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solo琴谱:用幸福培育幸福——2009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评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8:06:01

用幸福培育幸福——2009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评析

 

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一个甲子,六十载春秋,教育事业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走过不平凡的历程,从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
    随着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日益得到关注和重视。时至今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和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努力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不良情绪带来的负面效应。
    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重视,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己的心灵谁来疏导?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种者。从事这份神圣职业的教师,每天给孩子的心灵播种的是欢乐、幸福、阳光、希望的种子,还是恐惧、焦虑、紧张、悲观的种子?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学生的幸福,谁作主?

    2009年11月中旬,安徽省合肥市。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一名14岁的少年,因不能承受老师批评自己,而选择了从12楼纵身跳下,至今仍处于重度昏迷。
    看到这则消息,为孩子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在感慨:现在的孩子难管,教师难做。更令人痛惜的是,这类事件还在不断发生着。
    毫无疑问,孩子是受害者,可教师呢?他想不到学生会因为正常的批评,竟然用生命来反抗。孩子对生命的漠视,令人痛惜和震惊,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孩子心理的脆弱,说明是教育的缺失。为什么成长历程中无法避免的批评、挫折或失败,会成为孩子心里无法愈合的创伤?同时,教师的批评方式是否也需要加以改进?
    1999年,教育部成立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同年8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部署。
    教育问题中很多都是心理问题。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得当,就能获得成长,处理不当,便会成为心理疾患,影响学生成才,更会影响学生成“人”。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得到了重视,学校纷纷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配备心理咨询教师,缓解学生的困惑和压力。
    然而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教师——学生的重要他人,其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成为被忽视的角落。
    学生跳楼悲剧并不是教师直接导致的,但教师起着何种作用呢?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教师虽然不是心理“炸弹”的制造者,却充当了“点火人”角色,结果学生被“炸”伤,教师也被“炸”得异常落魄。因此教师要做学生问题的“灭火人”,而不要做“点火人”。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教师一定要认识和理解学生,尤其在批评或惩戒学生前,教师要摸清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如果教师是在对学生的身心状态和个性特点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惩戒学生,即使出于再大的爱心,这样的教育惩戒也会冒很大的风险,可能导致不良的教育后果。关键的问题是,为人师的前提,教师的身心要健康。
    一个心理学名词叫作“师源性心理伤害”,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其表现形式有:打骂学生;侮辱性的批评或嘲讽;讲课死板,教学水平低下;教学方法简单粗暴,不讲道理等。这种现象会引发学生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恐惧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研究发现,教师心理问题是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根源,若不及时调整,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效仿的榜样。
    教师心理健康更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必要前提。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讲,远超过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的影响,这类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记得看过一部影片,一位美国幼儿园老师在放学前对孩子们说:“现在,大家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让你不高兴的事情,让你感觉烦恼的事情,然后,大声喊一声‘嘣’,让这些烦恼随着‘嘣’一起消失。”随着一声声“嘣”,孩子们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快乐、无忧无虑的表情洋溢在脸上。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进行了自我放松和暗示,和一群吵吵闹闹的孩子相处一天后,她也将自己的负性情绪释放出来。
    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的技巧,能自我调适、减压,能帮助学生疏导不良的情绪反应,或许校园里自杀之类的悲剧会有所减少,或许校园里的学生会更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距离幸福有多远?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知识,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留下来的“教育”是什么呢?是性格、是态度、是习惯,这些才是左右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教育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成长,学会坦然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要实现这一点,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难以想象,一名焦虑、暴躁的老师,他的学生会平和、乐观。要有幸福的学生,首先要有幸福的教师。然而,教师群体的实际生存状态如何呢?
    2008年上海市教科院做了一项名为《城市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与对策》的调研,调查涉及上海市60所中小学校,1304名教师,覆盖所有学科和中小学阶段的一至十二年级。
    调研结果令人忧心:50.8%和26.7%的中小学教师分别感到工作压力“比较大”和“很大”,认为压力重的教师近八成;如果能重新选择职业,37.3%的教师表示自己不会选择当教师,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育工作产生了厌倦情绪。
    相信每位教师从业之初,都是饱含热情,觉得每一个学生都非常活泼可爱,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由衷高兴。可是,几年过后,热情消耗殆尽,上课成为负担,学生的可爱变成可恶,活泼变成捣乱,学生成绩不好时会大发雷霆……
    一个无形的“杀手”——职业倦怠,正在毁坏教师的职业生涯,恶化师生关系,吞噬教师的幸福感。
    来自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过重的工作负担,个人完美主义,等等,这些都会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说到底,教师是一个普通人,有喜怒哀乐,有缺点和不足;他会因学生而喜悦,也会因学生而愤怒。
    刘胜本,是山东青岛一位平凡的老师,在他身上,看不到倦怠、压力、焦虑等负性情绪,尽管已从教20年,他还担任高中班主任。他说,自己喜欢做班主任,感觉挺轻松的,班里基本无事可做,自己操心的事很少,大部分事情学生都能做好。他说,自己跟学生在一起特别幸福,有什么烦心事,一到教室里就全忘了。
    青春期的孩子没有不调皮、不犯错误的,但刘胜本却说:“当了十几年班主任,真找不出一个坏孩子,一旦你真心喜欢学生,学生也会真心喜欢你。在其他人看来是坏孩子的,我却对他好,而他也对我特别好。我从没让学生受到过伤害,凡事从他的角度出发,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战壕的兄弟,帮他分析问题。”
    刘胜本的秘诀是什么?表扬。他有一套表扬三部曲——发现问题赶快表扬,纠正问题继续表扬,没有问题依旧表扬。表扬来表扬去,学生心灵深处的自尊、自信、积极、上进的美好种子开始发芽长大。
    积极心理学相信,每个人都具有积极的因素,人是决策者,有选择、有理性、有智慧。如果我们调动了这些力量,不仅可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培养一个幸福积极的人。
    刘胜本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使学生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建立自尊和自信,这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事情,也让他轻松地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教师的幸福是其他行业的人所无法体会到的。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也许你永远默默无闻,但还要承担来自各方的压力——难以管教的学生,考试成绩亮红灯,家长和社会的过高期望……然而,只要看着一群心存感念、求知上进的学生,在你引导下茁壮成长,难道不感到幸福,不为之感动吗?”80多岁高龄的于漪老师坦言。教师不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也是太阳底下永恒的事业。让自己的学生,踏着自己的肩膀,一步步登上做人的高峰,在于漪看来这是此生最幸福的事!
    从一位普通教师到全国知名教师,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流露出一份浓浓的幸福感和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感。
    “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更是长远而不可逆的,所以尤其需要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申继亮教授认为,职业认同影响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职业倦怠感和工作压力。研究发现,来自同一学校的教师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并不相同,这除了跟教师本人的专业素养、应对能力有关外,也与教师对工作认可和热爱的程度相关。有的教师虽然工作非常辛苦,却乐在其中,其原因就在于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强烈的职业兴趣和很高的职业认同。
    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高,意味着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性质、功能、意义认识比较深刻。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的投入程度比较高,工作比较主动,并在其中体验到的是积极的情绪。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将有利于带来高工作价值感,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
    幸福的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灵播撒幸福的种子。

通往幸福的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以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是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众人纷纷关注学生“减负”的同时,必须指出,教师同样需要“减负”。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教师的社会价值,教师的工具价值,但很少真正关心教师自身的发展、成长、健康和幸福。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要扭转,教师自身的心理需要调适,学校更应该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
    学校是教师职业活动的第一场所。学校的一草一木,领导和同事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教师心中留下痕迹。一所健康、有活力的学校,不仅要有优秀的教育质量,要给学生带来快乐和幸福,也应该能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些学校开始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到教师队伍管理之中,为教师提供清晰的职业规划,进一步明晰教师职业前景,全面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缓解职业倦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实行《骨干教师认定条例》,将教师分为三种类型:发展型,实践型,研究型。
    发展型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课堂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完善教学,具有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实践型教师侧重师德修养示范,要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善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研究型教师本身已是区级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他们的核心任务是教育科研,要带着课题进课堂,自愿组织研究型团队。
    金阊实小每学期根据教师的申报给予考核。学校为教师制定了考评参照系,让老师了解自己的位置,明确发展的目标,不断激发教师积极进取的热情,并与评优、进修培训等结合起来,调动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
    《骨干教师认定条例》激发了教师内心深处的成就欲望和发展要求,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合理的生涯规划,协调了教师个体内在需求和学校长远目标需求,实现个人和学校共同成长和发展,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双赢。
    金阊实小的老师说:“我觉得实小的老师就像是课文《生命的林子》里面的笔直茂盛的松林,每个老师都积极向上,这是一种良性竞争。自己到了发展‘瓶颈期’,如果没有旁观者提醒、点拨,你就发展不上去了。这时候要去寻找伙伴,组建自己的团队。有实力相当的人始终在和你竞争,而且还互相提醒,这样双方成长得才更快。”
    学校,应该是为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和缓解压力的重要场所。
    上海市新武宁小学创设“欣悦坊”,定期为教师的心理“放假”。趣味运动会、游戏新接触、拓展训练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不分年龄长幼,不论身份职务,老师们积极参与、全情投入活动中,在愉悦的氛围中,既锻炼了身体,又缓和并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教师们体验到了职业幸福感,职业成就感也不断增强,这样的教师群体给校园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学生创造了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机构共同配合。教师的心理成长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它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要求教师关注自身的心理发展,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职业生涯之中,学会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看待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009年4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的玫瑰园举行仪式,授予特殊学校教师托尼•马伦2009年美国“全国年度教师”称号。
    奥巴马在致词中说:“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有托尼这样富有爱心和智慧的人相伴,他们总在我们最需要时守候左右,畏缩时帮我们加油打气,迷途时拉我们重回正轨,不论我们多难相处,就是拒绝放弃我们。”
    “我和米歇尔的成长背景都不出众,但我们生命中某一时刻遇到了像托尼这样的人,他们帮我们修正方向,这是我们得以身处今天位置的唯一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不仅是学业上的困惑,更是要解决学生生命成长中的各种困惑。
    需要时的守候,畏缩时的加油鼓劲,迷途时的规劝……中美两国,国度不同,国情不同,然而,对教师这份职业的角色定位却是相同的。
    教育,本就应该是师生共同享受幸福的过程。遥想两千多年前,孔子与众弟子围坐一堂,经纶天下,共同发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感慨,其乐融融。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说:“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她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就是“成全一个人的幸福”,当所有这些人的幸福相加,就是整个民族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