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好学吗:谈草书的分类与源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4:58:31
谈草书的分类与源流 时间:2008-08-06 10:44:18 | 作者: 田冰 提到草书,人们立即会想到那线条盘来绕去、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那么,草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草书分几种?又是怎样划分的?古今有哪些草书大家?

    不言而喻,草书是对正规字进行潦草、快捷书写而成的。那么,汉字的正规字体有篆、隶、楷三种,是不是草书也有相应的三种?首先,是不是有篆字的草体字?据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藁闯桑瞎偈霞嶂!崩飞系摹稗皇椤?就是指起草过程中既潦草又有涂改的稿件。照此说,当时屈原所书,无疑便是篆字的草写。但可惜至今未见实物,于是便无可佐证。(现在不少书家以草书笔法、意趣写篆,称为“草篆”,已很有成就。)


史游《急就章》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汉兴有草书”。确实,至今发现的最早的草书遗存就属于汉代。从出土的汉宣帝神爵4年(- 58年)简,和汉武威医简上,就看到很多带有浓厚隶意却又很流畅的草字。而相传为汉元帝(- 48-- 33)时,“黄门令”史游用隶书草写而成的急用本章--《急就章》法书(翻刻如左图),则是公认的最早、最典型的纯粹隶字草书。张怀瓘说:“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横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书断》)有人说,因为用这种字体写成的是一部“本章”,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字体称为“章草”。

    与隶字相比,这种草书的特点是:点画比较简略,有隶书的磔笔(常说的“燕尾”),字形扁平,大小均等,字字独立(上下字绝不连笔),章法取直行纵势。这种草书经过200多年发展,到东汉末年,其艺术达到了成熟阶段。当时章草的代表书家有杜度、崔瑗、张芝等。此后还有三国的皇象、晋代的索靖、陆机等。

    从出土的汉简中,除发现了带有隶意(波磔)的草字外,还发现有不带隶意、而分别与今天的草字和楷体字大体相似的草字与楷字。虽然它们为数不多,其发展成熟也晚于章草,但它们确实是开创了成于晋、盛于唐、一直发展到今天的这种草书与楷书的先河。后人把其中的草书与当时的“章草”区别开来,称为“今草”。

    今草一方面源于章草;另一方面便是作为楷书的草写体,一直伴随着楷书同步发展到今天。它与章草有很多不同:在一幅字中,今草字有大有小,上下字间可用“牵丝”相连,笔画有粗细、长短、正斜等无穷变化,体势也欹正相倚,绝无定势……书法与其它艺术一样,极力追求变化。草书(尤其是今草)艺术内涵之丰富,在已有各种书体中独占鳌头,为书者任情咨性地创作,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天地,使书法这枝奇葩在艺术百花园中开放得更加璀璨辉煌。

    汉代张芝在章草向今草的艺术发展过程中有非常大的贡献,被后人尊为今草的开山祖。而今草最杰出的代表则是东晋的王羲之。嗣后,历代都不乏草书(基本上是今草)有成就者。如南朝书僧智永,唐代孙过庭、张旭、怀素,宋代黄庭坚、姚燧,元代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明代的宋克、祝允明、徐渭、傅山,清代王铎、朱耷,近代于右任、林散之、毛泽东等。


《草诀百韵歌》选

    传世的著名今草法书碑帖很多,王羲之的《十七帖》、《远宦帖》,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以及明朝韩道亨所书《草诀百韵歌》(如右图)等,为历代人们学习今草的范本。《草诀百韵歌》把通行的草字集中起来,按照结字与行笔的某些规律,巧妙地编成五言韵文,便于初学入门者记忆(但由于草字一字多写,切不可以之否定别种写法)。

    唐代的张旭与怀素把今草艺术中的各种变化和线条的钩环盘迂发展到癫狂的程度,不计一笔一字的工拙,而是极尽狂烈奔放之能事,力追通篇如霹雳闪电的艺术效果。这自然给认读文字内容带来了很大困难,但却予欣赏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后人称这种草书为“狂草”或“大草”,分别称张旭和怀素为癫张、狂素。后代不少人追习旭、素(如下图),如黄庭坚、姚燧、鲜于枢、傅山、毛泽东等都有很高成就。


怀素《自叙帖》选

    草书这种书体,古来名称繁多,如藁草、大草、小草、飞白草、游丝草、连绵草、一笔草等等,而综合起来,大体上应分为章草、今草两大类(狂草附属于今草之中);鉴于狂草更突出了“草”的性格,也有把狂草另立一类者。然而既独称一类,又不似章草与今草那样有成系统的区别。所以虽说“狂放”为一特色,但在今草中“狂”到何种程度即为“狂草”,这界限却是难以划清的。

    这里还必须提到在上世纪30年代才诞生的“标准草书”。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痛感祖国文字书写费时,识难用迟。作为书法的草书,草法混乱,创作更属不易,历来推而不行,与社会的迫切需要很不适应,便于1932年集合了有志于草书的同志于上海创立了‘标准草书学社’”(见《标准草书字汇》自序),致力于草书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他们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对历代大家草书《千字文》的每一个字都逐一进行研究,在前人积累的零散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普遍存在的共同“代表符号”在草书中的重要作用,终于在1936年编定并出版了《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此书至今已出版10次,深受广大草书爱好者的喜爱。“标准草书”虽基本属于“今草”,但“标准化、规范化”却使其独树一帜。为了延续发展这一事业,当年曾参与于先生编选工作的刘延涛、胡公石等先生,还于解放后在台湾和宁夏分别成立了“标准草书学社”。胡先生经多年研究,编创出版了《标准草书字汇》一书。使“标准草书”又向前迈出了极其可观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