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怎么样好不好:民主的游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06:07

民主的游客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许知远 评论[32条]   

“你是大陆来的游客吧?” 她伸出手来。

“是啊”。我握了她的手,有些意外。

她走过时,习惯性地与每个身旁的人微笑握手。因为拥挤,我正好被推到她身边。

这是2011年12月28日午后金门的水头码头。我在码头上已经晃悠了一阵,喝了便利店的咖啡,和同来的《联合报》的朋友闲聊了一阵,阳光灿烂,有轻微的风。我们在等待蔡英文,在民进党竞选总部分发的行程表上,她13点30分在这里发表演讲。

比起台湾同行们的淡然,我显得过分激动。不过,他们也理解。很多大陆人都对这里的选举兴趣盎然。他们吃惊于一些大陆人竟然知道这么多政治名嘴的名字——这些喋喋不休、令人厌倦的面孔,却在对岸颇受欢迎。我又怎能不激动,这不仅是我第一次目击一场总统选举,甚至是第一次看到选举。

她与电视画面上的形象没什么两样,圆脸、短发,穿着朴素。她握手的力道很轻,笑容则像是个上台致辞的大学教授。这符合她一再的声称:自己曾是害羞的人,连走路都喜欢靠着墙边走。

我对蔡英文没有太多印象。我书包里还放着一本她的自传。在封面上,她正张嘴大笑,照旧是短发、白衫、黑西装,双手消瘦、骨感。我的阅读是跳跃的、随性的,始终没有找到期望的阅读感。

我被书中弥漫的一种腔调与气氛困扰。从书名《洋葱炒蛋到小英便当》到行文风格,它太试图展现蔡英文的平民与亲切,太期望读者们赞叹——呀,她就是那个邻居女孩了。在童年记忆里,爸爸的一盘洋葱炒蛋特别香,读书时,她的英文“菜鸟”变身记,在康奈尔大学与伦敦政经学院,她的文化震撼,回台后,她又如何成为了一名“非典型的政治人物”。

每个地区与时代,都会有大众钟爱的陈词滥调。在此刻的台湾,盛行的成功学把人生简化成一连串know-how,消费文化要塑造的是可爱,社会与生活的复杂性与挑战性消失了,个人与历史的关联则被切断了。

在一名可能会领导台湾的政治人物的自传里,我没看到她对于台湾现实的理解,也没看到她对于内心的探索与剖析。有的是一个小女孩成长的过程,她说要找到自己的方法,不走别人的路,她被意外的卷入了政治,内心只想做个平凡人。甚至在决定参选民进党主席前,她还不情愿地离开电视机,她想把韩剧看完。

政治人物要面对的纠缠的台湾历史不见了。只有一次,她提到了威权时代。她说在台大时读到《自由中国》,没有太深的感受。她也曾跟随一位访问教授研究地方选举,在报上读到这些党外人士的消息时,只是“心里模模糊糊,有一些热血,有一点冲动”。复杂的人际关系、党派斗争也从未提及。在谈到自己在陈水扁政府的任职经历时,她没有对这错乱的八年进行哪怕是一点反思。

她的自述给人这样突出的印象,她总是生活在蚕茧中。在人生的前半段,她被包裹在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里,成年后,她则生活在那个技术与逻辑的世界。

我怀疑自己对她太过苛责了。这本书是匆忙与即兴的产物,纯粹为竞选而出版。选举从来是大众娱乐的一部分,竞选团队把你包装成人们期待的形象,没人愿意把票投给一个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

蔡英文的到来是象征性的。金门不是她的选战重地,这里的民进党的支持者少得可怜。不过,它却是最接近大陆的地方,是昔日两岸冲突的前沿,充满政治意义。

在码头临时竖立了演讲台,对着一群记者与镜头,蔡英文说,十年前开始的“小三通”,正是当她领导陆委会时通过的;而她眼前的那座六层的港务大厦,也是在她的协调与坚持下建成的。她许诺说,倘若当选,在她任内,两岸关系将继续发展,而不会停滞与倒退。

她的话既是对台湾人说的,更是向北京传递的信号。两天前的总统候选人的政见发表会上,蔡英文再度否认了“九二共识”的存在,她要强调一种“台湾共识”。

这引发了一片哗然。在两岸间,“九二共识”是一个暧昧却有力的存在。它没有具体文件证明,也缺乏详细的条款支持,甚至也不是创造于一九九二年,直到二OO八年,海基会与海协会才在往来的公文中明确地使用了它。

它是一种奇特的默契。“一中各表”给两岸关系设定框架,又同时给它自由。北京强调的是主权统一的“一中”,台北偏重的则是对一个中国的不同表述。海峡两岸没有达成一致,却也互不否认,他们都假装没看到这种差异。

暧昧的共识也不断衍生出新的解释,每一位领导人都试图带给它新的含义。陈水扁使用了“四不一没有”,马英九提出了“三不”,它们都蕴涵着同样的逻辑。双方都有庞杂的内部问题等待处理,都需要和平,双方也都需要漫长的时间,证明自己的主张更富有说服力。或者它仅仅是官僚机构的懒惰导致,谁也不愿意、也没能有想象力,去面对难以解决的政治议题。

蔡英文的讲话柔和、镇定却强硬,这是她性格的另一部分。她似乎释放出对北京的安抚,却没有任何让步,她仍把“九二共识”抛在一边,强调她的“台湾共识”。

她想创造出一个新的叙事。台湾不仅属于两岸的框架,更属于一个更广阔的地理与历史疆域。它不是大中国的台湾,而是太平洋的台湾、世界的台湾。在她眼中,“一个中国”是国民党陈旧意识形态的遗产,它变成了一个难解的结,令双方的谈判总陷入“政治挂帅”的僵局。而她相信“两岸关系不只是统一和独立的问题,也不应胶着在政治问题上”。要处理两岸问题,“必须扩大它的纵深,要把结构拉大,把时间的轴线拉长,如此才能创造回旋的空间与弹性”。在创造出的空间与弹性中,以经贸为主轴,增加两岸间全方位的互动,这才有利于两岸的长远发展。

这个看似清晰的新叙述,却有着致命的缺陷——北京可能做出各种让步,惟独在“一个中国”问题上,不可能有丝毫妥协,哪怕它是虚幻的、自欺欺人的。一个彻底丧失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权,民族主义是最后的依赖。

如何阐明对中国大陆的态度,从来是民进党的弱点。它反抗国民党、争取权力的过程,也是建构台湾的民族主义的过程。不管对于大陆还是中国共产党,它的理解都少得可怜。北京也很难信任民进党的言辞。陈水扁的阴影仍在,他自杀式的外交努力、对统独情绪的激化,让北京陷入了无穷的烦躁与不安。

蔡英文或许也不得不承认,把时间的轴线越拉长,越可能掉入“一个中国”的概念中。

在码头演讲后,前往民进党的金门党部,那里有一群支持者等着她的签名与鼓舞。然后,她前往金门中部的琼林里的蔡氏宗祠堂祭祖。

金门蔡氏宗祠的历史足以上溯到明代。忠、孝、廉、节,这四字的祖训高悬在墙上。祠堂的牌位可以证明这个家族的辉煌历史,它产生过六位进士、六位武将、七位举人、十五位秀才,乾隆皇帝还御赐过金匾。

在红烛、香炉、林立的牌位、高悬的匾额、唱出的祖训和乐师奏出的细乐中,她不断地鞠躬,把盘中鱼、鸭、猪肉和元宝状的糕点献到台案上。她被簇拥在人群的中心,胸前斜挎的红色条幅表明她是今日祭奠的“主献官”。

祠堂内的一切陈列,每个人站的位置,仪式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传统可循。它是伦理秩序,也是政治秩序。全赖这种无处不在的秩序,中国才可能将如此辽阔的疆域、不同的人群维系到一起,绵延如此漫长的历史。而个人的权力,依赖于你在秩序中的位置。

在这个秩序内,女人是从属者。直到几年前,蔡氏宗祠仍不允许女人参与拜祭。而现在,她成为第一位“主献官”。对比她身后六位穿马褂、戴红珠顶瓜皮帽的长老,她的蓝色牛仔裤、黑色西装与她的性别一样,像是闯入者。

在仪式的最后环节,她做了简短的讲话,不是对着列祖的排位,也不仅是对着周围的族人,而是成排的摄像机镜头。在现代社会,它们才是权力的来源。它放大一个人的光辉与丑陋,把这些形象送到每个人面前,在很大程度上,人们要据此投出手中的选票。如果十八天后的投票结果如她期待的,她将是“台湾第一位女总统”。(在后来举行的台湾大选中,时任总统、国民党的候选人马英九当选连任。——编者注)

讲话是礼仪性的,闽南语与国语夹杂。她不忘回到陈词滥调,她将“光宗耀祖”,蔡家不仅有了将军与进士、二品大员,还有一位“女总统”。这引来一阵欢笑。欢笑可能化解了这一刻的意义,如果果真如此,这对她个人、她的家族、台湾社会,甚至整个华人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走出祠堂大门,一小群拥护者把她围起,高喊起“冻蒜”。我站在人群的边缘,对仪式的过程毫无头绪,我也很怀疑,作为“主献官”的她是否了解。她出生在屏东,这屏东的蔡家与金门的蔡家又有何关联?献祭仪式透露的信息也是矛盾的,台湾延续着那个无处不在的中国传统,她又试图隔离与那个中国的关系……(待续)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