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和天坛哪个好玩:黄梅戏艺术片050《窦娥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23:18:59
转载:老排长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发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舞台上常演的有《斩娥》一折。
黄梅戏《窦娥冤》(周源源)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8FSCMflhhs/ 133:08
',1)">
黄梅戏电视剧整本《六月雪》又名《窦娥冤》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1We9WCC7kg/ 188:23
',2)">
窦娥千古奇冤,蔡婆难逃其责
原文见http://pipazh.blog.163.com/blog/static/298310200507834520/
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通过窦娥这一善良女子的悲剧命运,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真实的时代,极具震撼力和典型概括意义,足可以成为整个元杂剧的代表作。故事虽以恶人得除、积冤得申的喜剧收束全篇,却脱不去蕴蓄其中的浓厚的悲剧氛围。是谁造成了窦的悲剧?章培恒、骆玉明二先生主编的文学史认为:“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造成她一重又一重的不幸。从孤儿到童养媳、到媳妇,她的悲惨遭遇已经令人十分同情,却偏偏又遇上了地痞恶棍张驴儿父子的胁迫与诬害,当她自信清白大胆走上公堂时,等在那里的是一个昏聩愚昧,视人命如虫蚁的太守。”①这段话告诉我们整个社会的贫穷、高利贷的盛行、地痞流氓的胁迫、贪官污吏的昏聩都是造成窦悲剧的主要的原因,这也是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今天许多学者的看法仍然没有超出以上范畴,如“在开宗明义、展开全剧背景的‘楔子’中,…正是由于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黑暗,窦一来到人世间,就交上了厄运。”②也有把悲剧的原因归为窦自身所受的封建教条和道德修养的,“事实上,窦的悲剧,主要来自所恪守的信念。”③这实际上完全是避重就轻的做法。很少有人提及蔡婆婆与窦悲剧的关系。笔者认为蔡是造成窦悲剧的直接的主要的因素。关于这一点,今人论著中也多有提及。如早一些的游国恩先生主编的文学史即言,“尽管蔡这个人物并不那么值得同情”④,大概编者当时已经看出了一些问题,但还是将蔡作为窦的同盟者加以对待,“体现了人民团结自己共同对敌斗争的重要思想因素”⑤,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左的思想痕迹。而晚一些的文学史著作则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实际上,整个剧本中所出现的每个人物,包括窦的父亲和她所孝敬的婆婆,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窦无穷的不幸。”⑥而新近出版的袁行霈先生主编的文学史则对蔡的所作所为似乎已经有了近乎惊讶的指责的态度,“但蔡氏被张氏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的应承了张氏父子蛮横无理的‘入赘’要求。”⑦虽然几部著作都程度不同地提到蔡这个人物形象与窦悲剧的关系,但惜乎都没有较详细的论证。本文拟从蔡的人物形象分析入手并结合剧情的发展来谈谈这个问题。

蔡是一个家庭富裕、跑里跑外、收贷放贷、精明能干的高利贷商人;不是家庭贫穷、嘴拙腿笨、只知围着锅台转的劳动妇女。说她富裕,自己言之凿凿,“家中颇有些钱财。”颇,很有些的意思;同时又有窦天章的话为证,“此间一个蔡,他家广有钱物。”钱财的来源一是其夫留下,这有窦的话可作说明,“俺公公撞府冲州,挣扎的铜斗儿家缘百事有。”“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二是以其夫遗产作资本放高利贷榨取的穷人的血汗钱。书生窦天章借银二十两,一年该还本利四十两,赛卢医借银十两,本利还二十两,利率高达百分之百。如此高的利率必然会获取巨额财富,“他家广有钱物”,此言不虚。放贷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为了赚钱可以不顾一切,逼的人东躲西藏,将人家女儿准账。其职业特点决定了她自私自利的本性。一切以自己为出发点,以赚取最大利润为归宿,为了满足自己敛财聚财的目的,自然就造成了许多穷苦人悲剧的事实。因为高利贷,窦天章用端云“准了四十两银子”,就此事而言,蔡的表现还不至令人生厌,对待窦也还说的过去,日子倒也过的平稳。用窦话讲“三岁上亡了母亲,七岁上离了父亲。俺父亲将我嫁与蔡为儿媳妇,……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幸丈夫亡化”,这都是命运不济之故。虽然年少遭遇诸多不幸,而以后如果不是蔡的有意无意的行为,窦的生活还是平平静静,波澜不惊的。

蔡收贷,因索讨过急,赛卢医陡起祸心,差点送了性命,多亏巧遇张驴儿父子而得以保全性命。张驴儿之父(以下简称张父)问:“兀那婆婆,你是那里人氏?姓甚名谁?因甚着这个人将你勒死?”这里张父问了三个问题:住址、姓名、原因。蔡只需据问题如实回答即可。也许是由于心存感激的原因,再加上女人多嘴,在回答完张父的问话后,又画蛇添足,“只有个寡媳妇儿,相守过日”,谁问她家中有谁呢?这个时候,我们并不能苛责蔡,她只是有口无心,无意识地说出,并看不出其心地若何。然而,事实上这一多嘴,却引起了张驴儿的极大兴趣,他们爷俩与蔡婆媳不正“天缘天对”吗?由此而引起祸端。当张驴儿以“勒死”相恐吓时,蔡答应下来,“我不依他,他又勒杀我。罢罢罢,你爷儿两个,随我到家中去来。”实际上张驴儿几句话,绝不至于将一个常跑江湖的放高利贷的蔡吓得服服帖帖,此时的同意,我们推测她已有了找个“接脚”的想法。试想,如果横竖不同意,张驴儿也断不会对蔡下毒手,如果那样,连钱钞也无从得手,岂不真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救人不就白救了吗?蔡答应下来,并且带张驴儿进家,这无异于引狼入室,于是窦的灾祸便开始了。

蔡同意婚事,本无可厚非,她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自由。窦守寡日子也很凄惨,按照当代人的观点,她也应重新燃起希望之火,重建幸福的小家庭。但窦出身于书生之家,深受窦天章封建家教的影响,虽自怨自艾,但绝没有再嫁的想法。别说恶毒、凶狠的张驴儿不可以,即使是有权有势文质彬彬的君子也不可以。有人分析出窦具有性的冲动与渴望,当然这也合乎情理,同时又指出“窦恪守贞节观的做法并不值得赞赏……贞节观所限定范围以外性活动的罪恶感,不仅是造成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历史上无数‘烈女贞妇’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⑧这完全是“六经注我”式的苛求历史的做法。我们说她有自己的信仰、操守,又她的时代局限性,我们同样不能苛责。如前面所言,蔡已有了赘婿的念头,然而回到家中在窦面前还要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那张老就要我招他做丈夫,因这等烦恼。”那张老实际上是听了儿子的意见才提亲的,招丈夫的也不仅仅是她自己,连自己的媳妇也招了。这里露出了她性格中虚伪的一面。她这样讲对窦只是一种试探,当得到了媳妇委婉的批评后,她不愿意放弃即将到来的幸福生活,不说也得说,“不知她怎生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道我婆媳妇又没老公,他爷儿两个又没老婆,正是天缘天对。”这几句话充分反映了她的虚伪,前面不打自招,这里又矢口否认,变成了“怎生知道”,前后矛盾,目的很明显,为自己开脱罪责。窦听了仍不着急,总以为与自己关系不大,只是劝说蔡改变主意,不要做丢人现眼的事。蔡早已完全同意了这门婚事,所以听不进任何金玉良言,“我的性命都是他爷儿两个救的,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窦仍然推心置腹,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她主要是从公公角度出发,希望婆婆为死去的公公考虑,同时还要注意社会影响,三思而后行。但这时,无论说什么对蔡而言都是对牛弹琴,故而蔡只是很不耐烦地讲:“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叫我怎生回得他去…他爷儿两个都在门首等候,事已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有学者这样分析,“她完全站到了老张的立场上,不但不怪张驴儿的强迫,而反怪起窦娥太执拗起来了,在她的心目之中,节操观念已荡然无存。”⑨非常合乎情理。在此之前,窦一直是置身其外,以旁观者的身份为蔡做工作,而当听到爷儿两个立于门首,连自己也要招婿的话后,窦的语气立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干脆利落起来,“你要招你招,我并然不要女婿。”既然祸水殃及自己,赶快豁出蔡以保全自己的清白。

蔡已经清楚无法说服窦,在这种情形之下,完全可以以此为借口,顺水推舟,多以钱钞相谢了事。然而,由于她对婚事早已欣然应允,自己又不便独自招婿。一是怕张驴儿不同意,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主角是张驴儿,张父、蔡是配角,是为主角达到目的而服务的;另一方面,如果婆媳两个一个招婿,一个不招,前者肯定会招致强烈的非议,一起招婿可以壮大自我声势,为自己行为开脱,以应对强大的社会舆论的指责批评。这实际上就是蔡逼迫窦招婿的原因,从中更可以看出蔡的极端自私来。而她对于说服窦好象又充满信心,“你老人家不要恼躁。难道你有活命之恩,我岂不思量报你?只是我那媳妇儿气性最不好惹的,既是他不肯招你儿子,教我怎好招你老人家?我如今拚得好酒好饭养你爷儿两个在家,待我慢慢的劝化俺媳妇儿;待他有个回心转意,再作区处。”读者注意这里的语气,亲切而又耐心,完全不把张父当外人看,已经完全站在了张父一边。蔡将张氏父子引入家中无异于引狼入室,这是一大错,此次不借机拒绝而要热情款留,是大错特错(当然这是对窦而言),这使得悲剧一步步加深,并且,此举也成了以后张驴儿的把柄,第二折中,“他自姓蔡,我自姓张,他婆婆不招俺父亲接脚,他养我父子两个在家作甚么?”有了蔡和风细雨般的宽慰,窦坚强的性子更激起了张驴儿不得此女誓不罢休的决心,“我今生今世不要他做老婆,我也不算好男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没有蔡招婿的强烈愿望,如果不是她的纵容,就没有窦的悲剧可言。蔡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好心好意,到后来却换得个差点被毒死的命运,而遭其逼迫嫉恨的窦却因救她而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就张驴儿父子而言,张驴儿凶狠、贪婪、残暴,是一个地道的无赖地痞。张父却比较纯朴、老实,决不可将二人同日而语混为一谈。前面我们已提到,蔡找个老伴共度晚年,本无可厚非。蔡对婚事十分乐意,“喜事匆匆的”,恨不得马上就燃起洞房花烛。虽由于窦执意不从而影响了建立新家的进程,然而蔡与张父之间,尤其是蔡对张父已经产生了很深的感情。第二折中,他们之间的言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做见卜儿问科,云)婆婆,你今日病体如何?
(卜儿云)我身子十分不快哩。
(孛老云)你可想些甚么吃?
(卜儿云)我思量些羊肚儿汤吃。
(孛老将汤云)婆婆,你吃些汤儿。
(卜儿云)有累你。
(做呕科,云)我如今打呕,不要这汤吃了,你老人家吃罢。
(孛老云)这汤特做来与你吃的,便不要吃,也吃一口儿。
(卜儿云)我不吃了,你老人家请吃。
蔡害病,害的什么病?笔者认为是心病,由于两个陌生男人在家,急欲招婿以求名正言顺,而窦又执意不从,蔡夹在其中着急而致病。一个人在患心病忧愁满腹时,往往没有食欲,蔡即是如此,思量起平日喜欢吃的羊肚儿汤,这也算是经验主义的人之常情。而羊肚汤膻味很强,所以端来蔡没吃一口,便“做呕科”,这也是其无食欲患心病的证据。这两段对话,尤其是第二段,让我们感到情深意长、真切动人,真是互相理解、互相体贴、相敬如宾,简直就是老夫妻间的温馨情话。这一切窦都看在眼里,气在心里,这实在是令人鄙夷、令人唾弃的大逆不道的行为。当然,这与窦所受的封建道德的教育有关。话又说回来,蔡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自由,我们不苛责她。同样对窦坚守妇道也不可指责,所以蔡不应逼迫窦娥,强人所难。俗语云,“强扭的瓜不甜”,这对于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太太而言又不是不清楚。蔡却偏偏逼窦招婿,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面,这又一次充分反映了蔡的极端自私来。最终却鸡飞蛋打,同时也造成了窦的悲剧,所以可以这样讲,窦的悲剧是由蔡一手造成的,蔡的所作所为是窦悲剧的直接的主要因素。

阴差阳错药死了张父,蔡新婚的希望也就破灭了。从她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张老之死是多么惋惜,她对这门婚事是多么看重。“你老人家放精细着,你挣扎着些儿。(做哭科,云)兀的不是死了也!”这哭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哭,绝不是因为畏惧或是做做形式。原因主要是即将到来的幸福之梦破灭了。张驴儿要挟官休私休,由于蔡的胆小怕事,加上她的自私,更重要的是对窦的不满怨恨报复的情绪,让窦“随顺了他”,好端端的一桩婚事给搅了,偏让你嫁给不愿意嫁的人。而窦就是窦,一如烈马难更其性,张驴儿却一门心思要娶来做老婆,这也正是他的愚蠢之处。张驴儿死了父亲,窦也执意不从。但张驴儿绝非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事实上,当初欲行婚配,看中的主要不是她们婆媳的容貌,而是蔡的丰厚的钱财家产。他的基本身份为无业游民,而从一开始就住在蔡家,很可能是“家徒四壁”。既然蔡早已决定招婿,就自然视张驴儿为儿子,她认为说服窦只是时间早晚的事。窦招了张驴儿,亲上加亲。那么张驴儿索要了或蔡主动给予了大量钱财当为情理之中。窦相信官府能给她清白,坚决官了。正说明她是主内不主外,只知做家务,不知官府衙门内情的家庭主妇。这一点与她的婆婆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情发展到公堂之上,窦的悲剧仍然还有可挽回的余地。

楚州太守出台一席话:“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深居楚州多年,经常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的蔡对于父母官的贪财不可能不清楚。桃杌一边倒的向着张驴儿,要么张驴儿提早送了大量钱财,要么太守寄希望于他的钱囊。而张驴儿的钱又是哪里来的?前已提及,大部分还是从蔡那儿得到的,而蔡比张驴儿更有钱财,更有能力买通太守。然而她并没有做,这充分反映出她的自私来,要钱而不要人。不然,在接受审讯时,作为案件主要当事人的她为何不为窦据理力争,却只有一句为自己开脱的话,“也不干老妇人事。”这里不是软弱和屈从,极有可能是由于心存报复抱怨的心理,因为窦破坏了即将到来的幸福。这里让人感觉到她与事无关、置身其外,乐得清闲。等到几次毒打后,窦为保护蔡招供被判斩刑时,“(卜儿哭科,云)窦娥孩儿,这都是我送了你性命,兀的不痛杀我也!”此处之哭笔者认为绝对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情的流露,多有表演造作的嫌疑。其实在被判了斩刑之后,事情并不是已经无法收拾,仍有可以挽回的余地,对于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贪官而言,只要多送钱财,何愁不能使其回心转意。然而遗憾的是,蔡并没有去做,窦以自己性命救了蔡,“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的你?”而蔡却以怨报德,这岂不令人气杀恼杀,可憎而又可恨!
当押赴刑场时,窦的孝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在临死之际,不为自己考虑,却如此周到细致地为别人考虑,而那个“别人”就是将自己推入绝路的蔡。不仅在弥留之际。而且在化为鬼魂沉冤昭雪之后,对蔡依然孝顺有加,这不禁不让人慨叹其愚孝愚善,但也由此看出窦对于自己的悲剧并无清醒的认识。此时的蔡还是假戏真唱,“(哭上科,云)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哪,兀的不痛杀我也。”让人感到只有雷声没有雨点,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只有虚情没有真意,干嚎而已。几年后,窦天章来到楚州刷卷,窦的怨诉中实际上又一次指出了蔡的错误,当然窦并不清楚,“那张驴儿知道我家有一个守寡的媳妇,……俺婆婆惧怕,不得已含糊许了。”完全是一派为蔡开脱之辞,既隐瞒了蔡主动招婿的事实,又将责任完全推到了张驴儿身上。而恰恰是这个用自己生命救下的蔡,才引起了窦的一连串的事情的发生,最终导致悲剧。窦天章重审案件时,从蔡的嘴里又一次反映出她的虚伪、自私来,“(蔡云)老妇人因为他爷儿两个救了我的性命,收留他在家养膳过世,而张驴儿常说要将他老子接脚进来,老妇人并不曾许他。”这里所言又跟前面大相径庭了,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将自己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就是虚伪、自私、狡猾的蔡。
对于蔡这个人物形象,关汉卿在创作时并没有对她给予明确的褒贬,然而从我们的分析中,完全可以得出结论,除了一般的间接的客观的原因之外,蔡是导致窦悲剧的直接的主要的因素。她虚伪、狡猾、花言巧语而又极端自私,由于她的多嘴给张驴儿创造了机会;由于她的自私而答应了“天缘天对”的婚事;窦坚决不从,又是她热情款留张氏父子而留下祸根;由于自己招婿的渴望而最终将窦引入悲剧的边缘;案发后,窦身陷囹圄,出于对窦破坏了自己婚事而产生的怨恨报复情绪而袖手旁观、见死不救,任其向不利于窦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窦的悲剧。悲剧原因很多,而蔡的有意无意的行为却是造成窦悲剧的直接的主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①⑥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下册29页
②张仲仪《窦娥悲剧成因别解》,《西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③⑧陈家桢《窦娥悲剧成因新论》,《求索》2001年第2期
④⑤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3册226页
⑦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卷267页
⑨赵宗来《〈窦娥冤〉三题》,《丹东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黄梅戏《窦娥冤---望上空激起了满腹愁怀》唱词
婆婆上街去要债,
夕阳欲坠未见回来。
夫君下世已三载,
伤心泪儿滴满腮。
人前强欢笑,
人后背地哀。
空闺独守暗伤悲,
切喜婆婆今还在,
相依为命度尘埃。
焚过了一炉香付身下拜,
且听为妻诉忠怀,
但愿你保佑婆婆百年常在,
但愿你保佑婆婆早日归来,
但愿你不忘旧时的恩和爱,
愿夫君三更天梦中相会来。
一炉香升起了青烟绕上,
望上空激起了满腹愁怀。
三岁失去了慈母爱,
七岁父女又分开。
爹爹一去十三载,
无音无讯常挂在心怀。
多亏婆婆好心看待,
我与夫君是两小无猜,
恩恩爱爱配婚以后情深似海,
有谁知未过一载,
炫断音散命丧阴台.....啊命丧阴台
看世人谁似我命薄富窄,
夫君啊.....要想重逢下世来。
白:夫君
',3)">
精彩阅读连接
世界自然人文经典奇观(426)
中国自然人文经典景观(395)
毛主席照片著作诗词书…(54)
世界中国名牌大学经典(76)
书橱经典收藏(353)
历史大事件精选(293)
经典英雄人物事迹(49)
上海世博会经典照片(36)
经典博文(296)
人生处世处事经典(483)
健康养生经典(241)
经典字画玉瓷石雕篆刻…(392)
经典文史地基础文秘法…(73)
其他经典(319)
我的有感而发(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