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敏: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7:46:26
三、中国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企业到中亚国家投资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观念、法律制度、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中亚国家,也涉及到中国企业。
从中亚国家方面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市场经济观念淡薄
中亚国家是独立不久的国家,又是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它们对国家主权很敏感,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对市场经济接受缓慢。从政府官员到企业经营者,一方面讲欢迎投资;另一方面,又怕外国投资者赚钱,认为外国企业家前来投资是为了掠夺本国财富。不少国家动辄以损家国家利益为名,修改或不履行签订的合同,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在企业中,员工不愿意接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习惯于“大锅饭”,对外国员工高工资反感。企业领导人受计划经济管理方法影响很大。因此,遇到一个接受市场经济观念较快的企业领导人,合资企业运转会顺利,但这种企业领导人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办独资企业比办合资企业要容易一些。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
中亚五国处于转轨阶段,国内法律不健全。现有的法规中,有些与国际规定不接轨。由于缺乏经验,它们对国内法规经常修改。有时有法不依。这使外国投资者往往无所适从,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社会环境差,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社会环境差包括:社会秩序差,人身安全没有保证;经营环境差,企业运转困难。
中国投资者在中亚国家除遇到敲诈勒索外,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驻在机构被盗被抢事件屡有发生,每年都有中国商人死亡。这种情况虽然不只是针对中国,其他国家投资者也有类似经历,但相比之下,中国投资者的处境比西方国家投资者的处境要艰难。
经营环境差是指:第一,结算难。中国与中亚国家缺乏规范的结算体系。中亚一些国家从政府官员到具体管理人员对中国经营者往往无理刁难,甚至明日张胆地敲诈勒索。合作者也以种种借口拖欠债款不还。由于缺乏权威的仲裁机构,一旦发生业务纠纷无处投诉,很难解决。这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二,利润返还难。由于中亚国家实行外汇管制,中国投资者得到的当地货币利润不能兑换,更不能及时返还。在乌兹别克斯坦只有一家企业,即那家生产水表和煤气表的企业享有外汇兑换权。其他企业只能自己想办法。赚到钱兑换难,又不许在当地购买房地产,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经营者的利润会瞬间减少,甚至亏损。这使投资者存在很大风险,不少企业因此不再进行投资。
从中国方面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中国没有为企业到中亚国家投资提供政府担保
到中亚国家投资存在很大的风险。已经投资者坚持下来的并不多。尽管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到中亚国家投资,可是,由于中国政府没有为企业到中亚国家投资提供政府担保,许多企业犹豫不决,特别是有实力的大企业前往投资的很少。
(二)对中亚国家的情况不明,投资项目选得不准,技术水平不高
已经前往中亚国家投资的企业以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居多。它们对中亚国家的情况了解不多,投资带有盲目性。有的将一些落后的设备运到中亚国家,并不受当地欢迎,产品也缺乏竞争力。因此,这些投资者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多数经营不久即告停业。只有那些事先有充分的市场调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的投资者才能站住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中国投资的案例分析
这里对四个企业的投资情况进行案例分析。这些企业中,有的是从成功到衰败,有的正在进行成功的运作。
案例一:中乌国际保温瓶有限公司
这是由中国新疆乌鲁木齐保温瓶厂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实验机械厂于1989年3月成立的合资公司。乌方以厂房及配套设施、通用设备与流动资金、汽车运输工具和劳务作为投入,折合377.92万美元,占合资总额的59.6%。中国以专用设备、技术工艺、模具及配件作为投入,折合256.42万美元,占合资总额的40.4%。企业于1989年9月投产。产品销路很好,占领全部中亚市场、80%的独联体市场,还销往东欧、土耳其、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半年后,收回全部投资。1989—1994年中方创利润约合50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中乌两国都对该企业给予高度评价。
可是,从1994年下半年起,该企业陷入困境,处于半停产和停产状态。此后,该企业没有恢复最初状态。中方已经撤出。
中国经济学家在总结该企业兴衰原因时指出,该企业最初兴旺是由于:
第一,项目选择合适。保温瓶是日用消费品,有广泛的需求。可是,当时在中亚地区短缺,在中亚地区没有一个生产厂家,因此,企业投产后不存在市场问题。另外,保温瓶生产属于日用品生产中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这就使中方技术投入在投资额中占有较高比重。中方对核心技术容易控制。
第二,合资方式对双方有利。合资前,乌方作为资本投入的厂房、设备等基本闲置,乌兹别克斯坦的水、电、暖气供应价格便宜。合资股份乌方占59.6%,使乌得到的收益多于中方,使乌民族自尊心受到尊重。而中方用技术和专用设备投入获得40.4%的股份,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双方对合资方式的认同,减少了企业投产后的摩擦。
在资金返还上,合资企业以乌商品抵偿,避免了因乌兹别克斯坦外汇管制而带来的投资风险。
第三,有较好的合作伙伴。塔什干实验机械厂是乌兹别克斯坦地方工业部直属企业,占地2000平方米,原生产塑料制品,可提供除生产瓶胆外生产保温瓶所需的所有通用设备。该厂厂长是个务实和有远见的企业家,主动和积极与中方合作,为办好工厂付出巨大努力。
关于工厂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外部环境急剧恶化。中亚国家独立后,经济形势急剧恶化,物价飞涨,原有的经济联系中断,致使各生产企业生产成本成几十倍的增加。合资保温瓶厂遇到同样的问题。成本增加导致企业亏损,工厂只有停产。
第二,企业不能正常运营。这同样与苏联解体、各共和国独立有关。企业所需的马口铁等原料,无法从哈萨克斯坦进入,产品销售也遇到困难。乌方返还中方的物资遇到运输的困难,而用外汇结算又不可能,中方获取的收益无法兑现。到1993年,合资厂欠中方100万瑞士法郎。这使中方失去继续办厂的动力。
第三,市场竞争激烈。到1994年,中亚地区除中乌国际保温瓶有限公司外,又新建了阿拉木图保温瓶厂、列宁纳巴德保温瓶厂。加上大批中国产的新型保温瓶进入中亚国家市场,使中乌国际保温瓶有限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急剧减少①。
第四,合作伙伴变化。合资厂厂长苏达诺夫不幸去世,使中方失去可以融洽合作的伙伴。
案例二:中吉合资“科特拉普”面食厂
“科特拉普”面食厂,是由中国北京朝阳区三里屯街道办事处与吉尔吉斯斯坦卡拉巴尔特市粮食加工联合体合办的、以生产面条为主的合资企业。1990年该厂筹备,1992年4月中国将4条生产线运到吉尔吉斯斯坦,同年9月正式开工。
该厂具有日产挂面、方便面45吨,年产1.2万吨的生产能力。产品除销往中亚国家外,还销售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1992-1997年,该厂使合资双方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仅向吉政府上缴的税金即达1000多万美元。该厂安排吉方350名职工,职工月工资为吉职工平均工资的两倍。在当地,这是一个人人羡慕和都想进厂工作的企业。该厂以优越的工作成绩受到吉政府的表彰,中方厂长还荣获吉国家最高奖——总统奖。
可是,从1999年起,工厂经济效益滑坡,经营困难,中方在合同到期的情况下,又经营一年,在2001年12月理事会上,中方宣布不再经营,委托吉方处理合资企业善后事宜,退出了该合资企业。目前,该企业已经由吉方独自经营。
关于该企业的成功原因,中方厂长高永和认为:
第一,市场定位准确。投资前对市场情况作了调研,发现当地人爱吃面条,但生产力量薄弱,对吉尔吉斯斯坦政策也作了研究,才确定了到吉投资。
第二,得到政府支持。合资企业必须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吉政府很重视这家企业,吉政府总理都过问过企业的工作。中国大使馆也尽量给予帮助。
第三,选择好合作伙伴。这是搞好合资企业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吉方卡拉巴尔特粮食加工联合体就是热心和认真与中国方面合作的企业。
第四,中方员工素质较高。中方员工数量不多,但每个人都以身作则,为吉方员工作出表率。中国的管理方式也带动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中国企业所以退出“科特拉普”面食厂是由于:
第一,竞争激烈,市场缩小,经营困难。在“科特拉普”面食厂成功后,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中亚其他国家陆续建立起数家类似的工厂。有的企业采取不正当和不平等的手段竞争。中国台湾资本以生产“康师傅”品牌方便面著称的顶新集团也打入中亚国家市场,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使“科特拉普”面食厂的市场缩小,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第二,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该厂成功后,当地各种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都要这家合资企业“赞助”,企业计划外负担过大。由于吉经济困难,工厂原料、电力供应时断时续。当地官员或有影响的人不断将子弟或有关系的人安置到企业,使企业的工作效率下降,企业管理困难增多。
案例三:胜利油田井下作业公司
这里介绍的是中国胜利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在土库曼斯坦从事油井维修和防砂工程。这是以工程承包加投资的一种投资方式,是中国石油企业进入土库曼斯坦市场较为成功的案例。
1996年4月,中国胜利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开始对土库曼斯坦项目进行考察,1997年5月与土库曼斯坦国家“石油康采恩”正式签订维修100口油井的防砂合同。同年12月16日正式开工。
根据合同规定,土库曼斯坦国家石油康采恩提供不少于100口油井维修的工作量,中方负责从选井到油井修复的全部投资,并独家承担风险。油井修复的所有的成本投入将全部由修复好的油井所产原油偿还。在资金回收期,所产原油按5:5分成,资金回收完毕,所产原油按2:8分成,即中方可获得20%的利润。
中国胜利油田井下作业公司按项目管理的国际通行办法,本着精干高效、一人多岗、不养闲人的原则,采用中国独创的“Ps”防砂技术,取得很大的成功。该公司已经为土库曼斯坦修好130多口停产的油井,取得日产原油2500吨的佳绩。土方对中国技术予以高度评价。
修井还带动了石油设备贸易的发展。自修井以来,土方从中国购买的修井机、抽油机、抽油管、发电机、修井用砂等达2亿元人民币。
2000年,该公司又与土方续签维修100口油井的合同。
胜利油田井下作业公司的成功秘诀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技术过硬。该公司承包的工程多数在库图尔哲别油田。此前,土方曾邀请多家外国公司作业,没有取得突破。中国公司运用独特的“PS”技术修好第一口井,使油产量提高一倍。土方在未通报中方的情况下,请西方国家公司对中国技术进行鉴定,结果得出“中国修井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结论。因此,土方将罗马尼亚公司承包的40口油井转给中方。先进技术是打入和占领国际市场的武器。
第二,重视调研工作。在项目签约前,胜利油田工作人员曾三次考察土库曼斯坦,对该国政治、经济、法律、资源情况进行调研,并充分考虑到投资风险、投资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准备好不同的对策预案。
第三,按国际管理办法办事。如上所述,项目队伍精干,共110人,分工明确。
案例四:中国阿克纠宾斯克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
这是中国在中亚国家最大的投资项目。2003年2月1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富才对俄罗斯记者说,中国石油集团已经向该公司投资6.85亿美元。
1997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与哈萨克斯坦私有化委员会签订了用44亿美元购买阿克纠宾斯克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60.3%普通股权的协议。同年9月,签订合同,完成股权交割。根据合同,中方要在五年内投资5.8亿美元用于油田的生产与开发。五年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超过合同规定,对阿克纠宾斯克油田的投资达到6.85亿美元。
中国公司刚接管时,阿克纠宾斯克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达到7000万美元。油价低迷也给中国公司造成巨大的压力。根据中方与哈方签订的协议,中国公司在承包第一年不能解雇职工。中国公司认真履约,没有解雇职工。但是,公司亏损使公司经营困难。一年后,公司根据业务需要重新制定了编制,裁减了1700名员工,公司产油的成本由1997年的每吨81美元降至1999年的每吨52美元。1999年公司首次盈利5.4亿坚戈,公司经营状况开始好转。2002年生产原油436.74万吨,比1997年增产173.74万吨。生产天然气11.84亿立方米,比1997年增产5.84亿立方米。2003年计划生产原油530万吨。预计到2005年,原油产量将超过700万吨。目前,公司的财务状况已得到改善,从1997年亏损270万美元扭转到2002年实现利润2.7亿美元。2002年,中国从该油田运回了100万吨原油。2003年6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哈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又与哈财政部国家资产与私有化委员会签署了购买阿克纠宾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哈方25.12%股权的协议。
中国阿克纠宾斯克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取得的成绩与下列因素有关:
第一,油价上扬。1997-1998年,世界油价低迷,从1999年下半年起油价开始上扬,此后油价一直处于高位。这对以油气为主业的公司相当有利。
第二,技术和管理改进,产量增加。上面已经谈到,几年间中国投资达6.85亿美元,运用了先进的采油技术和管理方法,裁减了富余人员,油田产量增加了近174万吨。同时裁减了冗员,降低了产油的成本。
第三,当局重视。该公司是中国投资最多的公司,也是中哈两国领导人过问过的项目。哈当局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由不合作到支持是公司顺利运营必不可少的条件。
该公司存在六年间也遇到许多问题:
第一,公司额外负担较重。公司除自身经营费用外,还要担负大量社会开支,如:这些年阿克纠宾斯克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为支持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关于哈萨克斯坦能源自给的倡议,在阿克纠宾斯克州建了天然气发电站,为全州能源供应创造了条件;铺设了从油田到州中心的天然气管道,使阿州不用进口天然气;从2000年起,每年资助100万美元用于支持农业生产;成立了一些新的服务公司,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建立了教育基金,2002年已资助20名学生在该州和国外的大学接受教育;为提高公司员工业务水平,出资178万美元,培训各类人员3588人;为阿克纠宾斯克州12个区急救中心提供了装有医疗设备的急救车;经过努力已将每千立方米天然气的价格从14美元降为8美元。列举的这些事情可以看作是公司对哈萨克斯坦社会作出的贡献,可以改善公司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但客观上增加了公司的负担。
第二,在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方面遇到很大阻力。头两年,在阿克纠宾斯克市曾发生因公司裁员和以公司“歧视当地员工”为名抗议中国公司的群众抗议事件,甚至闹到了议会。中国公司承包前,阿克纠宾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人浮于事。从提高工作效率出发,公司裁减富余人员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在哈萨克斯坦就难于接受。所谓“歧视”是指中国员工的工资高于当地员工。这在中国合资企业中是正常现象,在哈萨克斯坦却不能接受。哈萨克斯坦存在中国所说的“红眼病”现象,这影响到公司的运作。
第三,法规多变。该公司也遇到在哈许多合资公司普遍遇到的法规多变问题。
第四,经营环境困难。哈运输公司随意涨价,使公司难于适应。哈政府规定,油田可以向俄罗斯出口5亿吨石油,但因俄罗斯海关方面原因,到2000年4月,该公司一吨油也没有出口。而这是公司自身力量难于解决的。
作者:赵常庆 来源:《欧亚社会发展研究》(2003年年刊)
■ 相关报道
·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上)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对策(上)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对策(下)
·俄罗斯的后工业化道路(上)
·俄罗斯的后工业化道路(下)
·反倾销的经济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