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珠宝定制:驳教育资源短缺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20:32

驳教育资源短缺论

  陈丹青的辞职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十分普遍,也非常严重,也说明现行教育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前不久,他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采访,当主持人提出“我们毕竟是一个教育资源短缺的国家”时,他表示认同,也有点无奈。他们的原话我没记住,但主持人所传达的信息却明白无误。他的意思是说,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各种各样的考试和由此而来的淘汰就不可避免。对于这种说法,我以为有澄清的必要。

所谓教育资源短缺,首先是个钱的问题。多少年来,有些人一提到教育就哭穷,但是却热衷于搞各种各样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工程背后有高额回扣,加大教育投入却无利可图。除此之外,这些年贪污外逃的资金数额巨大,很难统计,如果把这些钱用在教育上,怎么会有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呢?

与此同时,公款吃喝也浪费惊人。最近读吴洪森随笔散文集《崩溃的脸皮》,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国教育投入在国民预算中的比重,“从1979曾经达到的最高比例10.4%下降到了现在2.2%,在全球排名是倒数20名之内,和最落后的非洲国家为伍;另一方面,我国公款吃喝的费用据不完全统计却是教育经费的三四倍。”这些数据虽然没有注明出处,但是与大家的感觉基本一致。一边是肆无忌惮的贪污、腐败、浪费,一边是捉襟见肘的教育事业,这才是问题的真相。可见所谓“教育资源短缺”,其实是蒙蔽世人的谎言、应试教育的借口。

不重视教育是要遭报应的。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和日本同时面临着西方文明的挑战。当时日本选择了明治维新,中国选择了洋务运动。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日本是要通过改革政治体制和普及国民教育来改变国家落后面貌,而中国却只是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想通过学习人家的军事技术来维持专制制度。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虽然带来了所谓“同光中兴”,但是在随后爆发的甲午战争中,却被日本打得一败涂地。

当年的日本,就经济实力而言并不比中国强多少。比如邓世昌、刘步蟾驾驶的铁甲舰就比日本快舰先进,属世界一流水平;而慈禧太后为了给自己修建颐和园,还挪用了大批海军经费。另外,直到清朝末年,大批中国人能去日本留学,就是因为那里的生活水平较低,一般中国人都能承受得起。对于这种情况,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中有所介绍。他说,当时日本的情况非常糟糕。一方面,“政府连支付小学的补助金的余力都没有,因此,大部分小学是由国民出资兴办的”;另一方面,“为生活所迫的民众……并不十分愿意把孩子送进学校”。但是,由于政府决心很大,再加上地方绅士也认识到国民教育的必要性,愿意捐赠巨款兴办教育,才迅速普及了国民教育。所以“直到今天,人们到乡村旅行时仍然可以看到小学的校舍大多是村中最好的建筑物,这也可以表明日本人对教育的尊重。”(见该书第10-11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与日本的社会精英相比,我们那些贪官污吏真是禽兽不如。最近,社会上有股反日浪潮,不少年轻人卷了进去。我不想评论此事,只是担心对于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国家来说,它的国民靠什么与人家竞争、抗衡?

吉田茂的话,让我想到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一些情况。由于甲午战争的刺激、戊戌变法的启蒙、义和团运动的教训,到了20世纪之初,也就是整整一百年以前,中国人终于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掀起了办学堂和出国留学的热潮。当时的教育结构,由官方办学、教会办学和私人办学三种形式;支持这种结构的是教育独立、学术自由等理念。经过大约半个世纪的努力,中间虽然有数不清的内忧外患,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已经颇有规模,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然而到了1949年以后,随着历史的巨变,教育资源被国家垄断,不用说教会学校、就连私立学校也被一扫而空。中国自古就有“学在民间”的说法,是因为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把民间办学的路子堵死,也是造成教育资源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民间办学的呼声很高,但是民办学校却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甚至还受到刁难和牵制。这也说明教育资源的短缺,除了贪污、腐败、浪费等“潜规则”之外,体制的选择、政策的制定也是决定性因素。

曾经担任过美国驻日大使的历史学家赖肖尔也认为,日本教育的成功,是赶上西方的主要原因。但是,为什么日本人在一开始就那么重视教育呢?赖肖尔在《日本人》一书中分析说:“日本强调教育是很自然的,其源出于东亚的文明。当初,中国人就很重视读书识字,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来自高深的学问和道德。后来,这些观念就逐步形成了一套复杂而烦琐的选拔政府高级官吏的科举制度。朝鲜人完全接受了这种制度。日本人虽然没有在他们的社会里推行这种制度,但是却吸收了中国这些思想的精神实质。到了德川时代的末期,日本已建立起远比中国和朝鲜为多的文化教育机构。”(见该书第179-18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

说到科举制度,我想起今年正好是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当初清朝政府就是为了借鉴日本的经验,在推行新政的同时废除了这个制度,没想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新科举制度又控制了我们。由于篇幅有限,我不可能对新旧教育制度作进一步比较,我只想说旧时代还培养了不少忠臣、孝子,如今的应试教育却有许多人弄虚作假,个别人甚至走到被迫自杀或杀父弑母的地步。

同样是科举制度,同样是“东亚文明”,为什么日本能够取其精华,而我们却不能去其糟粕呢?这个问题说起来一捅就破,做起来却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