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散训练营 好不好:全面反驳方舟子《“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29:34

全面反驳方舟子《“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

马日拉    发表于 2012年02月01日 17:06 阅读(55371) 评论(583) 分类: 评论 举报相关搜索词: 韩寒 方舟子 郭敬明 三重门 水晶头骨 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从年前到年后,从最初认为韩寒有代笔团队到转发网友的论调质疑马日拉为枪手到中期质疑路金波为枪手,在诸多推论被反驳后,最终将矛头指向韩父韩仁均。质疑的方法从转发网友论调到抄袭天涯文章再到分析众人对十几年前记忆描述中矛盾的细节直到最终抛出“文本分析”论,剑指韩寒早期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心理”和“环境”。如此反复无常,前后说法不一,用方舟子自己话说,就是【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的说法不一,反复无常,说谎的可能性就很大。

方舟子在《“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中写道:
据《儿子韩寒》说,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97年春节过后,当时韩寒念初二第二学期,韩仁均带他去县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以后韩寒一个人自己去了几次,在那里接触到众多的少儿报刊,认为那些少儿报刊上的文章写得太滥太幼稚了,自己可以写得比他们好。
由此方舟子推论出:
他此时的兴趣还主要是少儿读物,买的可能还主要是少儿图书。之后有了借书证到图书馆去过几次,看的也是少儿报刊。所以,从韩家父子的自述看,韩寒在创作《书店》之前,并没有博览成年人书籍的阅读史,否则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不会对此一字不提,没有理由不把这归为他具有超常创作才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推论是无论如何也不成立的。韩父介绍韩寒在图书馆中接触到众多少儿报刊并认为上面的文章太烂太幼稚只是韩寒后来开始写作投稿的原因。这和韩寒是否博览群书毫不相关。方舟子写那么多字,概括出的这个推论是:因为韩寒当时接触了众多少儿报刊,所以韩寒当时的兴趣主要是少儿读物?大家觉得能说通吗?
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说,韩寒在图书馆中接触了众多少儿刊物,并且发现上面的文章太烂太幼稚了,这一过程,我想最多最多也只需要几天的时间,试想,韩寒拿着一份《小主人报》,难道需要看完整个初中才能得出“上面的文章太烂太幼稚”?韩父这一段的结论恰恰和方舟子的推论是相反了,所谓“接触众多少儿报刊”所要证明的根本不是“韩寒当年的兴趣主要是少儿读物”,而正好相反是说明韩寒不爱看少儿读物,并且这与博览群书不矛盾。方舟子在这里设下的逻辑陷阱实在让人觉得有些无语。
韩父也在《儿子韩寒》中写道:读初中以后,韩寒对课外书籍的涉猎越来越广了,“我们的这点工资收入远远满足不了他买书的要求”,这里课外书籍没有任何上下文的关联,与图书馆接触众多少儿报刊无关联性。书籍和报刊也没有任何相关性。但方舟子将上一个逻辑陷阱沿用到这句话,居然就这样证明了“韩寒没有博览群书”。再次无语。

接下来方舟子摘取了《书店(一)》中的四个句子与《围城》、《说笑》进行比对,以证明韩寒模仿的痕迹。并且提出问题:刚刚告别阅读少儿读物阶段的韩寒,对《围城》和钱钟书的其他作品就已烂熟于胸,怎么《儿子韩寒》没有对此大书一笔?
前文说过,方舟子设下了一个鱼目混珠的逻辑陷阱居然自说自话就证明了“韩寒初中时没有博览群书”,退一万步讲,就算韩寒没有博览群书,试问读完一部区区25万字的《围城》需要超过一个星期吗?韩寒在初中就看过《围城》、《说笑》难道在方舟子眼里就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韩父也说当时工资已经无法满足韩寒买书的要求。所以韩寒很可能是在图书馆中看完了这些小说。80年代生人都不会把自己每天干了什么,谈过哪几个女友,看过哪些书都报告给父母。仅仅因为韩父书中没有提到韩寒初中时具体读了哪些书,就能认定韩寒没有博览群书?仅仅因为韩寒在图书馆中发现众多少儿报刊上的文章太烂太幼稚,就能得出韩寒当时主要兴趣是少儿图书?

方舟子此文的第三个推论:
从《书店(一)》的某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中年男人。
然后方举了两例:
  “必要时可以作撤退的掩护,结合《雄辩绝技》便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化解困难,取得革命胜利。”
  “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不利形势下打得天昏地暗,然后每次奥特曼出现将敌制服。”
  这是用文革时代的语言进行讽刺。
方舟子以“必要时可以作撤退的掩护”,“取得革命胜利”,“敌强我弱,敌大我小”这些句子说明这是文革时代的语言,且不说“敌强我弱,敌大我小”语出脍炙人口的毛泽东发表于1929年的《十六字诀》(按方舟子的说法,那么《书店》应该是韩寒的爷爷写的,因为这不是文革时代的语言,这已经要追述到民国时代了)。
韩寒当然没有经历过文革,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方舟子所谓的“文革时代的语言”,但是我们这一代80年代生人从小学开始就看了无数爱国主义教育的电影,《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双枪李向阳》,每一个80后想必都看过。《闪闪的红星》更是家喻户晓,“红星照我去战斗”几乎人人会唱。而《闪闪的红星》中有一句 “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是不是也很像是“文革时代的语言”呢?方舟子先生的“文本分析”在80一代年轻人看过的红色革命电影面前怎么失灵了?

方舟子随后写道:
  从《书店(一)》的一些细节描写,可以推测此文的实际写作年代。
  “她们扭着屁股抵住书柜,细细端详琼瑶的五十部和三毛的十八集。” 琼瑶和三毛,是我在上初中时(1994-1998)女生最喜欢的两位女作家,琼瑶剧也在那个年代火起来的,《梅花三弄》之《梅花烙》《鬼丈夫》《水云间》都是1993年拍摄的。如此看来这非但不能为方舟子先生进行佐证,反而可以证明这篇作文写于九十年代中期。
方舟子还提到文中出现的《奥特曼和孙悟空在一起》这本书。本来这本书也是给方舟子自己减分的,并且方舟子自己都说云南科技出版社在1993年11月出版《奥特曼大战孙悟空》。但是方舟子居然在这句话后面加了一句毫无根据的“有可能还有比这更早的版本。”来为这个不算证据的证据提高1%的可信度。但是奥特曼系列电视最早最早的确是在1993年引进到中国的,真正红遍校园,恰巧是在1994-1996年之间。

方舟子最后说道:
  该文最后一句:“磁带和碟片的消费对象以青年居多。磁带包罗万象,声音略带呻吟,唱到‘情丝百结’时突然无声,反复调查才发现原来带子与机器‘情丝百结’了。”  磁带和碟片同时销售,以播放磁带歌曲为主,也像是90年代初之前的情况。“青丝百结”是1978年香港武侠连续剧《小李飞刀》主题曲里的歌词,是粤语歌曲。1989年,香港粤语歌手许冠杰在“十万人大合唱演唱会”翻唱了这首歌曲,这首歌又开始流行。1992年许冠杰在香港体育馆举行创纪录的42场告别演唱会,轰动一时,也许这首并非特别流行的粤语歌就在那个时候传到了上海。
方舟子这一大段话仍然是在分析所谓的时代背景,认为当时的上海书店不可能播放许冠杰翻唱的《情丝百结》。那么,这个结论有根据吗?方舟子90年代中期还在美国留学,他根本不可能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工作、生活过。方舟子对上海的印象可能仅仅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这样流于表面的印象。狭义的上海市基本上是指上海外环线内的市区范围。而韩寒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还在上海远郊农村地区的罗星中学念初中。打开谷歌地图,从上海市人民广场到罗星中学,导航距离68.9公里。而从罗星中学到浙江省平湖市市中心,只要36公里。由此可见,韩寒当年其实是在非常偏远的上海郊区农村地区生活。试问,以方舟子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大学背景,何以在缺乏调查实证的情况下做出这么有把握的“时代背景分析”呢?方舟子是不是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距离上海市中心70公里外的农村地区是不可能播放几年前流行的粤语歌曲的?
方舟子在微博中的一句反问句,透露出了他对韩寒学生时代的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乃至时代背景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韩寒不是大上海的吗,怎么也成小镇少年了?】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回答方舟子的这个问题:韩寒真不是大上海的,他就是一个小镇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