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朗诗未来街区:马克思致信祝贺林肯连任总统:肯定人类普世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5:58:04
[转贴]马克思致信祝贺林肯连任总统:肯定人类普世价值

   200年前林肯和达尔文于1809年2月12日同日来到这世上。半个世纪之后,两人都给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引起人类认识领域的一场大革命。1861年林肯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为废除美国的奴隶制和维护国家的统一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国内南北战争。
  
    关于达尔文对现代历史的一些影响,笔者写了《悦人恼人的二百岁进化论之父----达尔文》一文。林肯废除了美国的奴隶制,维护了美国联邦的统一这些贡献都为世人所知。不过,一位含有非洲裔血统的美国人在林肯诞辰200周年之际就任为美国第44任总统,不能不说是历史一种巧妙的安排,而且这位新总统又是一位非常钦佩林肯的为人、智慧、胸怀和领导才能的“一生难得一遇”的政治家。
    
    林肯的复现便成为一种可能。今天重读马克思写给林肯总统的贺信以及美国公使的回复,令人感到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资产革命领导人之间其实存在着不少相互尊重和相同的价值观念,并不像我们所熟知的上世纪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水火不相容。
    
    林肯总统遇刺离世后,马克思对这位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但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总统的评价是:“这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这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的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至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在马克思写给林肯的贺信中,读者将看到马克思赞扬美国是最先成立了民主共和国、最先颁布了人权宣言的国家。道德、民主、人权等这些普世价值在林肯和马克思眼里都是最高的价值,他们两人没有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否定或扭曲这些普世价值。
    
    今天中美两国关系遇到新的历史突破机遇。美国有可能出现第二个林肯,中国也正在接受扮演国际政治经济大国的角色。目前出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能源问题和气候异常等问题呼唤着这两大国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共同为人类寻找出解决的办法。
    
    
    以下两封信译自网上刊载的原文:www.marxists.org/history/international/iwma/documents/1864/lincoln-letter.htm
    
    国际工人协会致美国总统阿伯拉罕·林肯的信
    
    送呈美国公使查尔斯·法拉西斯·阿当斯
    
    1865年1月28日
    
    阁下:
    
    您以一个很大的多数票获得连任,请让我们向美国人民表示祝贺。如果说“抗拒奴隶主权力”是您第一次获选专用的口号,那“去死吧,奴隶制!”是您获选再任的战斗凯旋声。
    
    从美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决斗一开始,欧洲的工人就本能地预感到星条旗帜的命运也就是他们的命运。争夺领地是美国悲壮史诗的开端,它所定夺的难道不正是广袤的处女地到底应归移民的劳动所享有还是任由奴隶监工们去蹂躏?
    
    当30万奴隶主的寡头统治胆敢在世界史上首次将“保护奴隶制”写在武装叛乱的旗帜上的时候,当在大约一个世纪之前在同样的地方一个伟大的民主共和国的构想最先产生出来时----其颁布了人类的第一个人权宣言并最先推动了欧洲18世纪的革命,当在同样的地方反革命势力为系统且彻底地取消“建立老宪法时期所持有的思想主张”而欢欣雀跃并坚持认为奴隶制是一个“仁爱的制度”(不错,是一个解决“资本与劳动关系”这个重大问题的老办法),还荒谬地宣称人身所有制是“新社会大厦的基石”时,这时候,欧洲的工人阶级当下就理解----甚至在狂热地站在南部联盟豪绅那边的上层阶级发出他们可怕的警告之前就已理解。
    
    奴隶主的暴动拉响的将是一场财产对抗劳动的圣战的警钟,而且对劳动者来说,不要说对未来的展望,就是以前获得的斗争成果也将在大西洋彼岸的那场波澜壮阔的搏斗中受到冲击。因此,工人到处耐心地忍受着棉花危机所带给他们的种种生活困难,他们积极地反对他们的有产当权者采取有利于奴隶主的干预行动;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工人都为美国的正义事业捐献了他们应献出的鲜血。
    
    只要美国北部真正拥有政治力量的工人容许奴隶制玷污他们的共和国,只要他们在那些被占有和随意被买卖的黑人面前夸称白皮肤的劳动者享有自己出售自己和选择主人的最高特权,他们就无法争取到真正的劳动自由,也无法支援他们欧洲兄弟的解放斗争;不过,这走向进步的障碍现在已被内战的红色血海给清除了。
 【转贴】看林肯一步步走向神坛:林肯的变化与神化

    来源:《新历史》2008年第2期  供稿 文/郑忠明


    [导读]“我在这场战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亚伯拉罕·林肯



    近一个半世纪前,美国发生了一场内战--南北战争,被历史学家描述为解放奴隶战争,主角之一林肯,被称为解放奴隶的伟大领导者。

    一场白人的内战,国民死亡六十万人,大片国土近成焦土,战争却是为了与白人毫不相干的黑人而打,有谁思考过其中的情理逻辑?

    林肯打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林肯对奴隶制的态度经历了怎么的转变?他为什么要签署《解放黑奴宣言》?

    历史不仅仅是几百字的教科书结语,而是由难以穷尽的无数细节构成,历史细节越细微鲜活,教科书的结论就越苍白难支。

    ■ 疾恶如仇的愤怒青年

    1809年2月12日凌晨,美国肯塔基州哈丁县霍詹维尔附近的一幢小木屋里,一个婴儿降生了,他就是林肯,52年后的美国总统。

    如果没有那一次偶然的南方之旅,生活在北方的林肯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和奴隶制有什么瓜葛。

    那是1831年2月,青年林肯离开了父亲和继母,第一次只身闯天涯。他同堂舅约翰·汉克斯前往新奥尔良。林肯登上新奥尔良的码头,面对这个大都市的花花世界,他无动于衷,唯一使他惊心动魄的,是那些扑入眼帘的买卖奴隶的广告,其中两则写道:

    “愿出高价购买各种黑人,并即付现金;也可以代客销售,收取佣金。备有专存黑人的圈栏和囚笼。”“出售10至18岁小妞数名,24岁青年妇女一名,25岁的能干女人一名,外带三个壮实小孩。”

    看见那些被铁链锁住,挨皮鞭抽打的奴隶,林肯坐立不安,激动得一言不发,内心极其痛苦,脸色十分难看,目光呆滞,仿佛在思索什么。他常对堂舅汉克斯说,这次所看到的一切刺痛了他的心,他的心里埋下了对奴隶制仇恨的种子。

    曾在“林肯-贝里”小店中做过伙计的年轻人比尔·格林回忆林肯时说:“在他驾驶平底船去了一趟新奥尔良后,只要有人提起黑人的事,他表情就变得十分严肃。一谈起这次旅行,他就恶心,像要呕吐似的,一个劲儿地厉声诅咒,深恶痛绝。我还从未听过他诅咒骂人哩!”

    ■ 初入政坛的坚决反奴派

    带着对奴隶制的仇恨,林肯步入了政坛。这时他已经是辉格党的议会领袖了。

    1836年12月5日,伊利诺伊州第十届州议会开幕。在本届议会中,州议会以77票对5票的绝对多数通过了一项决议案,决议案称“极不赞成组织废奴协会……按照联邦宪法、各蓄奴州对奴隶的所有权是不容侵犯的……未经他们的同意,不能剥夺他们的这种权利。”

    很明显,这次决议认可了蓄奴州继续拥有奴隶的权利。不过,在这次投反对票的五名议员中,就有林肯。林肯还与另一名叫丹·斯通的议员联名提出了一份书面抗议。称“奴隶制度是建立在非正义的错误政策之上的”。

    林肯还激烈地反对为奴隶制谋利的墨西哥战争。他洞察到民主党总统发动墨西哥战争是为了扩展领土,使南方种植园主能扩展棉花种植业和奴隶劳动。所以,在担任国会众议员期间,他对凡是谴责墨西哥战争的议案都投了赞成票,林肯曾说:“总统发动对墨西哥的战争是没有必要和违反宪法的。”

    因为对战争直言不讳地指责,他失去了伊利诺伊州选民的支持。辉格党领袖们也就决定不再提名他为国会议员的候选人了。

    初入政坛的林肯,鲜明地反对奴隶制,甚至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

    ■ 圆滑保守的废奴主义者

    然而,当林肯重返政坛后,他似乎汲取了先前的教训。一个昔日的愤怒青年,变得圆滑保守起来。

    在1848年12月份的第十三届国会期间,林肯对在哥伦比亚特区立即无条件禁止奴隶制的提案投了反对票。

    这次国会期间,林肯建议采取另外两项措施解决哥伦比亚特区的奴隶制问题。

    一是不准带新的黑奴到哥伦比亚特区定居,只允许从蓄奴州来的政府官员带来暂住的“必须黑奴”;二是从1850年1月1日起,凡奴隶生下的所有孩子都将成为自由人,这样,通过该特区内现有奴隶的自然死亡,就可预测奴隶制将在哥伦比亚特区最终消亡的时间表。

    很显然,已近不惑之年林肯已经不再坚持激进的反奴隶制立场,而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希望这一制度能通过渐进方式解决。甚至在1854年10月5日,一批激进的废奴主义者在斯普林菲尔德筹备创建伊利诺伊州共和党时,林肯都不得不躲避风头。作为一名想在美国政坛发挥影响力的政治家,他不得不在复杂的利益格局面前对自己的理念做一些修正。他迫切希望得到南方人的理解。

    林肯的好友,种植园主斯皮德曾在信中向林肯表示,自己宁肯看到联邦解体,也不愿意放弃对奴隶的合法权利,尤其是那些毫无切身利害关系的废奴主义者,他们没有资格剥夺我们的财产。而林肯在回信中则劝慰斯皮德道:“我不知道有谁主使过你放弃这一权利,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要你这样做。这个问题全由你个人定夺。”

    林肯苦口婆心的解释,就是为了让南方人消除误解,淡化早年那个激进废奴主义者的形象。他试图向南方人表明:他只是反对奴隶制再扩张,但不会支持一下子解放所有奴隶的激进策略。因为这会使国家陷入混乱。

    不过,尽管林肯在公开场合变得温和了,但私下里他却承受着巨大痛苦,在给斯皮德的另一封信中,他道出了自己的矛盾处境,“极不愿意看到那些可怜的人被追捕,被捉住,被抓回去,再过那终日横遭鞭打、被迫做无偿苦役的悲惨生活。不过,我还是要一直紧闭嘴巴,保持缄默的。”

    ■ 愈加保守的林肯总统

    1860年11月6日,林肯在内心巨大的矛盾中就任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此时,南北双方围绕奴隶制废除与否的争议几近白热化,随时都有爆发更大冲突的可能。当就职仪式落下帷幕后,人们马上逐字逐句地研究就职演说全文,尤其是南方各州,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其实,这篇演讲稿在原稿基础上做了重大修改,林肯原稿末尾有两句话写得充满火药味:“你们能容忍对政府的攻击,我却不能从捍卫它的立场上后退。'和平还是战争'--这个严肃的问题得由你们而不是由我来回答。”在听取了政府行政班子的建议后,这两句话最后删掉了,加上了一些亲切的语言。

    此时的林肯,变得更加保守起来。

    林肯在任职总统后,继续反对激进废奴行为,撤消了一些将军私自解放奴隶的命令。他还希望把黑人迁移到世界其它地方去居住,这也是当时很多废奴主义者的观点。从人道上他们反对奴隶制,但他们又不愿意与黑人生活在一起,林肯亦如此。有人认为:林肯打算将黑人赶出美国的做法是他一生的污点。不管评价如何,林肯此时就是希望能挽留住那些吵着要脱离联邦的蓄奴州。

    林肯还主张通过补偿南方奴隶主财产的方式来解放奴隶。即使在内战爆发后都还没有放弃这种妥协的立场。1862年7月,林肯再次把边界各蓄奴州的国会议员们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如果现在还不答应他的财政补偿方案,一旦战争持续下去,胜利肯定属于北方,到时蓄奴州连补偿都捞不到了”。可是,这样的讨好政策还是被蓄奴州拒绝了。南方是死心塌地要脱离联邦了。

    ■ 被误读的内战动因

    林肯曾在接见《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斯托夫人时,称她为“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其实,内战爆发的催化剂是“斯科特案”。《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只是增加了北方人对奴隶制的反感。

    黑人斯科特曾随着主人在两个自由州生活了四年,1854年,斯科特突然向州法院递诉状,要求自由身份,理由是他们一家曾经是自由州的州民。案子几经周折,闹到了最高法院。本来,这个案子的焦点是一个技术性的法律问题:曾在自由州生活的奴隶,是否应该得到自由。然而斯科特的主人桑福德却绕开这个问题,指出黑人根本不具备公民资格拥有诉讼权利。最高法院1854年的判决认可了这一说法。最高大法官坦尼的理由是:美国原本是由各州组成的联合体,在联邦诞生前,只有州公民一说。宪法通过后,美国成为了一个联邦国家,州公民才自动上升为美国公民。然而在美国宪法诞生时,黑人连州公民都不是,自然就不是美国公民了。这个在法理上能说通的判决,却缺乏对现实政治的周密权衡和对历史的高瞻远瞩,它将南北双方的矛盾迅速激化。

    反奴主义者在案件败诉后,已经容忍不了这样的状况继续存在,最高法院的判决意味着历史的倒退,黑人现在连公民都不是了!而南方也容忍不了这样的争论继续下去,既然当初建国是自愿加入美国大家庭,既然北方看不惯奴隶制,大不了南方主动退出这一大家庭,省得整天吵闹,各过各的生活,互不干涉,岂不更好?北方人显然不能接受南方人的逻辑,一场对于奴隶制废除与否的争论,上升为对联邦统一的论战。

    1861年3月4日,亚伯拉罕·林肯正式就任总统时,美国已陷入四分五裂之中。联邦不能统一是林肯无法容忍的,他不能眼见国家在自己的手中分裂。这场内战之所以爆发,首要因素就是因为南方蓄奴州要分离出去,而作为合众国总统的林肯必须站在绝对维护联邦统一的立场上,并不惜一战。

    我们看看1862年8月22日时林肯给《纽约论坛报》编辑的一封信,就更清楚事实真相了。林肯说:“我在这场战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

    ■ 看林肯如何切换战争主题

    从1861年4月14日萨姆特堡陷落,内战爆发时起,经过七大战役,南北双方虽在军事上互有得失,但北方损失较大。战争的惨烈,远远超出林肯的想象。北方人开始质疑林肯打这场战争的正义性。美国是一个宪政国家,什么都得按宪法说的办。而在宪法里,并没有明确地表明各州不得脱离。当时的很多美国人就认为,既然“结婚”是自由的,“离婚”自然也是自由合法的,林肯以统一的名义打这场战争,没有合法性。当越来越多的同胞被联邦政府以一个尚站不住脚的理由杀害时,民众的质疑浪潮越来越大,政府的危机来了。于是,林肯决定切换战争主题,发表《解放黑奴宣言》。

    做出这个决定是痛苦的。1862年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里,林肯老是在办公室里踱步,眉峰紧蹙。他对来访的国会众议员约翰·科沃德说:“发表宣言这件事我已酝酿成熟。我已下定决心,这事非做不可。我是迫不得已才这么做的。此外,别无他法能摆脱我们的困境,……我这样做并非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希望争取更大的利益。”

    林肯委婉地表达了发布宣言的目的,是为了更大利益。当初,他打的是统一牌,当这个目标遭到广泛质疑时,他不得不另出新招,这就是解放黑奴。这面旗帜很美丽,因为举着它的人可以站在人类道德制高点,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尤其对于美国人来说,没有什么价值理念能高于人权理念,在人类自由的名义下,诸如联邦统一这样的口号都显得黯淡无光。那些崇尚自由与平等的北方人,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为这样一个坚守正义的政府效力,谁会去斥责这样一个为了“人类自由平等”的林肯总统呢?战争形势由此迅速转变。

    在某种程度上,高喊人权口号并非根本目的,而只是手段,《解放黑奴宣言》就是这样一种战时手段,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它不是军事手段,而是一种精神手段。有很多人认为,林肯发布宣言是出于军事考虑。但据战后统计,黑人在军队中的比例很小。和独立战争一样,这基本上是一场白人的战争。在内战初期,联邦军队是不吸收黑人参军的,在后期,黑人虽然也参与了这场战争,但他们仍然是少数。黑人士兵自己组队,不和白人士兵混编,武器、军事技能都远逊于受过训练的白人。据黑人史权威约翰·富兰克林在《美国黑人史》一书中记载,《解放黑奴宣言》发表后,在南北交界各州还有八十多万奴隶根本不知道宣言发布的消息,更不用说南方腹地里的奴隶了。

    聪明、务实的林肯,完成了战争主题切换,也蒙蔽了许许多多历史学家,最大的误读,莫过于“是林肯解放了美国黑奴”。而1865年4月15日林肯被刺,更是将他戏剧化的人生演绎到了巅峰,当北方人正沉浸在总统遇刺的巨大悲痛中,并由此怀念他的种种好处时,一个完美的神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