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特产:再婚家庭苦子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14:32

  如果婚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那么第二次的婚姻,应该是熟能生巧吧?

  事实却刚刚相反,重组家庭,往往比第一次更困难,尤其涉及孩子的再婚,夫妻一开始就同时要做父母,当中完全没有适应期,加上孩子仍没法接受父母的离异,当然很难接受一个新爸爸或新妈妈。

  而且社会对后父或后母的标帜一向不好,尤其是后母,在所有童话中,都是以巫婆的形象出现,即使像白雪公主那般艳丽的后母,在魔镜前面都会原形毕露,都是勾鼻子鼠眼睛,心怀诡计的扫把精。

  各种内外因素,都是增加种种家庭重组的困难。

  也许为了摆脱这个恶形象,很多后母都会刻意地做个好母亲,为前妻的孩子填补那失去的母爱。问题是,那毕竟不是你的孩子,尤其年纪大的孩子,在痛失慈母之余,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另一个女人代替了母亲的地位。

  最近在台湾见了一位后母,全心全意地照顾丈夫与前妻所生的一个孩子,对自己两个亲生的,反而没有那般在意。那男孩已经十一岁,对后母小心翼翼、尊敬有加,却欲言又止。奇怪的是,如果说这孩子不亲后娘,他对自己的亲爸,却是更加保持距离。他似乎十分抗拒与父亲对话,后母的话还会回应,但是,爸爸的话却总不作答。

  后来才知道,他父母的离异充满火药味,至今仍是爱恨难分,父亲虽然再婚,但是与前妻仍是纠缠不清。孩子与生母也有保持联系。处于大人这种情感交迭的情况下,孩子的心态当然混乱。在两个母亲之间,更是无所适从,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渴望父亲的保护,偏偏父亲是自顾不暇,哪顾得着孩子。

  连唯一能保护自己的父亲都插不了手,儿子对父亲的恨,难怪是那般深。

  重组家庭,往往需要面对很多前因后果、阴错阳差。后父的困难也同样复杂。因为失婚的母亲,往往会与子女建立特别紧密的关系,习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孩子,更难容忍母亲找到新的伴侣。我见过有些孩子,甚至不肯让母亲与新爸爸同床,带着枕头非与母亲一起睡不可。

  如果双方都带着孩子来成家,情况更是热闹。两组本来属于另一个家庭的人,突然重新组合,大人们起码是甘心情愿地结成夫妻,孩子们却不由分说地成为弟兄姐妹,怎能不别扭?

  这也是重组家庭的难处。没有充分的准备空间,就要挤在一堂,不像第一次成婚,由两人开始,然后慢慢地迎接孩子一个个地来临。

  这种速成家庭虽然有百种不方便之处,却未必没有应付良策。况且随着再婚现象的普及,总不能为了避免麻烦就放弃再度成家的机会。

  重组家庭像是两间公司的合并,需要有详尽的架构和组织,并根据两间公司的特性而做策画。

  以大人而言,他们往往从前一段婚姻带来一种伤痛和恐惧,不像第一次成家时那般纯情。以孩子而言,只因两个大人要结合,你就要接受一个陌生人做爹娘,甚至突然间多了一组兄弟或姐妹,其不甘心之情可想而知。各怀心事的成员,要生活在同一空间,同台吃饭,用同一个房间、同一个卫生间,所有坏习惯都会一览无遗。梅开二度的家庭,实在更加具备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很多研究都指出,重组家庭必须有一段适应期,这并不等于无为而治,成功的重组,必须从夫妻开始,毕竟这是新公司的两个总裁,他们配合得不好,这公司也不可能前程无限。

  问题是,再婚的父母往往一开始就被孩子的抗拒弄得失掉阵脚,忙着做父母,反而失掉建立夫妻关系的机会。像前面提到的台湾例子,后母把全部专注都花在孩子身上,结果孩子不但与父亲疏远,她自己也感到与丈夫之间存着一道河沟。个案的表征问题是孩子不上进,但是一番探讨之下,反而是新妈妈对丈夫缺乏安全感。

  当然,究竟问题是真的因为母亲忙着照顾孩子而忽略了丈夫,还是因为逃避夫妻的矛盾才专注在孩子?这问题在所有原婚及再婚家庭都值得思考,只是在再婚家庭会更为复杂,因为那毕竟不是你生的孩子,你的刻意专注,可能会让他更加感到窒息。

  像那十一岁的孩子说话吞吞吐吐,只求大人们不要再拿他作话题,但是成人又怎舍得下这个转移矛盾的好目标。

  中国家庭的家族背景,尤其对重婚的夫妇不利,我在四川见到一对再婚夫妇,虽然没有孩子的问题,但是大除夕夜家族守岁,婆婆请来的不是现时的媳妇,却是那离异的妻子,结果一顿年夜饭是因为打架而闹到警察局收场。人人都说四川女人厉害,却没有人想到,那不表态的男人才是重要关键。

  因为,重组家庭的失败,其实全把握在新夫妇手中,下例是一些婚姻治疗师为他们制作的一个方程式:

  1.必须首先巩固两人的关系:要记着你再婚的最大理由,是因为选择与对方一起生活,其他都是次要。问题是,很多人再婚只求有个家,求一份安全感,甚至是因为喜欢对方的孩子,那么这方程式的第一项已经不能成立了。

  2.记住孩子是对方的:你与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结合,并不等于立即就可以与孩子亲密。你不一定能爱这孩子,但是应该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照顾,管教方面,除非孩子年纪很小,最好还是让他的亲生父母执行,不管你同意或不同意对方的方式,千万不要把这项工作抢过来另作主张,只能在彼此冷静时,再做讨论,否则只会养成夫妻各行各素,各自修行。

  3.容许适当的自我空间:重组家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过早地要求一个亲密的家庭。两个大人可以亲密,但是孩子却必须要有足够的时空,才有机会慢慢接受。不能像即冲咖啡,一加热水便可以入口。关键是,新的爸妈如果在孩子眼中提供好的榜样,孩子慢慢地也会放下歧见,与后爸或后妈建立好关系。

  因此,很多治疗师都对孩子说:「你也许暂时还不习惯家里的改变,但你慢慢就会发现,这改变其实对每个人都是好的。」

  这方程式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因为人的关系永远是阴错阳差,好像初学打太极拳,手脚总是不听话,前后交错,很多事都由不得你。因此,此时此地,幽默感才是最重要的,家庭中的点点滴滴,有太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既然哭笑不得,就不如选择去笑,一笑解千愁、一笑置之、一笑乐之,像老和尚说的,喝茶去吧!

  只是这个喝茶去吧,绝不是让你一个人去,而是与你的另一半一起去。这样才有机会在杯中找到柳暗花明!
BODY{FONT-SIZE:12pt; LINE-HEIGHT: 27px; margin-left:0 ; margin-top: -50px;margin-right: -30px; margin-left: -30px; margin-bottom: 0px;padding:20px;}
【1】用禅心化解生活中的烦恼
  海涛法师有一句名言:“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完美的生活,但往往事与愿违,快乐不起来,幸福不到来,美好的事情擦肩而过,心中的爱受到伤害。是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碰到一些烦恼和不如人意的事情。这些事情如果用感觉去应对它,不是真的美好;但用禅心去体会它,或许就是真的美好。
  佛家讲缘,有些东西是你的就是你的,但有些东西不是你的,你再烦恼也没有用。抛却这些对身心毫无用处的烦恼,快乐起来,做生活的智者。
  佛说:“烦恼是生活,快乐也是生活,那何不快乐生活呢?”“禅心染得千山绿,烦恼场合正好修!”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洁;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丽。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要得到快乐的生命,就先要有快乐的思想。快乐其实很简单,无争、无欲、无求,一切随缘。
  寺院里的草地枯萎了一大片,了无生机,很难看。小和尚看不过去,就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师傅说:“不着急,随时。”
  找到种子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都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就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把小鸟都赶走了,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时,又来了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的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后,往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绿芽,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啊,都长出来了。”可师傅却依然平静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平等平常的。任何事物的发展也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生没有必要去怨天尤人,快乐就是这样随意、简单。
  金牛和尚经常亲自烧饭侍奉众僧。到开饭的时候,他就抬着饭桶来到食堂,跳着舞,呵呵大笑,叫道:“菩萨子,吃饭来!”金牛和尚快乐无忧,不把做饭送饭当作苦差,手舞足蹈,呵呵大笑,观众僧为“菩萨子”,真正是一位彻底摆脱了烦恼的觉者。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智慧不起烦恼”,说的真好。每个人都有烦恼,佛说烦恼太多是因为业障太深,贪、嗔、痴三念生出的烦恼,而我们之所以会烦恼也是因为无明,心中是黑暗的,那么就在心中点燃一盏智慧的明灯吧,烦恼即菩提!
  佛说万事皆由心生!的确,“智慧不起烦恼”这句话,则是让人不起烦恼的方法。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纠缠在无日无夜的烦恼中,因为烦恼就好像是自己在整自己般愚蠢,想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就要学会运用佛法的空观智慧,有了空观的智慧,烦恼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真正的快乐是活在当下,所以它是随缘的,没有主观的思想意识在里面,就好像是一面镜子,风来雨来都在镜面中有所反映,但镜子本身没有风雨。所以,人生本来就应该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我们自己本身是不应该受到影响的,智慧不起烦恼,有智慧的人就会明白这一点。
  如果把烦恼比做黑暗的话,那智慧就是明灯,当明灯照破黑暗时,黑暗就不见了,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其实,世界上原本就不存在黑暗,只是因为没有明灯,所以才会黑暗。同样的道理,烦恼原本也是不存在的,只因为没有智慧,观念上才会产生冲突、矛盾和挣扎,令自己陷入烦恼的境地。
  有的人总觉得烦恼是别人给的,可是如果心中装满慈悲,又哪里来的这些烦恼。记住每个人都是你的道场,每个人都是来度你的,反之你也是来度别人的,随缘的对待每一个人!人的本性是相通的,人与人之间就应该守望相助、唇齿相依,能够这样想的话,不但对自己有益,对别人也有益;而对别人有益,便是对自己有益,这就是推己及人的结果。如此这样就是有智慧的表现,没有人能够给你添加烦恼,除了你自己。
  赵州禅师说:“家家有路通长安。”
  这条路就是快乐之路、无忧之路。快乐你的人生,不要再受窗外灯红酒绿的引诱,再卷进蝇头小利的纷争,再一次陷入勾心斗角的悲楚。一句话只要我们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情绪会自然好起来,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烦恼、生气和忧郁的生活中,情绪就会变得暴躁,精神就会崩溃,最后导致身体也崩溃。
【2】笑对人生,知足常乐
  佛说要笑对人生,其实,人生最难得的是快乐,而笑能消散人们的烦闷,得到安慰的乐境。任心自在,无忧无愁,坦坦荡荡,坐卧随缘,就是佛的妙用。世上谁最快乐?是那些笑对人生的人;世上谁最富有?是那些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满足的人。世上谁最强大?是那些善于克制自己的人。笑对人生,知足常乐,克制自己膨胀的欲望,是健康的生活所必不可少的。
  笑对人生,知足常乐虽然是佛所遵从的境界,但我们也可以学着试图放下不该有的欲望,让生命轻松;让前行的步子不再那么沉重!很多人都想得到幸福也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幸福;有的虽然得到了,其代价却巨大无比。许多哲人都说,幸福是种感觉,就如同“佛”就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觉随着心里满足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态密切相关。先哲们说:得之愈艰、爱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难。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其实幸福就来源于自己对幸福的定义,不知足,永不会幸福!
  佛说:“人要少欲、知足,知足则会感到幸福。”物质的贪求是没有止境的,已经有了的,希望多一点,多了又希望更多,永无满足。佛经里对欲望有一比喻,就像是口渴的人喝盐水一样,越喝越渴,越渴越喝,最后变成死路一条。有些东西不能没有,但要恰如其分,要知足,知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佛善良且热心助人,经常帮助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同时也会让自己感受到幸福的味道。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困恼,于是他便问是否能帮得上忙。农夫向佛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业呢?”于是佛立即送给农夫一头健壮的水牛,农夫高兴极了,连忙向佛致谢。佛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又有一天,佛遇见一个商人,商人非常沮丧。他向佛苦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于是佛立刻给了他银两让他回家,商人很高兴。佛又一次得到了幸福的感觉。
  又有一天,佛遇见一个王子,王子年青、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佛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王子对佛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佛回答说:“当然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王子用忧郁的眼神望着佛:“我要的是幸福。”这下子把佛难倒了,佛想了想,说:“我明白了。”然后把王子所拥有的东西都拿走了。佛拿走了王子的才华,毁去了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佛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佛回到王子的身边,看到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在躺在地上挣扎。于是佛又将一切又交还于他便悄悄离开了。半个月后,佛再去看看王子。这次,王子搂着妻子,不住向佛道谢。王子终于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了。
  知足是最大的幸福,即使你拥有了令人羡慕的一切,也感受不到幸福是什么滋味。人生就是这样,幸福从来都不会跟你所拥有的财富成正比,幸福只会悄悄地在知足者心间蔓延。
  心如止水是指一个人处世的心态,而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我们笑对人生。人生没有什么真正可怕的事情,有的只是我们不敢面对的心。“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一提到这句对联,自然就会想到那可爱的笑佛。他才是真正做到笑对人生的第一人,他的笑温和而亲切,像是俯视众生,而又在关爱众生。笑佛总是用手衬着头,斜倚着的他,好像正在倾听众生的诉说,与那些正襟危坐的佛相比,似乎更显随和亲切。他似乎总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心如止水,坦然笑对人生。
  笑对人生,生活才会飘落一片花瓣,使岁月散发真诚。
  笑对人生,生活才会泛起爱的浪花,时刻流淌欢畅。
  笑对人生,生活才会弹奏起美乐,随时让你的心情放松。
  没有一个新生儿是伴着笑声来到人间的。这就说明人的一生总是有着太多的坎坷,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唉声叹气。即使有一千个哭的理由,我们也要找出第一千零一个理由去笑。告诉自己要笑对人生。笑对人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明代著者洪应明曾经说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舒。”冰心说过:“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成乌云。”正是这不同的色彩,在你的生命的天边交替出现,演绎出一个个美丽的黎明和黄昏。因此,当你面临痛苦与厄云时,试着给自己一个微笑,那么,你的世界依旧会繁花盛开。人生纵使坎坷重重,只要笑对人生,一样可以重新再找到快乐,你会发现,酸杏、甜醴、苦瓜、辣椒等等,其实都是美味,生活依旧那么五彩缤纷。
  笑,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是人类最生动的表情。“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一笑,包含了多少沧桑和宽容;“世上睥睨我自笑,来日令尔惊苏秦”,这一笑,流露出张扬的个性,自信的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一笑,更显示了一代英雄无所畏惧的从容,气贯长虹的洒脱;遥想公瑾当年在赤壁之战中五获全胜,他的笑,笑出了一代儒将的自豪与得意;而曹操败走华容道犹能大笑,这一笑,无疑是一种超越,一种强烈的自信,一种视万难为无物的气度,是强者的风范。笑着去迎接下一个的挑战;用笑去抚慰受伤的心灵;用笑去抚平旧伤心痛,融化心头上的坚冰。笑对人生,人生自在脚下。
  《佛遗教经》中说:“行少欲者,心则坦荡,无有忧畏……”
  人人都很羡慕佛的洒脱和大度,殊不知佛之所以为佛是因为他看待问题的本质与常人不同。世人总想得到更大的财富,得到更多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反而被这些东西所拖累以致不幸福、不快乐。笑对人生,或从容、或洒脱、或不屑;知足常乐,或贫、或富。
【全文完】
【3】不要接受别人给予的痛苦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痛苦,让你痛苦的只有你自己。佛说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如果你的心里一直放不下别人偶尔对你的一次小伤害,作茧自缚,最终受折磨的还是你自己。只要有一个宽容大度的心胸,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别人就不可能有机会左右你的人生。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数不尽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凡夫俗子纠缠其中不能自拔,非要弄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人生就有那么多的烦恼痛苦,喜怒悲伤,甚至寻死觅活,颓废堕落。
  当别人不小心伤害了你,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时间,但是事后你会为这件事一再的折磨自己,每想起一次就生气一次,认为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别人惹你生气,但是事实上,让自己生气的是自己而非别人。在别人伤害了你的时候,不要企图去报复。你放过了别人,也就放过了你自己。所以我们要善用智慧,不要总是用记忆来修理自己。每个人的角色不同、看法也不同,我们只要用包容的心来看待事情,也许就不会那么痛苦了,与其树立敌人,不如成为朋友。佛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多一点慈悲心,多一点智慧,就不会再有人让你那么痛苦了。
  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万事万物时,仅仅只有宽容大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点阿Q精神,需要点吃不到葡萄就要喊声葡萄酸的勇气,尤其是你曾经为了一个理想,放弃了一切,做过一场赌注,而命运却告诉你,你输了的时候。
  当命运宣布你输得一无所有的时候,不要有再得到一点什么补偿的幻想,更不要去恨,去怨天尤人,恨,惩罚的只是自己,你什么都不会得到,得到的只是让自己受伤的心备受更多的煎熬。恨,只会让你失去所有的从容,你的原本还不算很糟糕的生活会变得面目全非。“恨”这个字只要不说出口,你就是它的主人;一旦你把它吐露,你就成为它的奴隶,移走“恨”这根扎在你心灵的毒刺,才能真正地释放你自己。所以振作精神,打好行装,面带笑容,把一切都交给未来吧。
  佛说:舍得,舍得,先舍而后得。原来,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佛说:“宽容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然而要真正做到宽容,需要怎样的仁爱去承载。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利益和竞争的世界,要有怎样的心境才能做到宽容如佛呢?有的人在宽容的边缘徘徊,权衡着利与弊,得与失,轻与重,最后却迷失了自己;有的人在宽容面前毫不犹豫,以德报怨,最后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阔。
  当佛祖在世时,有位“阿阇世”王,为了夺取王位,害死了自己的父王“频婆娑罗”王,自立为王后不久,知道弑父的罪孽深重,开始心生悔意,由此而全身发热生疮,臭秽不可闻,经治疗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发严重,虽经别人劝他前往佛陀处忏悔解救,仍自惭形秽不愿去求。
  “频婆娑罗”王虽然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残忍杀害,但他生前信佛虔诚,深知身心的虚幻无常,所以不但没有任何的怨恨,而且在知道儿子的情况后,反而显灵劝告儿子,告诉他,他是佛祖的弟子,愿以佛祖的慈悲来原谅他,而且佛祖就快死了,如果不赶快去,就再也见不到佛祖了。因为除了佛祖能救他,使他不堕入地狱外,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解救他了。受到父王的原谅和催促,“阇世”王于是前往求见佛祖,因而得以获救。
  “频婆娑罗”王的宽容行为,真是令人感动,他展现了宽容的真义,由此难能可贵的宽容,他不只原谅了儿子,原谅了自己,也让自己得到了升华!所以,宽容不止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可以实践的本质,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无限宽阔广大的“空性”本质。当我们想得到一方净土时,学会宽容别人,就是学会宽容自己,给别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宽容像一朵鲜花,时时散发着清香,即使有人踩一脚,也依然会把香味留在那人鞋底。
  宽容如一场小雨,刻刻给人以清爽,焕发激情,即使大地无比污秽,也依然会覆盖它的周身。
  宽容似一把花伞,倾盆大雨将至,即使自己淋雨,也会永远充当别人头顶的“天空”。
  佛说:“宽容别人能给自己带来一方净土。”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年,自由自在便是心灵最大的解脱。没有人愿意一生都在痛苦中度过,也没有人愿意一生都背着个包袱。自己才是生命的那个真正主宰者,或痛或乐、或悲或喜,自己选择! 
【全文完】  
【4】安静——人生的美好境界
  有的人喜欢独处,还美其名曰“静以修身”,但依佛法的真正意义来说,独处,是要内心离烦恼而住;否则再怎么安静的环境,也还是妄想散乱。反之,来自心底地安静解脱,独处也得,大众处而人间游化也得。
  安静是生活最高品质的象征,懂得安静的人是从容淡定的,可以处事不乱,荣辱不惊。而喋喋不休的人总是渴望别人的理解和认同,他自己的内心却早已拥挤得装不下任何一个人了。
  安静需要一种大智慧。安静的人不习惯做演员,他喜欢当观众。喜欢在一旁看着别人尽情地表演,自己在不动声色中观察事态或体会人生。他们在适当的时机总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倾诉:或者留在纸上,或者付诸行动,这种倾诉方式往往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因而距离正确的结果也就更近。由此可知,安静的人也是最有自信的,不过更可贵的是安静的在自信的外表上还罩了一层温良而谦卑的外衣,让人更值得尊敬。
  智藏法师自以为自己的通心本领神通广大,无人能比,于是慧忠禅师要求试试他的法力。慧忠谦抑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智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有山有水,有诗有画。”
  慧忠禅师笑着点了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智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悉数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智藏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智藏使劲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忠禅师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禅师缓缓出定,含笑对智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极好!极好!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智藏满脸迷惑。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查?”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查到。只有心无外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静。
  我们可以把安静当作一种处事的态度,对于安静的人来说,内心总是有着足够的空间去吸纳和包容别人,甚至包括对自己曾经并不友善的人。因为他懂得,对手也是要有资格的,随便树敌就如同在阴沟里打滚,弄脏的只能是自己。所以,安静的人不会随随便便地拿语言去做武器,在传播是非中攻击别人。
  心无外物,并不是对什么都麻木不仁和无动于衷,那是一种对人生大彻大悟的表现。
  定力,也是安静的一种表现形式。佛家有云:无心胜有心。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心无外物不代表无心与堕落,而是抱着必胜的信心努力去做好它。人生中的诱惑太多了,金钱、名利、世俗、美色……但当我们在做事时保持有定力时,就不会轻易被迷惑了。
  佛说:“没有定力的人,止恶也没有力量,本来想止恶,想想又帮烦恼说话了,‘别人都是这样,我又何必这么认真啊?偶然一次,难得糊涂,没关系。’这都是因为没有定力的缘故,有定力的人还打什么妄想?不干就不干。”拿戒烟来说,有的人戒得很快,有的人戒了三个月还戒不掉,这主要看他有没有一个决定性。修善也是那样,没有定力,对该做的事情拖拉,这么一来你就发挥不出什么大能力了。如果有了禅定的力量,对我们做人做事都会有强大力量。
  把佛家的定力用在平常做事上就叫做踏实。“干一行爱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安心本职工作。不要“这山望得那山高”,好高骛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喜新厌旧等等。安静、安心,有定力,先把手中的事做好再想下一件事,东张西望绝不是做事的一种好姿态。
  做事有定力不仅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还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要有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精神,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要把通向目的地道路上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事件、每一个成功和失败都作为成功的一部分,失败是成功之母,哪怕失败了,也要总结教训,不能兵败如山倒。成功就来自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小的成功和一次次的失败之上的。
  能海上师说:“修行自己的定力能引生喜触及轻安。”意思是说:触是身体有乐触,整个的身子有一种极其舒适的乐触。轻安,身轻心安,修了定以后,心里会很安定,身子会变得很轻。可能有很多人都还悟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我们应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只做“是”的那一部分就行了。安静是佛家大彻大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境界。
【全文完】
【5】没有永恒的快乐与痛苦
    佛说:“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何必怅然,态度使然。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在生命里,对我们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爱情、婚姻、家庭,就算你事事顺心,样样不缺,夫妻恩爱,事业顺利,儿孙孝顺,可是当死神来临时,一切都会灰飞烟灭,都成过往云烟。
  何为快乐?快乐是一种精神状态,人类在得到自己朝思暮想的东西时总是快乐的,但它就如时间上的一个点,你得到的那一刻它就成为过去。人类的本性也是永不满足的,一定会追求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其实这也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之一。没有欲望,人类将停滞不前,可见得到的快乐就像夏天的凉风,它轻轻吹过你的脸庞就离你而去,你永远不可能抓得住风,让它永远停在你身边。当风是死的东西停滞不走时,它就不叫风了。当然,你可以尽情享受那一刻带给你的快乐,享受那一瞬间的永恒。但你别将它当作永恒,因为你想使欢乐的东西变成永恒的东西时,你就开始摧毁它们了。其实你应该保持达观的心情,当它们来临的时候,你要感激,感谢生命的美丽与上天的眷顾;当它们离开的时候,你要想到:我拥有过,我存在过。保持心灵的平静,快乐来临时不大喜;离去时不怅然,用乐观的心情去迎接下一个快乐时刻的到来。
  当然,有时候你也会面临无比痛苦的事情,但那又能怎样呢?有些人一直都生活在悲惨之中,他们甚至连一个狂喜的片刻都不曾体验过,跟他们一比,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幸福的,但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包括快乐与痛苦。当你看到衣衫褴褛的乞丐沿街乞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你会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天堂里,即使没有家财万贯与崇高的地位。如果那个乞丐一不小心被人家赏了一大碗鱼肉时,他那一刻一定会欣喜若狂,这也是一种是实实在在的快乐,你不要以为他一直都生活在痛苦里或者以为这种快乐是假的。快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痛苦也一样,它是相对的。痛苦虽然是与生俱有的,但你要记住,它不可能让你痛苦一辈子,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化的。
  佛家都讲因果报应,这一生令你痛苦的事情太多,是上辈子业障太深。如果这一辈子再不好好珍惜做人的机会,面对痛苦,自暴自弃,有的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在佛家的意识里是这种行为会遭到报应的。
  我们常常在痛苦和快乐的边缘徘徊着,小心地迈着自己的脚步。原以为它们中间有着遥远的距离,未曾想到二者却相依为邻。于是,是快乐还是痛苦只在我们一念之间,就好像这里放有半杯水,有的人看到后大喜“原来还有半杯水”,有的人看到后则沮丧“只有半杯水了”。
  有个脾气很急躁的年轻人在与情人约会时,他来得很早,就在树下不停地埋怨对方怎么不像他一样来早一点:“为什么连约会都要等待呢?做什么事都让人不开心!”这时候,一位白眉垂肩的老禅师给了他一块神奇的钟表,说:“你只要随意向前拨动一下,你就会来到你想到的空间,你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痛苦了。”
  年轻人想了想,就接过老禅师的钟表决定试试。他想,我要知道我女朋友现在在做什么,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把约会看得重要一点呢。于是,他悄悄转动了一下表格,他看到他的情人正飞速来跟他约会。她的表情是那么的真诚,嘴里还在不停地叫道:“要迟到了,要迟到了……”年轻人正想给她说,没事,跑慢点时,他却看到他女朋友在一辆车飞快行驶过后也跟着倒下了。他急得大叫,怎么会这个样子呢?
  突然,他那可爱的情人出现在自己眼前,她还是那么年轻美丽,周围鸟语花香,蓝天白云,小鸡悠闲地在草地上吃虫子,好可爱的一天呀!原来刚才的情形只是一场梦。他高兴地跳起来,拉着情人的手说:“能够等你,真是一种幸福!”这时那个老禅师真的出现了,他对小伙子说:“生命中还有一个这么重要的一个人让你等待,怎么还这么痛苦,应该觉得幸福和快乐呀!”
  佛说,快乐痛苦,只在于一念之间。等人虽然是一件痛苦的事,但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人让你等,不应该觉得幸福吗?境由心造,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快乐也没有永恒的痛苦,如何拥有一个好心境,就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
  佛经里是这样诠释生活的:“生活中,快乐甜甜,也不乏痛苦连连。快乐时无需大喜大乐,因为快乐的长度并不长;痛苦时亦无须大悲大痛,因为痛苦的长度也不长。”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快乐不长久,悲伤有尽头。我们追求的快乐是那么的短暂,痛苦又不请自来。谁能说得到就一定是福,失去就一定是祸?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的事是常常发生的。快乐不是永恒,能让我们快乐的事情也同样能让我们痛苦,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得到而欣喜若狂,而痛苦也只是一个过程而已!世间没有永远的快乐,就像这世间没有永远的白天一样。世间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好似这世间没有永远的黑夜一样。 
【全文完】

 

【6】不要拿别人的思想来左右自己的生活
  佛说:“要为自己而活不要太在意别人。”修养很好的人能研究透彻自他不二的所以然,八风不动,得失、利害、毁誉、称讥不会动摇;别人说你很了不起,你也不得意忘形;别人说你不够看、差劲,你也不会烦恼。一个人活在世上,必然会被名利所困,为可望却不可及的梦想所累,心会被这些搅得心神不宁。佛就是看透了人生种种难堪的局面者,所以才教我们用“清淡之心”对待人生,有了一份安详的心境,就不可能再会用别人的思想来左右我们的人生。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沙弥一起外出云游,走到一河边,没有桥,只能淌过去。河边一美貌女子恰巧也要过河,请求老和尚帮助。老和尚没说什么,就顺便把女子背过河。过了河,与女子分别后,两和尚继续赶路。过了很久,小沙弥终于忍不住了,问老和尚:“师傅,佛祖说出家人不近女色,你怎么竟然背女人过河?别人看到了会有闲言闲语的。”老和尚笑了笑说:“你难道忘了,佛祖还告诉我们出家人要以慈悲为怀,不可不见死不救吗?你那么在意别人的话,难道也忘了出家人要六根清净吗?”小沙弥听了老和尚的话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人生在世,只要用一种喜悦、用一种成全、用一种求心安的态度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顾虑别人的看法。我们不是为任何人而活,我们是为自己而活,自己走自己应走的道路。孔子也无法保证人人都喜欢他,在陈蔡绝粮的时候,他就遭人误会。耶稣是圣人,也没有办法保证人人都喜欢他,终于被最亲近的弟子出卖了他。放松自己,不要执著,从爱心出发,不计得失,但求心安无愧就好。
  佛说:“无生法忍,就是安详。”安详是人生的一种处世境界,它教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佛是安详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人生有很多痛苦都是因为别人的“中伤”,这里的“中伤”有时并非就是指恶言恶语。有的人是免不了世俗的流言,有的人是过不了自己这道坎,不愿别人提起心中的伤痛。生死、是非、得失、好坏、美丑等等,我们都免不了心中会有疑虑,只要拥有一颗安详的心,别人就不可能在此作怪。
  大才子苏东坡在瓜州任职的时候,曾与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成为至交,他们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生活得十分快活。一日,苏轼认为自己对于禅已经领悟到一定程度了,于是便写了一首诗,来阐述自己对于禅道的理解,然后拿到佛印禅师去印证。
  诗的内容包含了这四句话: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思是说:我顶礼伟大的佛陀,蒙受到佛光的普照,我的心已经不再受到外在世界的诱惑了,好比佛陀端坐莲花座上一样。佛印看了他写的诗后,笑着在上面写了“放屁”两个字,然后就叫书童带回去给苏东坡看。书童回去马上就来到苏东坡面前,把佛印禅师的批文给苏东坡看。苏东坡看到“放屁”两个字后,马上火冒三丈就要动身去找禅师理论。
  他气熏熏地来到金山寺,远远看见禅师站在江边。禅师告诉他说:“我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我写的诗,你既然看不上,也不能侮辱人呀!”禅师说:“我没有侮辱你呀?”苏轼理直气壮地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说:“这不是侮辱人是什么?今天我一定要讨个公道,你一定要给我一个说法。”
  佛印禅师呵呵大笑说:“还‘八风吹不动’呢!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佛终归是佛,六根清净。世人总是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想法,然而连圣人也不可能做事处处合别人的心意,你又怎么可以呢?“八风吹不动”说得容易,那需要我们有一颗安详的心。不再受他人的思想摆布,最终也会像佛一样,活得平静,活得心安理得。
  禅曲里面有这样一句歌词:“铁牛不怕狮子吼。”
  我们不能左右别人,但是我们也不能让别人左右了我们的思想,这时我们就需要一种处事不惊的心态。说话做事不可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否则就会处处为别人而活,处处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真正忽略了自己的思想。佛总是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而我们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安详”。学佛,念佛,达到不为别人而改变才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全文完】  
【7】只有适当的舍弃,才会享受到财富
  佛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学佛的人大致都深知这句话的哲理。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我们有着太多的欲望,包括对金钱、名利和情感。这没什么不好,欲望本来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但是,欲望又好像一头难以驾驭的猛兽,它常常使我们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产生了太多的悲剧。因此,我们只要真正把握了如何适当的舍弃,与佛结缘,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成功的门环,才会真真正正地享受到财富。
  佛说:“财富是从财布施得来的。”现代人一味追求财富,你争我夺,搞得天下大乱。对于一切事理、业因果报,看得最清楚、最透彻的还是诸佛菩萨。佛说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总是一心想得到全国所有的财富,好作为自己死后的陪葬。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如何敛财的好办法。国王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儿,于是他就对天下人宣布说所有人都可以带着自己家的全部金银财宝向公主求婚。一时间全国的人都沸腾起来,大家都纷纷拿出自己家的财宝向皇宫奔去。没过多久,国王就收集到了全国上下所有的财宝,并将其全部储存到国库里。
  有一个小伙子也非常想拿着财宝去向公主求婚,可是他们家太穷了,连一枚金币也没有,于是整日在家里长吁短叹的。他母亲不忍心看着儿子一天比一天憔悴下去,就悄悄给他说,他父亲死时嘴里含了一枚金币,可以拿出来去向公主求婚。小伙子听后非常兴奋,于是马上就去撬开了父亲的坟墓,果然看到父亲嘴里含着一枚闪闪发光的金币。
  小伙子一拿到金币,立刻就往皇宫赶去。天上有一位老禅师,看到这一切后,也决定赶去皇宫去看个究竟。小伙子拿着金币赶到皇宫后,国王非常得生气:“全国上下不是一点金银财宝都没有了吗?你的金币是从哪里得到的?”可怜的小伙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国王的问题。这时老禅师出现了,笑着对国王说:“这枚金币是这个小伙子的父亲死时放在嘴里一块陪葬的,唉,小伙子的父亲死后连一枚金币都带不走,更何况你死后想带走全国上下所有的金银财宝呢?”国王听了老禅师的话后,面红耳赤,明白了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
  老禅师看到国王如有所悟的样子,于是又接着说到:“生前多布施,下辈子这些财富还是你的,财富都是从布施中得来的。”国王终于大彻大悟了,他打开国库,不仅把收集来的财宝全部物归原主,还从此以后每过几天就开仓放粮,救济穷人。
  钱财与我们的生活,有分不开的密切关系,有的人一生都在为钱财劳心伤肺,结果没有一天享受到财富带给他的快乐。那么他得到的财富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财富,在我们的一生中只有舍弃一些东西,诸如:贪、痴、嗔……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财富。佛谈舍得就是这个道理。金钱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做金钱的牺牲品。
  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边漫步,忽然发现地上有一堆黄金,可能是谁不小心掉下来的。这时一个僧人也看到了这堆黄金,闭目念叨着:“这可不是好东西呀!会杀人的”僧人念叨完后匆匆就走了。
  这对好朋友心里禁不住说:“这个傻瓜!挖出了黄金,这么好的事他居然说不是好东西,真是天大的傻瓜!”于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那个僧人真是太愚蠢了,人人都渴望的黄金在他眼里居然成了杀人的东西!”另外一个人也若有所思地点头称是。
  于是他们两个便开始讨论怎么才能把这些黄金安全拿回去。其中一个说:“白天把它拿回去不太安全,还是晚上拿回去好一些,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去拿些饭菜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然后等到天黑了再把黄金拿回去。”另外一个人就照他说的去做了。留下的那个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该有多好呀!等他一回来,我就用木棒把他打死,这些黄金就全是我的了。”回去拿饭的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给他的饭里下毒药,他死了,黄金就全是我的了。”他刚一到那里,另一个人从背后狠狠地用木棒将他打死了,然后说道:“亲爱的朋友,是黄金逼迫我这样做的。”然后他就端起朋友拿来的饭,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没过多久,他感觉肚子里像火烧一样,他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的时候他说道:“僧人说的话真是太对了!”
  佛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实都是贪念惹的祸,如果舍掉了这些东西,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你争我夺的情况发生,说到底这些人最后都成了金钱的牺牲品。
  佛说:“懂得舍弃才可能有所获得。”
  对人生来说,舍弃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一种清醒,更是一种金钱买不来的财富。人们应该舍弃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舍弃贪、痴、嗔;舍弃梦幻泡影、虚妄,舍弃一切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你才可能获得更多的“财富”,正所谓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全文完】  
【8】万物自有定数,故遇事不可强求而行
  佛经有云:“万物自有定数,故遇事不可强求而行。”人生诸事不可强求,只要尽力而为,随缘念佛自吉祥!人生的命运,都是定数——情缘、财缘、官缘,都是前生而定,强求也是命中之数;不该得到的,强求也得不到;该得的,不求也会自到,是别人抢不走的!世人最可悲的地方就在于总是过于执著于错误的事情上,错了一次又一次,有的人甚至到垂死的那一刻都没有大彻大悟。
  凡无执著心,亦无所忧患。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唐朝时期有一个姓李的大富翁,在经营产业的过程中,把手下干活的仆役差遣得从早到晚奔走忙碌,连气也喘不过来。他自己也整天苦心经营,殚精竭虑,心力交瘁,一到了晚上,倒头就呼呼睡去了。
  睡梦中,他夜夜梦见自己在当着别人家的佣人,奔走干活,样样都做,弄得不好还要挨骂挨打,真是吃尽了苦头。李富翁不堪夜夜梦中的痛苦,便去求教一个老禅师。老禅师笑着对他说:“你的地位足以荣身,资财也绰绰有余,远远超过了别人。你夜里梦见做人家的仆佣,这是劳苦和安逸彼此往复的理数之常。你想醒时和梦里都获得快乐,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姓李的富翁听了老禅师的开导,心里立时大悟,从此宽待仆役,而自己也省了不少劳心的事。不久,他自己感到果然减轻了不少心头的痛苦。我们尊重并赞成李富翁强烈的事业心,但他的心灵执著成这个样子,夜夜劳苦不息,生活也就毫无快乐,了然无趣。世界上有许多诱惑,金钱、桂冠、权贵,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才是最真实的。可悲世间有太多的人似乎还是都不能真正选择是要钱还是要命,所以活得很辛苦。人之第一智 心中有佛,与佛结缘 3  佛说:“妄想是错误,执著是坚持错误。”由于妄想执著,所以众生就不能证得。为何不回转心念,拿出部分爱心,照顾一下自我的心灵。一切自有定数,如果过于强求就是一错再错。有的人用一生去恨一个人,可到垂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恨错了人,做了一生的错事,那么,这个人到死的那一刻都有可能得不到解脱。我们要学会佛的境界,放下手中正在进行的错误的事,不可一错再错,积重难返。
  雷因寺里有一个比丘,因为犯了过错,从僧众中被赶了出来,既伤心又烦恼,哭哭啼啼地往前走,在路上遇到一个鬼。这鬼也是因为犯了法被毗沙门天王赶出来的,鬼问比丘:“你为什么一路走一路哭呢?”
  比丘回答说:“我违反了做僧人的戒律,让僧人们给赶了出来,所有施主们的布施供养全没了,远近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坏名声,因此我伤心得哭啊。”
  鬼对比丘说:“我能叫你的坏名声消除,让你得到许多供养。你可以站在我的左肩上,我背着你在空中行走,人们只看得见你,看不见我。你要是得到供养,我们就平分。”
  于是鬼便背着比丘,来到比丘先前被赶出来的那个村庄的上空来回行走。村庄里的人看见这比丘在空中行走,都十分吃惊,以为他得道了。村人们互相说:“这些僧人真没道理,竟将得道的人给赶了出去!”村人们都涌到寺庙里,大声责备寺里的僧人,又马上把这个比丘迎进寺里住下。于是这比丘得到很多供养,他照着原先说好的那样,得到的各种东西,都送给那个鬼一半。
  后来有一天,鬼又背着比丘在空中行走,不料正好碰上毗沙门天王手下的属官。鬼一见到天王手下的官,吓坏了,扔下比丘拼命逃跑。也因此比丘掉落下地,摔死了。比丘执迷不悟,错上加错,最终害了自己。一个人如果走上了错误的途径,等待他的将是一条不归路。
  你拼命追求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何必要错上加错呢?所以,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比较自己,找到正确的追求方向和追求方式。这样,我们就不会按照错误的方向一直走下去,让人生就此变得毫无意义。
  佛说:“强扭的瓜不甜。”
  人生中,遇事莫强求,冥冥中自有定数,是你的,终会是你的,不是你的,苦苦地追寻,却并不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无论是名利是金钱还是爱情,都不可过于强求,因为它们有的是永远遥不可及的,有的也许一生都不属于你,过于执著往往只会受到伤害。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也许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还是逃脱不了上帝的安排,那就是命运!缘起,缘灭,一切皆是定数!
【全文完】    
【9】少嫉妒,少羡慕
  佛说:“嫉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嫉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内心充满嫉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嫉妒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说,这个世界可怜的人很多。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的种种,菩萨也有不能自保的时候。
  嫉妒在佛界里算得上是邪念心魔。李斯因嫉妒同窗韩非的才能,向秦王进谗言而致韩非死在狱中;庞涓因嫉妒孙膑的学识超过自己,用毒计陷害孙膑,使孙膑致残。佛家讲因果报应,李斯、庞涓都是要遭到报应的人,他们纵然阴谋得逞于一时,但最后都不得善终。
  嫉妒是不健康的表现,得了嫉妒病的人,一生都会痛苦不堪。他们今天害怕某人超过自己,明天又担心某人走在他前头,终日生活在一种可怜的病态之中;相反,历史上真正功成名就的人,都以嫉妒为可耻。佛说:“由嫉妒故当受女身。永失丈夫威猛之力”,说明善嫉妒的人都是一些小女子,并非大丈夫所为。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当年他发现了苏轼的才华并毫不犹豫想提拔苏轼时,有人便对欧阳修说:“苏轼才情极富,若公识拔此人,只怕十年之后,天下人只知苏东坡而不知欧阳修。”但欧阳修一笑了之,依旧提拔苏东坡。后人更加崇敬欧阳修。苏东坡以居士之称,平日里甚结佛缘,他脱颖而出后,更是知恩图报,他为欧阳修写的悼文,名动千古。
  佛说:“善事易为,恶事难成。”嫉妒是心中的一把烈火,一旦点燃就会将整个人的理智都吞灭了,滋生毁灭破坏的恶力。当发现有人强于自己时,就使用卑鄙的手段来攻击对方,这不是君子所为。不嫉妒别人,没有奢求的心理,这才是一个光明正大的人。时时心存嫉妒,日日想着谋害别人的人,损人利己,不仅不能够如愿,有时还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丧失人格,遭报应,实在是可怜又可悲。
  佛陀教导我们不要产生嫉妒心。喜欢跟别人比较,看到别人超过自己的地方就心有不满,甚至发起嗔恨而造出言语、行为上的过失,这是嫉妒心的特点。嫉妒是一种罪过,他会贻害我们的后人,对自己也是一点好处也没有。
  嫉妒心像一把烈火,总在弱者心间燃烧;仁慈心像一汪清泉,是强者的理智,是嫉妒的缰绳,让嫉妒不会如野火蔓延,不至于伤害他人。做人应以强者的姿态,以理智、以道德、以大局为重,以竞争心、进取心改造和取代嫉妒心,用奋斗的光明驱散嫉妒的阴影。不要让嫉妒成为每个人心中的一个蛊毒,在心里慢慢的成长,它会吞掉心中的智慧,吞掉心中的慈悲。如果我们让嫉妒在心间停留,那么,我们终将被自己的无知所毁灭。
  在生活中,根本无须羡慕,在任何一种风光背后,自有他的苦衷。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平凡,平凡者自有平凡者的乐趣。佛说不必羡慕他人,只需做我们自己就行了。在生活中一个人越是羡慕别人,就会越觉得自己可怜。我们应该像弥勒佛一样,笑口常开,不羡慕、无烦恼。
  从前,有一佛陀化身为一位国王,叫昙照,他志向高远,品行正直,常用佛教感化子民。
  一天,国王没事想出宫看看,他遇到一个修鞋的小伙子,看到小伙子在不耐烦地修着鞋,就一时兴起,问小伙子:“你认为一国之中谁是最快乐的人?”小伙子答:“肯定是国王啦。”国王又问:“为什么?”小伙子用充满羡慕的眼神回答说;“国王有数不尽的财富。平日里有百官差遣,还有平民侍候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还不快乐吗?”
  国王说:“但愿你说得对吧。”于是他决定请小伙子喝酒,小伙子不胜酒力,一会就被灌醉了。国王命人把他抬到皇宫后,对王妃说;“这个小伙子说国王是最快乐的,我来戏弄一下他,给他穿上我的衣服,让他理理国政,大家也都不要害怕。”
  于是,待这个小伙子一醒来,许多大臣都拿着奏章让他批阅。小伙子懵懵懂懂,什么也不知道,但这时旁边站满了要与他商量国事的大臣们。没办法,他还是硬着头皮与之商讨着国家大事,一直坐了一整天,弄得他腰酸背痛,疲惫不堪。这样过了几天后,他对王妃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了为修鞋的人,生活太艰难了,看我现在多憔悴,都因为这个怪梦。”王妃听后,只觉得好笑。
  又过了几日,小伙子心情不好到了极点,就又喝醉了。于是国王又命人把他送回去了。第二天,国王又来找这个小伙子。小伙子对国王说:“这几天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自己当上了国王,可一点都不快乐,又要审核百官,又有国史记对记错,众大臣要来商量讨论国事,便忧心忡忡。弄得我浑身都痛,好像挨了鞭子一样,痛苦极了。前几天,我给你说国王最快乐是不对的啊,我只是做梦当了国王都这么痛苦,要是真当上了,还不更痛苦。”
  从此,小伙子就成了一名快乐的修鞋匠,因为他技术高超,远近闻名,相隔百里的人都把鞋拿来让他修。
  佛说:“贫有贫人的苦处,富有富人的苦处,贱有贱人之苦,贵人他也有苦,统统都有苦。”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善于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而也有太多的痛苦与烦恼随而掩之。生活本来就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快乐,因为在美丽的背后永远存在着瑕疵。不要因自己的平凡而苦恼,其实平凡自有平凡的乐趣。不去嫉妒别人,不去羡慕别人,珍惜自己当下的生活才是最为可贵的。 
【全文完】    
【10】既要有勇气拿得起,更要有肚量放得下
  对于没有勇气放下的人,平时会过分得计较那些细枝末节,对任何不如意之事都耿耿于怀。一有机会,就实施报复,以消除心里的积怨;或者把过去的恩怨拿出来,说给别人听,以达到心理平衡。或者是为别人做了一点事,就希望听到感谢,听不得批评。殊不知,回想一次不愉快,就是对自己的又一次伤害;完成一次报复,就是增加一次对自己的负担。不怕出事,就怕出事之后放不下。放不下就要寻求解脱,解脱的时候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
  人生道路上的负重,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放得下,正是一个人看问题办事情的水平。我们说的小肚鸡肠,心胸狭窄,正是由于拿得起而放不下。而大度宽容,则是那些有勇气拿起,更有肚量放下的豁达之人。一个人在大的挫折和灾难面前,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这就是一种胸襟和肚量。
  王鱼生活在太平洋布拉特岛附近的水域里,它是一种十分奇特的鱼,就好比是一个天生的魔幻大师,能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贴附在自己身上,再慢慢地将它们吸收,使之变成自己身上的鳞片。有鳞片的王鱼,往往要比身上没有鳞片的王鱼体积至少大出4倍。
  然而,当王鱼到了晚年之时,由于身体机能开始逐渐衰退,鳞片也随之慢慢地脱离鱼身。这时,它会试图做一些努力,不让那些附属物离开自己膨胀的身体。但最终附属物还是会脱完,使它重新回缩到先前那种姣小的体形。
  王鱼失去鳞片之后,会变得特别痛苦。因为它失去了保卫自身安全的盔甲,再也无法适应眼前的水域生活。在鱼群里,它会显得格格不入,游在鱼群中间也会觉得很不自然。
  此时的王鱼会认为,对于一条鱼来说,从此永远不能在水中畅游,还会有什么乐趣可言?于是,王鱼便选择了自残,往岩石上猛撞,故意去冲撞其他鱼类,挣扎数日之后死去。凡是亲眼目睹这一过程的人,都会为王鱼感到惋惜,同情它悲惨的下场。如果王鱼懂得放下这个道理,就会获得重生,从此像以前那样快乐的生活,那么,结果肯定不会是如此。
  王鱼就像现实生活中那些特别看重物质利益的人一样,只懂得拿起,而无法说服自己放下。名誉、地位、金钱,当这些东西到来时,会使人变成另外一种模样,比以往高大数倍,甚至威风凛凛。但要知道,它们不可能伴随我们一生,终究还是要离我们而去,何不以阔达的胸怀待之呢?
  富人满腹心思,手捧两只价值连城的花瓶来到佛祖面前,欲献之,佛说:“放下!”富人放下左手中的花瓶。佛又说:“放下!”他放下右手中的花瓶。佛还是对他说:“放下!”富人说:“我现在已经是两手空空了,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圣明的佛祖,我不明白您还想要我放下什么?”
  佛说:“我想要让你放下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你的心和念想,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什么了,你才能从桎梏中解脱出来。”富人听罢,顿时醒悟,明白了自己为何整日忧虑满怀的原由。
  既然拿得起,就应学会放得下。“放下”可谓我们在生活中最难做到的事情。有了功名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放不下金钱,得到了就不想失去,甚至还想得到更多;人生在世不如意事有八九,遇到碰到的常常想不开放不下,常常把失败、失恋、失落、失望、挫折、痛苦、哀伤、恐惧、忧虑藏在心里压在心头,使之在心中发酵闹腾,弄得心神不宁、困惑猜疑、烦躁不安。有的更是一味痴迷偏执,越陷越深,不能自拔,钻进精神的死胡同里。正如庄子所言:“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最终会使人出现心理障碍、精神失常,有的甚至会因为感到彻底绝望,从而走上自杀或自残的不归路。
  人总是喜欢为自己定下目标,然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做出千般努力、万般追求,有时还会不择手段,处处以是否达到目标来衡量生活的得失成败。且不论以自己的情感好恶定下的目标是否正确,过于执著去追求、去强求,会给自己原本纯洁而轻松的心灵涂上重彩加上重压,为本来简单朴实的幸福生活增添无穷无尽的忧愁及烦恼。
  古语云:“当忧则忧,遇喜则喜。”说的其实就是,遇事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敢作敢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要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所以要当机立断,该放下的也要坚决放下。当然,放下并不是要你身如枯树、心如枯井、万念俱灰、百事莫为、一穷二白。而是要你睁开心灵的眼睛,珍惜心中最美好的事物,舍弃一切偏执的心外之物。因为“人生如舟”,如果负载得过多,就会超过船体的承受能力,即使不沉船,也会造成搁浅。放下,是为了能够更好得拿起。
  佛曰:“人生最大的幸福乃放得下。”
  人生路上,想要活得轻松活得自在,就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鼓掌,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容易。大的挫折与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之,这就是一种肚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最高的境界。拿得起,难能可贵,放得下,更是人生处世的真谛!
【全文完】
 
a{COLOR: #0000ff; TEXT-DECORATION: none;font-size:11pt;CURSOR: hand;LINE-HEIGHT: 7px; }01页 02页 03页 04页 05页 06页 07页 08页 09页 10页 ma22mn mn22bv ma22222 nm2345 bnm22 mn22mnk vb22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