晖字广州音:狐惑病诊治探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57:45
狐惑病诊治探赜 发表者:韩世荣 (访问人次:1737)

陕西省中医医院皮肤科(710003)韩世荣 

摘要:本文对《金匮要略》有关狐惑一病进行了文献复习,对其症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发病的原因、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因其症状复杂多变,病情缠绵难愈,临床极为少见。常容易造成误诊。在治疗方面认为此病不难在缓解症状,而难在于根治。在治法上要灵活多变要分清虚实、寒热、缓急、病位等,临床用药宜辨证施治,宗其法而不泥其方。狐惑病病程长,病症顽固,宜早诊断,早治疗。治疗本病不但要选有效方,且贵在守方。临床常见病人用药多时而见效较微,坚持用药则病有转机,而终于全愈者,故守方是治愈本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医者必须向病人讲明病情,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坚持治疗,不要轻试则止,反复更医,与医者密切配合才能提高疗效。治疗后期注意勿过用苦寒,损胃伤阳。病人全部症状消失后不宜立即停药,仍应嘱其服药一个阶段,以资巩固。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狐惑一病,近代医家注解《金匮》,有谓疳疮,尚属近似;有谓梅毒,则属臆测。本病实为一反复发作的综合征。症状复杂多变,病情缠绵难愈,临床极为少见。因此,常容易被口腔、皮肤、眼等各科视作单独孤立的局部疾患而误诊,以致不识此病。因其病程迁延,治疗常有反复,至今仍属疑难难顽症之一。 一、张仲景对狐惑病的认识和贡献狐惑病始见于《金匮要略》。仲景认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三个方面,即咽喉、阴部、眼部的损害,并首次指出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是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疾病,命名为狐惑病。仲景把狐惑与百合病分在一篇中进行讨论是有一定寓意的。两病在精神情志和饮食两个方面的临床见症相近似,在病机上多属热病后期余毒未尽,也有共同之处。狐惑病为上蚀口咽及眼,下蚀二阴及其他症状,如《金匮》所说:“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等。狐惑,又作 (狐蜮)。蜮通惑,《公羊传》说:“蜮之犹言惑也”,是古代相传能含沙射人致病的动物。名本病为狐惑者,形容其症状变幻多端,象狐一样或惑一样的害人。症状尽管变幻,但是上面口腔下面二阴遭到腐蚀则是必备的,所以《金匮》又说:“蚀于喉之惑,蚀于阴为狐”。狐惑病的治疗有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以甘草泻心汤为主方,外治法有熏、洗两种。后世虽有所发展,然治疗仍未能超出仲景制定的治则、方法范围。狐惑病与西医的白塞氏病相似。仲景远在公元210年前后对本病已有较详的论述,认识到尽管咽喉、眼、二阴的部位不同,却是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疾病,既有治则与方药,又主张内外合治,至今仍有很高的疗效。较之西医对本病的认识要早1700余年。仲景对狐惑病的认识在世界医学史上是首屈一指的,他对狐惑病的治疗同样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有人称狐惑病是张仲景氏综合征。 二、有关狐惑病机理的探讨狐惑病是涉及人体几个脏腑的综合性疾病,临床表现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组症状,局部症状是确定诊断的基本依据,全身表现在反映其病机上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凡见一处局部症状兼有全身表现者即应考虑本病,凡见两处以上局部症状兼有全身表现者可确诊为本病。狐惑病是由湿热邪毒所致,多侵犯肝、脾、肾、胃等脏腑。肝经起于大趾丛毛之际,入毛中,过阴器,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环唇内;脾经起于大趾之端,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胃经起于鼻之交鞍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循喉咙。肛为肠之下口,肝开窍于目,眼胞属脾,面部归属阳明。肾主二阴并开窍于二阴,故湿热邪毒蕴积日久,则蒸腐气血,化为瘀浊,循肝、脾、肾、胃、经,上则蚀于咽喉、口、唇、舌、目、下则蚀于前后二阴,并见目赤如鸠眼,其面目乍黑乍白,若病久不愈,湿热化燥,多损伤肝肾之阴,若病变后期阴损及阳,或湿热伤阳,病从寒化。则见脾肾阳虚之证。 三、狐惑病的辨证施治体会1964年有人在《中医杂志》上发表《狐惑病的治疗经验介绍》,认为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之白塞氏综合症,内服方药仍用《金匮》之甘草泻心汤为主,但甘草用量极大,用至18克至36克,自此之后,报道本病者渐多。据报道资料,目前中医治疗本病方法多种多样,有辨证论治的,也有专方专治的,但从湿热论治者较多,如用龙胆泻肝汤等方,能取效于一时。笔者认为。此病不难在缓解症状,而难在根治。欲求根治,以用甘草泻心汤为佳。因其本病湿毒上冲而复下注,上下交病须治其中,故用甘草泻心,且甘草用量宜大,使中气得运而湿毒自化。临床治疗狐惑病宜根据病机区分为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以湿热为主,化燥伤阴不明显者,溃烂部位渗出物多。甚则有膜状物复于溃疡之上,兼口苦而粘,不欲饮水,便溏溺赤,苔腻、脉濡数。治宜清热解毒燥湿为主,内外治法兼施。内服药以调整脏腑功能,去除病邪为主,用甘草泻心汤化裁,常酌加用苦参、黄柏、败酱草、土茯苓、地肤子,炒槐角,密蒙花,草决明等药。外用药直接作用于局部,功力专一而直达病所,先以苦参汤加黄连,白矾、甘草之属水煎熏洗阴部,再用冰蛤散撒于患处,以达清热燥湿,止痛之功,口腔溃疡可外用冰硼散、锡类散。或用硼砂少许化水漱口。若病变经久不愈且见咽干口燥,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腰疼腿软,舌红而干。脉弦细数者,此乃湿热蕴久化燥。损伤肝肾之阴所致,治宜有所变化,应以养肝血,益肾阴为主,稍佐清热利湿之品,可酌情选用一贯煎、杞菊地黄汤等方加味。若病变后期阴损及阳,脾肾阳衰而见形寒肢冷,脘腹冷痛胀满,神疲食少,小便清长频数等证者,应首先顾其阳气,法随机转,可选用理中汤、肾气丸等方加减变化,切勿专事清利一法,而贻害于人。狐惑病病程长,病症顽固,宜早诊断,早治疗。治疗本病不但要选有效方,且贵在守方。临床常见病人用药多而见效较微,坚持用药则病有转机,且能治愈,故守方是治愈本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医者必须向病人讲明病情,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坚持治疗,不要轻试辄止,反复更医,与医者密切配合才能提高疗效。病情后期注意勿过用苦寒,损胃伤阳。病人全部症状消失后不宜立即停药,仍应嘱其服药一个阶段,以资巩固。 病案举例刘某,女,42岁,干部。1990年1月12日就诊。口腔溃烂反复发作已7年,1986年曾发生过外阴瘙痒、溃疡,自行外治旬月而愈。现以外阴瘙痒,继则皮肤破损而溃烂,伴有低热,经治疗无效后转我科。诊:左小阴唇中央有一黄豆大溃疡,下方也有一麦粒大溃疡点已三个多月,口腔多次溃烂,面色潮红,寐少梦多,口干喜饮,胃纳尚可,二便通利,月经正常,白带量多,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而数。此乃“狐惑”。以清热解毒,滋阴养血,佐以健脾祛湿。处方:青黛5克,黄连4克,蒲公英、茯苓各12克,生地、黄芪各15克,元参10克,当归、白术各6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10剂。外用冰硼散敷外阴溃疡处,每日更换一次。用药后口腔及外阴溃疡略减,余症亦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数,因久病必虚,且与虫毒、湿热之邪蕴结,故宜缓治之。步前法,并加强健脾清热祛湿。上方去生地、元参,加党参12克,黄芪、泽泻各10克,外用药同上。共进20多剂,口腔及外阴溃疡初告愈合,嘱续服是方,内外法并进,月余后诸症悉除。按:狐惑一证《金匮要略》内服用甘草泻心汤和赤小豆当归散,外用则以苦参汤熏洗,然病情往往错综复杂,故临床用药宜辨证施治,宗其法而不泥其方。本例口腔、外阴溃疡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盖久病必虚,气血不足而致溃疡难以收口;湿热内蕴,缠绵日久,必致伤阴,故症见面色潮红,寐少梦多,口干喜饮,舌尖红,脉沉细而数等。药以苦寒之青黛、川连、公英清热解毒;生地,元参滋阴凉血;归、芪、草补益气血,连进十剂,果奏初效。因阴液已复,故上方去生地、元参,以免滋腻助湿恋邪;加党参以助归、芪补气养血;苓、术健脾祛湿,黄芩助青黛、公英、川连清热解毒,俾全方成其清热利湿,安中解毒之功。冰硼散外敷,具有祛腐生肌,解毒收口之效。内外兼治两月余而获痊愈,于1992年4月20日随访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