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敏是谁的女婿:净空法师:修十信心须具十德(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27:16

六、「專求佛智慧」。佛是誰?佛是自己。《華嚴經》「出現品」中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又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佛智慧是自己本有的,本有的現在有障礙,障礙著你自性的智慧不能現前,只要把煩惱放下,智慧就現前。煩惱,自性裡頭沒有;智慧,自性裡頭有。現在煩惱代替了智慧,智慧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煩惱。煩惱有三大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就是《華嚴經》講的執著、分別、妄想;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修行沒別的,就是把這三種煩惱放下,恢復自性、回歸自性,就圓滿成佛。這是佛弟子一生所希求的,我們的目標、方向在此地。

  七、「深心平等」。深心,我們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會集本的經題來講,「清淨平等覺」就是深心,自受用。有自受用才能夠真正利益別人,自己沒有得到佛法真實受用,怎麼能教別人?所以自己求清淨平等覺。菩提心的體是直心,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是自性的本體,深心是自受用,大慈大悲是他受用。我們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就是真誠心,真誠心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對別人就是大慈大悲。菩提心圓滿現前,十信心才能圓滿,才能入住,超越十法界。住到哪裡?住到菩提心裡,這是理。事上呢?事上是在華藏世界的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念佛的人到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

  八、「親近善友」。具備前面七個條件,我們還要找增上緣,外面的力量來幫助我們,那是什麼?老師。尋師訪友,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很難遇到,遇到之後不可以離開。人生在世,兩個大恩人,第一個是父母,這個身命得自於父母,沒有父母哪有這個身?所以,人不能不孝順父母,不孝順父母是忘恩負義,果報不可思議。現在這個社會,自己發達了,享受五欲六塵,置父母不顧,不問他死活,這種人在今天社

會不少。大不孝,罪很重,果報在阿鼻地獄。第二個大恩人是老師,我們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對老師的孝順應該跟對父母是相等的。對老師大不孝的罪,跟對父母大不孝沒有兩樣。

  我這些年常常勸導大家,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能把這四種教學恢復,所有衝突都會化解,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佛弟子要帶頭,先要表現出深心平等,自己要認真學習清淨平等覺,親近善友、親近善知識,《弟子規》裡講的「親仁」,「能親仁,無限好」。親近善知識最重要的,是要遵守善知識的教誨,才會有真實智慧辨別是非善惡、利害得失。

  常隨佛學,佛在哪裡?經典就是佛,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所在之處,不離開經典,我們就不離開佛,天天讀誦,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教誨裡面有很深的意思,我們看不出來,祖師大德的註解是助教,幫助我們體會佛的意思,然後依教奉行。《華嚴經》講:一即一切,我們用一部《華嚴經》能不能行?行,就是一切法門;一部《無量壽經》也行,也是一切法門;一部《阿彌陀經》還是一切法門。死心塌地,一門深入,放下萬緣,用深心,用清淨平等覺來學習。

  九、「心常柔和」柔和的對面就是浮躁。心浮氣躁,不但佛法學不到,世間法也學不到,世法跟佛法都必須要在「心常柔和」才能夠得到,這一條很重要。學習、生活、工作不離開柔和,處事待人接物都不離開柔和,你就是佛菩薩。我們從哪裡學?從謙虛,要謙卑,尊重別人,這是世出世法學習的頭一堂功課。《禮記》開章就說:「曲禮曰,毋不敬」,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這一條很重要,一定要學柔和,柔和能養心、能養身、能養一家,自己身心健康,一家人柔和,家和萬事興。柔和能化解衝突、化解對立,讓一切眾生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就是極樂世界,這就是華藏世界。

  十、「愛樂大乘」,樂是喜歡,真正喜歡大乘佛法。英國湯恩比博士在一九七0年代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是一個世界上著名的歷史哲學家說的,真的不是假的。大乘佛法的代表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善根深厚的菩薩,長時不退,常隨佛學。親近善友就是常隨佛學,「行十信心」,十信心是所學的課程,「信三寶常住」,三寶是覺正淨。覺正淨叫自性三寶,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佛法修學總的指導原則,不論是哪個宗派、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其總綱領就是這三句話。怎麼修那是方法,方法雖然很多,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重要的是契機,要適合我的程度根性,還要適合現在生活環境,學起來不麻煩,這就很容易成就。有這麼多法門,你可以自由選擇。選出來之後就不要更改,不要這一門那一門,去做比較,他的比我高,他比我殊勝,我不如他,要這樣想你就生煩惱,不生智慧。法門這麼多,不會選怎麼辦?佛很慈悲,給我們提了一份參考資料,在《大集經》裡面講:「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什麼是正法時期?釋迦牟尼佛滅度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是第二個一千年,末法時期是第三個一千年,以後都叫末法。既然是末法,釋迦牟尼佛這樣說的,我沒有智慧選擇,就聽佛的話選擇淨土,末法時期淨土成就。再看看佛的經教,淨土宗經論最少,很適合現在人的需求,現在人怕麻煩,太多了受不了,淨土宗只有五經一論,分量都不多。這六門課程裡頭,你選一門就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行了。

 

  (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檔名:12-017-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