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日记表:印度著名庙宇图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10:54
   印度著名庙宇图集            桑吉佛教遗址  



     桑吉佛教建筑群距离博帕尔约40公里,坐落在小山上,俯瞰着平原。这些建筑包括巨石石柱、宫殿、庙宇和寺院。大部分建于公元前2至1世纪,都不同程度的保存下来。这个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圣地12世纪前一直是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桑吉佛教遗址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丰碑:它对培育、发展、发扬佛教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传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共建有8.4万座佛塔,其中8座建在桑奇,现存三座,其中最著名的是桑吉佛塔一号遗址(又称桑吉大塔):它是阿育王开始建造的,随后的国王统治时期,其公主和王子均被送到斯里兰卡去学习佛教文化,后来国王、王后及他们的臣民改变了原有的宗教信仰,转而信仰佛教,因而桑吉佛塔一号遗址具有浓厚的佛教传统气息。


  桑吉大塔为半球形建筑,直径约36.6米,高16.5米,原为埋藏佛骨而修建的王墩,后来又加砌了砖石,顶上增修了一方形平台和3层华盖,并在底部榴筑了石制基坛和石制围栏,整座大塔雄浑古朴,庄严秀丽。南北东西四方建有4座陀兰那(沙石塔门牌坊),其中最古老的南门为公元前75年到20年建造。大塔和4座佛兰那吸收了波斯、希腊的建筑及雕刻艺术,装饰繁衍缛富丽。   桑吉佛塔一号遗址附近有一个砂岩的寺庙建筑仍是当年未竣工的模样,它最出名的地方在于仍保存着阿育王的一个诏书,该诏书主要内容写的是:任何有害于佛教文化交流的行为都是不可以的,否则将受到国王的制裁。    佛塔二号遗址在山坡的底层;而一号、三号遗址和公元五世纪、七世纪修建的两个歌普特寺庙即十七、十八号遗址则修建在山坡中间;而其最高峰修建的是一个修道院。  桑吉佛塔一号遗址精巧的通道设计是古代经典艺术的最伟大的写照,它是由斯特哈恩斯在公元一世纪修建的,漫步在其中随处可见的是佛陀的故事和随后的佛教发展历史的轶事。          桑吉佛教遗址所具有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桑吉佛教建筑遗址就没有后来的印度建筑艺术的发展,因为它给后来者们拓宽了思路,开通了灵感。第十七号哥普特寺庙被认为是印度建筑风格里最具有逻辑设计思维的经典之作,在它身上体现出了中世纪印度寺庙建筑风格中,所有必须采用的建筑规律。


   在桑吉山附近不到十公里方圆的范围内还有很多古遗址例如:公元前二世纪修建的寺庙、公元后五世纪修建的石窟以及在维德斯哈城市中的龙哈吉山上的历史遗迹,他们和桑吉佛教遗址一样都是很伟大的历史名胜遗迹。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 






      科纳拉克太阳神神庙又称为黑塔,原是回教旧址,由13世纪的卡灵伽国王纳拉辛哈·德瓦为庆祝打败穆斯林入侵者、感谢太阳神的凯旋而建造的纪念庙,是婆罗门教的圣地之一。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TheSunTemple,Konarak)临接孟加拉湾,沐浴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它表现太阳神苏利耶驾驶战车的形象。24个车轮饰有字符图案,7匹马拉着战车。这座神庙是印度13世纪最著名的婆罗门庙宇之一。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临接孟加拉湾,沐浴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它表现太阳神苏利耶驾驶战车的形象。24个车轮饰有字符图案,6匹马拉着战车。这座神庙是印度13世纪最著名的婆罗门庙宇之一。科纳拉克太阳神庙位于奥里萨邦科纳拉克小镇上,建在孟加拉湾海岸边的荒凉的沙漠上,颇为奇特。         该庙的主殿内设有三尊由黑石雕成的太阳神:正面对着庙门的是印度教中的创造神梵天(代表朝阳),在两侧的是保护神毗湿奴(代表正午的太阳)和破坏、再造神湿婆(代表夕阳)。每天清晨从海上升起的第一束朝阳便映射在太阳神头上,太阳绕着庙宇旋转一周,始终照在这三尊太阳神的身上。         在雕像中数量最多、最引人瞩目的,还是那些表现宫廷中生活豪华奢侈、挥霍无度的浮雕,有的人物比真人还要大,情态生动逼真。车轮下面是主殿的基墙,四壁刻满了两千多头大象,一头接着一头,首尾相连,面朝战车行进的方向。像太阳神庙这种奇特的构思,和如此集中大量的、至今保存完好的群体性雕塑建筑,实属罕见。
       关于这座神庙的来历各家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黑天神克里希纳儿子萨姆巴患上了麻风病,在太阳神的治愈下才日渐好转,为了答谢太阳神的救命之恩,克里希纳特意建立了这座庙宇,取名科纳克尔,意思是“太阳之乡”。这个小镇也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由13世纪的卡灵伽国王纳拉辛哈·德瓦为了祈求太阳神治好他脊柱变形的毛病而修建了此庙。而现今的考古学家推论:当时奥里萨地区战乱连绵不绝,国王纳拉辛哈·德瓦修建此庙,是为了庆祝打败穆斯林入侵者、感谢太阳神的凯旋纪念碑。这座屹立在海岸上的宏伟建筑,如今大部分受到摧毁,只剩下原来的一半,但这些留有残垣断壁的建筑仍然不失其当年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是印度著名的、历史悠久的大庙。位于奥里萨邦科纳拉克小镇上,建在孟加拉湾海岸边的荒凉的沙漠上,颇为奇特。关于这座神庙的来历各家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黑天神克里希纳儿子萨姆巴患上了麻风病,在太阳神的治愈下才日渐好转,为了答谢太阳神的救命之恩,克里希纳特意建立了这座庙宇,取名科纳克尔,意思是“太阳之乡”。

       这个小镇也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由13世纪的卡灵伽国王纳拉辛哈·德瓦为了祈求太阳神治好他脊柱变形的毛病而修建了此庙。而现今的考古学家推论:当时奥里萨地区战乱连绵不绝,国王纳拉辛哈·德瓦修建此庙,是为了庆祝打败穆斯林入侵者、感谢太阳神的凯旋纪念碑。这座屹立在海岸上的宏伟建筑,如今大部分受到摧毁,只剩下原来的一半,但这些留有残垣断壁的建筑仍然不失其当年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该庙的主殿内设有三尊由黑石雕成的太阳神:正面对着庙门的是印度教中的创造神梵天(代表朝阳),在两侧的是保护神毗湿奴(代表正午的太阳)和破坏、再造神湿婆(代表夕阳)。每天清晨从海上升起的第一束朝阳便映射在太阳神头上,太阳绕着庙宇旋转一周,始终照在这三尊太阳神的身上。走进太阳神庙,迎面是青石砌成的舞厅,然而现在只残留着3米多高的基墙,墙壁上面雕刻着人群,舞姿多变,神情各异。
       科纳拉克太阳神神庙,位于孟加拉湾附近的科纳克,离加尔各答400公里,周围有生长在沙质土地的木黄麻属植物和其他树种,四周环境大部分未遭侵扰,低矮的丘陵使风景充满变化。属于印度洋的一个海湾。西嵌斯里兰卡(锡兰),北临印度,东以缅甸和安达曼—尼科巴海脊为界,南面以斯里兰卡南端之栋德拉高角与苏门答腊西北端之乌累卢埃角的连线为界。南部边界线长约为1609公里。
       主殿造型奇特,整个主殿看上去犹如一辆巨大的战车,是用红褐色的石头雕砌而成的。主殿长约50米,宽约40米,墙壁厚2米。战车共有24个巨轮,每个轮子的直径大约有2米,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还有8根粗大的楔形辐条。根据介绍,这7匹战马表示一个星期为7天,24个车轮表示一天有24个小时。战车外表刻满了花纹图案和雕像,由各种神像和传说中的人物像,也有表现打猎、做生意、讲学、打官司、牛拉车、妇女烹调、拔河比赛、士兵回家等民间社会生活的种种画面。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科纳拉克太阳神庙表现太阳神苏利耶驾驶战车的形象。24个车轮饰有字符图案,6匹马拉着战车。如今大部分受到摧毁,只剩下原来的一半,但这些留有残垣断壁的建筑仍然不失其当年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走进太阳神庙,迎面是青石砌成的舞厅,然而现在只残留着3米多高的基墙,墙壁上面雕刻着人群,舞姿多变,神情各异。车轮下面是主殿的基墙,四壁刻满了1452只形态不同的大象,一头接着一头,首尾相连,面朝战车行进的方向。有一些图案,国王自己骑在大象的背上,仆人架着遮阳伞。战士们拿着刀剑盾牌,赶着大象和马去作战。鹿被猎人追赶或是被射杀在森林中。有一幅老妇朝圣的图案时被认为最为动人的,她正在为她的儿子祝福,而她的媳妇拜在她脚下,她的孙子靠着她。也有描写朝圣者戴上粮食和其他有用的东西,坐着牛车在路上造饭的场景。 

       神庙墙上的中间一派雕刻表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东西,比如说狮首象身、狮首人身的怪物,和半人半蛇住在深海里搜刮财宝的纳加玛苏纳斯(Naga-Mathunas)。不同形态的男女也可以在这排雕塑中看到。最上面一排雕塑表现了许多不加掩饰的性爱场面,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当时人们的解剖学知识,比如说一幅男人提起女人而女人抱住男人的脖子的场景,肌肉的收缩恰到好处,这没有深奥的解剖学知识是雕不出来的。

       建造圣殿地板的材料是绿泥石。地板略略向北倾斜,因为那里有一根排水沟。圣殿的四侧向内倾斜,用一块巨石封顶作为天花板。它被雕成一朵直径5英尺开放的莲花。每一片花瓣上都雕有一个舞女和坐着七匹马拉的战车的苏利耶,苏利耶的手里拿着两枝莲花。由于整个圣殿的跨度非常大,许多直径9英寸不少于40英尺长的铁质横梁被用来支撑。这些横梁先是被制成许多小零件,后来再锻造在一起。在神庙的内墙没有任何雕刻,也没有涂过灰泥。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在圣殿里还有一个用黑色绿泥石质的宝座。这是神庙供奉的主神,苏利耶的宝座。宝座的尺寸被别为11′0″、7′6″和4′8″。在宝座上有一个供奉苏利耶的祭坛。宝座的一些部分可能被从神庙上方落下的石头损坏过,宝座上有被用新的石头修补过的痕迹。那里还有一段通向宝座顶端的楼梯,现在仅存三级楼梯。在宝座上有许多雕刻,包括各种形态不一的动物,还有一幅国王纳拉辛哈·德瓦和他的同伴礼拜太阳神的图案。 
       象太阳神庙这种奇特的构思,和如此集中大量的、至今保存完好的群体性雕塑建筑,实属罕见。供奉太阳神苏里亚的寺庙。寺院从整体上看起来就像是苏里亚所乘坐的马车。据说是为了纪念甘轧王朝的那罗幸哈·提婆一世在与伊斯兰教徒战斗中取得胜利而建造的。         位于科纳拉克太阳神神庙基座位置上的车轮。寺院整体看来像一驾马车。传说太阳神苏里亚就是乘坐着这驾马车,翱翔于天际。太阳神苏利耶的战车形状,有12对轮子装饰和七匹马拉。这座神庙是印度最庄严的建筑物之一,不仅在于宏伟的外形、完美的比例,更是体现出一种宗教的和谐。它的线条装饰和涡形纹,还有很好的动物和人的造型,都使它在印度神庙中显得十分特别。               锡克教阿姆利则金庙






         阿姆利则金庙位于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则(Amritsar),坐落在一个叫做“神池”的水池中央,四周的墙壁上镶嵌着熠熠发光的大理石,整个建筑几乎通体镏金,极为壮观。这座被誉为“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的建筑,风格典雅,造型优美,既有伊斯兰教建筑的肃穆庄重,又有印度教建筑的绚丽璀璨。           金庙是印度锡克教的神庙,非印度教徒不得入内。该庙供奉印度教湿婆神。湿婆(Sh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毁灭之神,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的生殖之神“兽主”和吠陀风暴之神鲁陀罗,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林伽(男根)是湿婆的最基本象征。金碧辉煌的金庙,不仅是锡克教徒的圣地,而且也是印度的游览名胜,每年游客川流不息。  

        阿姆利则金庙-建筑布局

        金庙坐落在人工开凿的、面积1500平方米的圣湖中间,一条60米长的栈桥通往湖的中央。平静的湖水将庙倒映于水面,增添了庙的特殊魅力。

        金庙城堡式门楼,上有白色钟楼和呈梅花形大小的5个金顶。举目望去,浩然大气,金碧辉煌映满了整个视野。总面积约10公顷的金庙,内部呈长方形布局,中心为一人工湖,湖四周为十几米宽的黑白大理石所围绕,高耸的城堡上架起的射灯从四个方向聚向中心,一座金灿灿的庙宇巍然屹立于湖水正中,“上帝之殿”便在眼前。 

        圣殿庙顶为一大金圆顶,四角各立有一个小金圆顶,仿如四个金甲武士护卫着头戴金冠的威严帝王,通体镀满了100多公斤的黄金。也有人说,圣殿造型更像一朵倒放的莲花,莲花反插于湖水、直通大地,表明了锡克教对人世间苦难的关心。 

        庙分为三层,系印度教传统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形式融合的典范。第一层是教徒祈祷大厅,以大理石板铺地,嵌有几何线形不规则图案,豪华四方大理石柱分布在厅四周,柱上雕有美丽的对称花纹,凹凸棱角。  

        第二、三层为经室、圣物室、博物馆等,奉有1604年放置的《阿低格兰特》根本经典,置放在神圣的祭坛上。庙顶有4个精致的小亭,中间是1个硕大的钵形塔,与4个小亭的塔顶浑然一体。金庙的第二、三层和顶上裸露的地方都铺上了镀金的铜叶片,使整座建筑金光闪闪,白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夜晚在月光和灯光下反射出夺目的光彩。

        庙内共分12个区域,除圣殿外,还有香客休息室、诵经堂、法师起居室、修道殿、膳厅、储藏和陈列室等。一条长约50米的大理石桥将圣殿与湖边平台相连,密密麻麻的教徒在桥上摩肩接踵。踏着暖洋洋的大理石板漫步湖边,人在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倒映在湖水之中的金顶圣殿,远处白色围楼与翠绿的菩提树在让人赏心悦目之余,更让人心觉一股平和与安静。 

        阿姆利则金庙 食宿免费

        此庙为众多背包客所熟知,因为此庙提供背包客免费住宿的床位,还有24小时不断供应的免费食物的食堂。据说建造这个金庙的时候,锡克教徒认为人应该吃饱饭后才会想到精神信仰的东西,于是在里面建了这个食堂,每天24小时不断供应食物。高峰就餐时间通常是20分钟一餐,人在门口领了盘子勺子,等上一批就餐的人离开里面清扫完毕,下一批人便又排队涌入食堂坐在地上,将餐盘放在地上等候就餐。
        是印度锡克教的神庙,非印度教徒不得入内。进金庙虽然免费,但规矩有点烦,所有来客必须脱鞋,赤脚从门口的水池趟过,以表示对锡克教宗师的敬意。而且无论男女老幼,不能光着头,要么戴帽,要么用头巾裹上。 

        阿姆利则金庙-历史

        作为锡克教的圣地,阿姆利则意为“花蜜池塘”。当年只是印度教改革派分支的锡克教,经过几代教徒的不懈努力,最终于16世纪发展成完全独立的宗教,为此,当年锡克教第4代祖师罗姆·达斯曾修建了一座水池,名为“花蜜池塘”,阿姆利则由此得名。而金庙则由锡克教第5代祖师阿尔琼1589年主持建造,1601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年历史。因该庙门及大小19个圆形寺顶均贴满金箔,在阳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夺目,一直以来被锡克人尊称为“上帝之殿”。 

        阿姆利则

         阿姆利则是印度锡克教圣地,是旁遮普邦第一大城市,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城相对。据说这里曾是锡克教第一代祖师那纳克修行之地,1577年第四代祖师拉姆·达斯建造,第五代祖师阿尔琼·德沃发展,以后历代祖师、国王都做了贡献。城内金庙以通体镏金而组名,为锡克教的总部和行政文化中心。在金庙门前有一广场,平常是人们从事商贸之地,它是教徒聚会的场所。9层高的阿德尔高僧塔,是纪念第六代祖师赫尔·高温德的儿子所建。锡克教徒每年印历4月在此举行庆祝丰收的拜喀节,几十万朝圣者聚集在圣湖边,唱歌、开诗会、赛马及举行各种游戏活动,时间长达3天。

        锡克教

        锡克教是在印度教的虔信派毗湿奴城派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共同基础上产生。是印度影响比较大的一个宗教,也被列为世界十大宗教之一。锡克教是在16世界初由那纳克祖师所创建,由于追随他的弟子们都自称是“锡克”,意为“门徒”因而这门宗教就被称作“锡克教”了。

        圣地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此地有锡克教最大寺庙——大金庙。因该教教徒自称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强调人人平等,男人之间互为兄弟,女人之间互为姐妹。他们奉行严格的一神论,及礼拜几代祖师。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时约有信徒900万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则主要居住在哈里亚那邦的德里,另外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香港、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也有锡克教徒。

        其主要教义是信奉真神“真名”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 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 信仰业报轮回说,人要靠神的惠顾和祖师的指导才得以解脱。 
尊崇祖师,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祖师的预言,祖师享有无上的权力,其传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继承者。 反对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

        位于香港的锡克教庙锡克教男人都用长布包头,勇敢善战,多取名为“辛格”(粤音“星”、意为狮子),故广东人俗称他们包头星。

        由于在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当地王公是信仰印度教的;他们由于不被重视,于是接受英国人聘用,是驻守印度英国军队的主要力量,故有人认为他们是叛逆了印度。于是跟随英军派驻后来称为英联邦各地,在上海英国租界的巡捕也主要是锡克教徒,因为他们用统一的红布包头,所以被上海人称为“红头阿三”。          现在的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也是锡克教徒。 香港著名印裔艺人乔保罗(乔宝宝)是锡克教徒。                         
印度朱拉霍神庙群           印度的卡朱拉霍神庙建筑群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神庙群“在建筑与雕塑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二、神庙的“装饰性雕刻堪称印度艺术的杰作”。令人惊奇的是,那些被称为杰作的雕刻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赤裸裸的男女性爱为主题。
寺庙都是献给印度教的神的,它们都是典型的雅丽安(Aryan)艺术形式。雕刻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生活的场景、战争、人物、动物,但是有两个主题出现的次数最多,那就是女人和性爱。至于为什么在塔身上雕刻那么多逼真的性爱场面,印度人也是众说纷纭。库马尔认为那是石刻版的印度的《爱经》Kamasutra,是教育婆罗门男孩儿如何成长为男人的,这倒是类似于中国的《黄帝内经》、《素女经》什么的;但是据说也有迷信的人说这是防止印度的雨神下雨淋坏这些寺庙,这个具有窥阴癖(Voyeur)的神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图案就不会破坏寺庙了。寺庙塔身上的浮雕有大有小,大的有1米多高,小的则刚刚巴掌大小,那些令人激情不已的性爱雕刻很多都分布在生活场景雕刻的中间,尤其是那些新奇的、逼真的雕刻都很小,因此库马尔说一定要认真寻找那些隐蔽的雕刻,这可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性爱和裸体,是卡朱拉霍雕刻的两大关键词。游客们不禁要疑惑了:为什么要在雕刻中描绘性爱?而且是如此大胆露骨地描绘?为什么要刻意渲染和炫耀女性肉体的色情诱惑?

这些性爱雕刻实际上是一种凿刻在岩石上的印度性学经典《爱经》(KamaSutra),或者说是一本性爱技术的指南图册。其读者群是神庙里的年轻修行者。他们无法得到世俗的性教育,因此需要用这种形象的“图书”来补课。

为了保护建筑,防止雷击和恶魔侵袭。据说恶魔因陀罗(Indra,时常化身为暴雨、雷电)特别喜爱色情刺激,如果寺庙上刻有这种画面,因陀罗就不会威胁寺庙的安全。
性爱雕刻是密教(梵语“昙特罗”,Tantra)仪式的图解,类似于藏传佛教密宗的“欢喜佛”。密教神秘主义认为:人体乃宇宙之缩影,宇宙生命是男性活力(湿婆)与女性活力(性力,即“沙克蒂”)结合的产物,因此男女两性交媾的仪式也是一种修行模式,修行者通过它来实现“人神合一”,获得灵魂解脱的极乐。进一步推测,卡朱拉霍的众多神庙在昌德拉王朝时期说不定是举行密教狂欢仪式的场所,神庙甚至可能豢养了大批姿色迷人、精通《爱经》的“庙妓”,雕刻中的裸体女像正是那些“庙妓”的真实写照!
 卡朱拉霍的工匠们可能只是在用石刻表现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或许昌德拉王朝是一个道德松弛的世俗社会,浮雕上的画面在当时并不被认为是淫乱、堕落和猥亵,而是日常的、优美的、欢快的场面。在清坚决绝的一神教信仰征服世界以前,或许人类确曾有过所谓“纯真的童年”。
     卡修拉荷寺庙上的性爱雕刻,其实无关色情,纯粹只是一种想象艺术或宗教形式罢了。尽管世人对于这些雕刻的主题和动机,提出许多不同见解,但是没有人可以否认卡修拉荷的寺庙的雕刻, 无论形状,线条,姿势,体态,表情,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创作。◆西庙群Western Group      西庙群规模很大,是克久拉霍的中心,很有价值的雕刻也最多。您可一个人边转边欣赏,但建议您找一个能够为您详细讲解的人,这样您在这儿留下的印象和对这些艺术品的理解就深刻多了。    ●坎达里耶的天尊庙Kandariya Mahadeva Temple      供奉林迦的大殿上建有高度超过35米的塔。这座神庙是克久拉霍现存神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不过这里经常有猴群出没,要注意一下。    ●德维·贾格登巴神庙Kandariya Mahadeva Temple      这座神庙就在坎达里耶天尊庙的旁边。比较有名的有湿婆和雪山神女双人像、米特纳像等。      西庙群草坪上建的14座神庙,各有千秋,每座神庙雕刻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东庙群Eastern Group      印度教寺院一般规模不大,但却很精致,而且一般不建在一起,分散在各处。而连在一起的帕尔什瓦纳塔神庙(Parsvanath Temple)、山蒂纳神庙(Shantinatha Temple)、阿迪纳塔神庙(Adinatha Temple)都是耆那教的寺庙。虽然这些寺庙没有米特纳像,游客很少,但却有难得的清静。而且,还可能看到那些虔诚的耆那教教徒在神像面前庄严地祈祷。这些寺庙的旁边就是耆那教博物馆。                                                    ◆南庙群Southern Group      无论是骑车还是步行,建议您一定到这里看一下。特别是杜拉代奥寺(Duladeo.Temple)中的A psadra仙女像非常漂亮。再往南走1公里左右,是恰杜尔普贾神庙(Chaturphuja Temple),而在这看夕阳的景色绝对是一种享受。                                                  
  胡马雍陵  




       胡马雍的陵墓是阿克巴时代莫卧儿建筑风格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里程碑。它巧妙地融合了伊斯兰建筑和印度教建筑的风格,开创了伊斯兰建筑史上的一代新风。陵园内景色优美,棕榈、丝柏纵横成行,芳草如茵,喷泉四溅,实际上是一个布局讲究的大花园。            不过,这里提到的胡马雍墓并不是墓中这位莫卧儿帝国第二代统治者本人的杰作。这座1569年初建成的印度现存最早的莫卧儿式建筑,坐落在德里东部朱木拿河畔,是1565年由帝后哈克·贝克姆主持修建、米拉克·朱尔扎·吉亚斯设计的。    这位帝后——一个波斯学者的女儿——是在1542年初与流亡的胡马雍结婚的。说起胡马雍的流亡,那得完全归咎于他自身的软弱与优柔寡断。在他的身上,我们看不到遗传基因的影响。他的父亲巴布尔(1482~1530年)是莫卧儿帝国的奠基者,这位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后裔,是亚洲历史上最富传奇性的人物之一,而胡马雍虽然像其他莫卧儿帝王一样知书达礼而且喜爱文化,甚至在流亡波斯期间仍在研究中国和波斯的艺术,却缺乏他父亲所具有的智慧、谨慎以及坚强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一切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极端需要的。一生忙于流亡和征战的巴布尔虽然在1526年建立了莫卧儿王朝,但他无暇制订新的法律和整顿行政,因而他留给长子胡马雍的是一个既不完善又不稳固的政权。23岁的胡马雍登基时局势很不平静,由于种种矛盾和冲突,他不能指望得到他的亲属、朝臣和军队的可靠支持,而被征服者的意图反叛和外部敌对势力的日益增长都是对这位不称职的国王的威胁。开始他的运气不错(他名字的意思是“幸运者”),曾一年内迅速征服了两个大省——马尔瓦和古吉拉特,然而由于他的显而易见的弱点,翌年却又失之一旦。

  与阿富汗复兴的斗士舍尔沙的冲突是胡马雍不幸的开始。1539年和1540年他两度被舍尔沙打败,军队丧失殆尽,从而毁灭了巴布尔在印度的事业,使印度斯坦的统治又再次转入阿富汗人之手,胡马雍也不得不开始他约15年的流亡生活,后来他时来运转,得到伊朗萨非王朝的帮助,趁舍尔沙建立的苏尔王朝内乱之机,卷土重来,挽回了以往的失败,巴布尔开创的帝国总算失而复得。

  这样的一波三折,一方面是由于胡马雍的无能造成的,另一方面却也同巴布尔的早逝使他无法巩固自己对于北印的征服有关。说起胡马雍父亲的去世,还有一则比较荒诞的轶事。据说胡马雍生过一次大病,巴布尔曾为此热切地向真主祈祷,要真主把他儿子的病转移到他自己的身上,因此在儿子开始好转的时候,父亲的健康就渐渐垮了下来,到胡马雍康复后两三个月,他就去世了。    而他那个叫做“幸运者”的儿子却未免太名不符实了,1556年1月24日,恢复了莫卧儿统治的胡马雍,还未尽情地享受得之不易的胜利,就意外地从德里的藏书楼的楼梯上跌了下来,并因此而丧命。当时他远未确保对印度斯坦的霸权,不过,他的儿子要比他强得多,这个叫阿克巴的第三代帝王扩大并巩固了乃祖父开创的莫卧儿帝国,成为这座辉煌的“帝国大厦”的建筑师。 

  通常人们认为胡马雍墓受波斯艺术的影响,不过其底层平面图是印度的风格。它的外表大量使用白色大理石也是印度的风格,而没有波斯建筑师所惯用的彩色砖装饰。整个陵墓给人一种威严、宏伟而又端庄明丽的感觉,一扫过于伊斯兰陵墓灰暗、阴森的风格。显然,它和整个莫卧儿时期的建筑一样,是伊斯兰教建筑的简朴和印度教建筑的繁华的巧妙融合。

  胡马雍和皇后的石棺安放在寝宫正中,两侧宫室放着莫卧儿王朝5个帝王的石棺。从红砂石精细的镂花、花园式的内景到四周墙壁上的拱型大门,这一切构成典型的莫卧儿风格。据说亚格拉的泰姬陵就是仿照胡马雍墓建造的。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属实,人们确实很容易看出二者风格上的师承关系。        胡马雍陵(Mausoleum of Humayun)为莫卧儿王朝第二代帝王胡马雍及其王妃的陵墓,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东南郊,位于德里东部来穆纳河畔。于1572年建成,陵墓全部用红砂岩建造,外观宏丽壮观。陵墓设计融合了印度和波斯的建筑风格,是印度著名的伊斯兰教古建筑。胡马雍陵同时也是印度次大陆的第一座花园陵墓,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它引起了重要的建筑领域创新并在泰姬陵的建筑中达到顶峰,是印度最早的莫卧儿式建筑。  胡马雍陵于1565年由胡马雍的遗摘下令建造,1572年阿克巴大帝执政时落成。陵墓坐落在一个布局适中的花园里,墙四面各开有一个高大的门。陵墓所在的寝宫形如瓣开放的花朵,宏丽壮观,全部用红砂岩砌成,并以内嵌的白色大理石花纹图案装饰。寝宫上方有低矮的穹顶。这座陵园的设计与建造充分体现出交融在一起的印度、波斯建筑风格,冬日笼罩于烟雾中,更增一股神秘感。据说,别致大方的泰姬陵也吸取了它的某些设计式样。如今这座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已成为印度著名的文化名胜景观。    胡马雍的陵墓是阿克巴时代莫卧儿建筑风格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里程碑。它巧妙地融合了伊斯兰建筑和印度教建筑的风格,开创了伊斯兰建筑史上的一代新风。这组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完整。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四周环绕着长约2千米的红砂石围墙。陵园内景色优美,棕榈、丝柏纵横成行,芳草如茵,喷泉四溅,实际上是一个布局讲究的大花园。陵园大门用灰石建造,是一个八角形的楼阁式建筑,表面用大理石和红砂石的碎块,镶嵌成一幅幅绚丽的图案。 

  陵园正中是其主体建筑——高约24米的正方形陵墓,它耸立在47.5米见方的高大石台上。陵体四周有4座大门,门楣上方呈圆弧形,线条柔和;四壁是分上下两层排列整齐的小拱门,陵墓顶部中央有优雅的半球形白色大理石圆顶。这种圆顶的设计及其修建的方法特别引人入胜,在印度建筑中,至少在其完美的形式中,双层圆顶的显著优点初次体现出来,这是一种在西亚相当长时期以来所施行的圆顶建筑形式,它在胡马雍陵墓中的应用,证明这座陵墓的建筑者曾参与波斯的建筑实践。这种圆顶是由两个单独的拱顶组成的,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下之间留有间隙;外层拱顶支撑着白色大理石外壳,内层则形成覆盖下面墓室的穹窿。外层拱顶中央竖立着一座黄色的金属小尖塔,光芒四射。寝宫内部呈放射状,通向两侧高22米的八角形宫室,宫室上面各有两个圆顶八角形的凉亭,为中央的大圆顶作陪衬,宫室两面是翼房和游廊。

 



         胡马雍陵,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东南郊。印度的建筑在莫卧儿帝国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18世纪以前,这个帝国的几乎每一位皇帝都在他们身后留下了若干出色的大型建筑,可以说,除了莫卧儿帝国的第六代统治者奥朗则布以外,所有早期的印度莫卧儿统治者都是伟大的建筑师。           胡马雍陵(Mausoleum of Humayun)建于1556年,是莫卧儿王朝第二代皇帝胡马雍(Humayun)的陵墓,也是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建筑风格的典型结合。陵墓主体建筑由红色砂岩构筑,陵体呈方形,四面为门,陵顶呈半圆形。整个建筑庄严宏伟,为印度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精品。陵体呈方形,四面为门,陵顶呈半圆形。整个建筑庄严肃穆、亮丽清新,为印度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精品。胡马雍和皇后的石棺安放在寝宫正中,两侧宫室放着莫卧儿王朝5个帝王的石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