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外卖加盟要多少钱:英雄的部队,光荣的“临汾旅”--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七九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35:40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七九师 

临汾旅

目录

晋冀鲁豫野战军“临汾旅”的诞生
临汾旅-历史沿革
临汾旅-荣誉称号之谜
临汾旅-部队荣誉

晋冀鲁豫野战军“临汾旅”的诞生

  1948年2月下旬,晋冀鲁豫野战军八纵二十三旅参加了由徐向前指挥的临汾战役。   3月5日,中共中央军委获悉:胡宗南拟空运其在临汾的部队回西安。遂电示晋冀鲁豫军区前方指挥所,命令临汾参战部队迅速向临汾开进。   根据敌情变化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徐向前副司令员毅然决定将预定于1948年3月10日发起的临汾战役时间提前3天,并向各纵队及参战部队下达了命令。3月15日,临汾前指根据临汾城北地形较高、敌守备薄弱,而城南地形开阔、平坦,兵力不易隐蔽接敌的情况,决定将城南改为助攻,集中主力由东、北两个方向临汾守敌实施进攻。   临汾东关面积为临汾全城的1/3,城高11米,上宽6米,基宽11米,外壕仅次于本城,是临汾本城的主要屏障。为死守东关,保住临汾,守敌共构筑了4道防线。为了坚决攻下东关,黄定基带上旅工兵连连长钟立本、指导员贾青山到东关临汾发电厂侦察敌情和选择坑道作业的具体位置。又部署六十八团抽出部队,在旅工兵连的技术指导下进行坑道作业。   4月7日下午2点,总攻东关的战斗打响了。一声令下,二十三旅指战员猛打猛冲,逐屋争夺,一举夺取东关。徐向前接到黄定基已攻占东关的报告后,极为兴奋,高兴地说:“东关攻克,让参战部队大睡三天!”又说:“有二十三旅,我也可以安稳地睡一会觉了!”   东关攻克的当天,二十三旅奉命将东关防务移交给邓仕俊指挥的八纵二十四旅,随即转入攻击临汾本城的准备工作。临汾本城的城墙比东关的城墙高得多,也厚得多。城内不仅有内壕,而且内壕与城墙之间设有雷区,内壕及内壕内沿又筑有碉堡,敌火力部署也超过东关。黄定基决定仍按徐向前的指示,用坑道装炸药破城。   4月11日下午,他专门来到六十七团临时指挥所上马村,带领该团团长康烈功及该团二营干部看了临汾东关北侧的地形后,即向他们指示:“你们六十七团要尽快夺取东关北侧地区的据点,控制外壕,以掩护即将开展的坑道作业,为登城开辟道路。”随后周密部署工兵和步兵同时进行坑道作业的方案。   5月12日,由张裕龙指挥的旅教导大队二队的100余名步兵班长和郑其贵指挥的旅工兵连100余名工兵战士经过23天的艰苦劳作,两条破城主坑道都已胜利挖过了临汾城敌人外壕,并继续向前作业。由于敌人的反坑道又密又多,因而主坑道则不断拐弯。运土,开始用小车拖,到后来,坑道通过外壕,泥土过湿,车轮子难以转动,便以弹药箱代拖车。战士们赤身露体地来回爬行牵引。由于以膝代脚,许多人双膝肉皮磨破。正因为如此,进行坑道作业的战士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为鼓舞士气,黄定基深入前沿,号召指挥员克服一切困难,抓紧时间完成最后的作业任务,以迎接总攻的到来。对具体坑道作业,黄定基也提出指导性意见。他说:坑道在通过临汾地下大门后,要向前延伸13米,然后以90度的角度向右急转弯再挖药室。张裕龙回忆说:“(旅长)还要求我们把药室位置挖得稍向上斜着伸进,以尽量与城墙底部靠近,构成一个两米见方的药室。他向我们指示得非常具体,非常细致,为解放临汾,为炸开临汾城墙,真是辛苦备至,呕心沥血!”在黄定基的具体指导下,1948年5月15日,坑道作业任务胜利完成了,其中一号坑道长达117米,二号坑道长达115米。   5月16日黄昏,黄定基冒雨指挥坑道作业的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运送和装填破城炸药。5月的晋南夜晚尚有几分凉意。黄定基穿着一件旧棉衣在雨中淋着。为了保护炸药,他脱下身上的旧棉衣,用它将炸药盖着,害怕炸药淋湿。几百名指战员看到旅长的行动,没有谁下命令,也都自觉地脱下身上的军衣盖炸药。经过3个多小时的炸药运送装填,南边的一号主坑道共装黑色炸药6200公斤,北边的二号坑道共装黄色炸药2500公斤,另又装硝氨炸药500公斤。紧接,再安放起爆装置。到5月17日中午l时,两条主坑道的最后作业全部结束。   黄定基率领旅教导大队大队长张裕龙和旅工兵连连长钟立本共同检查了一遍。他又对张裕龙、钟立本说:“为了使炸药充分发挥效力,还要用麻袋装土把药室未装满的空隙填妥夯紧,把坑道底部用土堵塞一段距离。”并强调说:“一定要保证这个作业质量。这样才能保证炸药发挥最大的破坏威力,也才能把阎锡山在晋南的最后据点临汾这座卧牛城彻底炸翻,好给登城部队开辟突破口。”   黄定基离开张裕龙和钟立本后,又穿着打湿的棉衣回旅指挥所。他的湿棉衣还来不及换,又立即指示旅后勤供给处将已准备好的大量麻袋立即送到两个坑道,以便装土夯填使用。午饭后,黄定基向各团指挥所传达了前指发布当天19点30分向临汾发起总攻的命令,突击部队即隐蔽地进入了登城突击阵地。19时,黄定基接到前指命令,立即命令钟立本“起爆”。一声闷雷似的巨响后,整个大地都颤动起来。黄定基举起望远镜一看,经过27昼夜历尽千辛万苦挖掘的坑道爆破位置上空,升起两团像蘑菇似的烟团。在烟团下面,立即出现了两个城墙大缺口。攻城部队沿着黄旅炸开的通道,迅即攻入城内。梁培璜于当晚1时左右率残部冲出西门,向临汾西山窜逃。第二天早晨,这股逃敌被太岳汾西大队歼灭,并生擒了梁培璜。   此役,黄定基指挥的二十三旅毙伤敌近1000人,俘敌4337人,缴获各种火炮2051门,各种机枪358挺,长短枪3034支,汽车21辆,骡马442匹,弹药109万余发。   临汾战役是一场攻坚战,临汾战役的坑道作业,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人民军队攻坚作战的战史上是罕见的。由于二十三旅战功卓著,徐向前提议并经中央军委批准,命名该旅为“临汾旅”。在八纵队的庆功大会上,徐向前亲自将写着“光荣的临汾旅”横幅奖旗授给二十三旅。   临汾战役结束以后,部队尚未很好休整,就于6月开到晋中,参加晋中战役。晋中战役由6月11日起至7月23日结束,历时42天,解放军以6万兵力,共歼敌10万零40人。其中,黄定基指挥的“临汾旅”歼敌7900多人。   8月9日,华北野战军一兵团在榆次县相立村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上,徐向前在《晋中战役总结报告》中,表扬“临汾旅”以小的伤亡取得很大的胜利。并说“临汾旅”是我们兵团一个“拳头”。

临汾旅-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   

临汾旅

鲁豫军区第8纵队第23旅,擅长阵地攻坚的英雄集体。解放战争中曾参加运城、晋中、太原等战役,攻克过19个县以上城市。1948年春参加了临汾攻坚战。 临汾城由国民党军2.5万余人驻守。该城地势内高外低,城墙依自然地势砌成,高15米,上宽10米,基厚30米左右,城周碉堡林立,壕沟纵横,内外暗道相通,从城外到城内构成外围警戒阵地、护城阵地、城墙主阵地、城内纵深阵地四道防线,易守难攻。在历时72天的战斗中,第23旅在夺取外围据点、攻克东关、占领护城阵地、控制外壕后,采用坑道爆破手段攻城。经过地面、地下27昼夜的反复争夺,挖成110多米长的坑道两条,在城墙底部,装炸药近1万千克,把东城墙炸开两个50多米宽的大豁口。突击队乘爆炸烟雾,发起冲击,首先登城,后续部队直插纵深,歼灭国民党守军5600余人,对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1948年6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第1兵团领导机关在庆功大会上授予该旅“光荣的临汾旅”锦旗。

临汾旅-荣誉称号之谜

  由于战争年代部队整天行军打仗,一些珍贵的档案资料留存甚少,全国解放以后,围绕“临汾旅”被授予荣誉称号问题,军史界引起了一场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四点:   第一,被授予称号的是二十三旅还是二十四旅。当年总攻临汾城时,二十三旅、二十四旅担负攻城部队的第一梯队,二十三旅部署在右,二十四旅部署在左,负责在大东门以北至第二凸出部之间地区并肩登城。城墙炸开两个缺口后,两个旅突击部队同时发起冲锋,争先登城,并向纵深发展。作战中,二十四旅伤亡也比较大,旅长王墉光荣牺牲,是我军此次作战中阵亡的最高指挥官。解放以后,临汾人民为纪念王墉,在城中广场建立了王墉的雕像。因此,不少人认为王墉所在的二十四旅才是“临汾旅”。   第二,授予的称号是“临汾旅”还是“光荣的临汾旅”。一种意见认为,授予的称号应是“临汾旅”。一些亲历临汾战役的老同志回忆说,战前徐向前给参战部队动员时,曾亲口讲过荣誉称号以“临汾”冠名。一些军史方面的专家也认为,以“临汾”冠名,符合一般的授予荣誉称号的习惯。但另一种意见认为,所授称号应是“光荣的临汾旅”。理由是在洪洞召开的纵队贺功大会上,徐向前司令员亲手向二十三旅旅长黄定基、政委肖新春赠送的锦旗上写的是“光荣的临汾旅”,而且纵队奖给二十三旅指战员每人一块手帕上也印有“奖给光荣的临汾旅战士”字样。   第三,授予称号的是华北一兵团还是中央军委。一些老同志认为,称号是以华北一兵团名义授予的,因为“光荣的临汾旅”锦旗上落款是“华北一兵团司令部、政治部”。也有一些老同志回忆说,称号好像是报经中央军委批准的。由于查无实据,在后来出版的各种军史书籍中,普遍将授予称号的级别认定为“华北一兵团”。1985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军军史资料汇编》也在提及“临汾旅”被授予称号一事时表述道:徐向前代表华北一兵团亲手将“光荣的 临汾旅”锦旗赠予八纵二十三旅。   第四,兵团能不能给旅一级授予荣誉称号。军史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兵团只相当于军的上级单位,并没有权力给一个旅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如果“临汾旅” 称号是华北一兵团授予的,那么称号的有效性就值得推敲。这既是争议最大的一点,也是整个争议的核心问题。   围绕“临汾旅”授予称号问题引起的争议震动了临汾旅部队,尤其是关于“ 临汾旅”称号所有权和称号是否有效问题的争议,是临汾旅官兵所不能接受的。 1956年9月,一七九师(八纵二十三旅后改番号为步兵第一七九师,隶属陆军第六十军建制)以党委的名义,通过六十军、南京军区向总政治部写了报告,请求总政对“临汾旅”被授予荣誉称号一事予以认定。1956年10月24日,总政作出了关于第一七九师“临汾旅”称号的批复。批复全文如下:   政组字二○二号函转来六十军党委会关于一七九师“临汾旅”称号的报告收悉。临汾战役原晋冀鲁豫二十三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原华北一兵团已赠以“临汾旅”的光荣称号,是历史事实。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历史事实,即该部曾获 “临汾旅”光荣称号,在部队进行传统教育,以达继承与发扬优良的战斗作风,鼓舞部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至此,有关“临汾旅”授予称号问题的争议暂时得到了平息。   一纸电文见证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定“临汾旅”称号是原华北一兵团授予的。直到1987年7月徐向前元帅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一书的出版,才又一次引起人们对“临汾旅”授予称号级别问题的关注。徐帅在该书中较为详细地回顾了指挥临汾战役的经过,在提及“临汾旅”授予称号一事时是这样写的:“为表彰指战员的英勇奋战精神,战后我们报军委批准,授予八纵黄定基第二十三旅以‘临汾旅’的光荣称号,还给不少同志记功授奖。”按照徐帅的回忆,授予“临汾旅”称号是报经中央军委批准的,也就完全可以说明称号是中央军委授予的。那么授予称号的到底是“华北一兵团”,还是中央军委?为此,一七九师曾下决心查证,以对临汾旅后人负责。但终因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查证工作最后只好作罢。   时间到了1998年。6月4日,是“临汾旅”命名五十周年纪念日。为了隆重纪念这个日子。一七九师决定拍摄一部反映部队50年光辉历程的专题片《光荣的临汾旅》。摄制组在赴北京采访徐帅夫人黄杰时,意外得到一条令人惊喜的线索。据徐帅夫人讲,徐帅去世以后,在整理其遗物时,似曾见过一份当年中央军委给“临汾旅”授予称号的批复件,此批复件现可能存放在中央档案馆。摄制组的同志返回部队后,立即将这一重要情况向师领导作了汇报。师领导当即研究决定,迅速派人赴京寻找。   中央档案馆是存放党和国家珍贵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地方,外人查找资料一般不予接待。一七九师派去查找批复件的两名机关同志几经周折,最后还是在徐帅夫人的帮助下,才顺利进入档案馆内。他们经过连续2天艰苦细致的查阅,终于从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找到了那份尘封了整整半个世纪的珍贵历史文电。该电全文如下:   请示授廿三旅为临汾旅   军委、华北局、军区政治部:   临汾战役中,曾号召部队为打下临汾而奋斗,争取光荣的临汾旅的旗帜,战后经各部队民主评定,一致认为八纵廿三旅担任攻关攻城主攻,战功最著,决将临汾旅的旗帜授予该旅,特此呈报,是否妥当,请示复。   徐周任   这是中央军委收到的以徐向前、周仕第和宣传部长任白戈名义发的请示电。电报上方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和军委领导同志的圈阅批示;右侧写有“涛已拟复同意”,说明该请示已由军委作战部长李涛拟电答复同意。这份电报除中央部门有关同志阅过外,还抄送给了朱德、刘少奇。   中央军委批复件的发现,使半个世纪以来围绕“临汾旅”称号问题的争议最终尘埃落定,诸多谜团得以解开。一七九师党委为此向集团军、军区专门写了报告,建议今后在对“临汾旅”授予称号级别问题上,统一用“中央军委授予”这一提法。临汾旅的一些老前辈得知发现军委批复件的消息后,都非常激动,有的打来电话表示祝贺;有的为了亲眼目睹批复件,不顾年迈体弱专程赶到老部队。老首长吴仕宏(临汾战役中任二十三旅副旅长兼参谋长,解放后曾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则激动得几宿都没有睡好觉。如今,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电(影印件)陈列于“临汾旅历史陈列馆”。它不仅印证了临汾旅过去获得的殊荣,更反映了临汾旅后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珍视。

临汾旅-部队荣誉

  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在山西临汾攻坚战作战中,利用坑道爆破的方法,率先攻破敌号称“铜墙铁壁”的临汾城,创造了我军城市攻坚作战的典型战例,被中央军委授予“光荣的临汾旅”荣誉称号。解放后,“临汾旅”又在抗美援朝、国防建设、抗洪抢险等战斗中屡立战功,成为名震华夏的精锐部队之一。   1970年,英雄的“临汾旅”奉命担负起迎外表演任务。迎外表演是我国陆军的光荣使命,能担负迎外表演是对“临汾旅”部队建设的充分肯定,同时又是对“临汾旅”官兵素质的全面考验。承担这项光荣使命36年来,“临汾旅”官兵无论是在训练场、考核场、表演场,还是风雨冰雪天,无论面对的是将军、元帅还是总统,从技术到战术,从单兵到合成,从模拟到实弹,他们严抠细训,千锤百炼,将我军战斗精神和武器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36年来,该旅先后接待15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余批次7000多名国家元首、军政要员和贵宾,进行战术技术表演600余场次,荣获外国政要赠送的勋章1000多枚。向世界展示我军威武、文明、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展示中国军人精湛的军事技能、顽强的战斗作风,成为“中国陆军的窗口”。
开放分类:
解放战争,临汾

 

晋冀鲁豫野战军“临汾旅”的诞生  1948年2月下旬,晋冀鲁豫野战军八纵二十三旅参加了由徐向前指挥的临汾战役。

  3月5日,中共中央军委获悉:胡宗南拟空运其在临汾的部队回西安。遂电示晋冀鲁豫军区前方指挥所,命令临汾参战部队迅速向临汾开进。

  根据敌情变化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徐向前副司令员毅然决定将预定于1948年3月10日发起的临汾战役时间提前3天,并向各纵队及参战部队下达了命令。3月15日,临汾前指根据临汾城北地形较高、敌守备薄弱,而城南地形开阔、平坦,兵力不易隐蔽接敌的情况,决定将城南改为助攻,集中主力由东、北两个方向临汾守敌实施进攻。

  临汾东关面积为临汾全城的1/3,城高11米,上宽6米,基宽11米,外壕仅次于本城,是临汾本城的主要屏障。为死守东关,保住临汾,守敌共构筑了4道防线。为了坚决攻下东关,黄定基带上旅工兵连连长钟立本、指导员贾青山到东关临汾发电厂侦察敌情和选择坑道作业的具体位置。又部署六十八团抽出部队,在旅工兵连的技术指导下进行坑道作业。

  4月7日下午2点,总攻东关的战斗打响了。一声令下,二十三旅指战员猛打猛冲,逐屋争夺,一举夺取东关。徐向前接到黄定基已攻占东关的报告后,极为兴奋,高兴地说:“东关攻克,让参战部队大睡三天!”又说:“有二十三旅,我也可以安稳地睡一会觉了!”

  东关攻克的当天,二十三旅奉命将东关防务移交给邓仕俊指挥的八纵二十四旅,随即转入攻击临汾本城的准备工作。临汾本城的城墙比东关的城墙高得多,也厚得多。城内不仅有内壕,而且内壕与城墙之间设有雷区,内壕及内壕内沿又筑有碉堡,敌火力部署也超过东关。黄定基决定仍按徐向前的指示,用坑道装炸药破城。

  4月11日下午,他专门来到六十七团临时指挥所上马村,带领该团团长康烈功及该团二营干部看了临汾东关北侧的地形后,即向他们指示:“你们六十七团要尽快夺取东关北侧地区的据点,控制外壕,以掩护即将开展的坑道作业,为登城开辟道路。”随后周密部署工兵和步兵同时进行坑道作业的方案。

  5月12日,由张裕龙指挥的旅教导大队二队的100余名步兵班长和郑其贵指挥的旅工兵连100余名工兵战士经过23天的艰苦劳作,两条破城主坑道都已胜利挖过了临汾城敌人外壕,并继续向前作业。由于敌人的反坑道又密又多,因而主坑道则不断拐弯。运土,开始用小车拖,到后来,坑道通过外壕,泥土过湿,车轮子难以转动,便以弹药箱代拖车。战士们赤身露体地来回爬行牵引。由于以膝代脚,许多人双膝肉皮磨破。正因为如此,进行坑道作业的战士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为鼓舞士气,黄定基深入前沿,号召指挥员克服一切困难,抓紧时间完成最后的作业任务,以迎接总攻的到来。对具体坑道作业,黄定基也提出指导性意见。他说:坑道在通过临汾地下大门后,要向前延伸13米,然后以90度的角度向右急转弯再挖药室。张裕龙回忆说:“(旅长)还要求我们把药室位置挖得稍向上斜着伸进,以尽量与城墙底部靠近,构成一个两米见方的药室。他向我们指示得非常具体,非常细致,为解放临汾,为炸开临汾城墙,真是辛苦备至,呕心沥血!”在黄定基的具体指导下,1948年5月15日,坑道作业任务胜利完成了,其中一号坑道长达117米,二号坑道长达115米。

  5月16日黄昏,黄定基冒雨指挥坑道作业的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运送和装填破城炸药。5月的晋南夜晚尚有几分凉意。黄定基穿着一件旧棉衣在雨中淋着。为了保护炸药,他脱下身上的旧棉衣,用它将炸药盖着,害怕炸药淋湿。几百名指战员看到旅长的行动,没有谁下命令,也都自觉地脱下身上的军衣盖炸药。经过3个多小时的炸药运送装填,南边的一号主坑道共装黑色炸药6200公斤,北边的二号坑道共装黄色炸药2500公斤,另又装硝氨炸药500公斤。紧接,再安放起爆装置。到5月17日中午l时,两条主坑道的最后作业全部结束。

  黄定基率领旅教导大队大队长张裕龙和旅工兵连连长钟立本共同检查了一遍。他又对张裕龙、钟立本说:“为了使炸药充分发挥效力,还要用麻袋装土把药室未装满的空隙填妥夯紧,把坑道底部用土堵塞一段距离。”并强调说:“一定要保证这个作业质量。这样才能保证炸药发挥最大的破坏威力,也才能把阎锡山在晋南的最后据点临汾这座卧牛城彻底炸翻,好给登城部队开辟突破口。”

  黄定基离开张裕龙和钟立本后,又穿着打湿的棉衣回旅指挥所。他的湿棉衣还来不及换,又立即指示旅后勤供给处将已准备好的大量麻袋立即送到两个坑道,以便装土夯填使用。午饭后,黄定基向各团指挥所传达了前指发布当天19点30分向临汾发起总攻的命令,突击部队即隐蔽地进入了登城突击阵地。19时,黄定基接到前指命令,立即命令钟立本“起爆”。一声闷雷似的巨响后,整个大地都颤动起来。黄定基举起望远镜一看,经过27昼夜历尽千辛万苦挖掘的坑道爆破位置上空,升起两团像蘑菇似的烟团。在烟团下面,立即出现了两个城墙大缺口。攻城部队沿着黄旅炸开的通道,迅即攻入城内。梁培璜于当晚1时左右率残部冲出西门,向临汾西山窜逃。第二天早晨,这股逃敌被太岳汾西大队歼灭,并生擒了梁培璜。

  此役,黄定基指挥的二十三旅毙伤敌近1000人,俘敌4337人,缴获各种火炮2051门,各种机枪358挺,长短枪3034支,汽车21辆,骡马442匹,弹药109万余发。

  临汾战役是一场攻坚战,临汾战役的坑道作业,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人民军队攻坚作战的战史上是罕见的。由于二十三旅战功卓著,徐向前提议并经中央军委批准,命名该旅为“临汾旅”。在八纵队的庆功大会上,徐向前亲自将写着“光荣的临汾旅”横幅奖旗授给二十三旅。

  临汾战役结束以后,部队尚未很好休整,就于6月开到晋中,参加晋中战役。晋中战役由6月11日起至7月23日结束,历时42天,解放军以6万兵力,共歼敌10万零40人。其中,黄定基指挥的“临汾旅”歼敌7900多人。

  8月9日,华北野战军一兵团在榆次县相立村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上,徐向前在《晋中战役总结报告》中,表扬“临汾旅”以小的伤亡取得很大的胜利。并说“临汾旅”是我们兵团一个“拳头”。

编辑本段临汾旅-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

  

鲁豫军区第8纵队第23旅,擅长阵地攻坚的英雄集体。解放战争中曾参加运城、晋中、太原等战役,攻克过19个县以上城市。1948年春参加了临汾攻坚战。 临汾城由国民党军2.5万余人驻守。该城地势内高外低,城墙依自然地势砌成,高15米,上宽10米,基厚30米左右,城周碉堡林立,壕沟纵横,内外暗道相通,从城外到城内构成外围警戒阵地、护城阵地、城墙主阵地、城内纵深阵地四道防线,易守难攻。在历时72天的战斗中,第23旅在夺取外围据点、攻克东关、占领护城阵地、控制外壕后,采用坑道爆破手段攻城。经过地面、地下27昼夜的反复争夺,挖成110多米长的坑道两条,在城墙底部,装炸药近1万千克,把东城墙炸开两个50多米宽的大豁口。突击队乘爆炸烟雾,发起冲击,首先登城,后续部队直插纵深,歼灭国民党守军5600余人,对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1948年6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第1兵团领导机关在庆功大会上授予该旅“光荣的临汾旅”锦旗。

编辑本段临汾旅-荣誉称号之谜

  由于战争年代部队整天行军打仗,一些珍贵的档案资料留存甚少,全国解放以后,围绕“临汾旅”被授予荣誉称号问题,军史界引起了一场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四点:

  第一,被授予称号的是二十三旅还是二十四旅。当年总攻临汾城时,二十三旅、二十四旅担负攻城部队的第一梯队,二十三旅部署在右,二十四旅部署在左,负责在大东门以北至第二凸出部之间地区并肩登城。城墙炸开两个缺口后,两个旅突击部队同时发起冲锋,争先登城,并向纵深发展。作战中,二十四旅伤亡也比较大,旅长王墉光荣牺牲,是我军此次作战中阵亡的最高指挥官。解放以后,临汾人民为纪念王墉,在城中广场建立了王墉的雕像。因此,不少人认为王墉所在的二十四旅才是“临汾旅”。

  第二,授予的称号是“临汾旅”还是“光荣的临汾旅”。一种意见认为,授予的称号应是“临汾旅”。一些亲历临汾战役的老同志回忆说,战前徐向前给参战部队动员时,曾亲口讲过荣誉称号以“临汾”冠名。一些军史方面的专家也认为,以“临汾”冠名,符合一般的授予荣誉称号的习惯。但另一种意见认为,所授称号应是“光荣的临汾旅”。理由是在洪洞召开的纵队贺功大会上,徐向前司令员亲手向二十三旅旅长黄定基、政委肖新春赠送的锦旗上写的是“光荣的临汾旅”,而且纵队奖给二十三旅指战员每人一块手帕上也印有“奖给光荣的临汾旅战士”字样。

  第三,授予称号的是华北一兵团还是中央军委。一些老同志认为,称号是以华北一兵团名义授予的,因为“光荣的临汾旅”锦旗上落款是“华北一兵团司令部、政治部”。也有一些老同志回忆说,称号好像是报经中央军委批准的。由于查无实据,在后来出版的各种军史书籍中,普遍将授予称号的级别认定为“华北一兵团”。1985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军军史资料汇编》也在提及“临汾旅”被授予称号一事时表述道:徐向前代表华北一兵团亲手将“光荣的 临汾旅”锦旗赠予八纵二十三旅。

  第四,兵团能不能给旅一级授予荣誉称号。军史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兵团只相当于军级单位,并没有权力给一个旅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如果“临汾旅” 称号是华北一兵团授予的,那么称号的有效性就值得推敲。这既是争议最大的一点,也是整个争议的核心问题。

  围绕“临汾旅”授予称号问题引起的争议震动了临汾旅部队,尤其是关于“ 临汾旅”称号所有权和称号是否有效问题的争议,是临汾旅官兵所不能接受的。 1956年9月,一七九师(八纵二十三旅后改番号为步兵第一七九师,隶属陆军第六十军建制)以党委的名义,通过六十军、南京军区向总政治部写了报告,请求总政对“临汾旅”被授予荣誉称号一事予以认定。1956年10月24日,总政作出了关于第一七九师“临汾旅”称号的批复。批复全文如下:

  政组字二○二号函转来六十军党委会关于一七九师“临汾旅”称号的报告收悉。临汾战役原晋冀鲁豫二十三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原华北一兵团已赠以“临汾旅”的光荣称号,是历史事实。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历史事实,即该部曾获 “临汾旅”光荣称号,在部队进行传统教育,以达继承与发扬优良的战斗作风,鼓舞部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至此,有关“临汾旅”授予称号问题的争议暂时得到了平息。

  一纸电文见证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定“临汾旅”称号是原华北一兵团授予的。直到1987年7月徐向前元帅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一书的出版,才又一次引起人们对“临汾旅”授予称号级别问题的关注。徐帅在该书中较为详细地回顾了指挥临汾战役的经过,在提及“临汾旅”授予称号一事时是这样写的:“为表彰指战员的英勇奋战精神,战后我们报军委批准,授予八纵黄定基第二十三旅以‘临汾旅’的光荣称号,还给不少同志记功授奖。”按照徐帅的回忆,授予“临汾旅”称号是报经中央军委批准的,也就完全可以说明称号是中央军委授予的。那么授予称号的到底是“华北一兵团”,还是中央军委?为此,一七九师曾下决心查证,以对临汾旅后人负责。但终因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查证工作最后只好作罢。

  时间到了1998年。6月4日,是“临汾旅”命名五十周年纪念日。为了隆重纪念这个日子。一七九师决定拍摄一部反映部队50年光辉历程的专题片《光荣的临汾旅》。摄制组在赴北京采访徐帅夫人黄杰时,意外得到一条令人惊喜的线索。据徐帅夫人讲,徐帅去世以后,在整理其遗物时,似曾见过一份当年中央军委给“临汾旅”授予称号的批复件,此批复件现可能存放在中央档案馆。摄制组的同志返回部队后,立即将这一重要情况向师领导作了汇报。师领导当即研究决定,迅速派人赴京寻找。

  中央档案馆是存放党和国家珍贵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地方,外人查找资料一般不予接待。一七九师派去查找批复件的两名机关同志几经周折,最后还是在徐帅夫人的帮助下,才顺利进入档案馆内。他们经过连续2天艰苦细致的查阅,终于从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找到了那份尘封了整整半个世纪的珍贵历史文电。该电全文如下:

  请示授廿三旅为临汾旅

  军委、华北局、军区政治部:

  临汾战役中,曾号召部队为打下临汾而奋斗,争取光荣的临汾旅的旗帜,战后经各部队民主评定,一致认为八纵廿三旅担任攻关攻城主攻,战功最著,决将临汾旅的旗帜授予该旅,特此呈报,是否妥当,请示复。

  徐周任

  这是中央军委收到的以徐向前、周仕第和宣传部长任白戈名义发的请示电。电报上方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和军委领导同志的圈阅批示;右侧写有“涛已拟复同意”,说明该请示已由军委作战部长李涛拟电答复同意。这份电报除中央部门有关同志阅过外,还抄送给了朱德、刘少奇。

  中央军委批复件的发现,使半个世纪以来围绕“临汾旅”称号问题的争议最终尘埃落定,诸多谜团得以解开。一七九师党委为此向集团军、军区专门写了报告,建议今后在对“临汾旅”授予称号级别问题上,统一用“中央军委授予”这一提法。临汾旅的一些老前辈得知发现军委批复件的消息后,都非常激动,有的打来电话表示祝贺;有的为了亲眼目睹批复件,不顾年迈体弱专程赶到老部队。老首长吴仕宏(临汾战役中任二十三旅副旅长兼参谋长,解放后曾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则激动得几宿都没有睡好觉。如今,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电(影印件)陈列于“临汾旅历史陈列馆”。它不仅印证了临汾旅过去获得的殊荣,更反映了临汾旅后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珍视。

编辑本段临汾旅-部队荣誉

  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在山西临汾攻坚战作战中,利用坑道爆破的方法,率先攻破敌号称“铜墙铁壁”的临汾城,创造了我军城市攻坚作战的典型战例,被中央军委授予“光荣的临汾旅”荣誉称号。解放后,“临汾旅”又在抗美援朝、国防建设、抗洪抢险等战斗中屡立战功,成为名震华夏的精锐部队之一。

  1970年,英雄的“临汾旅”奉命担负起迎外表演任务。迎外表演是我国陆军的光荣使命,能担负迎外表演是对“临汾旅”部队建设的充分肯定,同时又是对“临汾旅”官兵素质的全面考验。承担这项光荣使命36年来,“临汾旅”官兵无论是在训练场、考核场、表演场,还是风雨冰雪天,无论面对的是将军、元帅还是总统,从技术到战术,从单兵到合成,从模拟到实弹,他们严抠细训,千锤百炼,将我军战斗精神和武器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36年来,该旅先后接待15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余批次7000多名国家元首、军政要员和贵宾,进行战术技术表演600余场次,荣获外国政要赠送的勋章1000多枚。向世界展示我军威武、文明、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展示中国军人精湛的军事技能、顽强的战斗作风,成为“中国陆军的窗口”。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某师的荣誉称号。该师前身为1937年12月组建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3纵队,后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第23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过百团大战和上党、运城、晋中、太原、扶乘、秦岭、成都等战役战斗,攻克县以上城市19座。1947年12月,人民解放军攻克运城后,山西临汾县城国民党守军仗恃2.5万余兵力和坚固城防,负隅顽抗。临汾为晋南军事重镇,地势内高外低,城墙依自然地形构筑,高15米,顶宽10米,基厚30米左右;城周碉堡林立,壕沟纵横,内外暗道相通,从城外到城内构成警戒阵地、护城阵地、城墙主阵地、城内纵深阵地等4道防线;城东关筑有外城,总体设防严密坚固,易守难攻。1948年3月7日,临汾战役发起后,第23旅在晋冀鲁豫军区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下,从东面发动进攻,夺取外围据点,一举攻克东关外城,占领护城阵地,控制住外壕,逼近内城。4月15日,前线指挥部针对临汾城垣坚固,攻城部队缺少重火器的实际情况,决定以坑道爆破为主要进攻手段。该旅接受任务后,以地面攻击配合坑道挖掘。国民党守军察觉后实施反坑道作战,在城壕底挖掘大量T形和Y形防御坑道,设置听音瓮,昼夜监听地下作业声响,发觉动静即向外对挖坑道,临近时予以爆破。驻城国民党守军还在飞机配合下,施放毒气弹、燃烧弹,并以小股部队出城反扑。第23旅在坑道缺氧情况下,克服困难,顽强掘进。为粉碎国民党守军破坏,保卫坑道安全掘进,他们与国民党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主坑道两侧挖掘10多条分支坑道,监听敌作业声,主动掘进近敌,先行爆破。经过地面和地下的反复争夺,于5月16日挖成两条各110余米长的坑道,直达城墙底部。一条装黑色炸药6 000千克,一条装黄色炸药3 500千克。5月17日19时50分实施爆破,东城城墙两处各被炸开50余米宽的豁口。该旅突击队乘爆炸硝烟发起攻击,率先攻入城内,后续部队直插纵深,经激烈巷战,歼灭国民党守军5 600余人,对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此役,该旅创造了在火炮不足的情况下,攻打坚固设防城池的战斗范例,涌现出侦察英雄李来龙、爆破英雄张云贵、战斗英雄张德兴、外壕作业苏长云排等一批功臣和英雄集体。1948年6月4日,晋冀鲁豫军区前线指挥部授予第23旅临汾旅荣誉称号。

古城南京东郊,巍巍紫金山下,驻扎着一支名扬四海的英雄部队,这就是我军对外开放的“窗口”部队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年代最大的荣誉单位-- -临汾旅。然而外界却很少有人知道,有关“临汾旅”荣誉称号的确认问题,解放以后军史界一直存有争议,直至20世纪50年后,随着一份尘封半个世纪的珍贵历史文电的发现,才使这一历史谜团得以解开。 # i+ |6 A5 t' A! _- F& G7 h

   浴血临汾 赢得殊荣 , U8 r6 M) v: w, y5 n" w4 _

  临汾素有“卧牛城”之称,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镇。古城内高外低,坚厚的城墙依自然地形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伏在汾河东岸的一条黄牛。郊外有个“挂甲屯”。传说当年李闯王兵临城下,屡攻不克,气得将盔甲挂于屯庄的树上,拍马而去。多年来,在日寇和阎锡山的盘踞经营下,城池壕沟交错,碉堡林立,更成了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固要塞。在城外,敌人依托村庄、高地、碉堡、壕沟,组成四道环形防线。每道防线上均筑有高达两丈左右的水泥主碉,周围置有集团工事、铁丝网、地雷、暗道、鹿砦等多种防御设施。环城外壕又宽又深,达8至1 0米。在城内,城墙高14米,厚10至30米,上面能并行两辆卡车。有些地方设上、中、下三层火力点,每百米有横墙和铁丝网阻隔,形成独立防御地段。环城内壕、集团工事、炮兵阵地与城上的反火力点,相互交叉,构成坚固的纵深防御体系。城里与城外的暗道相通,直至防御前沿。一贯重视防守战法的阎锡山,把临汾视为“铜墙铁壁”,狂妄叫嚣:共军插翅也休想飞进临汾城。 2 N+ G/ ^: P8 C: S, d3 h

  1948年3月,我晋冀鲁豫军区八纵、十三纵、晋绥军区2个旅、太岳军区8个团共6万兵力,在徐向前统一指挥下发起了临汾战役。徐向前在率军区前指离开冶陶向晋南开进前,跟夫人黄杰话别时曾说过:“这次出动,打不下临汾不回来!” 一开始,部队采取地面进攻的办法,不仅伤亡较大,而且难以奏效。为此,指挥部决定采取坑道爆破的手段攻城。为激励部队奋勇作战,徐向前向参战部队明确宣布:“哪个旅率先破城,就授予哪个旅‘临汾旅’荣誉称号。”徐向前还对八纵司令员王新亭开玩笑说:“临汾哪有攻不下来的道理,就是把胡子打白了,也要打下临汾,打不下临汾,你我都到五台山当和尚去。” ; }* i- L/ a9 h0 H$ Q7 X" f6 L

  经过20多天激战,我参战部队扫清敌外围据点后,于4月1日从临汾城四周同时开始坑道作业。敌人不断出来反扑袭扰,且在壕底外沿地下构筑暗堡,并且多面挖掘破坏坑道和听音坑道,察听和寻找我坑道部位,进行爆炸,阻我坑道作业。我参战部队所挖的20多条坑道大多遭敌破坏,最后只有八纵二十三旅两条坑道挖掘成功。5月17日19时,两条分别装填12400斤、6000余斤炸药的坑道同时点火爆炸,把城墙轰开37-39厘米的两个大缺口。我突击部队迅速发起冲击,登上城头,全歼守敌,敌中将副司令梁培璜等匪首被活捉。至此,晋南全部解放。 . j# }" J# t' x t& L

  临汾战役中,二十三旅率先破城,对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在这次战役中,二十三旅付出了亡415人、伤1899人的代价,为临汾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6月4日,八纵在山西洪洞召开贺功大会,会上徐向前司令员亲手将“光荣的临汾旅”锦旗授予二十三旅,并勉励官兵戒骄戒躁,奋勇前进,打到晋中去,活捉阎锡山。 % G7 D S% h9 L

  诸多谜团 难以释解 + J' G( U) a$ w. J

  由于战争年代部队整天行军打仗,一些珍贵的档案资料留存甚少,全国解放以后,围绕“临汾旅”被授予荣誉称号问题,军史界引起了一场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四点: ! I! V: v) v5 X, O9 E

  第一,被授予称号的是二十三旅还是二十四旅。当年总攻临汾城时,二十三旅、二十四旅担负攻城部队的第一梯队,二十三旅部署在右,二十四旅部署在左,负责在大东门以北至第二凸出部之间地区并肩登城。城墙炸开两个缺口后,两个旅突击部队同时发起冲锋,争先登城,并向纵深发展。作战中,二十四旅伤亡也比较大,旅长王墉光荣牺牲,是我军此次作战中阵亡的最高指挥官。解放以后,临汾人民为纪念王墉,在城中广场建立了王墉的雕像。因此,不少人认为王墉所在的二十四旅才是“临汾旅”。 ' E6 h" H: T# H0 x' D l

  第二,授予的称号是“临汾旅”还是“光荣的临汾旅”。一种意见认为,授予的称号应是“临汾旅”。一些亲历临汾战役的老同志回忆说,战前徐向前给参战部队动员时,曾亲口讲过荣誉称号以“临汾”冠名。一些军史方面的专家也认为,以“临汾”冠名,符合一般的授予荣誉称号的习惯。但另一种意见认为,所授称号应是“光荣的临汾旅”。理由是在洪洞召开的纵队贺功大会上,徐向前司令员亲手向二十三旅旅长黄定基、政委肖新春赠送的锦旗上写的是“光荣的临汾旅”,而且纵队奖给二十三旅指战员每人一块手帕上也印有“奖给光荣的临汾旅战士”字样。 ; P/ p- W/ Y+ ?" k- g: ], {* b

  第三,授予称号的是华北一兵团还是中央军委。一些老同志认为,称号是以华北一兵团名义授予的,因为“光荣的临汾旅”锦旗上落款是“华北一兵团司令部、政治部”。也有一些老同志回忆说,称号好像是报经中央军委批准的。由于查无实据,在后来出版的各种军史书籍中,普遍将授予称号的级别认定为“华北一兵团”。1985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军军史资料汇编》也在提及“临汾旅”被授予称号一事时表述道:徐向前代表华北一兵团亲手将“光荣的 临汾旅”锦旗赠予八纵二十三旅。 6 F w1 S7 N* w7 V# `; K1 l

  第四,兵团能不能给旅一级授予荣誉称号。军史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兵团只相当于军级单位,并没有权力给一个旅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如果“临汾旅” 称号是华北一兵团授予的,那么称号的有效性就值得推敲。这既是争议最大的一点,也是整个争议的核心问题。 . E% { p! ?) `, v6 F7 y4 A; t$ n

  围绕“临汾旅”授予称号问题引起的争议震动了临汾旅部队,尤其是关于“ 临汾旅”称号所有权和称号是否有效问题的争议,是临汾旅官兵所不能接受的。 1956年9月,一七九师(八纵二十三旅后改番号为步兵第一七九师,隶属陆军第六十军建制)以党委的名义,通过六十军、南京军区向总政治部写了报告,请求总政对“临汾旅”被授予荣誉称号一事予以认定。1956年10月24日,总政作出了关于第一七九师“临汾旅”称号的批复。批复全文如下: c* }9 Q+ _# @9 l

  政组字二○二号函转来六十军党委会关于一七九师“临汾旅”称号的报告收悉。临汾战役原晋冀鲁豫二十三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原华北一兵团已赠以“临汾旅”的光荣称号,是历史事实。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历史事实,即该部曾获 “临汾旅”光荣称号,在部队进行传统教育,以达继承与发扬优良的战斗作风,鼓舞部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4 L) d; K) L$ k

  至此,有关“临汾旅”授予称号问题的争议暂时得到了平息。 / t6 V' ^" D- p. Z7 ?. ?, N

  一纸电文 见证历史 3 o3 F- ]+ r& E3 b' x* d4 v; e( d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定“临汾旅”称号是原华北一兵团授予的。直到1987 年7月徐向前元帅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一书的出版,才又一次引起人们对“临汾旅”授予称号级别问题的关注。徐帅在该书中较为详细地回顾了指挥临汾战役的经过,在提及“临汾旅”授予称号一事时是这样写的:“为表彰指战员的英勇奋战精神,战后我们报军委批准,授予八纵黄定基第二十三旅以‘临汾旅’的光荣称号,还给不少同志记功授奖。”按照徐帅的回忆,授予“临汾旅”称号是报经中央军委批准的,也就完全可以说明称号是中央军委授予的。那么授予称号的到底是“华北一兵团”,还是中央军委?为此,一七九师曾下决心查证,以对临汾旅后人负责。但终因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查证工作最后只好作罢。 ! z7 n1 b9 R2 R( [

  时间到了1998年。6月4日,是“临汾旅”命名五十周年纪念日。为了隆重纪念这个日子。一七九师决定拍摄一部反映部队50年光辉历程的专题片《光荣的临汾旅》。摄制组在赴北京采访徐帅夫人黄杰时,意外得到一条令人惊喜的线索。据徐帅夫人讲,徐帅去世以后,在整理其遗物时,似曾见过一份当年中央军委给 “临汾旅”授予称号的批复件,此批复件现可能存放在中央档案馆。摄制组的同志返回部队后,立即将这一重要情况向师领导作了汇报。师领导当即研究决定,迅速派人赴京寻找。 , f% W8 W, s! h8 c) m

  中央档案馆是存放党和国家珍贵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地方,外人查找资料一般不予接待。一七九师派去查找批复件的两名机关同志几经周折,最后还是在徐帅夫人的帮助下,才顺利进入档案馆内。他们经过连续2天艰苦细致的查阅,终于从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找到了那份尘封了整整半个世纪的珍贵历史文电。该电全文如下: 8 ^+ S1 i; |; P) u4 P- M, r! H. \

  请示授廿三旅为临汾旅 9 {# K: T% x/ \1 W

  军委、华北局、军区政治部: ) q! ]* Q* X7 E1 p6 B% c( A0 F

  临汾战役中,曾号召部队为打下临汾而奋斗,争取光荣的临汾旅的旗帜,战后经各部队民主评定,一致认为八纵廿三旅担任攻关攻城主攻,战功最著,决将临汾旅的旗帜授予该旅,特此呈报,是否妥当,请示复。 ( e/ \0 v% n P3 h

  徐周任 0 P) ~9 X3 F \7 o4 H* ?' @

  这是中央军委收到的以徐向前、周仕第和宣传部长任白戈名义发的请示电。电报上方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和军委领导同志的圈阅批示;右侧写有“涛已拟复同意”,说明该请示已由军委作战部长李涛拟电答复同意。这份电报除中央部门有关同志阅过外,还抄送给了朱德、刘少奇。 : e) t. H( ]% K: H' F3 ?   中央军委批复件的发现,使半个世纪以来围绕“临汾旅”称号问题的争议最终尘埃落定,诸多谜团得以解开。一七九师党委为此向集团军、军区专门写了报告,建议今后在对“临汾旅”授予称号级别问题上,统一用“中央军委授予”这一提法。临汾旅的一些老前辈得知发现军委批复件的消息后,都非常激动,有的打来电话表示祝贺;有的为了亲眼目睹批复件,不顾年迈体弱专程赶到老部队。老首长吴仕宏(临汾战役中任二十三旅副旅长兼参谋长,解放后曾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则激动得几宿都没有睡好觉。如今,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电(影印件)陈列于“临汾旅历史陈列馆”。它不仅印证了临汾旅过去获得的殊荣,更反映了 临汾旅后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珍视。 (记者 王志林)
临汾旅于1937年在山西长治以十支抗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最初番号为山西新军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1945年12月,部队改番号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1949年3月,部队改番号为步兵第一七九师,归十八兵团六十军建制。1951年2月,部队编入志愿军第三兵团序列。1985年9月,部队归十二军建制。1998年11月,部队改编为摩步第一七九旅。2000年12月、2003年11月,先后两次编制体制局部调整。

战争年代,部队先后参加战役战斗600余次,歼敌8万余人。参加的主要战役战斗有: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的上党、邯郸、运城、临汾、太原、扶眉等战役;解放以后的入川剿匪;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东线防御作战、夏季反击战等。特别是1948年临汾攻坚作战中,该旅连续奋战72昼夜,利用坑道爆破的方法率先破城,歼敌2.5万人,为解放临汾起了决定性作用,创造了我军攻坚作战的范例。同年 6月4日,被中央军委授予“临汾旅”光荣称号(我军被授予荣誉称号建制最高的单位)。

和平建设时期,部队主要担负战备、训练、迎外任务。先后参加了60年合肥特种钢厂施工、62年福建前线紧急战备、64年全军大比武、66年围垦安徽城西湖、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设、83年仪征化纤建设、85年南京秦淮河治理、89年军区首长机关警卫执勤、91年扬州通运闸堵决、93年扑灭南京炼油厂特大火灾、95年京九广通信光缆施工、98年长江抗洪等。1971年担负对外开放的任务,至今共接待了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525批,是我军对外开放的“窗口”部队之一。

部队组建以来,共涌现出荣誉单位14个(其中解放以后4个),全国战斗英雄4人,其他功臣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