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长时间停车罚多少:关于压岁钱由来的历史文化探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5:45:53

关于压岁钱由来的历史文化探秘

文/乐奀

  现在,人们遇到逢年过节、生日婚庆时,都习惯送红包。这个习俗是由以前的“给压岁钱”演变而来。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是一首描述小孩得到“压岁钱”时所表现出喜悦情景的诗。旧时除夕有守岁、辞岁的习俗。是夜,祭祀祖先,合家团聚欢宴娱乐,最后辞岁时,长者上坐,受下辈礼拜,礼拜完,由长者散给小辈财物。这就是所谓的“给压岁钱”。说白了,“压岁钱”是过年的一种古老习俗,是长辈发给晚辈的利是钱。

  适逢壬辰龙年来临之际,乐奀就和大家说说“压岁钱”的由来。

 

   一、有关“压岁钱”由来的民间传说故事

  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我国民间有不少流传甚广的故事,尤以下面的传说最为经典:

  话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逢除夕夜便出来惊吓小孩,触摸熟睡小孩的脑门。凡是经“祟”摸过脑门的小孩就会发病,以后变得呆头呆脑。人们怕自己孩子受到伤害,每到除夕夜便整夜点灯不睡,称之为“守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给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把小妖“祟”吓得连滚带爬地拼命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专门来暗中来保护孩子的。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此后,人们便争相仿效,在除夕夜用红纸包上钱放在孩子的枕边,果然“祟”就不敢再来侵犯小孩了,孩子们都太平无事了,因此人们称之为“压祟钱”。因为“祟”、“岁”同音,后来便改称“压岁钱”,“守祟”也改称为“守岁”。

  

    二、关于“压岁钱”由来的历史渊源探究

  传说毕竟是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那么,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它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佩戴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其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用语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到了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妃嫔,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的《宫词》说:“工人早起笑欢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急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边树;寒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据说杨贵妃得子,唐玄宗前往探视,赐贵妃洗儿钱。王建《宫词》即有“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之句。这洗儿钱除了致喜以外,也是长辈给新生儿“镇邪袪病”的护身符。赐给新生婴孩洗儿钱的风俗,后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

  到了宋代,过年给小孩子“压岁钱”成为民间的春节风俗。据史书记载,宋神宗时,王韶的幼子南陔,在元宵节观灯时被歹徒掳走,途中正好碰到皇家车队经过,南陔大声呼救得以脱险。他后来随车入宫,神宗赐予金犀钱以压惊,从此馈赠“压岁钱”更成为流行时尚。“压岁钱”因此而又被称之为“压惊钱”。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为春节。许多原为立春日的风俗渐移到春节上,洗儿风俗又与春日散钱风俗混合,遂演变成为今日的压岁钱风俗;压岁钱的意义,也由压惊转化为节日祝福。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明清朝代,民间普遍流行“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为什么压岁钱要用铜钱呢?因为铜钱是皇帝下诏铸制的,过去说皇帝是真龙天子,所以老百姓也认为铜钱能镇邪,并从中感受到长辈的深切祝福。

  清人顾禄《清嘉录·压岁盘》说:“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相赉献,谓之‘压岁盘’。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徵。” 橘,称作福橘,取其“福”字,兼取“橘”音近“吉”;荔,取其谐音“利”。

  明清时期的小说也对“压岁钱”进行了不少记载。比如说,《金瓶梅》第七十八回有这样的描述:“除夕之日,窗梅痕日,竹爆千门万户,家家贴春联,处处挂桃符,西门庆置酒於后堂,合家团拜,西门庆与吴月娘俱有手帕汗巾银钱赏赐”。又比如说,《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两次提及压岁钱:“除夕来到,上下内外均忙忙碌碌。府中尤氏早晨起来正收拾荣府、贾母的针钱礼物,个头棒一茶杯压岁钱子说:‘前头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两八钱七分。’尤氏看了一看,只见有梅花式的,有海棠式的,也有如意八宝联春的”。“祭祖罢,贾母笑道:‘一年家难为你们……,’俱行礼后,左右设椅,然后按长幼挨次就座受礼,男女小厮,两府丫环,亦按差役土、中、下行、行礼毕,然后散了压岁钱、荷包、金银等物。”

 

   三、旧时“压岁钱”怎么给,给多少?

  旧时对压岁钱重视程度甚过今天,不但给钱,而且很讲究。钱要分大钱、新钱,早期用彩绳穿线,待年过后方可花掉,明显有压惊和祝福双重含意;明清之后,串起铜钱的彩绳改为红线、红绳,更突出了驱凶辟邪和吉利祝福的意念。有的是吃过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健康快乐;有的是长辈在夜晚等子女睡熟后,悄悄放在其枕头下面。

  在使用铜钱的年代,以红绳穿钱,“缀百钱”自非定额,贫寒之家四枚、八枚者也有,富贵之家则超过百枚。铜钱废止流通后,“特开红纸零票”,也就是大店铺用红纸开出零星钱票,备大户人家兑去给小儿女作压岁钱,用它在新正向开出之店购物。但这种方式并不普遍,且为时甚短,再后来就用红纸径直包钱币了。

    到了近代的民国时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总体来说,旧时给小儿女的压岁钱,一般说,数额是小的,给他们压岁钱的尊长大抵只限于家庭内部。至亲尊长在新正也会给晚辈小儿女以红纸包,但不称压岁钱,叫作百岁钱,表示祝愿他们长命百岁。尊长亦非人人都挖腰包,比方说母亲给了,父亲不再给;亲族依房份发放,比如婶婶给了,叔叔就不重复,至亲亦然。未婚者不须发放;虽是面对幼小者,若与自己同辈份,亦不应该发给他们。这样,小孩子所得不多,与今之小孩每年所取论百、逾千,不能相提并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的含义已由最初的压惊逐渐转换为节日的祝福,除了祈福求安之外还增强了流通价值。

祝朋友们龙年发达,万事胜意!

(以上由博爱慎行--乐奀根据网络书籍资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