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康章皇后(清穿):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1月13日在宿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49:31
发布时间:2006-10-17 作者: 来源:
【字体:大中小】
(市长 张新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面对宏观环境趋紧和区域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市人民一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高举加快发展的旗帜,不断开拓进取,奋力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建市以来最好水平。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5亿元,增长1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亿元,增长12.8%,同口径增长23.9%;财政总收入19.7亿元,增长17.1%,同口径增长23.6%;通过省财政转移支付和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全市财政总支出达到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2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4亿元,增长1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2.6亿元,比年初增加3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1.8亿元,比年初增加2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7元,分别增长14%和15%。
(一)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突破快速推进。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突破的主抓手,连续不断地开展“招商引资百日会战”、“项目开工半年竞赛”及“项目投产达效全年竞赛”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共引进并开工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86个,合同投资99亿元,其中进园区项目570个。全市竣工投产项目457个,固定资产投资29.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进园区竣工项目55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增加值43.1亿元,增长20.1%,创建市以来最快速度;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一产,达到29.5%。工业用电量达到12.5亿千瓦时,增长33.2%,增速居全省第2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7个百分点。工业品牌战略深入实施,全市申报省名牌产品29个、市名牌产品60个,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3个。全市完成注册商标申请524件,申报省著名商标18件、市知名商标33件。
(二)狠抓农业政策落实,农村富民步伐加快。我们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富民优先的基础工程来抓,认真落实农村“一免三补”政策,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全市进入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历史最好时期。全年免征农业税2.5亿元,农民负担仅保留“一事一议”事项;发放水稻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助8147万元。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投资1.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7.6万亩;水利建设投资3.7亿元,八大水务工程均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49.8万亩,增长8.9%;粮食总产达305.6万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夏粮单产达337公斤,秋粮单产达458公斤,均创历史新高。农业结构调整呈现区域特色,花木面积达37万亩,增长35.1%;食用菌面积达2.2亿平方尺,增长29.4%。“杨树产业年”活动成效显著,新栽杨树3366万株。新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面积20万亩,累计达50万亩;新增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75万亩,累计达461万亩;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总数达240个,位居全省先进行列。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家,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38家,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1211个,农民经纪人达17.3万人。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当作富民产业来抓,全年新增劳务输出17.3万人,总数达到88万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中来自劳务输出8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达1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是建市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面貌明显变化。去年3月份,经国务院批准,我市实施了部分区划调整,中心城市范围扩大到2108平方公里,并从规划、建设、城管、国土、交通、水务等方面进一步理顺了管理职能,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3万人,城市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通湖大道、开发区大道、宿沭一级公路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市府新区、市经济开发区、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宿城新区和宿豫新区路网快速延伸,中心城市新建成通车道路达196.9公里,拉开了大城区的框架。运河“五桥”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建设大厦、地税大厦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建成使用,楚街、凤凰城等老城改造工程成为新的城市亮点。供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力建设完成投资7.4亿元,国电宿迁热电公司1号机组已经建成,110KV市区城南、泗阳城北、宿豫来龙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通信建设完成投入3亿元,通信交换设备扩容、宽带扩容等工程建成运营。中心城市“五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示范工程建成运行,组织了全市建市以来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违法建设查处活动,共拆除违章建筑19.8万平方米。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相继完成“植柳增绿工程”、“乡土树种栽植工程”等700余个绿化项目,市区新增绿化面积7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8.5%,人均公共绿地8.6平方米,已超过省级园林城市新标准。
(四)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改制,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和事业单位改革,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成果,苏玻集团成功被联想收购。全市工商企业99%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为全省最高。全年新增私营企业3220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8万户,分别增长47.8%和28.2%。到去年底,全市私营企业达到1.1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7.8万户,从业人员达到27.2万人。全市私营经济全年实现入库税收6.1亿元,增长20.5%,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的43.6%。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市直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有序实施。教育、卫生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增教育民间投入2.3亿元,累计投入12亿元;新增卫生民间投入1.9亿元,累计投入9.7亿元。开放型经济连续实现增幅超30%,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2家,协议注册外资9439万美元;实际到账外资2500万美元,自营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新派境外劳务输出2050人,分别增长35%、38.4%和36%。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市完成市级信息化示范工程企业5家,完成科技成果鉴定84项,列入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87项。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力推进教育“一化两率先”、“三新一亮”和“六有”工程,新建校舍开工32.3万平方米,竣工20.9万平方米,顺利通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省级验收;幼儿入园率、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及巩固率均超过省规定指标;高中入学率达80.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被普通高校录取1.68万人,成为历史上录取人数最多的一年;宿迁学院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全面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市疾控中心、血液采供中心业务楼投入使用,市华东医疗康复中心、救护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封顶。各县“五大中心”配套工程基本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全市316万人参加农村大病统筹保险,筹集基金9468万元,参保率达78.7%。农村改水新增受益人口61.3万人。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深入推进,人民群众食品药品消费安全感明显增强。计划生育率达92.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8.62‰,比上年下降0.38个千分点。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投入1328万元资金,全面启动极乐律院、项王故里、真如禅寺等11处文物修复工作,乾隆行宫二期工程通过专家验收。我市残疾运动员胡道亮勇夺雅典残奥会一金一铜奖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共培训“两后”生、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13.8万人,实现了内转外输就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参保失业人员保险金,4.6万名城市低保对象全部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开始启动。全市新办“春蕾班”50个,总数达到197个,资助特困女童总数达到12030名。“光明工程”继续实施,1119名白内障患者获得康复救助。全市建成农村道路1641公里,完成草危房改造1万户,落实移民迁建6007户。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新增手机用户近10万户,新增宽带用户超万户,新增私家车5108辆,其中轿车1036辆。
(六)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发展环境日趋优化。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政府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着力打造服务型、务实型、清廉型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减少审批、核准事项103项,减幅达83.7%,收费行为更加规范。“法治宿迁”建设全面推进,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市场经济秩序不断规范。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完善,勤廉公示制度取得良好效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94件议案和建议、161件提案全部办理完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于往年。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无理上访终结机制和信访听证制度等改革经验在全省和全国推广。人事、广电、环保、统计、审计、药监、仲裁、无线电、人防、气象、地震、外事、侨务、旅游、台湾事务、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过去的一年,市政府在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实行市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跟踪督查制,克服重重困难,狠抓66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实工作。其中55件顺利完成,7件需跨年度完成,4件因计划调整暂缓实施。这些实事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改善了中心城市的面貌和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宿迁的整体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同志们,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进、务实苦干的结果,社会各界、各方面都作出了积极努力。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积极参与宿迁建设和发展的市内外投资创业者和建设者,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驻宿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宿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一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是在全省全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我市一些主要指标增速虽创历史新高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我们深感形势逼人、压力加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仍然较重。农业在特色、规模和产业化发展上任重道远,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农民增收渠道还比较少。二是工业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工业化的推进仍处于起步阶段,工业经济规模仍然较小,尽管新项目开工不断,但投资大、关联度高的项目偏少,土地和资金利用偏紧。三是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受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老税源减少,新税源尤其是优质税源培植还需要一个过程,新增财源还不能形成可用财力,财政硬性支出不断增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四是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脆弱。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弱势群体帮扶任务较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缺口增大等。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5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一年。从总体上看,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难题同在。新一年的政府工作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顽强拼搏,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重点将致力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全力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重点,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进服务方式和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的指导思想,认真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不断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改革开放和财政积累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根据市委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富民优先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实施工业突破,加快扩张经济总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全面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上述要求,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全社会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自营进出口总额、境外劳务输出均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上述预期目标,是在综合分析宏观形势、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按照既积极可行又留有余地原则确立的。通过实现这些目标,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一是基本进入工业化快速扩张期。工业经济规模开始迅速扩张,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2%,进入工业化初期快速推进阶段。二是基本进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期。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发展经济、扩大就业为农民增收主途径,以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城市化拉动农村经济,加快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基本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期。加快形成“市区一体两翼、县城三城崛起、域内众星拱月、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城市化水平达35%以上,中心城市人口达35万人以上。四是基本进入市场化迅速提升期。以权力支配的资源最小化、竞争支配的资源最大化为方向,不断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各项改革,全面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具有竞争活力和市场优势的中心城市。五是基本进入和谐社会全面构建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政府工作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奋力实现全市工业化快速推进
今年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实的措施,把工业突破的主旋律唱得更响,全力夺取工业突破的新成果。
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快速扩张工业经济总量。以招商引资为主渠道,按照“全员招商、专业跟进、主攻规模、落实投产”的思路,掀起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的新高潮。确保今年全市招商引资额达到120亿元,竣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40亿元,重点主攻5000万元以上特别是超亿元的大项目和超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年内引进固定资产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进园区工业项目350个,其中开工在建项目200个,竣工投产项目150个。积极组织赴港、台地区或日、韩等东南亚国家的招商活动,主攻外商投资项目。以“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群”为方向,以现有的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玻璃建材、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为基础,包装上下游项目进行招商,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创新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加大工业经济指标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中的比重,重点突出投资总额、规模较大的开工在建项目、竣工投产项目和新增列统工业企业四项指标。凡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项目按投资额的1.2倍纳入考核,境外投资项目按到帐资金的1.5倍纳入考核。
加快建设开发区,大力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极。力争通过两三年时间,把市县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苏北地区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年内各县区工业园尽快做强做大,切实按省定八条标准全部合格进入省级经济开发区行列。加快实施开发区财政收入“倍增计划”,确保今年市经济开发区和各县区工业园财政收入均比上年翻一番,其中市经济开发区财政收入突破1.5亿元。根据进区项目开发建设进度,及时建设道路、供水、供电、供热、通信和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确保开发建设到哪里,配套设施就延伸到哪里。加快海关、商检、学校、医院、自来水厂、天然气电厂以及管委会行政服务中心等重点功能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功能和项目承载力。用好省政府专项资金,建设标准厂房,鼓励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下中小项目进入标准厂房生产。确保今年市经济开发区新建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以上,各县区工业园均新建5万平方米以上。实施运河老工业区搬迁,引导两岸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强化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进区项目管理,促其尽快竣工投产达效。年内全市列统工业企业新增162户,总数达到750户。
加速壮大现有企业,有效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积极扶持引导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向规模化、科技化、外向化方向发展,把市场做大、品牌做响、实力做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完善产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重点推进15户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试点企业的20个信息化项目建设。大力实施40项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尤其是苏玻集团600t/d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等15项省重点项目,确保当年投产达效。木材加工业积极引进高档贴面板、中高密度板、高档家具等项目;纺织服装业全力填补印染、高级服装等产业空白,壮大纺纱、织布等前道产业;玻璃建材业不断提高新型玻璃加工深度和研发水平;绿色食品加工业推进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花色品种,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把我市工业特色做优、产业做强、规模做大,为工业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帮助企业加快形成自己的主导产品、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今年全市新增注册商标580件,各县区确保培育1—2件省著名商标,全市工业企业商标拥有率达到50%。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开拓出口渠道,扩大出口创汇。扶持宏达制衣、华兴建材、芬那丝袜业、盈天纺织、杉鑫服饰、凯富灯饰、泗绢集团等出口创汇大户做强做大。
(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把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与完善基础设施、调整结构与提高产业化水平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创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长效机制。
加快发展农村特色规模经济。“特色+规模+档次”是农业进入市场化的立足之本。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优质粮油、蔬菜、花卉、畜禽、水产等区域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优质稻、专用小麦和“双低”油菜,扩大粮食、适时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全年实现蔬菜种植180万亩,食用菌3亿平方尺,花卉40万亩。突出扶持规模养殖,鼓励利用林地资源发展生态养殖,积极推广三元猪、地方草鸡、优质水禽和波尔山羊养殖,逐步提高畜禽产品档次。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运用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手段,扩大农产品销售。
认真落实粮食扶持政策。今年粮食生产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但再夺粮食生产大丰收的目标不能变。已经实施的政策不仅不变而且将继续加强,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仅不减而且将继续增加。大张旗鼓地进行深入发动、广泛宣传,让农民家喻户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全市680万亩基本农田不被侵占。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完成1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充分利用实施良种补贴的机遇,大力加强良种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粮食品质,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
继续加强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大力鼓励和扶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围绕林业、花卉苗木、蔬菜、畜牧、水产、蚕桑、优质粮等七大主导产业,精选、包装一批带动力强、吸引力大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对外招商。对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5倍计入招商引资实绩,每个农口部门年内确保引进1个固定资产投资8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今年,全市新引进并开工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5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达到3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5家。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地认证,实施农产品质量工程,扩大农产品品牌经营。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4个。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市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增加到15个。积极开展春季禽流感防疫和秋冬百日会战等行动,做到常规防疫、突击防疫一起抓。
切实完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加快农村五件实事进度,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向上争取扶持,多渠道筹集资金,新修农村公路1500公里,建成沼气生态村100个。年内投入4.5亿元,重点实施防洪保安、南水北调、地方基建、城市水务、防汛岁修和农村水利等6项水务工程。健全农业保护体系,加强圩区治理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三期项目。进一步加快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继续大力度地推进中心城市和城镇建设
近几年的集中投入全面拉开了中心城市框架。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依托重点项目拓展城市规模体量,做好框架内的填平补齐和功能配套,增强城市能量带动,实现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确保全市城市化率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坚持举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年底2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各类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七通一平”。交通方面,积极争取省里支持我市新一轮交通规划的实施,开工建设宿邳一级公路,着手沭阳——泗阳——泗洪一级公路和淮(安)宿(迁)宿(州)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做好“两湖两河”快速通道的立项工作,建设皂河等3个三线船闸,确保宿淮高速公路年底前建成通车。城建方面,继续抓好运河“五桥”和黄河“四桥”建设,确保上半年运河“五桥”竣工,年底前完成新建南海路黄河桥、洋郑公路黄河桥和黄河1号桥、2号桥改造任务。加快中心城市“两翼”建设步伐,宿豫区重点抓好中运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客运站一期工程、职教园区北区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宿城区重点抓好行政中心、住宅小区、市民公园、城区道路等重点项目。加快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进度,年底前完成宿迁段工程量的80%。开工建设市经济开发区、北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市区城南污水处理厂,完成古黄河污水管截污工程。宿豫新区、洋河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力争年内竣工。水务方面,搞好灌区改造和流域防洪、骆马湖一线大堤加固及防汛撤退道路等建设工程。通信方面,重点完善CDMA网、无线市话网、宽带网和无线上网建设,完成固定电话扩容10万门,新建移动联通基站80个,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城市。电力方面,国电宿迁热电公司二台机组上半年全面达产达效,建设市经济开发区北区、沭阳、泗阳、泗洪等四座热电厂,中心城市220平方公里和北区33平方公里全部实现供电城网化改造。
努力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力。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搞好小城镇建设。将中心城市和县城附近乡镇统一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体系,重点建设规模较大、功能健全、辐射带动力较强的中心镇,促进市域城镇发展格局科学化、特色化。加快实施小城镇“四个一”工程,每个小城镇都要按照“强化一张图纸、配套一条商业街、建设一个专业市场、开发一个住宅小区”的要求进行综合开发,年内全市10个省重点镇、22个市重点镇镇区平均常住人口新增3000人以上。充分利用闲置的粮库、供销社、农机站、倒闭的乡镇企业,引进外地客商或返乡能人创办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集中区。
切实加大城市规划和管理力度。牢固树立“抓规划和管理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切实搞好各项专业规划,年底前完成50平方公里环骆马湖滨水地区景观总体规划、80平方公里宿迁经济开发区概念规划以及宿豫六塘河景观规划。加强规划审批和管理,认真执行审批一支笔及绿线、红线、蓝线、紫线制度,对中心城市2108平方公里规划区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功能布局,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继续完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棋盘式管理方法,健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规划集中,管理下移,执法统一”的体制机制。以开展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城市“五大创建”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投入,不断提高城市美化、净化、绿化、亮化水平。
(四)加快发展服务产业,不断促进市场繁荣和城市人气提升
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把推进城市化与发展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多年来我市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今年我们将不断创优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坚持工业品与农产品、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相结合,重点发展区域性大市场、大物流,尽快把我市建成淮海经济区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和物流基地。积极实施“55210”工程,尽快构建五大物流中心、打造五条特色商业街、形成两大商业购物中心、建设十大龙头交易市场,年内启动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粮食市场等重点市场建设。加快22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马路市场”改造步伐,年内新建、改扩建市场30个。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重点抓好食用菌、花卉、木材、水产、禽蛋、蔬菜等各种特色化专业市场建设。
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力、人才、信息、资金等各类市场,加快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尽快形成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市场服务体系。年内建成市级“四星级”职业介绍机构,各县区全面建成公共职业介绍和社会保障服务大厅,按新三化要求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市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县劳动力市场均与市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进一步繁荣技术市场、人才市场,重点筹建“江苏苏北实用技能人才市场”,完善各县区人才交流市场,实现与省内外的人才网站对接。切实规范房地产及土地市场,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完善建设用地科学管理体系,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引进民资银行和民资担保机构在宿迁设立分支机构。
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以“对外衔接、对内联动”为导向,突出楚汉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两大重点,加快全市旅游规划编制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着力建设项王故里、乾隆行宫,启动古运河风光带、古黄河风光带、成子湖、骆马湖、嶂山森林公园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工作,不断增强我市旅游业的吸引力。大力发展宾馆服务业,市区建设希尔顿五星级宾馆和江山大酒店四星级宾馆,各县年内新建1座四星级宾馆。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
不断创优服务业发展环境。凡允许外资进入的三产领域,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在税收、投融资、用地、用电等政策方面一视同仁。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完善企业、个人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建立信用不良行为惩戒机制,坚决查处扰乱市场、欺行霸市、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格控制价格,坚决杜绝坑农、害农现象发生。规范各类社会中介组织行为,严厉打击非法中介,促进中介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建设“生态宿迁”、“诚信宿迁”、“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面发展、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
持续开展“生态宿迁”建设。以绿化春栽、秋栽两个突击月为抓手,扎实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进一步凸显宿迁生态优势。全年新植树木3000万株,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坚持公共绿化与庭院绿化并举、全面绿化与重点绿化并举、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并举,突出抓好以沿路绿化通道、生态林网、城市公园为重点的农村和城市绿化工程建设。下决心把中心城市220平方公里范围建设成为绿化精品工程,530平方公里范围建设成为绿化景观工程,2108平方公里范围建设成为绿化生态工程。重视环境综合整治,防治生产生活垃圾污染,大力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工厂、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着力抓好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沭阳县、泗阳县和宿豫区年内通过全国生态示范区验收,全市达到国家验收标准。积极关心群众就业和人民生活。继续实施大培训、大转移工程,实行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并举、外出务工与回乡创业并举。大力实施城乡劳动力“四全”工程,开展全面普查、全员分类、全员培训和全员转化工作。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广开就业门路,全面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确保全社会净增就业人数8万人,其中工业企业就业人数新增6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000人,其中通过政府帮扶、购买就业岗位等措施,帮助1500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双下岗、双失业、单亲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再就业。深入实施“两后双百”、“三就三百”工程,对城市低保对象、城郊失地失居农民、农村特困家庭的就医、子女就学、适龄劳动力就业提供100%帮助,保障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活干、有房住。积极开展劳务输出,确保今年全市在外务工人数稳定在90万人以上,输出境外劳务3000人以上。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和参保失业人员失业金。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照顾好困难劳模生活,确保他们生活不低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办成200个春蕾班并巩固成果,新增40个职业春蕾班。对上不起大学的困难学生给予帮扶。加大危房改造力度,确保完成9000户以上的建设任务。深入开展孤弃儿童和残疾人帮扶工作,资助完成1000例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加强红十字会工作和慈善募捐活动,建成市社会福利中心,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按照不低于当年财政增长幅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社会事业领域。积极支持宿迁学院建设,在校大学生达到1.3万人,申办成为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本科院校。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成果,确保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超过省规定指标。高中阶段入学率提高到85%以上,职业中学在校生达6万人。全面启动农村教育“六有工程”,继续实施“一化两率先”工程,新建多媒体教室100个、网络教室150个、教师办公网点50个,保证40%农村中小学实现视频化教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在确保发放国标工资的基础上,结合省里转移支付的新政策,解决省标工资发放问题。继续推进“521”工程,华东医疗康复中心、市妇幼保健中心、市公共医疗卫生救护中心年内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营。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9600万元,参保率达到80%以上,新增改水受益人口35万人,彻底消灭改水空白村。县区体育设施达到国家体育总局“四个一”要求,承办省级以上体育竞赛4项。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完成城区10处文物景点的修缮工作。进一步繁荣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大楼,办好第二届社区文化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大型文艺活动,年内全面开通市、县城区数字电视信号。继续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力度,全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3%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5‰以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认真做好国防教育、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等各项工作。
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公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美德教育、诚信教育推向新的阶段。健全社会利益“大调解”机制,形成化解矛盾的“大信访”格局。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联防联保办法加强农村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平安乡镇、村居和社区的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年内三县两区全部进入省治安合格县区行列。进一步加大基层派出所和法庭危房改造和无房建设的力度,确保今年全市131个派出所和17个法庭基本达到省里规定的建设标准。加强民族宗教事务工作,依法防范和取缔邪教组织,坚决扫除黄、赌、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管理和整治力度,切实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全面增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今年,我们将紧紧把握“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有利条件,加快经济社会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开创全面推进、相互配套、规范管理、增添活力的改革新局面。
深入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继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推进企业产权转让、股权流转,逐步完善和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引导改制后企业靠大靠外靠强,融入市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产业链。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企业经营者,打破家族式管理制度,推动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千方百计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合作伙伴,年内确保实现洋河、双沟、箭鹿集团国有股权退出。坚决清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一切歧视性观念做法,确保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技改贴息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依法调整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
继续深化社会事业改革。严格区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产业性质和事业性质、竞争领域和非竞争领域,实行分类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改革,完善民办社会事业单位人员身份、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等管理办法,加快社会事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推行人事代理制和全员聘用制,认真做好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资产处置、人员安置和社会保障关系衔接工作,年内完成全市事业单位改革任务。
积极探索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推行“阳光财务”,积极探索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过渡办法。坚持财权、事权相统一原则,合理划分县乡财政收支范围,保证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逐步用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催生乡镇财政自生能力,通过3年努力,使全市各乡镇财政能够实现除省财政转移支付和县区现有补助基数外的收支自我平衡。积极探索政府投资退出机制,依法转让政府投资建成项目的产权和经营权,实现滚动式发展。放开竞争性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
不断完善农村各项改革。继续落实农村“一免三补”政策,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完善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度,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进一步化解乡村债务,优先化解涉农债务,有效遏止新债务发生。切实做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完善征地拆迁办法,加快建立失地失居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土地换保障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小额贷款规模,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积极打造一个行政能力较强、服务本领较高、工作作风过硬,让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政府。
着力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着重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抓工作落实能力上下功夫、办实事。紧紧围绕今年的重点工作,将全年目标任务全面分解到位,使政府所有组成部门各展其能,尽职尽责。认真做好《宿迁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编制工作,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和工作举措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计划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用国际眼光考量宿迁的发展,用现代理念指导宿迁的全面小康建设,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来解决宿迁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抓落实机制,切实加大工作交办、催办、督办、查办的力度,以沉下心来长期奋斗的准备,以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以不改变面貌决不罢休的志气,狠抓工作落实。
不断创新政府运行体制。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运行体制。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畅通政府与民众联系沟通的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的透明度。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继续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巧办。加快“网上宿迁”建设,凡是不涉及到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机密、不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政府行为全部予以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健全述职述廉制度、勤政廉政公示制度,强化各级党风廉政责任制,用制度落实政府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
全面加强政府作风建设。坚持改进工作作风,精简会议,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之风,坚持重实干,求实效,只要是群众急需、得益受惠的事,只要是打基础、长久起作用的实事好事,我们都要认真办、努力办、千方百计办好,用真诚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实际行动激发民力。今年,我们承诺为人民群众办好交通、城建城管、水务、农业、市场建设、外经外贸、就业和群众生活、社会事业、通信、能源电力等10个方面66件实事。大兴诚信服务之风,坚持言必行、行必果,有诺必践,说到做到,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受群众信赖的政府。大兴艰苦创业之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形成文明节俭的风尚,反对铺张浪费,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目标令人鼓舞。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为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