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和平去向招商评论:[原创]关于历史人物的入党脱党和复党 【史海钩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4:19:29
[原创]关于历史人物的入党脱党和复党2263 次点击0 个回复0 次转到微评 朱蓬蓬 于 2012/1/7 0:24:5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史海钩沉

关于历史人物的入党脱党和复党

朱蓬蓬

近日读到《北京日报》宁树藩和《典型文案》李洁非的文章,内容涉及沈雁冰、陈望道、郭沫若的入党、脱党、复党问题。诸如此类的文章,这些年已经发表的文字颇多,其实,在党的历史上,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入、脱、复者还有很多,如宋庆龄一直要求入党,党认为她在党外好,当最后批准她的要求时,她却说:“不勉强了,我的心已经冷了。”;叶挺一直要求入党,担任新四军军长,但实际没有领导权,等到党中央同意他入党时,飞机却失事了;担任过我的领导,当年和邓小平一起勤工俭学留法的胡伦等许多人,都有各式难以尽说的 入党脱党和复党的故事。

笔者不是否定李洁非和宁树藩的叙述和介绍,作为历史的真实补充,也很有必要,只是想说一些我个人知情的内容和意见。

宁树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他1949年11月28日到复旦大学任教时第一次拜见了陈望道。后来写了文章《关于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回忆》。其中大部分文字记述都是正确的。上海共产小组时的人物,有陈独秀、邵力子、朱其华、陈望道、李汉俊、沈雁冰、李达……等人。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陈望道被确定为代表,却不去参加。一般的说法是,因为当时陈独秀到处说陈望道和李汉俊要夺他的权,争当书记,陈遂愤而拒参。但陈望道仍是共产党员,不久出任新成立的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1922年5月该委员会改选时,因他正式提出辞呈,不再当选,就此也离开了共产党。

陈望道离党的原因,他自称是“同陈独秀意见不合,做法有距离”。1923年,党组织曾派沈雁冰劝说陈望道取消退党。他称:“我既反对陈独秀的家长作风而退党,现在陈独秀的家长作风依然故我,我如何又能取消退党?”

1958年,我到上海,因为原二野西南服务团在重庆文化局工作的梦秋(赵兴才)同志和局长卢耀武有矛盾,就想离职回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复读,1949年时,他原是新闻系三年级的学生参军的。更由于我父亲朱其华曾在1920年和陈望道同在共产主义小组,更有在民国日报有过文字交往,而我母亲也是复旦最早入学的女生之一,所以我就答应梦秋交给我的任务,去找陈望道校长请示是否可以让他回复旦读毕业。因当时陈望道被媒体成为中国新闻业界的四大金刚之一,新中国也需要新闻人才。我一口答应,在到上海后,母亲写了一个条子就让我去找。当时陈望道立即答应,开学在即,让他速来报到。后来梦秋立即到上海入复旦读书,翌年毕业后分配在上海市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有缘的是,梦秋当时在上海没有落脚地,暂住在我姨妈家中几天,谁想到后来竟然和我在纺织学院读书的表姐张启人接了婚,成为了我的表姐夫,遗憾的是,上海“反右”后发配西北,未几就死在西北。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作为小辈,当年我曾斗胆直问陈望道,建党时,父亲朱其华是否是邵力子的关系,他答是,我再问是否都算是共产党参加一大,他表情显然是认可,但笑而未置可否。大概意思是不便和我小辈细说。或许是到了1958年,关于党的一大,其代表,党史已有定说,不便发表异议。至于是否和陈独秀意见不合,因当年还不知情,未问。不过,据母亲在言谈中称,一大开会,并非十分正规,有的未到会,或只到一天,或中途参加,各种情况都有。现在有材料得知,当年毛泽东只是CY,并非CP,不过李达说既然来了就参加吧。当然,最近湖南也有材料称,毛泽东等在1920年也组织了湖南的共产党;另外,共产国际也有档案说,1920年,最早申报成立的是“重庆共产党”……

对于茅盾先生,因为在童年时,母亲多次带我到上海北四川路孔另境家中去看望,孔是茅盾的舅子,和父亲关系也密切,母亲恳切地问,蓬蓬该走怎样的路?那时已经是1948年底。孔另境明确地对母亲说,走他老子朱其华的路,不去台湾。这也是我后来立即参加革命的原因之一。

这次,从茅盾之子韦韬“访谈录”看到,关于茅盾入党脱党复党还有这样多的过程。其实,据我所知。茅盾是当然的共产党员,黄埔军校时期,毛泽东参加了国民党,在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以后的一中全会上,他以中央候补委员的资格参加会议,后代国民党中宣部长,茅盾就和他在一起。按照朱介凡先生在台湾台北尔雅出版社出版的著作——《1927年狂潮:改变中国的一些人和事》,以及朱其华的《1927年底回忆》,都曾提及茅盾在广州的情况。这时候,茅盾是被信得过的党员,当时在东山毛泽东住处有四个人打麻将,这四个人是毛泽东、沈雁冰、萧楚女和朱其华。但,1927年各方面人士接到南昌起义的通知后,沈雁冰和夫人却在庐山避暑,南昌、广州起义很快失败,茅盾从此脱党,即使有几次“复党”的机会,他都有意无意地避开了。现在知道,茅盾死前留下遗书,要求追认,中央批准党龄从1921年算起,这也在理。如果要说得正确一点的话应该是1920年,和毛泽东自己填表时认定的一样。

按照韦韬的记载说:我的婶婶,就是我的叔叔的老婆,江婷秋,还有瞿秋白的夫人杨子华,58年,中央要收一批高级知识分子,那时候郭沫若(已脱党)、李四光好几个都加入了,他们两位跑来,说他们都动员父亲,他没同意,并说我再考虑考虑,后来他跟我们讲,共产党打天下的时候我没有入,现在已经共产党的天下了,我再去入,就是我来享受它的荣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文人的清高?也不全是,反正有那么个想法,就感觉打天下的时候已经跟着共产党走了,打过来就可以了,现在得了天下后何必再来占这个便宜呢,占这个荣誉呢?

这段话说得是很有分寸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说到郭沫若。这是在党内外都比较有争议的人物。郭是在南昌起义失败后转向南征的途中,和贺龙一起在会昌由周恩来介绍入党的。当时南征的人,包括李立三等十多个人,都是共产党员,只有郭沫若和贺龙不是。他两人入党,这是朱其华在场,以及朱介凡在他的书中都有记载的。

对于郭沫若这位著名人物而言,从年轻时的革命浪漫主义到以后的“极左”表现,使很多人反感,争议颇多。他紧跟毛主席,紧跟四人帮,歌颂毛主席、也歌颂江青,后期出版流传的诗词文字,如今若拿出来,可以说是不堪入目。这里就不去提他了。但当他的儿子被红卫兵揪斗致死,夫人要他打个电话给总理求救,郭却没有,由此可见其左的倾向已是侵入意识深处。那个是头儿,就听那个的,从好处说,是紧紧地靠拢组织。但由此产生的一些不负责的言论也多。

关于郭沫若的入脱复党比较权威的发言,是这样的。

1970年夏秋间,郭沫若成为酝酿中的四届人大代表时,引发了一些人的责难。正是这种不明历史真相的责难,使得周恩来以当事人的身份作了最富权威的澄清。这年8月9日,周恩来接见外交部、外贸部、外经部、新华社、人民日报、广播事业局、解放军报等单位的代表,说了这样一番话:怎么能责问郭老为什么没有跟林总上井冈山,应当先问周恩来嘛,我是前委书记嘛。把队伍带到井冈山的是朱德,而不是林彪。当时郭老并不在朱德那里,而是在贺龙、叶挺我们这支南下汕头的队伍里。汕头军事失利后,郭老辗转到上海,党批准他到日本的。他的缺点是到上海以后十年没有和党联系,所以后来他重新入党,党龄从头算起。

中国共产党是在国共两党你死我活的复杂斗争形势中成长的,在整个社会阶级斗争的大动荡中,表现得“左”是主要的,不少人的入党、脱党和复党都和执政掌权以后的利益关系相关。有的人,如茅盾不在意不计较,有的人,如陈望道有个性要说理,但更多的人是有相当的利益投机的成分……

当然,最令人痛心的是,有相当多的好同志在党内斗争中受到伤害,让亲者痛仇者快。早期的共产党人如朱其华、潘汉年……等就某种程度而言,都死在自己人的手里。

历史已经翻过去了一页,党内新时期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集体领导下,改革开放要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论在党内或党外,我们的政、经、学精英群体,应该团结起来,排除内斗内耗,把能量集中到中华复兴和崛起的目标上来。

2012年1月7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