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小矮人视频演出:中国农业呼唤新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1:28:45

编者按 本月1日,新华通讯社授权发布了新千年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这是继2004年以来连续第9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我们见证了粮食生产“八连增”和农民收入增长“八连快”,然而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当下,迷恋于今天的“丰收”很可能导致明天的“挨饿”。

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科技”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这一举措所释放的信号引人关注。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中国农业的发展呼唤新思维和新战略……

中国农业呼唤新战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程国强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全面开放市场形势下,中国农业成功应对国际粮食价格剧烈波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和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巨大挑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新十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更大压力

入世10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后我国面临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的双重压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深层次矛盾难以化解。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在粮食播种面积难以扩大的背景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日益加大。

另一方面,农业比较利益呈持续下降趋势,对加快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要求更加紧迫。今后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将呈快速增长趋势,农业生产成本已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农民种粮效益难以持续提高,粮食生产的“兼业化”“副业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与此同时,部分地方粮食生产积极性出现弱化倾向,对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新挑战:统筹利用国内外农业资源难度加大

此外,今后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目前虽然稻谷、小麦产需基本平衡,但保持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玉米加工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缺口逐步扩大;大豆大规模进口、继续依赖国际市场的局面很难逆转。如何进一步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建立持续、稳定、合理的全球资源性农产品进口供应链,既十分重要,也尤为紧迫。

从国际上看,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将继续深化,进一步加剧全球农产品供给波动。二是农业“能源化”趋势有可能更加凸显。三是农产品“金融化”趋势难以逆转,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将更趋剧烈。

农业的国际竞争环境日益复杂,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农业贸易保护主义仍然甚嚣尘上,不公平的国际农业竞争环境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变。

全球农业经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球农业跨国公司强化全球粮源、物流、贸易、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布局,已经控制全球80%的粮食贸易、70%的油籽贸易。因此,今后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外部环境将日益复杂、利用国外农业资源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新起点:中国农业必须加快“走出去”

我国农业应以加入世贸组织10年为发展的新起点,从全球视野、战略高度,确定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战略。尤其是今后5~10年,要以深入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为路径,以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建立全球供应链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农业开放支持政策体系为支撑,以强化农业开放风险防控与产业安全管理为关键,稳步推进农业对外开放,为促进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和良好环境。为此,需要重点实施以下关键措施:

第一,抓紧制定农业对外开放的总体规划,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提出新形势下重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国际贸易的国家战略,构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农业国际化战略框架。

第二,着力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和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支持政策体系。要积极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统筹管理农业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对水稻等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利益的主粮产品,明确纳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范畴;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利益的农产品进出口支持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外资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报告和安全审查机制。

第三,重点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建设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大力扶持基础较好的国内粮农企业发展,参与农业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建设。

第四,探索建立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以我国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依托,建立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逐步形成全球大宗农产品定价话语权,从根本上维护我国国际贸易权益乃至国家经济安全。

第五,建立健全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避免进口农产品对国内生产和市场形成冲击;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充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建立应对国外农业高额补贴的应急机制。(《半月谈》2012年第2期)

 

向科学技术要粮食!

中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这被公认为了不起的壮举。不过,中国政府和研究人员都认为,未来要保障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粮食安全,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科技创新。

2月1日,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公布,将农业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并表示中国将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对记者说:“重视农业科技过去年年都在讲,但是成为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还是第一次。”

无论是去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是近日的高层表态,直到1号文件的公布,都凸显了中国政府对于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以及对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称,“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他指出,一方面,人口总量将继续增长,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工业用途不断拓宽,全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上涨、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突出,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国际上农业丰歉、石油价格涨跌、投机资本炒作、货币汇率波动等对中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产生明显影响。

“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温家宝说。新近颁布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明确了“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在中央1号文件引发公众热议的同时,在西部的四川省,一个科研团队正在试验一种新型的小麦品种,这个名为“川麦42”的新品种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人工合成种育成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小麦新品种。

试验项目负责人之一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栽培专家汤永禄博士告诉记者,“川麦42”2010年在该省江油市大堰乡创造了亩产710.7公斤中国西南麦区小麦高产新纪录,2011年创造了四川省千亩大面积小麦平均亩产首次超过500公斤的高产纪录。  

四川是中国的小麦生产和消费大省,但该省小麦生产一直存在着种植面积大但产量低的问题,该省的科研人员从1996年就开始致力于培育高产的小麦新品种。由于其对于增产的突出贡献,“川麦42”于2010年获得了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政府计划在试验成熟后大范围推广这个新品种,助推小麦的稳定增产。

中国迄今已经实现了连续八年的粮食增产,2011年达到11424亿斤,比2003年增加2810亿斤。专家认为,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推广应用功不可没。而“川麦42”只是众多农业科技成果中的一项。

中国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突破900公斤是去年轰动一时的新闻。这个世界杂交水稻史上的新纪录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完成。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70年代得以大面积推广。由于单产比常规水稻大幅度增加,杂交水稻又被称为“东方魔稻”。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技还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品种繁育和流通等方面进步明显,但这些成绩并不意味中国农业科技已经达到了高水平,对此,长期进行农业研究的学者十分清醒。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农业经济学家郭晓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虽然过去十年农业科技进步明显,成为了促成中国农业八连增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国农业科技水平仍然是全面滞后的。

“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但现在中国给予农业科技方面的支持仍不够多,这既包括研发,更包括农业技术的推广。”郭晓鸣说。

他举例说,现在中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很大问题,体现为由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最后一公里断裂”。这是因为政府部门与农民没有利益关联度,导致提供的技术不是农民最需要的技术,而监督的缺乏又导致了这种“供需矛盾”很难问责。

郭晓鸣还认为,在国外种业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中国的种子安全也需要进一步得到科技支撑。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

今年1月中旬,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外宣布:最新统计显示,大陆地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在城镇化迅速推进的同时,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对于这些隐忧,决策者看得十分清楚。温家宝在署名文章中提出,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良品种培育,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

党国英认为,今年中央1号文件从三方面确保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明确了发展农业科技的责任;国家将确保加大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致力于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有中央一号文件保驾护航,相信农业科技的发展将迎来春天。”党国英说,预计下一步各种落实文件的政策细则也将陆续出台。(半月谈网/记者 海明威 程志良)

一个好汉三个帮

农业科技发力需三大机制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专家表示,随着人口和资源的日益紧张,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是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的必由之路,应着重从投入、研究、推广等三大机制着手,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度 优化投入结构

刚刚公布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专家表示,要使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从投入强度和投入结构两方面入手,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在投入强度方面,要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大幅提升农业科技投入在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强调,每年我国直接用于农业科研院所的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大约仅为0.6%,加上非农业科技院所和企业的农业科技投入也不到1%,而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都在2%以上,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刻不容缓。他建议,到2015年,我国农业科研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至少要达到2%左右;到2020年,稳步达到2.5%左右。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求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由财政承担主要责任;而农业科技创业则更多具有经营性、竞争性、盈利性的特点,需要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国际资本等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强度。

在投入结构方面,应大幅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和基础科学投入。王济民表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呈现的是“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的局面,研究项目资金很多但科研人员待遇很低,很难调动其投身科研的积极性,极大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水平。要想真正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首要任务就是大幅度提高财政对农业科研机构的事业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为农业科技研究真正打下人才基础。

王济民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应用科学和开发投入比例较高,占到了95%左右;而基础科学比较低,只占5%,长此以往不利于原始技术的积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会受到影响,建议加大对基础科学的投资比例。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戴建君认为,投入经费应适当向高校、科研院所倾斜。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更多发挥引导作用,其主体还应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高等教育需要政策支持和财力投入。

此外,还应完善农业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胡跃高教授建议,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资金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应注意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与科学计划,在此基础上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推进实施。同时应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投入评价与监管制度,及时开展农业科研项目投入绩效评估。

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相结合 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并重

一号文件提出,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专家指出,我国农业科技研究机制的创新,既要抓研究重点,包括生物技术和机械化技术两个方面的创新,也要抓研究机构,尽量避免研究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劳动问题。

首先,坚持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相结合。胡跃高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总量需求刚性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越来越重。为此,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尤其是要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生物技术取得突破,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畜禽存活率和产出率。同时,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需要进一步加快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步伐,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装备水平。

其次,应建立完善农业科研立项与研究制度。王济民指出,应保持研究课题队伍的稳定,避免盲目竞争。他建议,可将研究项目分为固定项目和竞争项目。固定项目可以交给长期关注、有意愿、做得好的科研机构和人员去做,保持研究的持续性和深度性,避免过度竞争、造成无谓的浪费和消耗;竞争项目,如具有产业性质的项目可交由市场竞标,社会团体、企业或农民合作组织等都可参与。东北农业大学校长徐梅也表示,要整合好全国农业科技资源,进一步理顺地方涉农高校和农科院的关系,尽量避免重复建设、争抢资源的问题。

此外,有专家建议,要发挥好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行业关键技术,开展集成创新;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等。

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 探索推广服务体系多元化

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专家指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必须建立在公益性基础之上,并通过重点建立政府指导、公益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科技尽快转化。

一是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王济民表示,公益性推广重点要提高各地农技推广站的能力和水平。首先,要强化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其次,要提高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既要靠行政力量推动,也要注意发挥经济利益作用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下去。经济利益引导补助应涉及两类群体:下基层的技术人员;在基层工作的人员,如在乡镇工作的技术人员工资水平要高于县技术人员工资水平等。

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适应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技术需求,应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共同投资发展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政府给予政策或技术支持,引导其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农资供应、标准化生产指导、技术培训与咨询、耕种收机械作业、农产品市场营销等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三是加强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王济民建议,一方面要鼓励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到乡镇工作,扩充专业人员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人员的培训,既可以农业院校的专家下基层培训,也可送基层人员到农业院校培训。同时,应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积极推广专家大院、院县共建、科技特派员等农技服务模式;发挥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及其科技人员的作用,积极深入基层开展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培训、科技咨询与服务等。(半月谈网/记者 吴霞)

扩展阅读

资本“务农”前景可期

连续9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月1日发布,在这份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万字长文中,农业科技被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分析人士表示,连续数年的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从促增收到统筹发展,再到基础设施等建设,关键词的变化显示出促生产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解决农业安全方案,未来包括技术的应用以及规模化的投资等或将成为新的热点。

“一号文件”关键词之变:从社会问题到促生产

三农问题是每年政策的重头戏,尤其是年底年初包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号文件都聚焦农村,使其成为农业政策密集出台的时期。统计数据显示,资本市场在最近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农林牧渔板块在2月份的表现也都跑赢了大盘。“特别是2011年‘一号文件’一改往年普遍关注‘三农’领域,主题突出水利建设,使其对农业及相关产业主题投资的指导意义更加明确。”华泰证券的分析师表示。

在分析人士看来,尽管“一号文件”涉及“三农”的多层面,但仔细梳理关键词甚至标题的变化,仍可以看出政策着力点的变换。“从‘一号文件’的具体内容来看,在2003年到2010年8年的文件中,除了2005年提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外,其余7年主要针对的更多是农民增收、农民进城和农业税费改革等社会性问题。”咨询机构莫尼塔分析指出,到2011年,“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其政策的课题则更多偏向了农业的生产。

“2011年12月26日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科技十二五规划’,可以说是2012年一号文件的前奏。此前2005年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农业科技。此后的几份一号文件都提到农业科技,显示出强调加大三农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逐渐成为了主旋律。”国泰君安行业分析师秦军发表报告指出。

政策更多突出生产的倾向,在专家看来,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天气的异常凸显了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是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20年后中国人均肉类的消费量将会接近美国,年均增长率达20%,饮食结构对肉禽蛋白的需求增长不可避免将会消耗更多的粮食饲料,因此供应端越来越重要。”荷兰合作银行企业银行常务董事Jeroen leffelaar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粮食生产越来越依靠单产提高,而单产提高需要种子、肥力、技术的配合,即农业科技的发展,此时提出农业科技可谓正当其时。”华泰证券的分析师认为。

产业投资布局农业领域

艾格农业咨询分析师马文峰指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分散的小农经济,规模效益、质量控制都存在一定难题,未来传统的技术、生产方式将会逐渐被替代,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摆脱“靠天吃饭”。

实际上,众多企业已开始布局资源瓶颈下的供应商机。从事室内种植的绍兴伊贤农业科技总经理胡敏灿告诉记者,伊贤农业近年来大力开发利用LED二极管和水培技术在室内种菜,就是希望能在增强室内美观的同时,也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诸如蔬菜的供应。与此同时,国内主要粮油供应商之一的益海嘉里集团“大脑”——丰益全球研发中心也在开展未来食品研究,“比如说我们希望在未来可以利用海洋的空间来生产粮油,突破现有资源的限制。”研发中心总经理徐学兵教授说。

与此同时,农业投资加速的典型表现,就是先知先觉的VC/PE“务农”热。“此前风险投资更多还是关注农业的前端和后端,典型的就是前端的种业以及后端的深加工,但近年风险投资在中间环节的种植、养殖也大量增加投资。”业内人士指出。

据数据商投中集团旗下CVSource的统计,从2006年到2011年前三季度,国内农业行业共披露了184起VC/PE投资案例,投资总额达到了50.19亿美元,其中2010年全年投资了57起。

深圳市天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冯卫东指出,农业虽然是传统产业,却并非夕阳产业。城市化、技术进步和产权制度改革是推动农产品现代化的三大基本力量,农业行业的投资机会由这三大基本力量决定。“未来随着农业及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综合利用各种金融工具的农业投资平台将会成为农业投资领域重要的主导力量。”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认为。

资本市场期待:农业股影响几何?

资本市场投资者期待的是,尽管目前A股市场持续疲弱,在连续数年的历史较好表现后,“一号文件”带给农业板块的“政策红包”是否可期?

国泰君安的统计显示,从2005年以来,农业指数在1月获得相对收益的概率是57.1%,2月份全部获得了相对收益,尤其是2007-2010年连续四年农业指数在1-2月都获得相对收益。“历史行情回顾可以发现,‘一号文件’的发布前后农业股通常都有不错的表现。”分析人士表示。

华泰证券的分析说,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的重点包括以种业为代表的生物育种、农业机械相关产业。“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变革期,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上下游迅速成长、中游积极做大规模并延伸产业链,从而会推动农业企业迅速成长。”兴业证券的研究指出。

对此,尽管目前A股依旧疲弱,众多机构依然看好农业板块的表现。“基于历史规律,加之农业股在此前一个多月经历了大幅下跌,我们对2012年1-2月,尤其是2月的行业表现相对乐观。”国泰君安分析师秦军表示。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分散且力量薄弱,利润低且变数多是具备资本以及品牌优势的大企业的优势。“国际市场上粮食贸易就是由ABCD四大家垄断,目前面对国际上种业、贸易垄断的情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企业要获得资本市场青睐本身还得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分析人士指出。(半月谈网/记者 陈云富 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