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证今生哪里可以看:(中级商业)第十章 物流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7:03:06


(中级商业)第十章 物流管理

   第一节 物流管理概述

   一、物流管理的定义

   物流管理是为了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和反向的物流活动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二、物流管理的目标和主要活动

   (一)目标

   企业物流管理的目标都是要把恰当的质量、恰当的数量、恰当的价格的商品,在恰当的时间,送到恰当的场所、恰当的顾客手中,以降低企业的总成本,使企业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

   1.按交货期将客户所订商品适时而准确的交给客户。

   2.维持适当的库存量,尽可能的避免客户所需的商品缺货。

   3.适当配置配送中心,提高配送效率。

   4.推广采用标准化包装,以提高物流环节的作业效率。

   5.保证订货、出货、配送的信息畅通。

   6.使物流总成本降到最低。

   (二)物流管理的主要活动

   物流管理的活动涉及商品流通的各个方面,这些服务都统一在以顾客为中心这一核心下,是客户服务要素的重要组成。

   客户服务的定义因企业或组织的不同而不同,从过程的观点来看,客户服务是一个以成本最优化的方法,为商品流通企业供应链提供显著附加值的过程。确定客户服务要素以及服务水平,并且以一种有效利用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满足这些要求,是物流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

   客户服务要素通常被分为三类:交易前要素、交易中要素和交易后要素。

   1.交易前要素:物流公司的客户服务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如书面的政策声明、柔性化的服务系统;系列化的服务规范等。

   2.交易中要素:与物流管理的关系最为密切;如订货便利性;商品替代性;系统准确性等等。

   3.交易后要素:在一些商品流通领域,留住客户和使现有客户满意比发现新客户获得的利益更大,因此,交易后要素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交易后要素主要包括:安装、质量保证、零部件供应及维修保障;产品跟踪;客户索赔、投诉和退货;临时性的商品替代等。

  三、物流管理的运作模式和决策依据

   (一)

   1.自营物流:就是自己来操作物流,建设仓库或建立车队来完成物流活动。

   (1)自营物流的优点:

   ①控制力度强。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物流过程,因为设施和人员等是自己的。

   ②管理更具灵活性。可以对顾客的意见进行更快更灵活的反映。

   ③长期使用时成本低。可以分摊初始固定资产投资,摊薄单位成本。

   ④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可以展示企业的实力,给顾客一种企业长期持续运营的印象。

   (2)自营物流的缺点:

   ①企业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长期占用。建设仓库等。

   ②存在位置和结构的局限性。这里最突出的问题是自有仓库会使企业失去战略性优化选址的灵活性,因为市场的大小,市场的位置和客户的偏好经常变化,如果企业在仓库布局结构和服务范围等方面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将因此而失去许多商业机会。

   2.物流外包:通常称为第三方物流。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被称为第三方物流企业。

   (1)物流外包的优点:

   ①有利于货主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利用专业化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比企业自营物流更能有效处理季节性产业普遍存在的商品的淡旺季存储和运输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利用设备与空间。

   ②有利于货主企业扩大市场。

   ③有利于货主企业进行新市场的测试。

   ④有利于货主企业控制物流成本。

   (2)物流外包的缺点:

   渠道风险增加,要求货主企业必须有很强的渠道控制和管理能力,因此,导致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会很高。

   (二)物流运作模式的决策依据

   决策依据就是总成本最低。影响总成本的因素主要是物流总量、需求稳定性和市场密度。

   1.物流总量

   物流总量大,自营比较经济。物流总量小,外包比较经济。(需要分摊成本)

   2.需求的稳定性

   需求稳定的话,自营;反之,外包。

   3.市场密度

   当市场密度较大,即供应商或客户相对集中时,采用自营物流模式可以提高企业对供应链稳定性和成本的控制能力。相反,则应该选择外包。

   四、商品流通企业物流管理的过程

   (一)物流资源计划和配送资源计划(原材料;商品)

   1.物流资源计划(LRP)

   LRP是以物流为基本手段,打破生产与流通界限,集成制造资源计划(MRPⅡ)、能力资源计划(CRP)、配送需求计划(DRP)以及功能计划而形成的物资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课外资料:LRP称为物流资源计划,是一种运用物流手段进行物资资源配置的技术。它是在MRP和DRP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MRP、CRP、DRP的集成应用。

   MRP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物流资源配置的技术,它能够实现加工装配过程中各种零部件和原材料按时按量的需求计划和装配到位,但它不适用于流通领域而DRP是在流通领域中配置物资资源的技术,它能够实现流通领域中物资资源按时间、按数量的需求计划和需求到位,但它不适用于生产领域。如果一个企业又搞生产,又搞流通,则这个企业应当怎么样进行物资资源配置呢?为此,提出一种新的计划方法——LRP方法。

   设计LRP的基本动机,是想既适用于生产领域,又适用于流通领域,以利于既搞生产又搞流通的企业来制定物流资源计划。它的基本思想是面向大市场,以物流为基本手段,打破生产和流通的界限,为企业生产和社会流通的物资需求进行经济有效的物资资源配置。

   (1)制造资源计划:

   课外资料:物料需求计划:MRP;按照产品结构各层次物品的从属和数量关系,以每个物品为计划对象,以完工日期为时间基准倒排计划,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品下达计划时间的先后顺序。

   简而言之,就是按照一个产成品所需时间以及各个物料或零件的先后顺序和数量等,规划一下各个物料或零件的生产计划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在MRP的基础上,增加了营销、财务和采购的功能,是对企业的各种制造资源和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实行合理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达到既能连续均衡生产,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物品的库存量,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

   (2)能力需求计划CRP:确定完成生产任务需要多少劳力和机器资源的过程。

   (3)配送需求计划DRP:MRP思想在商品配送中的运用,目的是既保证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又使得物流资源配置费用最省的计划方法。

   2.配送资源计划(DRPⅡ)

   就是规划企业内商品配送的一种方法。主要6个步骤:

   (1)运行前的编码与信息整理工作。编码工作包括:商品编码、供货单位编码、客户编码、仓位编码;信息整理主要针对:运输车辆、运输地理数据、送货提前期、进货提前期等。

   (2)建立需求文件。确定顾客在未来一个计划期内每天的需求,按照品种、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并统计,形成需求文件。

   (3)建立库存文件。根据商品的计划期的库存量、在途量等形成库存文件。

   (4)建立供应商文件。根据所有供应商、订货进货提前期等,形成供应商资源文件。

   (5)系统运行。根据当前需求、库存和供应商信息进行运算,生成各个品种的送货计划和订货进货计划。

   (6)执行计划。组织运输,保证计划完成。

   (二)实施阶段的控制方式和控制原理

   1.控制方式: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复合控制

   (1)反馈控制

   是一种事后控制。将控制对象按照控制指令实施的行为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确定是否调整以及调整量,然后进行调整。

   由于从信息收集,比较,到最后调整之间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可能会有一定的滞后。

   (2)前馈控制

   是一种事前控制。通过对未来状态的预测,事先采取措施应付即将发生的情况。这种控制带有主动性。这种预测,是根据系统长期运行后总结经验得到的。

   (3)复合控制

   由于物流系统较为复杂,要完全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单纯依靠前馈和反馈控制都不够,而是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复合控制。

   (2)拉引控制原理

   生产经营的最后阶段按照外部需求,向前一阶段提出物流供应需求,前一阶段按本阶段的物流需求量向上一阶段提出要求,以此类推。特点是分散控制,各阶段决定自己的库存,缺点是如果没有实时的协调,可能会导致物流系统中的总库存水平较高。

   (三)评价的方法和原理:

   1.评价方法:按照对物流评价的范围不同,分为专门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按照物流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分为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

   2.评价指标:

   (1)反映物流管理成果数量的指标。如运输周转量、吞吐量、库存量等;

   (2)反映物流管理质量的指标,如服务水平、缺货率、满足程度、交货水平、交货期质量、商品完好率(或商品缺损率)、收发差错率(或收发正确率)等。

   ①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满足要求次数/用户要求次数×100%

   ②缺货率

   缺货率=缺货次数/用户要求次数×100%

   ③满足程度

   满足程度=满足要求数量/用户要求数量×100%

   ④交货水平

   交货水平=按交货期交货次数/总交货次数×100%

   ⑤交货期质量

   交货期质量=规定交货期-实际交货期(天)

   正值表示提前交货,负值表示延迟交货。

   ⑥商品完好率

   商品完好率=交货时商品完好量/物流商品总量×100%

   (3)反映物流管理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指标。如燃料消耗量、平均验收时间、平均发运天数、物流总成本、单位物流成本等。

   (4)反映物流活动中物化劳动占用的指标。如设备利用率、面积利用率、仓容利用率等。

   (5)反映物流管理生产效率的指标:如劳动生产率。

   (6)反映物流管理经济效益的指标:如利润率、人均利税率等。

    第二节 物流标准化及物流信息技术

   一、物流标准化

   (一)物流标准化的概念

   是指制定物流系统内部的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子系统的技术标准,系统内各领域,如包装、装卸搬运、堆码、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及整个系统的标准的一项技术工作。

   (二)物流标准种类

   1.与外系统配合的统一性标准

   包括基础编码标准;物流建筑基础模数;集装模数尺寸等。

   2.物流各分系统的技术标准

   包括作业车辆标准、仓库技术标准、包装标准等。

   3.物流工作标准及作业规范

   (三)物流基础模数尺寸和集装模数尺寸

   1.物流基础模数尺寸。600mm×400m。

   2.集装模数尺寸。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拟定的尺寸以1200mm×1000mm为主,也允许1200×800;1100×1100。

   二、物流信息技术

   (一)物流信息技术的组成

   目前常用的技术有条码技术、射频技术(RFID)、EDI技术、GIS技术和GPS技术。

   1.条码技术。是一种对物流中的商品进行标识和描述的方法。条码是实现销售点实时管理、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

   2.射频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来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应用于各种恶劣环境。

   3.EDI技术。是指通过电子方式,采用标准化的格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结构化的数据的传输和交换。构成EDI系统的三个要素:EDI软硬件、通信网络以及数据标准化。

   4.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的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分析。

   5.GP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二)条码及射频识别的应用

   1.条码

   (1)概念

   (2)条码技术的特点:条码制作容易,扫描操作简单易行;信息采集速度快;采集信息量大;可靠性高;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设备组成识别系统实现自动化识别;识别位置与条码标签相对位置的自由度较大。

   (3)商品条码的结构和应用条件

   ①商品条码结构:

   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统一代码委员会(UCC)规定,其中EAN/UCC-13商品条码使用最为广泛。EAN/UCC-13由13位数字构成。

   13位中的前两位或前三位,是国家或地区编码。但是这个并不代表原产地,只代表分配和管理该条码的国际或组织。其中,中国:690-695。

   当前三位是690、691时,EAN/UCC-13编码采用“厂商7位”+“商品项目5位”+校验码1位的结构;

   当前三位是692.693时,EAN/UCC-13编码采用“厂商8位”+“商品项目4位”+校验码1位的结构;

   ②应用条件:主要应用于商店内的POS系统。类似于POS系统的关键字。

  (4)物流单元的编码。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SSCC)是为物流单元提供唯一标识的代码。使用EAN·UCC系统128条码表示。

  2.射频系统的运用

  (1)组成:RFID,三个部分: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阅读器,读取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传递射频信号。

  (2)优点:不需要网络连线,无线;能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操作;实时性资料收集和传输;交互式信息传播;减少文件处理工作,实现作业无纸化。

第三节 物流合理化

   一、包装合理化
  (一)包装的概念和包装的作用
  1.定义: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包装一般分为商业包装和工业包装,工业包装又称为运输包装。
  2.包装的作用:(1)保护商品;防止商品损坏腐蚀等;(2)提高效率;方便存储、搬运、销售等;(3)传递信息。可以识别和追踪商品,而且也是装卸的指导。
  (二)包装合理化的措施
  包装合理化不仅是包装本身的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物流整体效益(刚才讲的作用),因此,可以实现微观包装效益与整体物流效益的统一。
  1.适当包装:是内装物品在物流过程中不受任何损害的最低限度包装。在设计包装时,需要注意:必须对商品进行充分的保护;要便于进行封装、开捆或拆箱等操作;包装物要便于回收或处理;包装标志要准确、清晰,便于辨认;成本要适当。
  2.标准化包装:《包装单元商品尺寸》按国际标准化组织拟订的集装模数尺寸规定了商品流通过程中包装单元商品的最大底平面尺寸为1200mm×1000mm,1200 mm×800 mm;1100 mm×1100 mm。
  二、装卸搬运合理化
  (一)装卸搬运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商品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2.作用
  (二)合理化的措施
  1.防止和消除无效作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合理规划装卸方式和作业过程。①确定计划任务量;②做出详细的作业规划;③确定装卸搬运设备需要的台数和技术特征。④编制装卸作业进度计划。
  (2)提高被装卸商品的纯度
  (3)选择适当包装
  (4)提高装载效率
  2.提高商品的装卸搬运活性。
  活性指数:散放在地上的商品其活性指数为0;装在箱中为1;装箱后码放在托盘或其他支垫上时为2;放置在无动力车上时为3;处于运行状态的,如放置在运输机上的商品为4。
  三、储存合理化
  (一)储存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
  2.作用:调节供应和需求;进行商品整合;支持企业的销售服务。
  (二)储存合理化的前提
  1.遵循仓库网络规划的原则
  (1)一致性。与所在地区以及服务对象的经济、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规划一致。
  (2)服务性。不能脱离市场需求,服务不足或服务超前都不可取。
  (3)经济性。仓库建设会使大量成本和问题沉淀下来,对所属企业和所处地区产生长期的影响。
  2.合理确定仓库数量。
  仓库的多少受到物流成本、顾客服务的需要、运输水平的高低、中转供货比例、单个仓库的规模、计算机网络的运用等因素的影响。
  (1)物流成本
  一般而言,随着仓库数量的增加,运输成本和失销成本会越低,存货成本和仓储成本会越高。
  库存的平方根定律:
  未来的库存量=现在的库存量乘以未来仓库数量与现有仓库数量比值的平方根。
  便于理解:未来库存量与现在库存量的比值=未来仓库数量与现有仓库数量比值的平方根。
  (2)客户服务的需要:仓库越多,能更为及时的满足顾客需求。
  (3)运输服务的水平。运输水平越高,就可以适当减少一些仓库。反之,则需要更多的仓库。
  (4)中转供货的比例。中转供货是相对于直达供货而言的,直达供货是指产品直接从生产商运往客户手中,中转则是经由物流网点暂时存放,然后再运往客户手中。
  当一个地区中转供货的比例小,直达供货的比例大的话,那么,需要的仓库数量较少,单个仓库的规模较大;反之,当这个地区或企业的中转供货比例大,直达供货的比例小的话,那么,需要的仓库的数量较多。
  (5)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可以提高效率,适当减少仓库的数量。
  (6)单个仓库的规模。当单个仓库规模大,且计算机网络水平高的时候,可以适当减少仓库数量。
  四、运输合理化
  (一)运输的概念和作用
  1.运输的概念。
  运输是用设备和工具,将商品从一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2.运输的作用。
  将商品从a点到b点,创造了空间效用。
  (二)运输合理化的措施
  1.减少运输环节。
  2.正确选择运输工具: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以及运输工具载重量的大小等。
  3.优化运输路线。可以使用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方法来计算、优化运输路线。
  4.提高车载率。既能最大化利用车辆的载重量,又最大化利用车辆的容积,其中一个方法是轻重配装法。
  5.开展联合运输,发挥综合运输体系功能。
  联合运输:是指由两种或以上的运输方式,或者同一运输方式的几个不同运输企业,遵照同一的规章和协议,联合完成某项运输任务。

  五、流通加工合理化
  (一)流通加工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
  流通加工是指物品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2.作用
  (1)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2)方便客户。有的客户可能需要产品的数量小,通过流通加工的话,可以实现这一点。
  (3)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流通加工点可以采用效率高、技术先进、加工量大的专门机具和设备。
  (4)充分发挥各种输送手段的效率。
  大批量运输之后,承接小批量运输等,流通加工可以实现这一点。
  (二)流通加工管理与合理化评价
  1.流通加工管理
  (1)加强流通加工可行性研究
  (2)加强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
  (3)加强流通加工的质量管理
  2.流通加工合理化评价
  利用两类指标进行。一类是流通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指标。第二类是流通加工环节日常管理指标。
  (1)增值率
  增值率=(产品加工后-产品加工前价值)/产品加工前价值×100%
  (2)品种规格增加量及增加率
  品种规格增加率=增加品种数/加工前品种数×100%
  (3)资源增加量
  新增出材率=加工后出材率-原出材率
  新增利用率=加工后利用率-原利用率
  六、配送合理化
  (一)配送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2.配送的作用
  从供方和需方分别来看。
  (1) 从供方的角度来看,主要有:物流成本得以控制;实现库存集约化;提高顾客服务水平促进销售;有利于把握市场信息;有利于实现商物分离。
  (2) 从需方的角度来看,主要有:降低进货成本;改善库存水平,使零库存成为可能;减少采购、验收和入库费用;减少交易次数、降低物流整体成本;提供流通加工服务、促进销售;促进信息沟通。
  (二)配送服务的种类
  1.按配送商品种类和数量不同
  (1)单(少)品种大批量配送:A类商品。
  (2)多品种、少批量配送:B、C类商品。
  (3)配套成套配送:与多品种、少批量配送类似。
  2.按配送时间和数量不同
  (1)定时配送
  按客户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配送,每次配送的品种及数量可按照计划执行,也可以在配送之前以约定的联络方式确定配送品种及数量。
  缺点是:如果配送数量变化较大,会使配送运力安排出现困难。
  (2)定量配送
  按照客户要求的数量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配送。优点:由于时间不严格限定,可以将不同客户的商品攒到一起进行配送,提高车辆满载率。
  (3)定时定量配送
  按照客户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数量进行配送。缺点:计划不容易制定,特殊性较强。
  (4)定时、定线路配送
  在规定的路线上制定到达时间表,按运行时间表进行配送,客户按照规定路线站及规定时间接货及提出配送要求。优点:有利于计划安排车辆和人员。在配送客户较多的地区,也可以免去过分复杂的配送要求所造成的配送组织工作及车辆安排的困难。
  (5)即时配送
  完全按照客户要求的时间和数量进行配送。缺点:对客户需求准确性的依赖程度高,否则配送计划难以实现。
  3.按照组织者不同
  (1)自营配送:自己组织;适合大型连锁企业。
  (2)外包配送:外包给其他企业组织。
  (3)共同配送: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
  (三)配送合理化的措施
  1.合理规划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的网络规划与仓库网络规划相似,也必须考虑配送中心数量与物流总成本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客户配送需求的前提下,使配送成本尽可能降低。
  2.开展共同配送
  (1)共同配送的优点:从货主的角度来看,共同配送能在提高物流效率(减少运费,减少物流人力成本)的同时,有利于少量、多频度、小单位配送业务的推广。从汽车运输业者的角度来看,实行共同配送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促进输送单位大型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也是车辆融通以及装载效率提高成为可能,而且通过共同配送扩大了多频度、小单位配送这样的顾客服务的范围,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共同配送排除了交错运输,减少了在途车辆,可以有效缓和交通以及防治社会污染。
  (2)共同配送的组织形式
  主要有横向共同配送和纵向共同配送两种。
  所谓横向共同配送就是产业链的基本同一环节的同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联合起来共同配送;纵向共同配送是指产业链的上下环节之间联合起来,比如批发商与供应商,零售商和批发商都联合起来。
  ①同产业间的横向共同配送
  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各家企业各自有自己的物流中心和运输工具,互相之间委托运输等,比如一家企业将自己运输或配送数量比较少的商品交由另一家运输或配送较多的企业来运输。从而实现提高效率的目的。
  第二种是各家共同建立配送中心,共同购买运输车辆,实现完全的统一化。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前一种形式在商品零售行业里面比较普遍,后者比较适宜于生产企业,如家电产业或以冷冻食品为中心的食品产业。
  同产业间共同配送的最大优点在于能提高企业间物流的效率,减少对物流固定资产的投资,更好地满足顾客企业降低成本的要求。同产业企业共同配送主要缺点是由于运送业务的共同化和配送信息的公开化,各企业自身有关商品经营的机密容易泄漏。
  ②异产业间的横向共同配送
  异产业间的横向共同配送,也就是不同产业间的横向共同配送。
  异产业间的横向共同配送的优点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避免了同产业间横向共同配送的缺点,也就是泄漏经营秘密,信息资源外漏。并能充分发挥不同产业间的互补优势。
  最主要的缺点是:费用计算的复杂性;难以把握不同产业企业间物流成本的分担;增加了企业间的谈判成本。因此,在异产业间的横向共同配送中,确定一个明确、合理的按销售额比例支付费用的计算体系非常重要。
  ③纵向共同配送
  基于通过提高流通全过程的物流的效率,来实现流通全体成本的削减是十分必要的。
  3.科学制定配送计划
  配送7要素:商品、客户、车辆、人员、路线、地点和时间。
  4.优化配送线路
  (1)确定配送线路规划的目标
  配送路线规划的目标有多个:可以总成本最低、总线路最短、总时间最短、准确性最高等等。
  (2)配送路线选择的制约条件
  确定配送线路的方法有很多种:综合评价法、线性规划法、网络图法、节约里程法等。
  但是不管采取哪种办法,都必须满足以下制约条件:
  ①满足所有收货人对商品品种、规格和数量的要求;
  ②满足收货人对商品送达时间的要求;
  ③在允许通行的时间段内进行配送;
  ④各配送路线的商品量不得超过车辆容积和载重量的限制;
  ⑤在配送中心现有运力允许的范围内配送。
  5.提高配送车辆车载率
  采用轻重商品配装法,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载重。
  重量之和:P1+p2=P
  体积之和:V1+V2=V;
  其中V1=p1/r1;r重体商品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