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女出生比例:明清时期的“冰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14:34:47

  冰箱于今人而言,属生活必需品之列,现代都市中,冰箱给人们的居住生活带来了莫大方便,尤其在炎炎夏日更不可缺少。

  “冰箱”其实早在明朝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祛暑器具,被北京城里的皇公贵族们广泛使用。当然那并不是电冰箱,而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故称“冰箱”,当时的冰箱亦称“冰桶”。

  过去的“冰箱”比现在的电冰箱简单得多,无需用电、无需制冷剂,制冷之源是天然冰。

  明清时期的冰箱多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箱身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置铜环便于搬运,四条腿足为硬木活中的鼓腿膨牙作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约1.5厘米厚,板上镂雕钱形孔。深色的箱体衬着金黄的铜箍铜环,给人以雍容悦目之感。

  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十分精巧科学。箱内挂锡里,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每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由于锡里的保护,冰水不致侵蚀木质的箱体,且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除此之外,冰融化时吸收室内的热空气,通过盖上镂空的排气孔调节室温,还可以起到空调的作用。至今,北京故宫仍保留着皇家所用“冰桶”。

  由于对冰的需求,卖冰始终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产业。要用冰,就得有冰窖。那时,北京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是北海东墙外的皇家用的雪池冰窖。它的冰源来自北海太液池。此外,还有府窖,专供王府用冰。民国以后,北京有了私窖。最有名的是东直门外义和冰窖,它的冰取自安定门桥以东至朝阳门桥以北的护城河,一年居然能储存30万块冰,每块冰160斤至200斤不等,取冰时每块成本一角钱,卖冰时的售价为1元至2元。

  北京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剎海等处打冰入窖,由工部设专人管理。金寄水、周沙尘着的《王府生活实录》中有“王府从五月初一起,开始运进天然冰块,每房都备有硬木制作的冰桶……每天,由太监往各房送冰,以供瓜果等食品保鲜。”可为当时用冰祛暑的写照。

  目前在所有遗留下来的冰箱实物中,有三件颇值一提。一是晚清内务府大臣绍英家曾有木胎烧琉璃冰箱,极为罕见。另两件为现在仅存的一对,是1985年由陆仪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珐琅冰箱。本是宫中旧物,清末流出宫外,被陆仪的父亲以重金从天津某古玩店购出,历尽艰难保存了下来。这对木胎珐琅冰箱通体掐丝,每件箱重102公斤;座重21公斤;箱高45厘米;做工精细色彩华丽。盖面及箱体外满饰缠枝花;口沿饰回纹;盖沿外侧有“大清乾隆御制”款识。红木座老虎爪,嵌珐琅片、包角,是冰箱工艺中的珍品。

  冰箱在过去普通百姓是无权使用的,然而他们却有自己的一套制冷食的方法。老北京普通百姓就是在水井边用提篮盛上瓜果,然后系篮于辘轳之上,送下井去,使提篮悬浮于冰凉的冷水中。所谓“浮瓜沉李”,这种方法称作“拔”。清《人海诗区》“风俗篇”收录欧阳原功《燕京风俗渔家傲词》,其中《六月》一首写旧京夏日民风,有:“六月都城偏昼永,辘轳声动浮瓜井”之句,妙趣横生,即言此事也。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许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