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丽热巴是售楼小姐:浅谈战汉时期的冰白玉(转载并评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23:09:21

  战汉时期的玉制品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玉的品质都达到中国制玉史的顶峰,工艺水平这里不必多说,已是大家公认的,本文主要对战汉时期玉种、玉质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于战国至汉代时期特别是汉代的用玉,说法不一,主要分两种,主流说法是:绝大多数玉制品为新疆和田玉,和田玉从商代开始使用,但数量不大,到了汉代,随着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以及贸易的发展,和田玉被大量使用。另一种非主流的说法是:战汉时期的玉制品,用和田玉制的,仍然是少数,绝大部分玉制品为非和田玉,但仍然是透闪石玉。

    我们知道,新疆和田玉的主要成份为95%-99%含量的透闪石,其它成份有透辉石、磁铁等(透闪石含量越高,密度越大,油润度越高,凝脂感越好)。密度为2.90-3.10,硬度为6-6.5,微透明至半透明,结构为纤维交织结构,观之呈丝束或云絮、棉絮状,或饭糁状。战汉时期有些白玉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和现代的和田玉一样,所以人们认定是新疆产和田玉。但战汉时期的一些白玉的特征和现代和田玉是有差别的,所以有些人认为是非新疆和田产地玉。从目前存世的战汉时期玉器来看,战汉有一种冰白玉,或叫石英白、荔枝白的玉种,是透闪石玉,其特点是油润度好、压手、密度大,其密度一般都在3.0以上,有的达3.2。质地细腻,结构观之为漂絮或藕粉粥状,品质高的看不到结构,透明度较现代和田玉高,由于这种白玉的透明度较高,一般非行家都把其视作青海玉或石英岩玉。战汉的这种冰白玉水头足、密度大、油润度好、玉质特别细腻,其特点是水、透、润,远非水、透而不润的青海玉,及透而不水也不润的石英岩玉可比。战汉的冰白玉和现代和田玉的结构同为纤维交织结构,如果用更为形象的说法则为毡毯结构。地毯,我们知道,编织的密度越大,其品质越精细、密实,而密度是由“道数”决定的,“道数”越高,针线越密,则密度越大。战汉的冰白玉就象高“道数”的地毯,结构织得细密、均匀,其纤维体颗粒细腻且为无定向均匀分布,几乎见不到饭糁。和田玉的饭糁现象(古玉内部结构质变引起的除外)是主要是由于其结构纤维颗粒不够细腻,且分布不均匀所致,就象没织好的地毯,有的地方织得密,有些地方织得松。

 

    战汉的冰白玉之所以水、透、润,是由于其结构致密、纤维体颗粒细腻且无定向分布均匀,透闪石含量高所致。现代和田玉不够水、透是由于其纤维体颗粒不够细腻,无定向分布生成不好所致。青海玉不够润是由于其纤维体颗粒较粗,透闪石含量较低,密度稍逊所致。石英岩玉就不用说了,它根本就不是透闪石玉。

 

    高品质的冰白玉玉质细腻,凝脂如果冻般通透,几乎看不到结构,顶级的能达到类宝石级,象冰种翡翠一样通透细腻,油润的光泽如水洗一般(和田玉的光泽度优劣分为四等:水光、油光、蜡光、亚光)。这大概就是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所说的“汉代所使用的大量羊脂白玉”吧。

 

    问题是:这种玉到底是不是新疆和田产地玉?本人认为有两种可能:

 

1)为新疆境内昆仑山脉所产的优质白玉,产地不是在和田地区。

    和田玉系指产于新疆南疆境内昆仑山、阿尔金山一代,以透闪石为主要成份的玉石,其矿脉分布自西向东断断续续绵延1100多公里,西起塔什库尔干县东至且末县附近,其中以和田地区附近的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的玉石质量最好、最著名,并以“和田玉”广为流传。茫茫昆仑山脉有众多河流,在昆仑山北麓,凡上游有玉矿,中下游就可以捡到或捞到玉。其中古代捞玉的河流不少,除了和田地区的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叶城一带的叶尔羌河,泽普勒善河及且末县的车尔臣河、民丰县附近的克里雅河等也都产玉。古时肯定还有一些历史文献没有记载的产玉的河流,有的河流改道或被沙漠掩盖。汉代是王玉时代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选玉、用玉当然要用最好的啦,由于这种冰白玉的品质上佳,汉代时被大量采用,以至资源耗尽(山海经著录的采矿点有200多个,现今许多已绝迹)。据说汉代用的蓝田玉与现代用的蓝田玉的质地差别也很大,出土的汉代蓝田玉制品较温润,而现代的蓝田玉则更象石头,石性较重,这很可能是采矿点不一样。因此,汉代时期大量使用的冰白玉,很可能是产自新疆境内昆仑山脉非和田地区的某几条河流中的籽玉,由于其品质好,所以为汉代时期主要采捞的玉石。和田地区的玉石由于储量大,其玉石的采捞开采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冰白玉则由于采捞量大、储量小或自然条件的变化等原因,在汉代以后就绝迹了,和田地区的产玉则成为现代人推崇的对象。

 

2)产于新疆和田地区的两河流域 

    古籍记载最著名的玉产地就是和田地区,因此,冰白玉有可能也产自和田。我们的老祖宗是十分聪明、睿智的,有相当高的相玉、选玉技能。由于冰白玉上佳的品质,成为战汉时期王公贵族推崇的对象,采捞玉石时尽量挑选冰白玉,就象吃一桌大餐一样,先挑爱吃的吃,最后剩下的自然就不是最爱了。以至和田地区冰白玉的资源耗尽,只剩下我们现在见到的和田白玉了。事实上,这种玉自汉代以后就慢慢消失了,至今已绝迹。当然,汉代以后消失的不仅仅是冰白玉,包括一些绿玉、黄绿玉、战国青等优质玉种,现今早已见不到了。

     下面附上两件战汉时期的勒子藏品图片,一件是冰白玉,一件是和田玉,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怎么样,冰白玉很漂亮吧!当然,象这样高品质的冰白玉是很难遇到的,如果有缘碰到,可千万不要轻易放过哟!

    以上观点纯属本人拙见,仅供大家参考。

——————————————————————

八骏堂评述:感谢余南先生为我解开八骏堂个别藏品的玉质困惑。以下为本人插入博物馆馆藏和八骏堂藏品。或有人称之为玉髓。本人藏品中冰白玉因透明度很高,拿去鉴定是密度极高的和田玉,可以刻画玻璃,钢刀刻不动。见藏友文章称玉髓是变种的玛瑙,而把此类和田玉因透明度高而归到玉髓里面。本人意见是:查杨伯达的《中国玉器全集》玉髓从红山文化到汉代的佩挂玉器中的位置均摆在重要的环节,如最上端提纲领的玉璜、中间醒目玉璜和最后压轴的玉璜。古人玉髓的含义是指,玉中的精华、玉中的精髓,冰白玉以其密度透明度和油润,堪称玉中精华、玉中精髓,应该作为和田玉的一个特殊品种。而后人断为玛瑙的“玉髓”,与冰白玉“玉髓”是有区别的,玛瑙透光,是石英光泽,而冰白玉比玛瑙透光性差得多,发出透闪石玉光泽。古人难于区别,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区别。汉代后难不见冰白玉“玉髓”踪影。

  玉界历来把玉髓归到玛瑙,看来是被透明度和硬度困惑,而忽略了密度极高和油润度很强。冰白玉的主要成份是透闪石,而玛瑙则为二氧化硅,这是本质的区别。这也是解放后高古玉权威多为文科出身,忽略了理化分析。

古人以冰白玉水清凝冰而透出玉质油润的表象,以为极品,玉中精髓,玉髓。形容最美的女人“冰清玉洁”,即该以此玉种为参照比喻,所以把这种玉称为冰白玉很恰当,亦可称为“冰玉”更恰如古意。








以上为博物馆藏品中疑似冰白玉藏品,以下为八骏堂冰白玉藏品——

 
战国玉狗

战国舞女

河磨玉(下图)


八骏堂藏品 战国玉勒


上图为馆藏玛瑙

 



玉玦、玉璜、玉管 江淮地区北隂陽營文化

玦径5.2厘米,璜宽9.315.7厘米,管长1.43.5厘米 一九五九年江苏省南京市北隂陽營遗址第四层出土 南京博物馆藏

经矿物学鉴定,多为他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部分为玉髓或玛瑙。我认为,主要的璜应该是冰白玉(玉髓),管勒为玛瑙。

玦径5.2厘米,璜宽9.315.7厘米,管长1.43.5厘米 一九五九年江苏省南京市北隂陽營遗址第四层出土 南京博物馆藏
玦二件,璜三件,管二四件,乳白、黄褐色居多,皆出自南京北隂陽營遗址第四层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出土时,玦在頭骨耳根处,当为耳饰;璜,管在人頭骨颌下或胸部,当为项饰或胸饰。经矿物学鉴定,多为他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部分为玉髓或玛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