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书法真迹:现状与未来—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26:26
现状与未来—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http://www.dac.com.cn/view.php?articleid=9117
论文摘要:中国奶业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论文分析中国奶业目前发展状况及问题,并对未来中国奶业的发展提出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奶业发展的战略。内容包括1.依托优势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2.发挥比较优势,调整区域布局;3.积极开拓市场,扩大城乡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费;4.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5..建立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奶业的组织化程度;6.推进中外合作,增强中国奶业的国际竞争力。
Abstract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dairy industry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dramatically increase.  But during its quick development,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s and become the main constraints for its further progres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as been studi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airy industry and present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airy industry in China. These strategie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 (1) Promoting industrialization in which some advantage enterprises become the leaders; (2) Identifying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adjusting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3) fostering market and enlarging the demand for dairy products both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4) Promoting technology advances and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dairy farms; (5) Establishing more cooperatives in dairy industry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dairy farmers; (6) Promot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dairy industry in China in the world market.
Key Words:      Strategy    Dairy Development    China
一. 中国奶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 中国奶业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奶业资源以奶牛为主,牛奶产量占奶类总产量的90%,2002年,全国良种和改良种奶牛687.3万头,牛奶总产量为1400.4万吨。
奶牛生产区域主要由牧区、农区和大中城市郊区三部分组成。牧区饲养数量较多的是内蒙古和新疆,占全国奶牛头数的35.8%;农区和农牧结合区饲养奶牛头数超过全国总饲养头数的50%;大中城市郊区以北京、上海、天津饲养量最大。
奶类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省份为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占全国总量的37.5%,山东、新疆、陕西、山西四省占全国奶类总产量的25.7%。从奶源的区域分布上看,主要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中国奶业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奶牛资源严重不足。按2002年统计全国687.3万头奶牛,按全国人口平均,约200人占有一头奶牛。
(2) 奶牛单产水平低。按成母牛平均,每头年均产量3200千克。
(3) 技术手段落后。全国机械挤奶不足30%,影响鲜奶的质量。
按照中国农业部的规划,2000—2005年,建立优质奶源基地100个。2015年,全国奶类总产量达到3322万吨。按照全国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将全国分为三个区:一是京、津、沪牛奶优势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三市的13个重点县(区)及25个农场,为城郊奶业发展类型。二是东北牛奶优势区。包括黑龙江、内蒙古两个省(区)的37个县(市、旗),为牧区、农牧结合型奶业发展类型。三是华北牛奶优势区。包括山西、河北两省的29个县(市、区),为农区、农牧结合型奶业发展类型。
2. 中国奶制品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2年中国有奶制品加工企业1600个,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有462个,奶制品总产量为93.2万吨,液态奶产量为355万吨。在奶制品结构上,奶粉61万吨,约占奶制品总量的65%。
从2002年中国奶制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看,出现四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奶制品加工企业经济总量增长。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4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利润总额19.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二是大型企业发展迅速。2001年销售收入前十位的企业完成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53.7%。三是奶制品企业兼并、整合的速度加快。四是奶制品加工技术水平提高。
中国奶制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原料奶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鲜奶的质量标准偏低,影响奶制品的质量。
(2) 多数奶制品加工企业规模比较小,生产技术比较落后。
(3) 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品种单一。
按照中国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的设想,2000—2005年,奶制品生产重点是调整企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从总体上降低奶粉生产比例,增加液体奶产量。适当发展干酪、奶油等产品。2005年,奶制品产量达到130万吨,年递增速度达到10%左右,液体奶产量达到450万吨,年递增20%左右。
3. 中国奶制品进出口现状与发展趋势
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奶制品进口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1994—1996年,中国年平均进口奶制品约7.8万吨左右,1997年—1999年,奶制品年进口量超过10万吨。2001年达到19.6万吨。
中国主要进口的奶制品为乳清和浓缩加糖的乳及奶油,2001年进口乳清12万吨,占奶制品进口总量的61%,进口浓缩加糖的乳及奶油6万吨。占奶制品进口总量的31%。
中国奶制品进口主要来源国是新西兰,占进口总量的24%,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和法国,分别占奶制品进口总量的22%,19%和13%。分品种来看,奶粉主要进口来源国是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分别占52%,36%和3%。鲜奶主要进口来源国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占77.92%和8.28%。乳清粉主要进口来源国是美国、法国、加拿大、芬兰和澳大利亚。分别占进口总量的33.6%,24.4%,10%,8.4%和10%。酸奶主要从中国香港进口,占全国进口总量的89.84%。
中国奶制品出口量比较少,2001年总出口量为4.3万吨。主要品种为浓缩未加糖乳及奶油和未浓缩未加糖乳及奶油。分别占总出口量的60.1%和35%。主要出口国和地区为中国香港、缅甸、新加坡、阿联酋和日本。
1995年—1998年,中国奶制品净进口量缓慢增长,1999—2000年净进口量呈快速增长趋势。2001年净进口量达到15.3万吨,净进口额达到1.76亿美元。
中国奶制品进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中国奶制品进口量以平均每年24%的速度持续增长(简单平均),而出口量增加缓慢,导致净进口量持续增长。
(2) 在进口奶制品中,由于每年从正规渠道和非正规渠道进口奶粉达到10多万吨,造成国产奶粉大量积压,每年奶粉积压量以30%的速度递增。
(3) 中国除液体奶以外的奶制品由于生产成本高,品种单一,在加工工艺、包装和推广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因而不具有比较优势。
加入WTO后,中国奶业将参加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之中,给中国奶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根据乳品进口关税分为三个方案,即:Ⅰ.维持现行40%的关税水平;Ⅱ.关税递减,2005—2015年维持22.5%的关税水平;Ⅲ.关税递减,2005—2015年维持零关税水平。中国奶制品净进口量的增长趋势如下表;(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程国强)
中国奶制品净进口趋势预测
年份方案  2005年(千吨)   2010年  (千吨)   2015年  (千吨)
Ⅰ   78.7    931    1103.6
Ⅱ   1172.8    1880.8    3008.5
Ⅲ   1460.7    2216.1    3434.2
从上表可以看出,未来,中国由于减少奶制品进口的限制和降低关税,奶制品进口将大量增加,而出口增长的幅度远不如进口增长的幅度大,净进口仍然保持高增长的趋势。
4.中国奶制品消费现状与发展趋势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02年世界人均奶类占有量为97.6千克,其中发达国家人均占有268千克,发展中国家50.9千克。同年中国人均占有量10.9千克,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9,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的1/5 。近几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奶制品消费快速增长,液体奶的消费增长达到20%—30%。其主要原因是(1)自1998年以来,为了刺激奶业的发展,加强了对食用奶制品的宣传。营养学家、医学工作者、奶业界通过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奶及奶制品对改善人们营养健康状况,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和饮奶科学知识的宣传,积极引导消费。(2)乳制品加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奶制品,使不同的消费群体有选择余地。城市营销配送系统逐步完善,方便了消费者的购买。(3)城镇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农村奶制品消费水平比较低,2001年为人均1.2千克。其主要原因是(1)农村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2)习惯于传统的食品,对奶的营养价值认识不够。(3)奶制品加工集中于大城市,往农村配送有较大的困难。总体来看,目前除牧区自产自销以外,中国奶制品消费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城镇居民。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城镇 6.71 5.23 5.56 5.92 7.25 9.19 11.55 13.76 18.12
农村 0.67 0.64 0.80 0.95 0.93 0.96 1.06 1.20 1.1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奶制品消费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首先,中国目前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很低。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逐步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对奶制品的需求量会不断增长。按照中国畜牧业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2005年,2015年,奶类总需求为3322万吨,人均需求量为23千克,比2001年增长161.36%。第二,农村居民的奶制品消费趋势呈现绝对量较低,而增长速度较快的特点。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为0.96千克,2001年增长到1.20千克,增长了21%,平均年递增10.5%,其中,以购买奶粉和鲜奶的比重增长较快。从奶制品消费的收入弹性来看,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弹性系数为3.125;城市居民为1.84,农村居民奶制品消费收入弹性远大于城镇居民消费收入弹性。说明农村居民收入是制约奶制品消费的主要因素(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程漱兰等《我国居民乳制品消费现状》)。考虑到中国农村的巨大人口数量,只要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未来的消费潜力很大。第三,目前奶制品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消费品种为液体奶、奶粉和酸奶,对于奶酪、黄油和炼乳的消费量很少。这种现象一方面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关,另一方面是人们缺乏有关奶酪、黄油和炼乳的知识。如果加以宣传和指导,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需求就会显著增长。
二.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分析
根据中国奶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未来中国奶业发展战略对策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
1. 依托优势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
中国奶业的发展与农业中的其他产品不同,从产业形成的初期就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农户”的形式。因为奶牛饲养的投入资金多,技术要求高,经营风险大,农户希望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稳定的牛奶销路。而奶制品加工企业正好可以提供技术和销售的保障。
从目前奶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方式和发展趋势来看,实施奶业的产业化经营首先要推动生产规模较大,具有竞争优势的奶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其次,是将奶制品加工企业与饲养奶牛的农户紧密连接起来,形成原料奶生产、奶制品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第三是协调奶制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
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和行业内激烈竞争的结果,中国奶制品加工企业逐渐形成产业集中的趋势。2001年,全国前四十名乳品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77.9亿元,占全国乳品企业产品销售收入271.88亿元的65.4%(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奶业年鉴统计数字计算)这种产业集中的趋势目前还在发展。因此,未来中国奶业产业化经营将主要依托这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奶制品加工企业。
优势企业实施奶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资产一体化”等模式。前两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契约连接企业与农户,通常由农户分散饲养奶牛,企业提供系列化的服务,如:饲料购买、技术咨询、疫病诊疗、奶牛繁育、产品收购等方面的服务。第三种方式则通过投资和资产连接形成企业集团。如:河北三鹿集团自1993年以来,先后使用联合、参股、控股等资产组合形式将16家乳品企业,25家大中型奶牛场,220个奶牛技术综合服务站联合起来,组成石家庄三鹿乳业集团,实现了较高层次的产业化经营,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资料来源:三鹿集团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
中国奶业目前的主体经营模式是分散养殖,集中加工,奶牛养殖户与乳品加工企业基本上是一种通过合同建立起来的买卖关系。由于合同各方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其合作关系常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不能充分发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优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建立起加工企业与农户,中间服务机构之间的合理的价格体系。通过这一价格体系,在市场交换中实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合理的利润分配与风险承担,建立起利益共同体。
2. 发挥比较优势,调整区域布局
在中国奶业迅速增长的形势下,全国各地方政府、企业、奶农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同时在一些地方也出现发展的盲目性,不管是否具备饲养奶牛的条件,都要求企业和农户制定规划,加快发展。农业部根据中国奶业发展的资源条件、生产现状、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向,制定了《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奶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尽管在中国奶业发展中技术与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但是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还是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调整奶业的区域布局,就是根据中国各地资源禀赋的不同,从发挥比较优势出发,制定优势区域的发展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全国奶牛饲养分为三个区:一是京、津、沪牛奶优势区。为城郊奶业发展类型。二是东北牛奶优势区。为牧区、农牧结合型奶业发展类型。三是华北牛奶优势区。为农区、农牧结合型奶业发展类型。通过重点发展、区域推进的办法,逐步形成优势明显、分布合理、辐射力强、竞争有力的奶源基地群,从而,推动奶业产业化经营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牛奶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
3. 积极开拓市场,扩大城乡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费
尽管中国奶和奶制品的潜在市场很大,但是,目前的人均消费水平很低。奶和奶制品在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较低。
2001年城镇家庭消费支出(平均每人全年)(元)
总计 最低收入户 低收入户 中等偏下户 中等收入户 中等偏上户 高收入户 最高收入户
消费支出 5309 2690.98 3452.3 4197.57 5131.55 6241.50 7495.1 9834.2
食品 2014 1301.05 1569.8 1790.57 2032.81 2272.11 2509.8 2921.26
奶及奶制品 80.06 38.80 50.96 66.07 80.66 97.81 111.6 131.15
资料来源:《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2002
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在中国奶和奶制品的主要消费者城镇居民中,奶和奶制品的消费支出只占消费总支出的1.5%;占食品支出的3.98%。而在低收入家庭中分别占1.48%和3.25%。在中等收入家庭中分别占1.57%和3.97%。在高收入家庭中分别占1.49%和4.45%。在最高收入家庭中则分别占1.33%和4.49%。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奶业的发展必须把开拓市场,扩大城乡居民奶和奶制品的消费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
影响奶和奶制品消费的因素很多,其中经济性因素主要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奶和奶制品价格、可替代品价格、城镇化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宏观经济政策等;非经济性因素有: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对奶和奶制品营养的认知程度、获取信息的渠道、社会心理因素等。因此,制定扩大消费的战略措施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多角度、综合性的推动奶和奶制品消费的增长。
(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提高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由于中国消费者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 ,因而,限制了对奶制品的消费需求。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与奶制品消费支出呈现同步增长。从总体来看,消费者收入水平与奶制品消费需求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现为在一定收入水平范围内的正相关,特别是表现在低收入阶层。
(2) 努力提高中国的城镇化率。中国城镇居民的奶和奶制品消费数量远大于农村居民。提高城镇化率是推动奶制品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按照2002年人均消费奶制品统计,平均每增加一个城镇居民,每年能够增加乳品需求16公斤。
(3) 政府对奶业发展给予积极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未来在WTO原则内的经济支持,都会增加奶制品的供给,使奶制品的价格保持平稳,从而推动奶制品的消费需求。
(4) 提高对奶制品的营养认知程度。通过营养与健康教育,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宣传,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奶制品的营养价值的认识。对奶制品营养认知程度越高,奶和奶制品的消费需求越大。
(5) 继续贯彻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加强监管,保证学生饮用奶的卫生、质量和饮奶安全。通过学生奶计划,培养下一代奶制品消费群体,逐步改变中国居民传统的饮食习惯和观念。
4. 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中国奶业是近年来技术进步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从总体来看,中国奶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奶牛平均生产水平低,奶牛饲养工艺陈旧,缺乏足够的优质粗饲料,奶牛疫病防治体系不够健全,原料奶和奶制品的质量检测技术落后,乳品加工产品单一,质量不稳定,加工设备依赖进口等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奶业技术进步战略措施是:(1)重点应用分子生物技术,繁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培育核心高产奶牛群体和优秀种公牛;将胚胎工程技术应用到奶牛良种繁育,建立奶牛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为高产奶牛良种快速扩繁提供新途径。(2)研究奶牛营养调控先进技术,建立现代奶牛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体系,为合理开发中国饲料资源、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3)建立奶牛主要疫病早期预报和防治技术以及常见病的快速诊断技术,开发奶牛主要疫病的新型环保型基因工程疫苗。(4)开发一批高质量特色奶产品,建立先进的乳品加工技术与工艺。(5)建立原料奶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并对健康危害较大的药物残留和毒素等项目建立相应的快速检测方法及标准。(6)将奶业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集成,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开展大中城市郊区、农区、牧区的奶业现代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构建适合中国不同区域的,安全、高效、优质的奶业现代化生产与经营体系。
5. 建立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奶业的组织化程度
中国奶牛的饲养方式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中国的个体饲养户占全国奶牛饲养场(或户)的98%,平均饲养规模仅为3—4头。例如,从对河北省39个县市、1000多个村镇、2万多农户、5万多农民调查看,奶牛饲养量为6万头,户均饲养3头。显然,这种饲养上的分散性不仅难以保证原料奶的质量,增加了牛奶生产、收集、储藏、运输、新技术的推广和疾病防治的成本,而且使挤奶机械和低温冷却设备的应用受到限制。解决小农户饲养与奶业规模经济之间矛盾的主要措施就是建立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奶业的组织化程度。
从世界一些牛奶主要生产国的经验来看,奶牛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奶业产业化良好的组织载体,成为奶业产业链中连接龙头加工企业与奶牛养殖户重要的组织纽带和桥梁,它有效地提升了奶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它把分散经营的奶农,通过交换的联合,形成规模经济,使农户获取规模效益。由奶农在自愿基础上组成的奶牛合作经济组织与公司进行连接,从总体和长远利益考虑,有利于公司和奶农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奶农的专业合作组织可以由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参加的方式组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组织区域性的奶业行业协会;二是在基层乡镇组织奶农专业合作社。区域性的奶业行业协会可以成为企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承担奶农与市场连接的枢纽。如原料奶的收购、储存和运输,优质饲料的采购,奶牛疾病防治和科学饲养技术推广。基层奶农专业合作社可以承担奶牛配种、机械化挤奶、常见病防治、资金融通和奶牛场管理等服务性工作。
通过奶农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奶业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化养殖水平。加强户养奶牛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可以使生产的低成本与社会化服务的高质量实现有机结合,确保奶农较好的收益。。从长远发展来看,奶农专业合作组织还会为解决中国奶业发展的大量投资问题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6. 推进中外合作,增强中国奶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奶业的迅速发展与加强中外合作,引进外国投资与技术有密切的关系。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更加开放的政策,鼓励和吸引外国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到中国以独资或合资等方式经营乳业。目前外资在中国乳业的投资比重只占11%,但其产品已占了35%,产值更是达到41%。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全都进入中国市场,国际乳业巨头如瑞士雀巢、日本森永、意大利帕玛拉特等,都先后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奶源基地,他们还通过合资、收购、租赁、委托加工等形式,间接控制当地奶源。今后,根据中国内市场的变化,外资企业将会调整其经营策略,采用资本运营的方式,投资于中国的大型乳品企业。同时,调整其产品结构,增加液态奶的生产。未来中国乳品市场将面临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激烈竞争的局面。
除企业层面的合作以外,在政府层面中国近年来也与国际粮食计划署、欧洲经济共同体展开了比较全面的合作。对于推动中国的奶牛饲养业的发展和奶业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目前在奶制品的企业规模、品牌竞争力、奶牛的单产水平、奶业的产业化经营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然需要通过开展中外合作,提高中国奶制品的市场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中国发展奶业国际合作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
(1) 继续吸引国外投资,鼓励外资乳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外资企业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调整其投资策略。把投资重点放在优良奶牛品种繁育、新型奶制品加工(如特色奶、脱脂液体奶、奶油、含奶的冷食)以及奶制品销售终端等方面。
(2) 开展建立奶农专业化合作组织与奶业生产营销一体化方面的合作。在这方面,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中国可以积极吸取这些成功经验,推动专业合作组织与奶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3) 通过中外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包括:引进优良奶牛品种和育种技术、优质牧草和饲料加工技术、原料奶和奶制品质量检测、冷链运输和储存技术、特色奶制品加工技术和现代化奶牛场管理系统。
(4) 开展对奶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为中国奶业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这些人才既要有生产和管理知识,还要熟悉国际市场的奶业运营规则。
参考文献:
1.《中国奶业年鉴》2002    中国农业出版社
2.《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2002  中国统计出版社
3.《中国乳业》2003第九期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情报中心
4.  蒋乃华  尹坚《中国畜产品生产效率、消费行为与贸易前景》 《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3年第一期
5. 杨静 李兴稼 《澳大利亚乳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农业》2003年第十二期
6、沈文华 李兴稼 杨静《北京城区居民乳品消费现状与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乳业》2004年第二期        注:本文曾作为澳大利亚AARES Conference论文交流。
发表时间:2004-08-18 编辑: 来源:


站内搜索
关键字:
包 含: 标题 内容 标题和内容 责任编辑 原作者
搜索于: 选择分类 企业篇 公告栏 乳业会议 相关报道 图片新闻 优秀企业 奶牛围产期 人物点击 关注企业 奶协动态 奶协简介 政策法规 奶业标准 报刊书籍 奶牛养殖 乳品加工 饮奶健康 行业动态 统计分析 科技交流 供求平台 专题活动



请选择 环球测试仪器 福鼎圣王乳业 北京三元总公司 黑龙江北亚乳业 石家庄市奶业协会 山东银香大地乳业 三利集团 湖南亚华乳业 云南大理东亚乳业 广东太阳宝乳业 天津海河乳业 上海奶业协会 江苏波力牧场 南京鹏力科技 先锋水处理设备 黑龙江飞鹤乳业 内蒙伊利集团 上海康臣洗涤剂 西昌美日乳业 妙士乳业 石家庄三鹿集团 完达山乳业集团 华盈科技投资公司 哈尔滨圣龙奶品 美国包装机械协会 宝源塑料包装 新百利乳品原料 均瑶乳业 华夏证卷研究所 陕西神果集团 哈尔滨绿乐尔乳业 常州红梅乳业 上海新农饲料 百绿国际草业公司 德利格尔机械公司 德乐食品饮品配料 安佳乳品 沈阳乳业有限公司 深圳秋时电子 北京三智广告 天津菲仕兰乳业 新疆德隆畜牧投资 天津奶业集团 浙江伏创科技 天津津河乳业 山东得益乳业 三元奶牛养殖中心 内蒙古洋溢文化 上海实业管理 北京保利达尔公司 北京达尔曼公司 上海投资贸易 北京浩邦金苜蓿 宁夏夏进乳业 北京万年青 洛娃科技实业 青岛天惠乳业 黑龙江大庆建行 PHILPOT乳品公司 上海精实营销咨询 法国阿托菲纳 浙江味全安吉牧场 山东新大新乳业 天络顺自动化设备 深圳大鹏证券 上海光大证券 长城展览公司 三元绿荷奶业集团 广东健力宝集团 上海远安流体设备 上海嘉定泰和玻璃 山东泉林包装公司 华龙星宇科技公司 张家口市长城乳业 中轻武设 雄特奶牛繁育中心 瑞安新飞包装机械 新疆证卷 天虹包装容器公司 华夏基金 南海粮食工业公司 皖江农牧工程设备 雀巢(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金仕行 北京得昊力新科技 湖南太子奶 丹尼斯克(中国) 银河证券 柳州阿佳希软件 向阳包装机械厂 大曹庄奶牛中心 北京市牛奶公司 上海特瑞 上海长隆工业设备 北京京鹏畜牧工程 天津三友机械 朔州市畜牧局 HC360慧聪食品 康迅伟业 北京中酪天华 林西奶牛 Agro Consultion 中国挤奶机网 伊利集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