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美团市场占有率:学者、教授对目前少儿学国学的态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16:29

   以现代意识推行国学教育   

   ●沈立岩,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正如管子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蒙学热”反映了生活相对富足之后,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反映了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从行为规范到价值体系)的缺失。显而易见,如果我们的启蒙教育还得求助于传统蒙学,那么我们多年来的所谓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何在?

  我认为传统蒙学教育肯定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的社会环境,因为其中包含的一些伦理道德规范具有前现代甚至反现代的特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所有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已全部失效,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观念经过现代转化之后仍有可能成为有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尺。但进行“国学”教育必须对其中违背现代文明的成分进行必要的批判,同时吸收现代文明的有益成分,诸如对个体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对平等意识和公平意识的强调等等。

  中国传统经典没有什么不适合少儿阅读的,因为作为经典,其价值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和验证。《圣经》仍然是现代西方社会和基督教社会的必读书,人们读它也并不意味着无保留地接受它的教条,也没有听说因为读《圣经》而导致社会的倒退。对待国学经典,也是一样的。我对国学教育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现代意识推行国学教育。”

  中小学教材应加大古文比重

  ●汪龙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据我了解,上世纪90年代北京就出现了开设少儿国学课程的机构。当时采取“读经”的方式,学生到一定年龄之后再进行讲读。

  中国古代,孩子从三岁就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六岁就要背完。六岁以后“发蒙”,进私塾,一般到九岁就能把四书五经背完。现在常讲古人过目不忘,其实他们从小就开始背诵经典,这对培养记忆力是很有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少儿“读经”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是现在毕竟没有了古代传统文化的语境,古文艰深,孩子们不一定能全懂。即使“读经”能够锻炼记忆力,这种记忆力能不能转移到其他方面也值得考虑。

  当然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怎样让国学教育与现代社会相衔接是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不能只让孩子们去培训机构里学国学,而应当在中小学教材里加大经典文言文课程的比重。据我所知,台湾的中小学教材里文言文比重达到了70%,而大陆只有40%。此外,我们应加大“美文”的比重,而且所选文章应尽量浅显易懂,像《弟子规》、《朱子家训》都很好,讲大道理的文章可以少一些。在学习形式上,可以采取一些优美的方式,比如让学生一边听着古筝、古琴的声音,一边进行诵读。学习的地点也要有一个好的环境,最好是在野外,可以给孩子新鲜感和趣味性。

  诵读经典是一种人文陶冶

  ●阎萍,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现在不少中小学都开设了诵读经典课程,有人认为这是耽误孩子的时间,但我觉得诵读经典是一种享受,是一个陶冶人的过程。古文精炼的字组合起来能变成带有音乐感的东西,它的音乐感就是通过诵读来体现的。孩子在诵读经典的时候可能还不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思,但是肯定可以隐约感觉到古文所带来的音乐感,这种影响是很有益的。而且我认为孩子背诵经典是很必要的,现在他们还没有太大的学业压力,有精力来背诵经典。近现代很多名人理工科很好,国学功底也很强,这种人文的影响是终身的。

  中小学的语文课程虽然对学习经典有一定要求,但语文课并不可能什么都承担,它有着教孩子识字、写作等多方面的任务,学校的国学教育比如诵读经典等,主要还是集中在活动课或实践课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