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体育与艺术部:合作还是竞争?这是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0:40:49
身处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你是否每天都在勾心斗角中惶惶不安?世间万物都遵循着共生互助、团结协作的原则。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先学会和他人合作。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你坐在桌前匆忙地吃着早餐,大脑中开始盘算一天的工作——首先要比同事A更早出现在老板面前,比同事B更出色地完成项目策划方案,还要提防那个新来的花枝招展的年轻女孩,千万不能在她面前显出自己的年龄劣势。
你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方式,人与人之间都是残酷的竞争关系,对所谓的精诚合作嗤之以鼻。然而,竞争真的就是现代人的生存法则吗?其实,你面前这份完全被忽略了味道的早餐,就是最好的答案。
一杯浓郁香醇、配以润滑奶泡的卡布基诺不仅需要哥伦比亚农民种植出的咖啡豆,还要搭配巴西蔗农生产出的香甜甘蔗和取自当地农场的新鲜牛奶,而那喷香酥软的羊角面包则是由加拿大面粉、法国黄油和当地的鸡蛋烘烤而成——正是世界各地的农民、工人和服务业者的共同协作,才将这些原材料汇集在一起。同时,想要挑选上好的咖啡豆、擀出精道的面团和打出细腻的奶泡,都大有门道。这些技艺和学问 ——从第一杯研磨烘烤出来的咖啡到第一台获得专利的意大利浓缩咖啡机,都是前人世世代代通过反复摸索和实验得来的。先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而合作团结的精神,在今天同样是无价之宝。
也许对于某些科学家而言,合作这一行为从科学的角度无法得到确切解释。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生命的不断进化和延续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帮助潜在的竞争对手似乎并不合情理。然而,团结合作却一直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之一,它甚至存在于最低等的生物种群之间。达尔文本人对自然界——尤其是蜜蜂和蚂蚁——无私的合作精神感到困惑。科学家们也一直在试图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无私合作、利他行为和自我牺牲精神。
20年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归纳出5条定律,无非想要说明人如果要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生存,就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
1.“你帮我抓背,我也会帮你抓背”(即“直接互益”)
这种直接互惠互利甚至可以体现在日常的家务分配上——要是今天你做了晚饭,那么洗碗刷碟的差事就由我包了,反之亦然。如果朋友帮忙搬家,那等到他要乔迁新居时,我们也会义不容辞地帮他扛大橱。这同样可以在更大的群体中得到印证:生意人之间总是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两国政府之间也总是签订互惠的双边条约。同样,我们也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这是为什么?
这种形式的合作是在群体中进化形成的。在多种社会关系中,两个人会时常碰面 ——在村子里的酒吧、办公场所或其他地方。因为要经常见面,所以人们做事情通常会三思而行,尽量不让对方失望。这个理论最先是由美国进化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提出,他还指出人类的许多情绪——感激、同情、愧疚、信任、友谊和义愤填膺 ——都是出于一种简单的逻辑,那就是互惠互利或者以牙还牙。
2. “我帮你抓背,自会有其他人来帮我抓背”(即“间接互益”)
美国棒球手尤奇.贝拉曾说过很多名噪一时的精辟言论,其中有一句可以被视为间接性互惠互利的完美注解:“要记得参加别人的葬礼,否则,以后就没人会来参加你的葬礼。” 这句话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你的善意行为也许不会得到接受者的回报,但会有第三方被你的行为打动。讽刺小说作家汤姆.莱勒也对这一观点做过总结。在他所作的向童子军致敬的歌曲《时刻准备着》中,他唱道:“要怀着一颗行善之心,即便无人在旁。”
现代生活随处可见间接性互利互助。我们赠送给陌生人礼物,并不等着他回赠给我们礼物,我们会寄希望于第三方。那些帮助他人的人,终究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这是为什么?
在一个小规模的群体中,比如一个村子里,间接性互利互助大有裨益,我们可以从村民的相处之道中得到启示——“小王在以物易物中表现得很公道,但是小张就不怎么厚道了”。因为有了名声,社会群体中互相依赖的人们可以就他人的某些言论做出评估。
3.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即“空间选择理论”)
仔细想想,生命无非就是群落和种族的聚集——细菌成群繁殖(想想你的浴室),野牛结队出没,蚂蚁总是协同工作,猿猴分成不同的部落,以及熊、鲸、鹅,都是择群而居。当然,还有我们人类。我们喜欢成群、结队、拉帮、结派、抱团,组成不同的群体,在乡村、城镇和都市。
这是为什么?
群居的好处显而易见。“进化集合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群体的建立靠的是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包括依靠电话号码串联彼此,共享时尚讯息和地理资讯。群体成员间的共性越多,就越有利于合作。当我得知我参加的网球俱乐部里有和我一样是英格兰男子流行演唱组合Take That的忠实粉丝时,我就更乐意和他们一起打球了。这种选择方式大大提高了合作的成功率。
4.“为了集体的利益,有时我可以牺牲一部分自己的利益” (即“群体选择理论”)
对于这一定律,达尔文的总结最为全面和精辟。在《人类的起源》一书中,他写道:“毫无疑问,如果一个部落中的成员乐于奉献、互相帮助的话,那这个部落一定会战无不胜——这就是自然选择。”
这是为什么?
达尔文对于群体选择的诠释简单且极具说服力,但也引发了生物进化学领域的争议。哈佛大学数学与生物学教授马丁.诺瓦的研究表明,只有拥有了众多小群体,群体选择规律才得以生效;如果换成成员庞杂的大群体,效果就不那么理想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取决于群体之间的成员迁移 —— 太过频繁的成员流动会引起互相猜忌,从而摧毁这一群体,然后他们会迅速投靠另一个群体。结果就是,成员的迁徙破坏了合作。若要使群体选择理论充分得到运用,就应当防止成员在群体之间太过密集地流动和迁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族群忠诚。
5. “血浓于水”(即“亲缘选择”)
除了人类之外,美洲热带的切叶蚁也许是自然界中最能说明这一理论的生物了。他们的蚁巢非常巨大,甚至达到半个足球场的面积。蚁王能够拥有多达300万的工蜂,它们被分派成数十个工种,井井有条、步伐一致地工作着。
这些具有社会属性的昆虫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当它们聚集在一起时,就可以无所不能,创立更高层次的群体模式。它们之间的合作对群体有着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一些环境学家估算,在切叶蚁种族赖以生存的热带雨林里,它们可以切割下雨林17%的树叶总量。
这是为什么?
亲缘选择其实揭示了自然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是近,他们就越愿意抱团合作。人们之所以会选择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合作,是因为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相同的血液。
结语:解决超级问题需要超级合作
这5大理论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在我和我的同仁们合著的《超级合作》一书中,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你的朋友越少,你在生活上就越依赖他们;人们不总是那么自私自利;无论怎样,再强大的群体终有灭亡的一天;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和他人合作。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被归结为是不同个人和团体间的利益冲突,诸如环境恶化、污染、资源短缺、贫穷、饥饿和人口过剩。因此,是时候把合作推向一个新高度了。面对人类共同的挑战——保护地球、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得以延续万年——仅仅依靠科技是无法解决的,还需要精诚之至的合作。人类若要生存,只有一条出路——将地球视作我们共同的家园,并且齐心协力去保护它。
现在就是我们开始超级合作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