为中心,孙过庭作这样的内容安排是独具匠心的。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家,大家公推出了“四贤”,肯定了“四贤”的书名,这是尊重历史,肯定“三贤”的书艺,否定一贤的书艺,这是尊重事实。对“四贤”之一的王献之的书艺的否定虽说有了说法,但还得有个交待,羲之教子,“敬乃内惭”,当是一种最理想、最圆满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