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雅何文秀传奇下:福音工作的反省与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8:14:13

传福音是每一个基督徒不能推卸的责任,这是无容置疑的,因此,大专团契的每一届职员在学年开始前订定下传福音是其中一个重点项目,甚至在学年当中拨出某一段日子作为「重槌出击」,向未信的同学全力布道,在这些「传福音」的日子里,不少无论参与团契与否的基督徒同学都会积极地为福音工作而努力,他们用尽各样的方式来吸引未信的同学听福音,然而应邀出席各项福音性聚会或活动的同学只占全院校同学的少数,有时更是寥寥可数。当然传福音是不应被果效所影响,即使非信徒同学没有对福音作出响应,我们仍要继续传,不过,这不能成为我们逃避对传福音作出反省的借口,相反地,我们应问问自己所传的「福音」是否有不足之处,以致不能引起未信的同学有所共呜。其实当我们向别人传福音时,应以受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传者为中心,否则非信徒同学只成了我们去履行大使命责任的工具。既然应以受者为中心,我们就反省所传的福音是否适切今天的大学学生。

    现今的团契在传福音的事工上多不遗余力,他们用尽各样的方法(如派单张、个人谈道、布道会等等),务求使福音得以传开,但无论那一样方式,总离不开以说话或文字来向人布道,当然,说话或文字是与人分享信仰时不可或缺的媒介,不过,我们必须留心透过这些媒介所传递出去的福音,是否能够适切未信同学的处境?还是因某些限制以致我们所传的福音未能在他们心中产生回响,例如当我们向他们说:「耶稣爱你,祂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是要代替你受罪的刑罚,只要你悔改并相信祂为你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就可以得着救恩。」上述的内容,在基督教的教义上是绝对没有不当之处,我们也不能更改这些教义,但问题是未信的同学怎可能因我们的「福音信息」而明白和体会到耶稣的爱呢?他们不能有所响应的关键在于我们所讲的是二千年前曾发生的,这对于今天的同学有什么相干呢?虽然今天不少的布道方式(无论是个人谈道或大众布道)中都加入了不少有时代感的例子和内容,但我们仍不可能一成不变或是渔翁撒网式的向所有未信的同学都传递相同的信息,却忽略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主体,皆有他自己的独特性,同时生活在不同的处境中,有着不同的需要,只从我们的角度去为未信的同学制订一套福音信息,结果未能对非信徒同学产生意义。从耶稣在世上工作的三年多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祂向不同的对象会论到不同的信息,从不会向所有人宣讲同一套福音信息,也没有给与门徒某一套福音信息去宣讲,因主明白到每个人都有很多不相似之处,而福音内容也不是局限于某一个范畴,它的内容是丰富得对不同处境、需要的人都能产生意义,所以我们也应先行了解未信

     同学的实际情况,以便向他们宣讲一个适切的福音信息(这也是我们推动学生在自己院校传福音的原因,因他们总比院外人更易明白未信同学的处境和需要)。

    论到要明白未信同学的实况,不知大家会想到什么?是否想到他们是「罪人」,除非他们愿意悔改和接受救,才可以从这种境况中被释放出来,否则他们仍是生活在失落的光景里,继续做一些基督徒所不耻的行为。若然我们有这种观点,便很自然在向未信的同学布道时非常强调「罪」的信息,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福音对未信的同学的意义并不在于被我们定罪和向他们宣告审判,乃在于使他明白到自己处于什么境况,以致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有需要寻求帮助,否则未信的同学只会对基督徒所传的福音有所误解而产生反感和抗拒。上述所言并非表示我们不可以向未信的同学论及罪,主在世时很少向那些祂所关心的对象一开始便直指他们有罪,乃是使他们先体会到主的爱和接纳,所以我们也不应太早指出那些被关心的对象有罪,相反,我们应尝试进入未信的同学的处境,明白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体谅他们也是受罪恶所伤害的人,这样才能使未信的同学体会到基督的爱和接纳。在路加福音十九章1-10节就记载了主如何使那不受群众欢迎的撒该自愿转离罪恶,那是因为主先对他作出完全的接纳。

    刚才一直从反面来论到我们所传的福音有那方面并不使未信的大学生们感到对他们有意义,主要是因为我们藉「宣讲」传递的福音有所不足,虽然「宣讲」福音是必须的,但福音并不止于以「宣讲」来传递,也可以用我们的「行动」来展示福音,上述主接纳撒该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以「行动」来展示福音的例子。初期教会在提及「福音」时,并不单指宣讲的福音信息,也包括了这信息的主角--耶稣,二者是不能分割的,因耶稣就是用祂在世上生活时的「行动」将福音展示出来,而福音书多次提及耶稣在世上的工作并非只有「宣讲」,也包括医病、赶鬼这些向人展示福音的行动,藉此使人知道神向人施行拯救的新年代已经开始。当马太在马太福音九章35-38 节总结耶稣在地上的工工作时,他不单说明了主以「宣讲」及「行动」来显明福音,而到了第十章主差派门徒出去传福音时,也将此传福音的模式传递给门徒,所以我们也不应只限于以「宣讲」来传福音,否则我们只会将「传福音」从整体生活中分割出来,也难怪有些同学特别注重学年中某一段「重槌出击」的日子,而平时则缺乏可以透过「生活」来见证福音的醒觉,所谓「生活」,并不单指要有好行为,也包括生活的每一方面,他们之所以忽略了各项生活问题,而只将重点放在人灵魂得救的需要上,可能基于他们将人二分,一是灵性生活,另一是物质生活,在他们心目中,灵性生活是比物质生活重要得多。然而福音的内涵不单涉及人所需要的救恩,也包括了人在世上的生活,神救人不单是指向来世,也愿意人可以在今世活得更丰盛,因此,我们可以藉生活向未信的同学展示福音是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有所改变,以致我们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家庭、学业、交友、恋爱、公民、闲暇等生活问题,这样相信更能吸引那些感到来世对他们既遥远又看似没有相干的同学去选择获得我们已拥有的那丰盛生命。笔者还记得数年前曾听过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弟兄分享到神如何医治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这创伤使这纵然在学术上已有一定成就的他仍活在极度自卑中,但神使他从自卑中得着释放,他也因此接受了救恩。他之所以成为基督徒,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他的一些基督徒同学活着一种令他羡慕的生命,所以让我们不单注重「宣讲」,也注重以「生活」来传福音,这样才能叫未信的同学认识到福音是对他们有意义和息息相关的。

    基于以上的论点,笔者认为在大学校园的福音事工再不能单以布道会、布道队定期出队向未信的同学作个人布道便算在院校中传了福音,因对被传者没有认识,又怎能有效将福音「传」给他们呢?再者,布道会、布道队往往只有少数的人在参与,仿似传福音只是属于少数人的事,其它的基督徒同学只是旁观者,从不关心未信的同学,要能有效地在校园中传福音,必须深入了解未信的同学,而要能深入了解他们,就不得不花时间去与他们建立关系(即使他们经过长时间仍未接受基督,我们仍不应放弃),然而要每位信徒个别地在校园中见证信仰,很容易会因着一些因素而导致懈怠、灰心和气馁,故此笔者较为主张以小组[1]来传福音,相对于团契聚会,小组较具弹性,一方面,组员可以在大家可行的时间进行小组聚会,另一方面,小组的内容也可以适合未信的同学参与,此外,小组组员间的彼此关系建立、彼此相爱,可以在这渴求被爱、被肯定、被接纳的世代中,吸引那些未信的同学来参加小组,正如主在临离世前劝勉门徒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十三35)最后,以小组传福音,可以透过组长、组员间的互相提醒,动员着团契每一成员来实践校园福音使命。

其他建议:

关系布道法(从朋友关系发展为福音关系),对于后现代主义的人,要先与他们建立关系,认识他们,用生命影响他们。

先尊重这个意识形态下的产物(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但又甚愿意与他们一同分享福音的好处。(向软弱的人,就做软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