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老女演员:论地质找矿应遵循三大规律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感悟徐绍史部长在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05:39
论地质找矿应遵循三大规律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
——感悟徐绍史部长在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的讲话2010年08月26日 08:51    作者: 姚都峰 杜学立    浏览:114次     发表评论:(0)

    内容摘要:徐绍史部长在第五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地质找矿工作的改革发展必须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徐部长在这里只强调了两个规律,而我们通常说的“地质规律”为何没有提及?

徐绍史部长在第五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地质找矿工作的改革发展必须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徐部长在这里只强调了两个规律,而我们通常说的“地质规律”为何没有提及?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们一般在谈及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的时候往往人云亦云,并没有认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这些规律各自的内涵和外延,更没有探究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以徐部长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内涵和相互关系以及在地质找矿中的作用,在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探索实践地质找矿新机制的今天很有意义。

一、正确把握三大规律的概念、内涵和相互关系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要求,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形式。实现地质找矿突破必须遵循其发展的固有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实践的惩罚。市场经济规律、地质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是作用于地质找矿的三架马车,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实现地质找矿的快速突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市场经济规律

市场经济规律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和要求,它的外延共识包含三大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三大基本规律无论是在社会主义或者资本主义条件下,都是客观存在并时刻发生着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国家,为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有意识地加强了宏观调控,主要是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必要的行政手段,把“有形之手”(行政调控)与“无形手”(市场配置)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左右着经济的运行。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各种商品均以各自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生产和流通各部门之间合理配置;二是刺激生产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三是指导消费,更好地满足需要。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互相争取有利的投资场所和销售条件的客观必然性。竞争规律的作用也有三个:一是实现产品的价值与市场价格;二是通过竞争,促使各种商品生产实现优胜劣汰,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三是推动社会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创新。供求规律是指供求变动引起价格变动,同样反之亦然,这种商品供求变化与价格变动相互作用,供给与需求相互适应,形成均衡价格的规律性。供求规律有两大作用:第一,促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市场提供不断变动的价格信号;第二,直接决定市场总量与结构状况,推动市场在均衡和非均衡的状态中得到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经济规律是地质找矿不容忽视和回避的客观规律。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以来,我国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导向,与国际市场接轨,各级政府以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调控市场,各类市场主体自由竞争,自主经营,市场按照经济规律和宏观调控的方向运行,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了。从地质矿产勘查来看,市场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之前及初期,国家是地质勘查工作惟一的投资者,地质队是地质勘查工作惟一的实施者,找矿成果上交国家,国家按计划配置给矿业企业无偿使用。现在,国家主要负责对公益性地质工作投资,商业性地质工作由多种资金投入,多元主体展开竞争,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地质勘查工作逐步引入经济成分,政府主导的成分在逐步减少。“我们必须用市场的视野来审视地质找矿工作,以市场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 徐绍史部长座谈会讲话,以下引注简称徐部长讲话)。因此市场经济规律无疑在地质找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引导和作用着地质找矿向更阔更深的市场领域进军。

(二)地质规律

地质规律是指地球物质的构成、成因演化、相互作用、赋存状态的内在联系和要求。在地质找矿中特指成矿规律,即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间、物质来源及共生关系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地质构造内在的本质联系,是形成矿床机理特性。成矿规律既是进行成矿分析的向导(基础),又是成矿分析的结晶,它对预测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成矿规律更多表现为理论性的分析研究,着重于研究区域性地质构造、控矿地质条件、矿产类型、空间分布、时间演化等方面问题,用以指导矿产普查工作。

地质规律是地质找矿的前提和理论指导。矿床的成矿类型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受构造带控制,哪种类型的岩层就富含哪种类型的矿产,各种矿产都有其各自的分布规律,如在石炭纪岩层里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第三纪盆地蕴藏丰富的石油,金矿大都与剪切带构造有关,超基性岩层富含铬、钴、镍矿等等,这就是地质规律的内涵和作用。因而在地质找矿中应该根据各区不同的成矿特征对照地质规律作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这样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出科学的工作部署,从而快速实现地质找矿的突破。地质规律是自然规律,人类只能发现和认识,而不能创造。因而对地质规律的认识、深化和发展,应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没有对地质规律的认识和发现的提升,就不会有包括资源在内所有地质成果的突破,没有对地质规律总结和研究的重视,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工作简单化、管理行政化”(徐部长讲话)的倾向。可见,地质规律是在地质工作中发现和认识的,提升形成理论以后反过来指导地质工作实践,使地质工作更科学,从而在实践中形成地质工作规律。

(三)地质工作规律

地质工作规律是在遵循地质规律前提下开展的地质工作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地质找矿中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对客观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经济有效地摸清地质情况和探明矿产资源的工作法则。

在地质找矿大讨论中,业内专家对地质工作规律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形成了共识,梳理出了十大地质工作特性,为我们地质找矿工作厘清了思路和方向。这十大特性分别是:矿产勘查的高风险性;矿产勘查的先行性;矿产勘查的基础性;勘查人员的特殊性;矿产勘查的依赖性;矿产勘查的可调控性;矿产勘查的科学性;矿产勘查的创造性;矿产勘查开发的全球性;勘查技术的常规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十大工作特性并不高深莫测,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法则,只是我们平时没有好好地梳理和把握。其实,地质工作规律就是正确总结地质工作的经验,在分析研究中把握其特性,并把它升华为我们工作中的常识,然后按照这些科学的法则开展地质工作。地质工作规律的属性应该是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性,只有在人类有组织地开展地质活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值得深思的是,地质工作规律往往受社会和人为因素的“左右”,似乎想通过主观的行为改变规律的运行法则,结果适得其反,在付出沉痛代价之后不得不依规律而行。例如,“大跃进”年代地质工作“以钻探为纲”,结果白白地浪费了广大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汗水;“文革”时期脱离实际地提出“扭转北煤南运”局面,使得大量宝贵的建设资金在高涨的革命激情中打了水漂。这样的教训实在太沉重了,我们再也不要干违背地质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的傻事了。

地质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既紧密联系又有所不同。地质规律是在地质工作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实践基础上发现的自然规律,地质工作规律却是在已认知的地质规律的指导下经过具体实践而认识总结的社会规律(当然也包含有自然规律的因素)。地质规律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长久地客观存在,而地质工作规律是与人类地质找矿实践活动相伴相生,并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广义上说地质工作规律应统领地质规律,地质规律只有在地质工作实践中发现并发挥重要作用,离开了人类活动,地质规律只能昏睡无期。而对于众多的找矿大军,更重要的工作是尽快找到大矿和好矿,发现新的地质规律尚在其次(那是地质学家的任务),只需在地质工作中认真遵循罢了,而且,一些地质规律已化为大多数地质工作人员的找矿概念和常识正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更为重要的是,当前的找矿主力军已今非昔比,知识化、专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主流,再也不会背着规律盲目干劳民伤财的事了;特别是一些大的重要的找矿项目,部省领导都特别重视,事前已经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事中又再三指导修正,事后又严格验证评审,不会再出现“盲人摸象”“一窝蜂”的主观臆断和盲干行为。因此,笔者认为从这种意义上讲,在徐部长讲话或在地质找矿大讨论中没有特别提及地质规律,是因为在地质找矿的实践中,地质工作规律对于广大的找矿队伍来说更需要去认识和探索,更需要凝练和升华,以便积极解决地质找矿的体制机制问题,从而实现更大的找矿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可以说,徐绍史部长所提的“地质工作规律”,是部领导站在更高更宽的视野深思熟虑的新提法,是扩大了地质工作规律的内涵和外延、涵盖了地质规律内容的新理念,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这就是在徐部长讲话或在地质找矿大讨论中为什么强调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两大规律”,而没有提及地质规律的重要原因。不是因为地质规律不重要,而是被地质工作规律概括在内了。

二、科学利用规律为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服务

厘清了市场经济规律、地质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的概念、内涵和相互关系,就为我们科学利用规律为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服务找到了“金钥匙”。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历史条件,造就了当前地质找矿的复杂局面。因此必须正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地质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三大规律的内涵和辩证关系,科学利用规律为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服务。

(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地质勘查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各行各业必须置于市场经济大潮之内。地质找矿工作也必须瞄准市场、依赖市场和服务市场来做文章、闯大业。离开了市场,我们就成了骑瞎马的“盲人”,会出现“背着市场盲目干”、“捧着金碗去讨饭”的局面。由于地质勘查业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因此,地质找矿必须坚持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价格机制对探矿权、采矿权价格进行理性的评估和市场界定,以规范探矿权的出让和转让,通过利益机制和效益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探矿权、采矿权合理有序流动,提高有限矿权的配置效率,推动地质勘查的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规律为地质找矿服务。首先,地质找矿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三个基本规律。第一,不能违反价值规律。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矿都找。要找那些经济社会需求度高、经济价值高、品位好、回报率高的矿产资源,集中精力,重点突破。第二,不能违反供求规律。不要盲目找矿,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寻找市场短缺或急需的矿产,并储备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第三,不能违反市场的竞争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竞争的经济。因而不能限制市场的竞争,而应鼓励竞争。要加强矿产勘查市场主体建设,积极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建立统一、竞争、公平、有序的矿业市场,形成健康、活力、和谐的繁荣格局。

在体制机制的完善上,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既要分体运行,又要有机衔接;矿产勘查主要由市场主体完成,找矿队伍要靠市场生存;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为市场服务,科学设置矿业权,支持整装勘查,而且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地质勘查工作,更要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商业性矿产勘查各种要素,如资本、技术、人才、队伍应由市场配置,以市场资本投入找矿为主。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企业积极因素,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勘查基金与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及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协调配合的地质找矿新机制,构建多元投资、多方合作、协调有序、快速推进的制度平台,加快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也就是徐绍史部长座谈会讲话所总结的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20字真言)。

更为重要的是,在充分地利用市场调节(看不见的手)的同时,应积极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地质找矿的主体,政府主要是发挥调控引导作用。要重点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的作用。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实质上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般说来,市场负责效率,而政府负责公平。二者虽然有分工,但又要协调。坚持资源配置市场化,充分发挥价格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发展的调节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市场具体运行中难以避免的消极作用,如:市场垄断性、过度竞争、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分配上的局限性,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必须依靠政府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解决。而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必须服从市场经济规律,尽量减少过多的不必要的政府干预,必须坚持配置资源的主体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健全法律法规、制定“游戏规则”、完善政策参数调节、协调解决外部性问题和必要的行政干预。如:目前地质勘查市场过度竞争的问题、探矿权市场规则不规范的问题、国有地勘单位探矿权产权不清晰难保护的问题、地质勘查成果收益分配不公、地质勘查外部环境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政府健全地质勘查宏观调控体系加以解决。

(二)遵循地质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实现地质找矿的快速突破

地质勘查的根本目的,是寻找和查明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产出有经济价值的矿产地。因而地质找矿必须服从其固有的地质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这样才能快速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目的。而成矿规律着重于研究区域性地质构造、控矿地质条件、矿产类型、空间分布、时间演化等方面问题,更多表现为理论性的分析研究,因此在成矿规律上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正如徐绍史部长讲话所指出的“陆相成油理论使我们一下子摘掉了贫油的帽子,引进卡林型金矿和韧性剪切带金矿的理论使我们金矿的储量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推覆体下找煤、火成岩下找油、低缓磁异常下找铁等理论的突破,使相应矿种的找矿工作也有了快速的突破。福建很缺煤,但却找到2亿多吨的煤炭,它就是在推覆体下找到的。”目前,我国成矿理论总体发展滞后,一是原始创新的成矿理论少,那种能够有效指导矿产勘查、并在国际地学界有影响的理论,例如像“陆相生油”那样的理论更少;二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矿理论有一些,但大多属于区域预测理论,实际指导作用不强等。因而,我们的地质专家学者必须结合实际,扑下身子,下苦功夫多钻研一些实用、原创性成矿理论,并在找矿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最后形成规律性的成果,用以科学指导找矿的快速突破。

地质工作规律的客观属性决定了地质工作要从客观实际地质条件出发,按照科学的理论,运用合理的勘查技术手段,遵循必要的程序,向社会提供足够的矿产资源和各种质量合格的地质资料。地质工作规律,则更多作用在找矿的方法和手段上,要“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 (徐部长讲话)在工作部署上,需要着力运用潜力评价和成矿预测成果,统一协调,基础先行,着眼于大型、特大型矿床;在力量配备上,强调产学研结合,多技术、多手段、多领域、多目标综合部署,综合配备,并高度重视各种信息资料的深度开发和综合集成;在方法应用上,特别强调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在政策措施上,“中央、地方、企业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地质勘查基金衔接,探采结合、地质找矿、矿业权配置和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配合也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细化,具体落地”(徐部长讲话);在实践行动上,遵循规律,积极探索,“从点上开始,形成了安徽的‘泥河模式’和河南的‘嵩县模式’及新疆‘358项目’、青藏专项等”(徐部长讲话)这些积极性探索和取得的成果充分显示了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所产生的巨大效能。

徐绍史部长在讲话中反复强调地质找矿必须遵循地质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可谓高屋建瓴,一语中的,抓住了地质找矿工作的“牛鼻子”。只要我们“用宽阔深远的视野审视地质找矿工作,用敢于担当的勇气肩负地质找矿的重任,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地质找矿的发展,用人才和科技的力量支撑地质找矿工作,用良好的制度环境服务地质找矿工作” (徐部长讲话),我们就能够主动遵循规律,主动走向市场,主动有所作为,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一定能够使我们的地质找矿工作取得更加辉煌的地质找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