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中医院是几等:踏寻遗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7:18:32

踏寻遗珍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完成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02日   14 版)甘肃省一棵树烽燧遗址发现的西汉木简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春秋寨全景顺德糖厂制糖车间外景茶马古道位于湖南省益阳市的安化古道段上的永锡桥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清溪古建筑群中的沉溪牌坊调查途中,北京市平谷区北寨长城。重庆市普查队员在测量嘉陵江边的石刻洞中探险,江西省德兴市。甘肃省普查小组工作人员在“阳山遗址”进行GPS定位测点。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活水乡,发现北齐造像碑。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董都铁布克驿站遗址,普查队员走访当地牧民,辨认标本图片。

    跋涉千山万水

    走进千家万户

    道出千言万语

    历尽千难万险

    造福千秋万代

    成果

    历时5年,近15亿元经费投入,近5万名普查队员,近80万处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一连串的数字代表着沉甸甸的成果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更没有决策权。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为全面了解国家的文化资源,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国务院于2007年4月下发《关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在“十一五”期间全面部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和各级普查机构,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科学组织、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南方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高质量完成了各阶段的普查任务,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下同)。

    数量变化:在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36001处,复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30721处。新发现登记占登记总量的69.91%。

    类别构成:古遗址类193282处,古墓葬类139458处,古建筑类263885处,石窟寺及石刻类2442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141449处,其他类4226处;分别占登记总量的25.21%,18.19%,34.42%,3.19%,18.45%,0.55%。

    普查到达率和完成率均为100%。从总量看,我国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较第二次文物普查增幅超过200%;从增量看,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占到登记总量的69.91%。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当前我国最大规模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普查成果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宝藏,普查进一步廓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取得了近7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信息和翔实数据,包括总量、分布、类型、年代、所有权、使用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破坏因素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严格规范普查工作,确保普查进度与质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保证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普查过程中,各级普查机构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信息报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质量控制制度、调查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多种方式,严格规范普查工作,确保普查进度与质量。

    5年来,国务院三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文物局下发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及相关标准规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央本级普查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信息报送制度》《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建档备案工作规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资料档案管理规定》等十几项规章制度,并通过印发通知、简报,组织培训、试点观摩,召开质量控制会议、专家研讨会、检查验收等方式,及时统一认识和工作方法,确保普查成果严肃、真实、科学。

    各地普查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专家作用,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举办培训班、实地检查指导等形式,为普查队员答疑解惑,解决实地文物调查中各类技术问题,强化了普查质量。

    合力

    举全国之力,密切配合,全力支持普查工作开展

    本次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6大类59小类。要对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位置、数量、规模、价值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要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与核实,切实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现状、环境状态等,查清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属和使用管理情况,不仅需要文物系统各个专业领域专家参与,更需要不同相关行业的配合支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16个成员单位结合本行业、本部门的工作特点,积极参与文物普查:

    国家林业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积极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民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文物普查和附属可移动文物鉴定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国家宗教事务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国家文物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交通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商务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做好商务领域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8年,部分成员单位派员参加了以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对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贵州五省进行的联合督察工作。国家测绘局协调提供了1:100万比例尺全国范围电子地图和1:25万比例尺局部电子地图作为普查成果用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积极组织部队营区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2009年3月,解放军四总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军队营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军队各单位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军队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做好军队营区文物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文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2009年4月20日—22日,解放军总后基建营房部在南京举办军队营区文物现状调查培训班。2011年7月,军队营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举行。

    理念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恰逢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以往被忽视的文化遗产品类所蕴涵的重要价值逐步得到认同与发掘

    一进入山西临猗城西村人民舞台大院,一股浓郁的“文革”时期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遥远而熟悉的标语口号及一幅幅只在那个特定年代才会出现的图案。站在舞台前,让人感觉到的是那个年代人们政治热情的高涨与狂热,仿佛周边都是集会游行的群众和振聋发聩的口号声。这和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总是与遥远、古老联系在一起的文物没啥联系,但它的确就是“文革”时期典型的建筑属文物。

    从古物到文物,文化遗产,概念的变化反映着人们对文化遗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概念不断被提出,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在普查过程中,这些新的理念得到了充分重视。各省(区、市)也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新类型文化遗产的专题调查。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西、湖北等省(市)组织了工业遗产专题调查;湖南、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开展了文化线路遗产调查等。

    科技

    普查技术“鸟枪换炮”

    “汉墓群位置,北纬21度41分22.3秒,东经109度13分49.9秒,海拔22米。”按下黄色的卫星定位仪,普查人员准确地报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合浦汉墓群在地球上的位置。接着,普查人员又利用手中的数码相机、手提电脑,记录了合浦汉墓群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汉墓群保护的现状。

    GPS卫星定位技术,直接记录文物点的经纬度,这比过去仅用树木、村庄等参照物来定位、记录文物点要准确和便捷多了,也不会再出现因参照物消失一些文物点也随之“消失”的情况。采用传统调查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能够采集更为丰富的文物信息数据。同时,文物普查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和相关标本、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此外,普查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技术工作,目的不是为了“探险”和“猎奇”,更不能威胁到普查队员的生命安全。卫星遥感、航空拍摄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为普查提供了徒步踏查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水下文物普查在我国沿海、内湖首次开展,航空遥感在新疆广袤地区取得显著成果,信息技术、网络技术、GIS平台等得到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此次普查的科技含量,使普查成果更为科学、规范,记录信息更加准确、翔实。正是有了这些精准的数据,普查结束后还将首次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数据库和电子地图。

    宣传

    向公众宣传,构筑文物普查工作的社会基石

    “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经启动,这是一次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请把你知道的告诉我们,也许一片瓦、一块砖就是一段历史;请把你发现的告诉我们,也许一片碎石、一块残碑就是一个故事;请把你听到的告诉我们,也许一个传说、几片絮语就是一个文化空间……总之,你能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想知道的。让我们一起把昨天的历史寻找,把今天的文明延续,为中华民族明天的辉煌贡献力量!”通俗朴实又以情动人,这是河南省的文物普查宣传词。以这一宣传词为基础,普查工作者制作了数万份文物普查宣传彩页向全省发放。无论繁华的城市社区,还是偏远的乡间村镇,都能看到文物普查宣传图片。

    正是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推进文物普查工作的源头活水和真正动力,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一直把宣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几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的要求,联合广大新闻媒体,利用各种媒介,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各级普查机构通过策划制作公益广告片、普查成果视频、图书、电子杂志,印制宣传品、纪念证书,在报纸、杂志开辟专栏,建立专题网站,开展总结表彰活动等,全面宣传并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普查工作,拉近了文化遗产工作与社会各界的距离。普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大批的社会志愿者参与到普查工作中来,热爱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观念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

    保护

    文物普查为的是文物保护,普查就是当前我国最大规模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2008年3月30日,三普开展还不到一年,依托三普中发现的首任台北知府陈星聚墓园,按照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的“要把陈星聚墓园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批示精神,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投资近千万元修建的陈星聚纪念馆开馆。2008年“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三普开展仅仅一年后,河南省政府就及时将新发现的36处重要文物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一批新发现文物也已经得到维修保护。

    浙江省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制定专项法规,提高经费投入,加强规范管理,确保新发现文物的安全;普查至今全省新公布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51处。重庆市将183处抗战文物点挂牌保护,采取法律手段切实保护普查成果。

    在做好普查工作的同时,各地充分认识到及时抢救、有效保护新发现文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新发现文物的保护管理,及时将新发现的文物点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提升普查新发现文物地位,出台保护办法措施,创新保护方法。

    提升

    提高了普查队员的业务能力,磨炼了普查队员的意志;机构设置得以加强,保护经费增加,基础设施、设备更趋完善,促进了文物工作的能力建设

    有位文博专家这样说:文博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光靠书本是培养不出文博专家的。你必须实地走、实际摸、亲眼看。红山文化的陶片什么样,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片又是怎样的?如果你不到现场,不是亲自去经历,只从书本上看,那一辈子也分辨不出它们的区别。参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队员,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吃苦耐劳、干劲很足,见到他们,从前曾抱有的对文博人才稀缺、业务骨干青黄不接的担忧就消除了。

    行伍出身的吕梁山腹地的石楼县文管所所长李大勇,在十五个月的野外调查中,行程二万余里、访询一千余人、跑遍千沟万壑,绘制草图一千余份,整理照片二千余张,编写文本三万余字,普查不可移动文物316处而且顺利通过了省市专家的验收。三普一线实践,让大勇成了石楼山中的文博行家。

    各级普查机构反复培训,各地普查队的分组也多采取新老队员结合、以老带新的办法,既确保了普查质量,又培养锻炼了新队员,提高了普查队员的业务能力;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持续较长时间的工作强度,锻炼了普查队员的意志,锤炼出一支作风过硬的文博队伍。

    中央财政共安排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所需经费超过2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0.25亿元,补助地方1.8亿元。中央财政专门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级行政区域提供用于普查的专项补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积极安排普查配套经费,五年间,各地投入累计超过12亿元。江苏、浙江两省普查机构还在国家文物局普查办的协调下,对口支援青海省文物普查,无偿提供财力、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

    经费的保障,不仅使得普查日常工作、培训等得以顺利开展,也使得普查设备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等得以及时、普遍配发;此外,三普工作中,统一领导,严密组织;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理念引领,科技支撑;科学普查,严控质量;大力宣传,有效保护等一系列贯穿始终的突出特点,保证了三普工作的圆满完成,也在整体上提升、促进了文物工作的能力建设,为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挑战

    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文物数量“井喷式”增长,使得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繁重;4万余处文物消失令人警醒

    普查成果显示,我国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保存状况较差的占17.77%;保存状况差的占8.43%。令人堪忧。进一步增大投入,改善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与环境刻不容缓。

    这次普查登记文物总量的增幅大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设施设备改善的增幅;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形势,亟待修改和完善;大幅增加的文化遗产如何加强管理,妥善保护,科学研究,合理利用,对于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管理机构设置、设施设备配置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国家文物局负责同志指出,要应对新时期文物保护面临的方方面面挑战,首要必须把基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要重点加强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推动修订《文物保护法》,尽快出台《博物馆条例》,研究制定《文物认定评估管理条例》、《大运河遗产保护条例》,完善文物保护标准体系,加大法律保护力度。要进一步做好文物资源调查,推动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要加强文物执法督察和安全监管,健全各级文物行政执法机构,推行文物安全与执法巡查制度,完善文物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文物平安工程,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经普查统计,原来登记过,但目前已经消失的文物计44073处。由于消失文物的原因十分复杂,根据对消失文物原因的分析,大致可分为6类18种原因:

    1.由于认定、计量和行政区划变更等原因从现象上消失。包括不属本次普查登记对象的(指第二次普查已登记,但不符合三普标准的对象);第二次文物普查前已经消失的、第二次文物普查误登、行政区划变更按新区划登记的、调查时已经迁移保护、另作为可移动文物登记的,以及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计量标准合并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

    2.因生产生活和学术研究原因经过发掘清理,原址废弃。

    3.因自然原因消失。包括自然损毁的,自然灾害损毁和火灾烧毁。

    4.由人为原因造成损毁。包括因拆、改、新建改变原貌的,人为拆除损毁的以及遭盗掘盗窃消失的。

    5.因城市建设、大型基本建设、农村耕作、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等原因造成消失。

    6.因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历史原因认定消失。包括根据记载查无实物的、丢失或下落不明的,以及消失原因不明的不可移动文物。

    人们最关心的是人为破坏的消失。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同志指出,上次文物普查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那时到现在的20多年间,中国面临了大发展大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建设之间的矛盾前所未有激烈。文物保护工作现在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时期,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会对于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损失。对于破坏文物,全国的文物工作者一直都在旗帜鲜明地反对,通过各种手段避免。下一步会坚决重拳出击,加大执法督察力度,打击各种文物违法犯罪行为。

    队伍

    一支信念执著、坚忍不拔的专业队伍,跋涉在高山平原,游走于乡村小巷,踏遍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风餐露宿、冒雪迎霜

    在广袤黄土之中追溯远古的遗迹,在荒僻乡野之间寻觅历史的瑰宝。他们中有被誉为“绽放在文物普查一线上的玫瑰”的巾帼英雄,有堪称民间文化守护神的志愿者,有情系三普的古稀老人,有“弃商从文”的编外队员……

    近5万名普查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参与文物普查,了解每一处普查点的基本情况,绘制图纸,拍摄照片,认真核查,比对资料,专家审查,最后录入专用的普查采集软件,生成一条基础的普查数据。广大普查工作者以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勤勤恳恳工作,兢兢业业普查,铸就了吃苦耐劳、求实奉献的普查精神。  

    舍命

    张泽权,重庆市奉节县的一名普查队员,对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一丝不苟。在田野调查中,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因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偏远乡镇工作。2010年4月12日,张泽权与队友驱车前往竹园镇无山村进行文物调查,在对当天的第三个文物点进行记录时,因坡地雨后路滑、不慎跌落坎下,以身殉职,年仅四十六岁。队员们含着热泪在整理张泽权同志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日记本,里面这样写道:“三普工作是一件令我十分愉快,并且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我有生之年进行此项工作是我的荣幸,我一定尽心尽力地把它做好,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他用自己鲜活的生命书写了一位文物工作者朴实无华的人生。

    青田县文物普查队队长单泼,带领普查队员顶酷暑、冒严寒、查资料、忙整理,跑遍了县域的29个乡镇、361个行政村、2252个自然村。在全国首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摄影图片评比”活动中,他的摄影作品《木廊桥》荣获优秀奖;他还积极撰写了36篇普查日记,刊载于浙江文物网,成为浙江省三普日记的“明星”。2009年7月,他获悉浙江省文物局将组织志愿者远赴青海支援三普工作,立即向单位领导请缨。在三普实地调查工作期间,他身兼多职,几乎没有享受过休息日,再加上长期奔波劳累,7月20日,在一次野外工作休息时意外溺水身亡,年仅29岁。

    玩命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谢国旗,既是指挥员,又是普查员和驾驶员,行程3万多公里,登录2152处。2009年3月16日,遇到车祸,汽车毁废了,他也与死神擦肩而过,粉身碎骨般的全身疼痛,膝盖缝了5针,可一星期后又投入战斗。

    山西的秦秋红,一个正当年华的普查队员,在一次田野调查中因车祸不幸受伤,导致脾摘除的严重后果。但是,“摘了脾,心还在,我不会就此躺倒”。他这样说,也这样做,病愈后立即披挂上阵,奔赴一线,继续着他挚爱的普查工作。

    常年奔波在普查路上,而且很多又是人迹罕至的荒原、荒漠、高山、高原,路况很差,甚至很多地方没有路。在中国目前每年道路交通事故约50万起、伤亡十数万人的事故高发年代里,每天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踏查普查的三普队员出车祸、出险,并不奇怪,也不罕见。

    普查中遇狗的惊险场面在许多三普人手记中都有记载。荒郊野外,偏远乡村,狗多,难见外人,三普人的出现,惊扰了它们。被多犬围住狂吠,被突然蹿出的大狼狗抵近,凶狠的目光,鲜红的舌头,喷出的热气,低沉的吠声,让人阵阵后怕。

    风险危险面前不退缩,是勇者的表现。三普人,勇者。

    吃苦

    普查,尤其是田野调查,是十分辛苦的事情。

    每天要走路,走山路,走险路,走长路,甚至在没有路的地方走,没有走,就不是普查。

    吃饭没准点,常吃干粮,甚至有时食用食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隐患(普查专用语),风餐更是家常便饭。

    睡觉难有“热炕头”,天当房地当床阴冷潮湿露宿是常态。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冬季寒冷,夏天炎热,春天黄沙漫天……

    负疚

    河北省文物普查队首批入队的几位年轻队员,两年间与恋人相聚时间不足两周;有人为普查多次推迟婚期;有人普查期间当了父亲,却无暇照顾娇妻幼子;亲别襁褓中的爱子,再相见时蹒跚学步的孩子已不相认,躲在妈妈身后要轰走陌生的爸爸。

    父母病重住院,无法陪侍照看;老人临终,赶不上床前诀别……

    热爱工作,全情普查的三普人,同样热爱家人亲人恋人。为了三普,他们无法分身分神。在自豪于三普成绩的同时,他们对家人亲人恋人深深内疚负疚。

    认真

    因为文物普查工作的特点及工作环境,上级普查部门既不能规定每个普查队的文物发现数量,也很难对基层数十支普查队的野外调查到位率、覆盖率进行完全有效的监督。保证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的质量,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全凭“三普人”的自觉性与责任心。

    2008年5月,河北省普查队转战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承德市兴隆县。山高沟深。很多次,向导看着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的普查队员,劝他们“少登记一处吧,你们不上山,领导也不知道啊”。望着崎岖的山路和高高的山顶,常年坐在办公室里的人,心里也真犯怵。但队员们每一次都谢绝了向导的好意,绝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凡是山顶有遗迹的,二话不说便默默地向上爬。

    浙江舟山市文物管理办公室陈舟跃普查普陀山摩崖石刻时,在“百步沙摩崖石刻”的复查过程中,在镌于1932年及1936年两款摩崖石刻下方发现了1925年用英文镌刻的“霍夫曼题刻”。“霍夫曼题刻”字高10厘米,涨潮海中,落潮岸边,沙粒质岩,风化明显,容易漏登。“霍夫曼题刻”体现了普陀山观音信仰文化之魅力,民国初年与外界交流广泛,意义非同一般。于“西天门摩崖石刻”款款之间发现以前一直被忽略的元代摩崖石刻,改变了此前认为的普陀山摩崖石刻最早莫过于明代的认识。

    眼见为实。实物实证实说。严肃认真,充满责任感,是三普工作的要求,更是三普人自觉遵守的宗旨。

    欢乐

    普查虽然辛苦,但欢乐也常常伴随着队员。

    能从全省文博系统中被选调为省文物普查队员,是一种荣誉。庆幸赶上了这民富国强的好时代,庆幸自己有了这么好的一次锻炼、充实的机会。这是所有普查队员的心声。

    每当有了新的发现,一身的疲惫会随着欢呼声飘向山谷,那是队员们最轻松的时候;

    每当新的发现,改写了当地的历史,使文物工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重视,那是队员们最欣慰的时候;

    每当看着工作室里从数百处遗址采集到的满地的陶片、石器标本,那是队员们最快乐的时候;

    每当队员们制作的资料受到专家组的肯定,工作得到普查办领导的表扬,那是队员们最高兴的时候。

    三普队员、西藏那曲地区文物局达娃充满情感地说:“普查,文物普查,神圣的使命。我来了,证明自己活着,从容、高贵地活着。当一幕幕历史的面纱被一一揭开,当一桩桩神奇的传说被证实,当一切都不再是飘渺的幻影时,我庆幸自己是一名文物工作者,一名文物普查队员。”

    两年多的三普野外调查结束了,曾经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队友各自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但三普的工作经历将是他们一生的美好记忆。

    勤学,团结,拼搏……三普人身上还能总结出许多。三普成果不仅是近77万不可移动文物,更包含着三普人铸就的普查精神。

    2011年12月29日,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总结了三普的重要成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对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各有关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强调要准确把握文物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相结合、依法保护与科学保护相结合、保护抢救与利用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圆满完成,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正在进行组织上和技术上的积极准备,并在不同系统和地区开展试点。文物工作者信心满满,他们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为加强文物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