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伞士兵装备:人生有时很无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10:01

A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里呢?而“选择”,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面临的事情,更是人生面临的大课题。早晨剃胡须时,忽然想到这个问题。
  我用的剃胡刀,是十年前在北京某媒体工作时同事送的生日礼物,还附一首诗。现在大概还记得其中的句子:收割沉重的日子。这些年过去了,我也早离开了那个团队,这把剃须刀却一直在用,常不免让我想起那时与几个伙伴勤奋工作的情形。由此,还想到另一个剃须刀,至少是30年前了,我哥哥送给我的。原本一直用的,直到我接受了生日礼物后,才把哥哥送的当成纪念品收藏起来。记得一次出差,与一个同事住一室,他看见我使用的精美的剃须刀(那时还很少见,多是用刮胡刀),还很新奇,因为在此之前,他还以为我不长胡须呢。那时我们都是团干部,年轻、单纯,问题也就很有趣。
  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但人如何活着,即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却是人所追求的最有意义的事。选择就这样,跟随你,就像你的影子,与你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生活的历程来说,选择的重要就在于:它是一条路,你走什么样的路,在这条路上看到什么风景,你会形成怎样的好恶习惯和审美观点,都不可避免地与“这条路”紧密联系起来了。这就是关乎人生非常重要的选择。当然,人生还有不由你选择的问题,如你的出生、父母、身份、血缘等等,都由不得你。
  ——“选择”就这样,悄悄地铺在你的脚下。表面看是你的脚印记载了你一生的成功与失败,好与孬;而实际这一切的结果根本是由你的“选择”确定的。
  
  B
  旅美学者薛涌著文称:担心中国精英。他发现,居住在美国的和居住在中国的朋友们,在业余习好上越来越不相同:在中国的朋友,抱怨自己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他把一切归结于中国成功者典型的生活习惯:应酬多,大场合多,一席一席地吃,一杯一杯地喝,出行足不沾地,总坐在车里……而在美国的朋友,长跑,长距离骑自行车,游泳,整个生活格调,都体现出一种奋斗的过程,称这才叫“酷”。据薛先生介绍,最近美国的生活趋势是:骑车渐成了中高产的时尚,高尔夫则开始在劳动阶层大为流行;开着汽艇的往往是蓝领,在那里吭哧吭哧地划船的,往往是些白领精英。


  身在大陆,如果没有读到这些文字,我真的是一点感觉也没有。习惯性的价值取向,仍是那些所谓“权贵”、“风光”、“阔气”……也许,这就叫“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吧?大家身处一处,看着、听着也一同想着、做着,都习以为常。然而,薛先生认为,阶层的群体个人嗜好,多少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创造性社会讲究奋斗,讲究超越自我极限,着眼点不在于你现在已经有的东西,而在于你未来的潜力,结果大家一起在运动上比谁能更“极端”。寻租的社会则讲究卡位、站队、等级、关系,进而个人嗜好重在显示你已经拥有或者瓜分了多少社会资源。因此,薛先生为中国精英阶层所担心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身体,更是他们的精神”。(薛涌:《我担心的中国精英》2010年第18期《商周刊》)
  我,还有你,我们,究竟关注到精神上的东西没?
  
  C
  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去大澡堂洗澡。最初的时候,还没有淋浴,从雾气腾腾的大水池里出来,就站到一边的白色瓷盆去洗头。洗头是最难过的关,不是迷着眼睛,就是憋得上不来气。后来有淋浴了,用肥皂把头发打满了白沫子,然后站到哗哗的水柱下灌顶浇面,立刻感到呼吸窒息,忍不住的难受。那时,爸爸对我说:把嘴张开,用嘴呼吸。我竟然平静下来,任水流把脸冲成一道水帘。后来学会了游泳,就有了这样的体会:一定是用嘴先重重地吹水,最后用最快的速度来吸气。
  然而,令我想不到的是,“无所不能”的父亲年老了之后,竟然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怕到人多的地方,只要一拥挤,人便紧促、窒息,以至后来哪怕“缺水”,都会感到呼吸困难,不得不远离“是非之地”。很奇怪,这竟让我联想到,即便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理想多么远大,信仰多么坚定,他仍然也是肉身,仍然具备动物本能,无法用“钢铁”去衡量。所以,“完美人格”的要求,是不切合实际的一种行为,是一种可笑的理想主义。
  我曾鄙视“低头”行为。现在悔了:在一个漠视公平、惟权是上的环境里,为稻粱谋的人们除了俯首称臣、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D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长寿。历朝有多少皇帝更是心系“长生不老”。然而,我祝愿人还是该死的时候去死吧。想起自己的孩童时期,曾不止一次地被人对着说(人又像对旁人说,又像自言自语):“多幸福哇!天真无邪……”
  到现在我才听出画外音:人经历过了世道人间许许多多事情之后,藏污纳垢,浑浊不堪;真的,自己已无“纯洁”而言!
  曾在一首诗里写道:“肺壁挂满了青苔,已不再是纯净……”人是一种动物,逃不掉自然法则,任何努力逃脱的想法都是自私而卑鄙的,不仅有害而且可耻!
  虽然我近来被一种无形力量控制,更加注意了保养,健身,然而我想;只想度过有质量的生活,绝不妄图任何非分的贪欲……
  
  E
  人有时很无奈。从家里出来,走在阳光斑斓的绿荫树下,心情自然就有些放松,思想处于放松状态,似乎什么也没有想,什么也没有顾;根本想不到,顾不上——这时候,如果老妈在自己家住的话,带她也出来走走,见见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该有多好!当然更想不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穿不暖衣、吃不饱饭的“五保户”老人,仍蜗在仄蔽的房内为下一个日子叹息发愁……
  人这时候表现出来的,往往很无情,冷酷,自私自利;而天底下的人,其实都是相连的。这也是为什么看人被杀画面时自己内心发憷的缘故。从生物学、从社会学、心理学上说,那个人也是“你”自己。
  记得在中学时期,有一阵儿不敢在外面吃饭,偶尔有一回,也要带一根饭勺自己用;在教室里,对值日生扫地扫得尘土飞扬简直一刻也受不了……犯了类似“洁癖”的病。后来明白,自己不过就是这个地球中的一粒微量元素,应该懂得融入合一,干嘛非要搞“特殊”?人的生命充其量也不过百八十年;“这一个”总逃不脱与这个世界、这个人类、自然万物千丝万缕的干系。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按照大多数西方人的信仰说,人生来是要“赎罪”的,无疑在说“性本恶”;东方民族呢,以中国为例,自春秋战国时起,就有孔子与荀子不同的学说。其实,以当今的常识,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本来就是由“第93种猴子”逐渐衍生出来,是同一祖先,然后从非洲大陆分离出来,最后走向五大洲七大洋,分成如今肤色不同、语言不通、习惯不同的各个民族的。而人的性善和性恶的提出,其实是从两个角度观察同一个目标的结果;以我现在的理解,人既然是从兽逐渐演变而成的,人性中自然就带有兽性;而这“兽”既然在逐渐地走向“人”人性中自然就带有人性。从总的发展趋势来说,“人性”的成分会越来越多,“兽性”的成分会越来越少——这是发展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善”必然会比“恶”的成分多,也可以说,是逐渐地从“恶”中向“善”的方向过渡和演变。这就是自然规律吧。
  
  星洪2011-8-25于青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