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敏简历:批评的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5:34:29

批评的艺术

内容摘要:批评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是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如

          何进行批评教育,使学生心服口服,这与教师的批评艺术是很有关

      系的,本文从掌握事实是批评的前提,平和的态度是批评的关键、以

      退为进是批评的法宝、对事不对人是批评的要义、尊重和爱护学生是

      批评的核心等五方面谈批评的艺术。

关键字:批评的艺术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家是长辈们的掌上明珠,娇纵迁就在所难免,往往养成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听不得不顺耳的话,再加上电脑游戏、电视等诱惑又多,学生往往不听教育,难以专注于学习。老师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真难教。当学生不听教导时,老师总是恨铁不成钢,忍不住高声训斥,大发雷霆。在高压下,有的学生当场就与老师顶撞起来,给老师难堪;有的学生虽然表面上接受了认了错,但实际上心里不服,甚至会心存不满。问题没解决,反而可能使矛盾激化,使师生的自尊均受到伤害,也给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批评的教育力量取决于批评的道德性质,取决于批评的分寸和威信。……如果教师不是进行细腻的、恰当的批评,而是代之以采取痛骂一顿的办法,刺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做会使学生变得冷酷、绝望、凶横和孤僻。他们会以敌意的态度对待教师,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性味的关切。”批评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是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如何进行批评教育,使学生心服口服,并能在日后的行为规范中自觉遵守纪律、不断改正自身的缺点呢?这与教师的批评艺术是很有关系的。下面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批评的艺术。

一、掌握事实是批评的前提。

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一切的批评都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有的学生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会不承认自己的错。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反而让其觉得可以瞒天过海,反复犯错,甚至是变本加厉。

有一次中段考试后,一个学生向我递来一张纸条,对我说那是A 同学与B同学考试时传纸条的证据,我翻开,见上面果然写着一堆答案。我立即找了A同学谈,他道出了真相,说是B同学递纸给他,他当时没有多想就把答案写了上去,然后把纸条扔到B的桌底下。A同学平时较乐于助人,但在这一点上我告诉他,考试不同一般,传纸条不是真的帮助同学而是害了同学。A诚恳地表示以后再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而B比较难教,是个爱耍小聪明的学生,找他来,旁敲侧击都没能让他承认,最后只好直接问他有没有,但他也毫不犹豫地说没有。他认为老师并不知情,只是随便找人来问问。如果之前我没有弄清楚事实的真相,而他又一口咬定没有,那我可就真的没办法了。但我已经理解了事实,我对他说,老师不会无缘无故找一个学生来问;如果老师毫不知情,为什么偏偏叫他来问。事实面前,他只好低头认错。很多时候,一些学生会存在侥幸的心理,如果没有事实作为理据,那么批评就缺乏了说服力,也就让学生钻空子,教育也就无法开展了。所以不管事件再迫切,在处理问题前都要先弄清事实,只有掌握了事实发展的前因后果,批评才会有针对性,其效果才会更好,学生也会心服口服。

二、平和的态度是批评的关键。

白居易曾经说过:“平易近人,人必归之”。只有用平和的态度待人,才能易于被别人接受。所以批评学生最忌态度不好,如果教师态度生硬、粗暴,学生不仅听不进去,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批评学生只能和风细雨,循循善诱。无论学生思想行为如何可怨、可怒、可恶,教师都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气定神闲地进行教育。坚决摒弃例如“你笨得象头猪”“满脑子装的是垃圾”这些挖苦讽刺语言,否则会导致教育失败。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刚开始工作时,我满以为用所谓的严厉就能制服他们,但当我的严厉多次发生时,效果就越来越不明显。比如有一次,班中一个倔强的女生不顾校规,公然佩戴耳环,我执意要她取下来,她也执意不理,场面弄得很僵,无法收场,那一刻,我想起了级长平时批评学生的语气,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声音也放低了许多,我对她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她好,如果校长、主任见到的话就不仅叫她取下来那么简单,有可能存档,记过。还跟她说她现在还是个学生,不该佩戴饰物回校,希望她能明白在学校就必须要遵守学校的纪律。经过这样一个转变,她的态度也改变了,立即取下了耳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竟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的确,学会换一种平和的语气去批评学生,会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以退为进是批评的法宝

步步逼近,有时让学生穷途末路,狗急跳墙,反而造成不良的效果。“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适当地留一些余地给学生,让他们能进行自我反省,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有一次上课时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显得很兴奋,老是找旁边的同学讲话,我暗示他几次也没多少效果。但下课后他主动找我说,老师你批评我吧。我不但没有马上批评他,而且跟他说:“你能来找老师,这很好,我想老师也有责任,如果我的课能讲得更精彩一些就会吸引你听课了,以后老师也要做得更好一些,我们一起来努力。”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听课都很认真。对于某些学生的偶尔犯错,老师退一步,给他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这对他是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老师大声训斥、严厉批评要好得多。

四、对事不对人是批评的要义。
    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一定要了解当时的实情,以事论事,公平、公正地开展批评、教育。在初中阶段,不仅后进生会经常犯错误,就连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会犯错误,而且有时是和后进生一起犯的。这时候老师因为偏见,通常没弄清事实就先将后进生批评一顿。这样的做法会令学生产生对抗的情绪。他们认为老师不公平,因而拒绝接受教育。记得有一次,我一进入教师就看见C学生侧着身与D学生讲话,C学生一贯是爱说话的调皮鬼,我立即大声喝止他,并严厉批评他。当时他欲申辩,我大声制止他。他一脸不满,午休我也没再找他,他整个下午闷闷不乐。我从同学处了解到其实午休时是D学生先问C学生的,是D先违反了纪律。放学后,我找了C学生来谈。他已经对我很抗拒。我改变态度,很平静,首先向他认错,表示我语气重了,且我了解过是D先与他讲话,他面容稍微放松了一些,但同时也晓之以理,D与他讲话是D不对,但他也不该理D,因为这样他自己也同时违反了纪律。经过一番谈话后,他终于改变了态度,承认自己午休时讲话不对。可见,处事不能武断,不能凭以往的经验去看待每一件事,在批评学生时要多留一个心眼,只对事不对人。

五、尊重和爱护学生是批评的核心。

我们班有个学生从小父母离异,由于母亲的过分管束,他很少与同龄的小朋友交往,久而久之,造成他性格孤僻,行为怪异,与别人交往经常发生摩擦、矛盾,有时候他的行为甚至令周围的人都感到讨厌、反感。开始接这个班时,连我自己也对他甚感厌恶,当他一次又一次遭到同学投诉时,我便压不住气在公开的场合上训斥他。甚至有一次,为了减少影响,把他叫出了教室。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他的行为,也没有改变他的处境。本来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他的成长。但如果批评得到反效果的话,那就要反思方式方法。于是,我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对待他,带着尊和爱护的心,当有同学反映他违纪或搞破坏影响别人时,我总是当他不懂规矩,教导他该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别的同学交往,对他给予了更多的宽容。慢慢地,他的性格变得开朗了,也逐渐有了朋友,对我也亲近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正处在逐步成熟的阶段,有待不断完善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希望得到同伴和成年人的理解和尊重,而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甚至部分是在单亲家庭里成长,因此,对自尊心方面的问题特别敏感,而且自尊心非常脆弱,所以,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这是让学生接受批评、理解老师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老师动辄公开批评或训斥学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但不理解,不接受批评,反而会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当学生有缺点或犯了错误时,教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出发点必须是为了学生,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学生感受到这点,即使教师的批评严厉一些,他也能接受。反之,如果教师批评的目的只是为了警告他们、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以后不敢再犯错误,采取的批评方式是对他们的缺点、错误挖苦、讽刺,冷落他们、歧视他们,这样的批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很可能导致学生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所以,一切应从关心和爱护他们出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关怀和尊重正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教育学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