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娄烨在线:你的包里有些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8:31:08

你的包里有些啥

  如果我们承认窥视欲是好奇心的一种——凡是被遮蔽、被隐藏的东西都会诱惑人瞥上一眼、一睹究竟,那么就不难理解,当有人在网上发起一项名为晒晒你的包里有些啥what’s in your bag)的活动时,为何应者如云、观者如堵了。

  翻看这些由世界各地的网友上传的图片,我却发现中外有别——老外包里的物品形形色色、无奇不有,但时不时地会有本书,而中国人的包里基本都是钱包、手机、钥匙等零碎杂物而很少有书。这大概也算是中国人不爱读书的一个例证吧。相比于其他一些严谨的调查和统计,我觉得这些网友随手拍摄、自发上传的图片所反映出的中外差别更接近于真实。

  有人曾说,出版业的一大优势在于它只管把书卖出去,人们读不读,它就不管了。但反过来说,压根儿不想读书的人又怎么会去买书呢?出版业的根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阅读之上的。没有庞大的阅读人口,就不可能诞生真正的出版大国、强国。如今我们国家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出版业产值年增幅都在10%以上,但国民阅读率的增速却没有同步跟上,有近一半的国民一年读书不到一本。偏低的国民阅读率不但是中国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的一大隐患,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在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读书偏少的民族必然居于劣势。

  从包中物品来看,这些图片的主人大都是青少年。这才是更让人忧虑的地方。随身带书意味着读书习惯已经养成,随时随地阅读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我们的青少年走出校门就不再读书,日久天长,那差别可就大了。人们现在时常拿苹果公司的例子来说明中美贸易逆差的统计如何不真实、不公平,因为每生产一台iPad,美国人从中赚走270多美元,而中国只赚到10美元的组装费。但问题是:中国人为什么没发明iPad去赚全世界的钱?如果我们这个民族还是这样不爱读书,那就很难改变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赚点儿辛苦钱的现状。看看那些在生产线上不分昼夜、埋头苦干的中国青年们,不能不让人悚然而惊。

  现在,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青少年阅读问题的重要性,各地也普遍开展了针对青少年的阅读活动,新闻出版总署每年都会向全国青少年推荐100种优秀读物。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问题在于青少年不但读得少而且读得浅。我曾看过一份美国某中学制定的高中生必读书目,其中主要是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西方经典作家的名著,也不乏《蝇王》、《麦田守望者》、《愤怒的葡萄》等现代经典。这些书籍不但要通读,而且要交读书报告,要做课堂发言。说实话,读了这些书未必能产生什么直接的效用,但足以给人打下文化根基,至少知道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以后对那些徒有虚名的文化垃圾自然有了辨别力和抵抗力。与之相比,我们推荐的图书尽管很优秀,但在深度上明显不够。其实,不要低估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只要指导得当,这些所谓的大部头,他们完全能够啃下来。

  但受制于应试教育,目前我国青少年的阅读现状很难改变。据上海所做的一项调查,有1/3的家长和1/4的教师反对孩子读课外书,因为这会影响学习。这种功利主义态度的最大后果就是败坏孩子的阅读兴趣。因为他们从小就知道:有些书必须读,它们可以给你带来好成绩、好工作、好收入;而与此无关的书不必读。但是,当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总有一天会发现那些不必读的书其实很重要。

  有一个小故事可以为证。我的一位朋友是某出版社的编辑,2007年李安导演的《色·戒》上映之时,他们恰好出版了同名小说,借着电影的热映,小说大为畅销。一日,某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打电话来,要求采访《色·戒》的作者。他闻听此言,先是瞠目结舌、继而哭笑不得,于是调侃说:你等一等,我给你联系。可以肯定,这位记者没读过《色·戒》,更不了解作者。在一个功利化的社会里出现这样的尴尬事儿实在不足为奇。

  温家宝总理曾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如果我们这个国家在城市、在地铁上能看到青年都拿着一本书,我就感到风气为之一新了。所以,打开我们随身携带的包吧,看看里面都有些啥,如果缺本书,那就赶快添上一本。(张 贺)《人民日报 》(20120203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