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韩跃平胡大海:《论语》是读不尽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2:21:45
 查看文章 《论语》是读不尽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者:申公无忌 | 发表时间:2010-12-08 11:56

        新民晚报资深报人、高级编辑白子超先生写了一本有关论语的书《说论语》,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实,这本书,亦可叫“《论语》新读”,是他退休后潜心研究《论语》的心血之作。

       白子超,一九四四年生于北京。大学本科学历。在新民晚报从事多年报纸编辑工作和新闻研究工作。曾任新民体育报副主编、文新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先后撰写小说、诗歌、散文、文艺评论、体育评论、杂文、新闻业务文章数十万字。退休后主要学习先秦史、先秦思想史、诸子百家学说。

      应白先生之嘱,我替他的新书写了序。


       这些年,国学之风渐行于世。孔子和他的《论语》,则是关注焦点。

       其实,什么是国学?学界有不同说法。用什么名称,并不重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并不因为“称呼”而有任何内涵的改变。只不过,“五四”的时候,许多东西,都被生生割断了。《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而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儒家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至于,我们这一代人,骂过孔子,批过《论语》,却不知道,孔子说过什么,《论语》又有什么内涵?这确实是可悲的。

       孔子和《论语》的重新价值发现,还是近些年的事情。一个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新型社会,太需要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新反思了。这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环节。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一种历史的深厚积淀,自有顽强的生命力。任何东西,都是无法割断的。

      孔子和《论语》的重新认识,媒体的作用相当重要。太多的历史割断,使得大众对孔子和《论语》徒生兴趣。当然,也有不少人,借国学一举成名。于丹则是其中之一。她讲的《论语》,我听过不少集;她的书,也翻过。总的感觉,有点过于世俗和实用主义。《论语》读到这个份上,只能说明,她是个聪明人,知道受众需要什么。用做生意的方式,去卖《论语》,她是第一人。于丹做的可以肯定的好事,就是让很多人开始知道并去读《论语》了。但是,什么事情,做得过于功利,便没有什么生命力。

       不过,《论语》绝对不是一本童蒙读物。按许多专家的观点,《论语》是要学一辈子的。给人启蒙的读物,那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东西,随便讲讲,也没有什么。但《论语》不同,它讲的是深奥的学问,是有“敬畏感”的东西。古时候,为什么有人一辈子屡不及第呢?该背的东西,都背下来了,然而需要参悟的地方,始终没有参透。这一点,许多人一辈子都是想不明白的。我相信,也不是于丹等人一时三刻可以说明白的。

       《论语》是什么?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秦始皇“焚书坑儒”致使大量成书佚散。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之本,即《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张禹精治《论语》,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即为今本《论语》。《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等。《论语》通行本共20篇,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间许多言论,比如:“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诲人不倦”、“后生可畏”、“过犹不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和而不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我年过四十,才去读了《论语》20篇。许多地方,至今似懂非懂。《论语》之艰深,可见一斑。关于《论语》的书,也读了不少,比如,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我就是经常带在身边的。坐飞机的时候,常常拿出来读。这种时候,既可以消磨时间,也有闲可以读得进去。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空中论语》,写读《论语》的心境。南老先生有一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孔门弟子编辑的《论语》,无疑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篇章之间,自有其内在联系,简单化或者说偏面理解,是极容易将论语读死的。韩非子说过一个“郢书燕说”的典故,“举烛”两字,本是多余之笔,结果被燕王误读了。穿凿附会、曲解原意就是这么来的。《论语》研究,类似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的。

       有专家说过,任何人都可以去解释《论语》,但决不可以阉割或者说糟蹋《论语》。象南老先生这样的大家,也是向来毕躬毕敬、并小心翼翼的。当然,多元社会,各色人等,想法并不一样。当于丹等人在电视上大卖《论语》的时候,也有许多人,穷毕生心血潜心研究孔子和《论语》。这样的学者,耐得住寂寞,甘愿清贫,其治学精神,叫人肃然起敬。在这群人中,有一个普通人,同样值得尊敬。他叫白子超,一位普普通通的报纸编辑。白子超比我年长,我尊其为师兄。我在《新民晚报》做记者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稿件,都是经他手编辑的。此公为人耿直,且治学有道。2003年,他从编辑岗位上退休之后,便潜心研究先秦史,特别是先秦思想史,读诸子百家学说。其中,关于儒家学说,他更是专心致志。这些年来,他已写了许多有关《论语》的短文。这些文章,曾在有关报章刊登,篇幅虽短,却是其读《论语》之心得,处处折射出思想的光芒,深受读者好评。

       老白读的《论语》,据其自谦,仅仅是读《论语》的体会,大都是兴之所至,以“后学身份”谨慎治学而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形象的说,宛若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后来之人,即使是大家名家,也仅仅是添一两根枝丫而已,更多的人,至多也是就添一片树叶。用老白说法,能添一片树叶,也非常不简单了。他今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想添一片树叶,能不能添上,不好说。不过,依我的看法,老白笔下的《论语》之语,还是有系统的、有想法的、有见解的和有功力的。

       老白读《论语》的文章,是我强烈建议他结集出版的。老白这个人,向来以读书为乐,读《论语》,则是他退休生活的重要精神消遣之一。他说了,他读《论语》,写文章,是一种精神享受,从来没有想过要出书。但是,我觉得,这些书稿,倘若他一人自娱自乐,为免有点可惜了。《论语》是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论语》的研究,可说是浩若烟海,于丹的东西,扔进去,有了波澜;老白的东西,扔进去,或许连浪花都没有,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说,博大皆由点滴而成,有道理的。

       《论语》是读不尽的。《论语》的解读,自然也会没完没了。倘若,国学因此而发扬光大,这便是一大幸事。


 类别:默认分类 | 浏览(13714) | 评论(21) |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