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袁弘合作的电视剧:政和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计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9:15:40

2007-2008学年政和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政和县2007年教育工作总结及2008年教育工作要点》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主题,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切实履行教研工作的“研究、指导、服务”职能。

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服务、参与高中实施新课程,探讨研究考试与评价改革,加强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研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教科研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全县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一个中心,三项研究,四项常规,五个促使”。

“一个中心”:即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积极探索课改新思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项研究”:一是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构建新型校本教研文化;二是加强新课程理念行为化研究,力求稳妥、有序、深入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三是如何发挥“名师”效应,提高全县教师整体素质的研究。

“四项常规”:一是经常下基层听课调研;二是狠抓教育质量监控;三是继续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科竞赛;四是继续抓好片区教研工作。

“五个促使”:一是促使初高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基本适应课改要求;二是促使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和各类“名师”的知名度的提高;三是促使教研队伍研究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四是促使薄弱学科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薄弱学校质量的提高;五是促使全县各中学尤其是初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工作措施及具体事项

1、以课改工作为中心,落实课程计划。

教研室会同中教股等部门检查中学执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情况,重点规范各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教材选用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行为,确保各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指导各中小学要进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立足课堂,加大教学调研力度,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要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关键是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中心工作。教研员要深入学校,融入课堂,把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作为课改重点来加以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调研活动,调研的目的是帮助学校或教师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总结经验并及时推广,努力缩小校际之间在教学上的差异,减小课改理念与行为的落差。努力探索和拓展“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趣味化”的课改教学新思路。本学年,将继续开展对口帮扶、送教下乡活动,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给予指导,力争在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有明显改观,引导教师把先进的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要处理好学科目标与综合素养、双基教学与能力培养、探究体验与接受理解、自主学习与同伴合作等方面的关系。

3、狠抓教育质量监控,促进教学管理上水平。坚持教学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加强教学研究,召开不同层次的教学研讨会,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认真研究中考新动向,增强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民主意识。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规范校际间帮扶支援制度,扶持薄弱学校,使学校教学常规工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以课题引领教学研究,攻坚克难,促进“校本教研主题化、课题化”实施。各学校要根据课改的基本理念,围绕学科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立项、开题、研究、实验、总结、交流、评比等程序,将课题研究与学科教研有机结合,提高学科教学研究的科技含量。教研员根据学科的特点,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以课题引领教学研究,各学校要激发调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性,引导学科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注重实效,重点抓好一批对学科、对课题组成员自身成长有较大影响的“精品课题”,不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促进学校课改的实施。

5、发挥名师效应,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我县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有一批教育名师来支撑。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劣。本学年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将做以下工作:

(1)发挥“名师工程”效应。教研室以及各校要积极倡导整合一切资源搞师训,我们将有计划地安排县“名师”作学科辅导讲座、上示范课、观摩课,举行教学案例研讨、论文答辩、课改论坛等系列活动,并善于借助外力培训教师,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发挥课改基地的示范作用。各课改实验基地校要带动一个片区的教研实验工作。各实验片根据学科建立相应的教研组(备课组),确认组长,制订活动制度和详细计划,并按计划组织活动

(3)依托县各学科教学研究会,抓好校本学科教学培训工作。

①指导各教学研究会开展教学研究工作。②要把全县中学教师岗位技能和专业发展作为师训工作的重点,积极配合课改实验,配合市普教室做好各学科教师专业技能的竞赛。抓好学科教材教法培训,注意培训方式,注重培训质量,从关键处入手,让教师尽快适应新教材、新教法,提高业务素质。本学期将继续组织不同形式的研究课、观摩课,参加开展各类评比活动,以评带训,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6、坚持我县课改特色,进一步做好义教阶段的教学衔接的研讨工作,促进中小学课改互动。开展校际间结队子、拓展校本教研活动空间,构建适合于地区特色的校际学习共同体组织。各中学要主动与本乡镇教学常规管理好,教学质量高的小学结成对子,继续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研讨活动,形成互动局面,注重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展多方面协作研究。以“帮扶结队”为抓手,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各基地校要切实发挥窗口学校的辐射与示范作用,探索帮扶工作的创新举措,促进帮扶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7、走以校为本、以研兴教、以研强师之路,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要把扎实启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作为后续课改工作的重点。各校要认真落实《政和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基地校应该是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示范单位,各校要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合作精神,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重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创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环境,使课程实施与教师成长同步。校本教研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使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8、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研质量。                  

新时期对教研室和教研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教研室要进一步完善人员分工,成立事务组、评价组、课题组、常规组;加强制度建设,实行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个体规范、集体创建,努力营造一个品味高尚、健康有序、宽松和谐的教研环境。教研员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树立研究、指导、服务的意识;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充实自己,要提升四种能力:课堂教学的评价能力、有效教研活动的组织能力、命题及评价能力、课题研究能力;工作要积极主动,要善于思考,在课改的新形势下,学科间要互动配合,共同搞好全室工作,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附:2007—2008学年教研室工作月行事历

                                    

 

 

 

 

 

 

 

 

政和县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2007年9月

                                                               

抄送:南平市普教室;政和县教育局中教股;余局长、李副局长


教研室2007-2008学年月行事历

二○○七年

九月份:期初工作安排布署;制定学年工作计划;协助县局期初各校常规工作检查;督导评估有关材料整理;优秀说课教案编审;全县中学第三届教学研讨会;二○○七年第三次片区教研活动;《政和中学教研》2007年03期编印;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十月份:中学数学第十届年会暨第二届“说课与片断教学”预选赛;中学物理第五届年会;二○○七年第四次片区教研活动;《政和课改之窗》第八期编印;下校听课调研;化学学科“说课与片断教学”评选。

十一月份:中学生物第四届年会;中学地理第三届年会; 二00七年第五次片区教研;深入一、二、三中了解协调高中课改情况;检查落实县级以上重点课题研究情况。

十二月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会第6届年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25届年会;二00七第六次片区教研;《政和中学教研》2007年04期编印;《政和课改之窗》第九期编印;期末检测命题及试卷征订;协助县局校长年度考评。

二○○八年

一月份:期末考试安排;教研室年度工作总结。

二月份:第二学期期初工作安排;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高三毕业班质检(单科)成绩汇总及质量分析;《政和课改之窗》第十期编印。

三月份:检查落实省、市、县有关课题研究进展及结题情况;《政和中学教研》2008年01期编印;二○○八年第一次片区教研活动。

四月份:高三毕业班质检(综合)成绩汇总及质量分析;中学英语

研究会第十届年会;二○○八年第二次片区教研活动;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

五月份:初三毕业班质检成绩汇总及质量分析;中学政治初三毕业

班政治学科研讨会;期末检测命题及试卷征订;《政和课改之窗》第十一期编印。

六月份:参加县局高考、会考、中考等考务工作组织;中考评卷工作;《政和中学教研》2008年02期编印

七、八月份:初、高中课改培训安排;教研室学年工作总结及新学年工作布署。

注:①校际间对口帮扶计划以学校制定为准。

②省、市有关活动以文件通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