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自禁1991土豆播放:《肇论》诠释(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08:30
《肇论》诠释(下)
2011-09-12

  【经原文】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

  何按:“物”在时间坐标(“寒/暑”)中发生“相变”(“生/死”)。这种“相变”造成物态在时间坐标系统中变迁流动的感觉。

  余则谓之不然。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

  何按:“虽动”而“常静”。动变之假相,动变之后有恒静不动者,是谓本体即“真如”。

  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

  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淡而无味。

  缘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己,聊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

  试论之曰:道行云,语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何按:寻求认知动变中之恒静不迁者。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

  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

  伤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

  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

  何按:以上对物本体不变的论述,与古希腊人巴门尼德的恒有论相似。

  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

  既无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动乎?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噫!圣人有言曰:人命逝速,速于川流。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即真。苟万动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覆寻圣言,微隐难测。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神会,难以事求。是以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谓往耳。

  何按:圣人似指孔子。孔子观于川,曰:“逝者如斯夫。”译经者借其语而设喻也。

  岂曰去而可遣,住而可留也?故成具云:菩萨处计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摩诃衍论云:“诸法不动。无去来处。”斯皆导达群方,两言一会,岂曰文殊,而乖其致哉?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

  何按:在现象之变中,本体守恒。

  文殊,即曼殊,梵语Manjusr,直译文殊舍利或曼殊室利。意为美妙、雅致,慈爱,美妙吉祥。

  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是以观圣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见得也。

  何者?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

  何按:梵志,王梵志。梵志语:“吾犹昔人,非昔人也”,我还是当年之人,但已不是当年之人——一个时态性本体悖论。

  [王梵志,隋末唐初僧人。善吟诗,故号诗僧,常以诗言寓意佛理,敦煌出土文献中有《王梵志诗》。]

  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是以如来因群情之所滞,则方言以辩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异者,其唯圣言乎?

  何按:昧者,盲者也。“如来”,梵语,Tatha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音译tatha是“如”,agata是“来。”如来,即此在,真在也。故又译作“真如”,真如即真理也。

  莫二,不二,所谓不二法门也。圣言者,佛所教也。

  故谈真有不迁之称,导俗有流动之说。虽复千途异唱,会归同致矣。而征文者闻不迁,则谓昔物不至今。聆流动者,而谓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迁之者。何也?

  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

  何按:苏轼《赤壁赋》:“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其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与“物不迁论”实同一义也。

  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然则群籍殊文,百家异说。苟得其会,岂殊文之能惑哉?是以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也。

  何按:《金刚经》:“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即真理,真义也)又:“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成实论》:“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转法轮论》:“如实而来,故名如来。”“涅名‘如’,知解名‘来’。正觉涅故名‘如来’。”

  《行宗记》:“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

  以上诸经,可证“如来”本义乃“如实而来”、“如实道来”——即真如者,真理也。而释迦佛有十大称号,其一曰“如来佛”。其义谓:乘如实之道而成正觉。故如来佛者,乃真理之佛也。

  又梵文“来”训agata,“去”训“gata”,释迦佛又有名号“sugata”。su,善、好、妙。gata,去、走。sugata即“好去”,音译修迦陀。

  如来、如去,即无来无去,非来非去——喻恒在者也。

  密宗有“大日如来”,出梵语Maha-rairocaha,是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大日者,太阳,太光明也。大日如来,即日光普照之真理佛陀也。

  故经云:正言似反。谁当信者?斯言有由矣。

  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

  何按:正言似反,译经者用老子之言也。

  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

  何按:古希腊智者埃利亚人巴门尼德(Pamennides of Elea约前5世纪人),在其名着《论自然》中,断言“惟存在者存在”,“存在者永在且是唯一之在”。“没有事物会改变,我们的感官认知(所见之变)是虚幻的。”“存在者不生不灭”,“永恒、唯一”。其所论与“物不迁论”实乃同义。

  巴门尼德乃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教父。柏拉图对话录中有“巴门尼德”篇,代表了古典希腊哲学中最深刻的本体论思辩。是本体“同一律”以及逻辑“同一律”的最早发现者(参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但罗素《西方哲学史》关于巴门尼德的讲论完全是盲人摸象言不及义的妄解谬说)。

  然则四象风驰,璇玑电卷,得意毫微,虽速而不转。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功业不可朽。故虽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迁。不迁,故则湛然明矣。故经云: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信其言也!

  何按:四象,喻四季也。璇玑,喻宇宙也。青龙(春)、白虎(秋)、朱雀(夏)、玄武(冬),古中国天文学家将天体恒星分为四象,分别象征四季之神灵。又以璇玑玉衡星(即北斗星)象征宇宙天体之运转。译经者借此为喻也。

  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复何惑于去留,蹰于动静之间哉?

  然则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苟能契神于即物,斯不远而可知矣。

  物不迁论(终)。

  何按:任外物之变,吾心不变而始终守持宁静。

  以宇宙不动变之坚定,喻修行明性之正心,即是此篇之宗旨。

  【注】本文收录于何新着《哲学思考》(下卷),时事出版社201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