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灏简历律师:篆刻讲座:章法分布50例 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2:10:36
篆刻讲座:章法分布50例6[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8-04 16:20:55 | 作者: | 来源: | 浏览:3717次 ] sp; 当代翻开印谦,在浏览欣赏古今印章作品时,定会发现有这么一类白文印章:印文文字在上,而印文下方留出一块红地。这类印作数量不少,无论秦汉、明汪还是近现代的篆刻艺术家都喜欢用这种印下留红法治印。印下留印章亦确实有它独到的魅力。如附图中“博山集家丞”、“刘昌”、“一声啸海天秋”三印,它们的印文都比较方正,线条挺拔,紧靠上方,而印下都有一块大小不等的地红。再如吴咨的“适园”一印,文字点画雄厚古朴,方圆兼得,“适”字走之旁下拖至印下角。这一拖笔,活了全印,意到韵足。可以这样假设:若把这一拖笔割去,不仅显得红地太多太厚、失去比例,而且全印立时显得死板,缺乏活力。因此可以说,这一拖笔是点睛之笔、绝妙之处。而印下之留红是一块广阔坚实的基础,承载烘托着丰富多彩的方寸世界。它之所以不属于“上实下虚法”一类印章,是因为在印下红地上没有印文字画。

 

    29.印文缺字法

    印章的内容一般有姓名与物名印、寞了号年号印、成语名言印、警句醒语印、诗词联句印、格言谚语印、短文佳句印、咏志言情印等等。除独字印外,印章的印文都是比较完整的,几乎没有杂乱无章、读不成句的情况。但有时印人别出心裁,将印文句子中一个常用字,或一个众所皆知的文字有意不刻出来,制成一方缺字式印章。例如附图中“十五的月亮最”一印,最什么?这个字虽然没有刻出来,但是人人皆知是个“圆”字。再如下图中汉印“宋长公”,印面一分为四,其中有一个字的位置空在那儿,显然这个字应是“印”字。“右曹中郎将”和“淡薄之中滋味长”二印,句子是完整的,不缺任何字,但印面上“中”字之下空了一个字的位置未刻,这是又一种缺字式印章。

    概言之,缺字法刻就的印章有三种形式:一、印面上刻满了印文,但句子不完整,缺少一个或两个常用字;二、印面上有一个或两个空地,而印文句子是完整的,这是留空缺字式印章;三、印文句子缺字,而印面又相应地留有空地的缺字式印章。后两种缺字式印章,其空地可留在印角,也可留在印之中下方,也有留在印中心的形式。留在中下方的亦叫“门”字式印章。缺字之空地一般是一个,但也有两个,甚至三个、四个以上者。众多的明清印人都喜欢运用此法治印,故在明清印亦上有各种各样的缺字式印章。这种印章由于缺了一个字,也就多了一份想头,格外引人注目。虽然空地上没有刻上文字,造成了一种不平衡的险象,但篆刻艺术家的块线结合,将空地与文字以一种统一和睦的气氛,构成新的平稳的艺术效果,使缺字法印章变化丰富,层次多样,生动有致。

    30.印文破残法
  

    古代印刻,历经千年,风化剥蚀,又经商贩、藏家转辗流动,致使印文斑驳,棱角磨失,线条浅显,表面模糊。古人创造了印章,历史又将印章进行了再创造,天人合一,使古代印章更加风流多姿。但长期以来,对于破残,有人肯定,有人否定。否定者认为破残是一种破坏,要恢复为破残以前的原始模式。众所周知,维纳斯因残缺手臂而更富有艺术魅力,如果将手臂装上,不见得能得到完善之美。既然残破也是一种美,何来顾虑之有?大可放胆创意。

    如附图中战国玉玺“隗长”、西晋印“冠军将军章”以及封泥印“齐郡太守章”都是典型的印文破残式印章。破残的形式很多,有边栏破残、印角破残等,而这里主要是指印文破残。何震的“笑谭间气吐霓虹”、战国印“隗长”等,破残不仅表现在边栏上,而且表现在印章中的点画上,有意识的人为痕迹显而易见。印文破残式印章沉雄古朴,拙厚老辣,充满时代的沧桑感,充满悬念。人们需要一个结局圆满的故事,以致心满意足。但也需要未了却了,留有“关节”让人推测的故事。破残起到了这个作用,充满意趣,充满性格,让人“读破出新”。

    刻制这类印章,可用刀把或小锤敲击,或将印章置于布袋中,令其滚动碰撞,直至磨损破残。总之,在治印前应胸有成竹,何处该破,何处不破,精工构思,把握重心,气集方寸,让人们的欲念与思维从破与不破之处去体验险中之稳、绝处之趣,得到破残式印章艺术特有的浪漫之美、朦胧之美、古朴之美。进行艺术再创造,切忌毫无目标,胡乱敲击,破残过度,支离破碎,致使印文各自为政,脉络不畅,得了“破残病”也就无艺术可言了。

篆刻讲座:章法分布50例(四)

 

    31.印文散布法

    中国印章艺术,一语一印、一句一印或一名一印的模式比较普遍。但有些印章却不是这样,人名印分成姓和名两印,可上下或左右使用,而一语或一句则可分成数印,印文文字互相分散,各有边栏,各有一方天地,相互之间拼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入印文字各自为政,印文单元之间互不关联,如附图中“士之玺”;王睿章的“艳艳半池云绉影”,印文虽在同一方寸之中,但入印文字亦是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在印面上相当疏散与孤立。以上这类章法布局称为印文散布法。印文散布法印章贵在散而不乱、散中有聚、散得有情趣。明清时代的文彭、何震、丁敬、梁襄、吴晋以及印坛上被称为云间派的王睿章、王玉如,被称为如皋派的许容等篆刻艺术家,尤擅印文散布法。这类形式也许因具有“散”的特点,有悖秦汉印法,故颇招微词,曾被批评为“格调低下”、“流于俗气”、“不谙篆法”、“疏密不称”等等。“如皋”、“云间”等印人以“散布”为主体格调,一见便知是他们的印章,这正是成功之处。但不知何故,“云间”、“如皋”派作者很少,传人几乎断绝,实为可惜。

    32.印文补字法

    补字法,顾名思义,即一方印章缺了一个字,把这个字补上去,叫补字法。按一般常理,刻制印章前,内容、字体以及形式都事先应考虑好,无论是金属或以石材为印章材料,动刀前都应反书上石。当然熟能生巧,也有不书而治的,尤其是在当今印坛上,不书而动刀的印人为数很多。但他们之所以胸有成竹,是因为在自己心目中早以“先书”了多遍,或者在纸上早以设计满意了,石上才不书,故一般不可能缺字。但有两种情况值得关注:其一、古人刻的是金属材料,刻好后发现少了一个字,金属要重磨不太容易,有就用补字的形式将缺字补上;其二,有意识地补字,即在印面上将主要文字都刻好,有意缺一个字并有意留一块空地,把字补上去。这种补字印能看到匠痕。如附图中后汉私印“马适平印”,“马适平”先刻,而“印”字属后补。在篆刻艺术中,遇重复字,或借用上一字的偏旁,都用横或竖的两点来表示,这实际上也是属补字范畴。只不过是补字的方法和形式不同罢了。如汉印“御史大夫”,古时篆文“大”与“夫”通用,故在印中用两点表示补字“夫”。程远的“懒拙生”印,“懒”字中的“束”字系有意用补字法处理,故它的大小、粗细、位置和其他印文不同,一看便知补去的。但这种补字法斧痕明显,说明是篆刻者事先设计好的一种布局。补字,可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