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人招聘的图片大全:关于纪实摄影的几点思考:韩子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32:37
关于纪实摄影的几点思考                           
                                        作者:韩子善

       回顾中国纪实摄影60年,虽历经坎坷,但硕果累累。令人感到中国的纪实摄影正在走向成熟,有着向纵深发展的辉煌前景。现提出几点思考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现实的丰富与影像的空白。
  “勇作时代见证人,不让历史留下空白”。这掷地有声的誓言发自揭开了中国纪实摄影崭新一页的摄影人之口。正是这崇高的理念使许多有志者在纪实摄影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中国60年的历史风云激荡、道路曲折、悲喜交加。因此有大量的纪实摄影作品留存,但是在回顾之中,仍遗憾地发现许多空白。
  如抗美援朝,大家印象最深的是阙文拍摄的非纪实作品《我们热爱和平》而少有深入人心的战地摄影作品。
  如1959年庐山会义原来想纠正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偏差,也少见应该吸取教训的照片见证。
  如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假如要建文革博物馆的话,实物、文字、书籍会很多,图片则会出现许多空白,如遇罗克、文攻武卫,惨烈的武斗。
  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敲锣打鼓,轰轰烈烈的欢送场面不少,但真正反映那一代的困惑与血泪的图片却不见踪影。
  再如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的突飞猛进鼓舞了全国人民,震撼了整个世界,但只见郑鸣的《倒闭的滋味》,而不见民营经济的崛起以致到海外创业的身影。
  再如三农问题,医改问题、房改问题、教改问题,都缺乏镜头的关注与思考,因此纪实摄影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也就很小,少有像解海龙的《希望工程》,那样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在丰富的变革现实面前,纪实摄影的空白与无力,原因是多方面的,理念的守旧、传统的束缚、行政的干预、政治的风险、人身的安全等等。如果把“勇作时代见证人”当作使命而不仅是口号,这些都不足以成为理由。
  作为纪实摄影师,应该有历史的眼光、有身处其中的热情、有冷眼旁观的辩证理智,才能在观察中选择典型,从而成为时代、社会、人性的永恒见证,真正做到:不让历史留下任何空白!

  二、自然主义和有所发现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自然主义摄影。
  十九世纪后叶,摄影术发明后不久,由于摄影找不到自身的价值,一时间追随绘画的“画意摄影”蔚然成风。英国的爱默生终于举起了反叛的旗帜,提出自然主义的主张。提倡发挥摄影的纪录功能,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朴实地记录,不要修饰,不要主观选择,越贴近原来的自然面目越好。认为这是摄影的自立之路。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他主动放弃了这个主张。并且写书宣判《自然主义的死亡》。
  爱默生为何出尔反尔?因为他发现,这种排斥主观、琐碎地记录现实,其照片形同垃圾,无典型、无意义、无人喝彩也无存在价值。
  今天的旧事重提,是因为在纪实摄影中仍有这样一种追求自然主义的思潮,迷恋原生态,迷恋旧老边穷,不重观察,只重猎奇;不重典型,只求刺激;片面追求琐碎的客观真实,舍弃典型化的主观选择,重走爱默生提倡过又否定过的自然主义老路。
  在今天数码相机为人们拍摄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因而每天随意乱拍一千张一万张照片极为客易。但那些照片谈不上是纪实摄影作品,纪实摄影作品是摄影家在观察生活中而有所发现的结果,在似乎无意义中发现意义,在一般中发现个别,在平凡中发现亮点,在时空的变化中发现典型,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能成为历史的脚印、时代的见证、人性的思考。回顾六十年来中国纪实摄影的精品,无不是摄影家们在转瞬即逝的时空中的典型选择。自然主义的思潮是纪实摄影走向纵深的一个陷阱。

  三、解读布勒松的两难处境。
  纪实摄影以尊重客观为宗旨,但要不要主观?
  这个问题不仅让我们困惑,也曾让摄影大师布勒松处于两难境地。
  布勒松,法国摄影家,抓拍摄影的倡导者、“决定性瞬间”理论奠基人。早年学习绘画,后因看到匈牙利摄影家芒卡西的作品“孩子们奔向大海”,深为摄影瞬间造型能力所吸引,进而成为抓拍摄影的创导者。他的理论与实践影响了全世界一代人。然而,晚年他又退出摄影界,重拿画笔。绘画成败不在瞬间,但是他说:“慢,意味着精彩。”
  这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有着矛盾的性格。
  他尊重客观,卡帕对他讲的话确定了他一生的奋斗方向:“不要用个人喜好的眼光去看世界,不要坐立不安,要去行动。”于是,他游走世界,抓住一瞬间,又去抓住那一瞬间,拍摄了许多传世之作,但他又难以放弃主观。1957年,他对一家摄影杂志感慨地说:“生活并不像切苹果那样,只是切出一堆片片。从来也没有走进故事的标准方式。我们只是唤醒一种情境,一种真实。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诗学。”
  诗学,这是多么深切的主观体验,这是多么凝炼的主观情感。
  客观神圣,主观伟大。纪实摄影皈依何处?
  其实,对纪实摄影来说,二者可以统一,而且必须融为一体。
  布勒松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正是主客观的融合,他在阐述何谓“决定性瞬间”时,提出了两个标准:“在刹那间判断出所拍摄对象的意义,并在刹那间确定最恰当的构图。”是的,纪实摄影的超群出众之处正在于:在人们习见的场景、事物、人物、生活中拍摄到极有意义的镜头,在历史不停的脚步中,在时代 身影时有时无的变迁中,在生活仿佛一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发现了亮点,并有所选择地使之成为永恒的定格。这些定格,往往就是历史的典型、时代的典型、生活的典型、人物的典型。物象是客观的,选择是主观的,优秀作品都是主客观的结合。再看另一个标准:“恰当的构图”,更要求主客观的统一。立体的无边的客观在摄影作品中呈现为有限的平面形象,一千个摄影师面对同一场景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构图,“最恰当”就是在客观的无数可能中主观选择出的构图,这正是要求摄影家有能力进行典型的最佳选择。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令希勒松困惑,令我们困惑,那是因为这个两难问题不会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主客观的融合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而不会穷尽的境界。最深邃的历史眼光、最深切的现实感受、最典型的画面选择、最精彩的瞬间把握,正是纪实摄影永无穷尽的追求。

  四、 与艺术分家,向艺术借鉴
  纪实摄影是艺术摄影吗?否!
  纪实摄影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吗?否!
  纪实摄影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被尊重正因为其真实可信。其不朽的历史价值和现实的警世力量,鼓舞力量都来源于真实的反映。直实感人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现实的真实不需要人为创造,纪实摄影正是对这些感人的真实最忠实的反映,没有客观的真实就没有纪实摄影。
  艺术也是伟大的,伟大在于创造。艺术追求真善美。但艺术的直实不等于现实的真实,而是被现实的真实感动之中,以炽热的情感、恰当的形式,创造出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艺术的真实是基于生活真实的理想化的艺术真实。
  提出与艺术分家,正在于保证纪实摄影对客观真实的充分尊重,按事实的本相源源本本地反映不增不减,不移不动,以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细节的选择、以典型瞬间去定格。使读者在观看中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见其人,在坦诚的真实再现中去体验与被感动。
  提出与艺术分家,也在于强调纪实摄影的典型只能从现实的观察中选择而不能像艺术典型那样塑造。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与阿Q,生活中是没有其人,而是作家把在生活中的观察,按照理想的典型,综合塑造而成,“身在山东,头在上海,眼在河南,手在浙江。”绘画的典型形象塑造,艺术创意的摄影,也常用此法,然而,以再现客观真实为使命的纪实摄影绝对要与艺术创作分家。
  2008年出现的“藏羚羊”,“广场鸽”事件,其悲剧根源是不诚信,也有对艺术创作手法的错误迷恋。刘为强确实在现场拍摄了青藏铁路,也拍摄了被火车惊吓乱跑的藏羚羊,但是他觉得不好看,不理想,便用数码后期对画面动了手脚,破坏了客观的真实性。现实有缺憾、不理想,但具有不可置疑的真实性力量。纪实摄影师是记者,不是作家;是在写事实报道,不是在写小说剧本。
  分家不是隔绝。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作品有两重性。就像优秀的新闻报道文字可以被当作文学作品欣赏一样,许多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会被人们当作摄影艺术作品欣赏,被审美品格吸引、被感染。特别是一些别样的场景、宏伟的建筑、生动的人物,本是严格意义上的纪实摄影,却常常被人们当作艺术作品收藏与悬挂。
  二是纪实摄影在需要时也应该向艺术借鉴。
  第一是借鉴艺术家崇高的审美理想。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正是人们追求美的结晶。我们千辛万苦地从事的纪实摄影,根本的目的不也正是为了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美好吗?对美的热切向往会增加我们奋进的力量。
  第二是借鉴平面表现形式。纪实摄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内容,也必须有吸引人有表现力的平面形象,在取景角度、构图经营、光线选取方面,绘画作品、艺术摄影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第三是借鉴艺术家永不休止的创新精神。纪实摄影面对的是常青的生活之树,但不能满足于用成功的模式去拍摄一个又一个的新事物。艺术要克服审美疲劳,纪实摄影要克服视觉疲劳。纪实摄影保持创新精神会使我们的作品不断焕发新的魅力。

  五、“一图胜千言”与“两翼齐飞”
  “一图胜千言”是对图片魅力的精确总结,是相对的真理,但这只是局部的真理。
  有的图片瞬间牵动人心,但不知发生了什么?
  有的图片人物生动,但不知是何人?
  有的图片场面热烈,但不知这是何事何时何地?
  只有图片胜千言,但是不可能代替必要的精彩的语言和文字。
  有如高清电视,有足够清晰生动的画面,但没有字幕、没有声音,这简直不可容忍!
  有如到了博物馆,有珍贵的实物、丰富的图片,但没有文字说明,你也会感到不可容忍。
  然而,我们的一些纪实摄影作品就是不重视文字,一是不会写,二是写不好。然而都有两块漂亮的遮羞布,一是“让照片说话”,二是“一图胜千言”。这两句话确实是真理,但局部真理。图像文化,特别是纪实摄影的力量不仅在于图片,而且在于语言文字,这种力量的显现,人们总结为:两翼齐飞。
  两翼齐飞,这是图片与文字的相辅相成。这是报道纪实摄影5W+H的总体体现,是完整性、连续性的表达、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全面深入。
  对于专题摄影报道、专题摄影画册,相应的恰当的精彩的文字会使图片魅力倍增、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超越时空的间隔。
  纪实摄影师应该是文武双全的,在历史的时空中可以两翼齐飞,在文化的海洋中可以双桨齐划。
  那时,纪实摄影将是一个更加动人,更加神圣的天地。



                                     (注:韩子善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著名摄影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