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来了完整版在哪看:中亚地区大棋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44:15

中亚地区大棋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1)

2011年8月8日 9点12分  来源:财新《中国改革》  作者:高淑琴
相关标签:能源安全

  “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这是19世纪70年代,晚清名将左宗棠在中亚乌兹别克的阿古柏入侵中国新疆之时所作的地缘政治论断。

  如今,中亚地区与新疆的天然气管道和石油管道已经开通,这一地区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源之一,彻底改变了中国西北边疆的地缘政治面貌。对于这一地区的文明历史、地缘政治格局、能源博弈以及错综复杂的区域合作机制,国人更应当有清楚的认识。

  中亚地区:文明冲突和种族融合

  中亚既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明区域概念。它西接里海地区和西亚的两河流域,东连历史悠久的中国,北与俄罗斯接壤,南邻阿富汗和伊朗,在历史上同中国、伊朗、印度、西亚、希腊、罗马、西欧以及欧亚草原的各民族关系密切,曾经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欧亚大陆“文明的十字路口”。另一方面,中亚地区内部以及周边某些强大的民族和国家在历史上为了争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曾经在这一地区频繁引发战乱。在前苏联时期,中亚曾经是中苏地缘政治对抗的前沿。

  今天的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所处地域为中亚地区的核心地带。这五个国家与阿富汗及其附近地区,在历史文化上是一个整体,是继伊朗之后伊斯兰教在东方的第二扩张区。所以,中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地缘政治问题,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古以来,中亚地区就是部族迁徙的走廊。部族频繁迁徙与宗教文化的传播,使得当地的历史文化极其复杂。在中亚地区文化碰撞和部族融合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事件是“突厥语化”和“伊斯兰化”。7世纪前后,使用突厥语的游牧民族逐渐成为中亚居民的大多数。 同时,西亚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倭马亚帝国(661年-750年)向东扩张传入中亚,使得这一地区渐渐伊斯兰化,伊斯兰教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和 “突厥语化”几乎是同步进行。大约在16世纪,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塔吉克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开始形成。这些现代中亚突厥语民族在形成过程中,除了继承古代突厥、蒙古渊源,还吸收了各种印欧语族的文化元素。

  1991年底,前苏联解体,原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中亚五国宣告独立。五国领导人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不约而同选择了与民族认同感相适应的伊斯兰教作为当地民族精神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中亚五国独立初期,在该地区出现了泛伊斯兰主义潮流,社会宗教活动明显加强,穆斯林人数增加并且有年轻化趋势,具有强烈参政意识的伊斯兰政治组织应运而生。

  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转型

  地缘战略家常常把中亚地区看做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认为控制了这一地区就可以进而征服整个欧亚大陆。历史上争夺这块战略要地的战争从未间断,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把占领和统治这一地区作为帝国霸业的前提。19世纪中叶,英俄两大帝国在中亚角逐,展开“大博弈”。在此过程中,中国西北边疆的地缘政治环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前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成为独立国家。前苏联解体所造成的权力真空,为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欧盟以及伊朗、土耳其在该地区的博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美国将中亚地区视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目标是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中亚的地缘政治空间;最大限度地控制中亚能源供应,支持美国和欧盟能源公司在这一地区开展能源作业,遏制俄罗斯和伊朗的势力,削弱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美国早期实施中亚战略主要是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和支持巴库-杰伊汉管道修建运营。“9·11”事件以后,美国对中亚地区开始实施“大中亚计划”,扩张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军事霸权,通过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文化西方化、安全美国化等手段,多方面积极介入中亚事务,形成一个以美国领导的、包括中亚五国、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参与的地缘新板块,从而把中俄两国排除在外,最终实现将中亚国家融入其主导的南亚地区的目的。同时,美国加强与土耳其、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的同盟关系,威胁俄罗斯西南部边防安全,对俄罗斯形成战略包围。


(责任编辑:Ke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