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迪杨: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03:43
来源: 时间:2010-7-22 点击:173
殷永林
(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http://www.seasas.cn/content.aspx?id=159280883569
摘要: 1991年以来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探寻印度经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可以发现,制度变革、资本形成增加、私人消费增长、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对印度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对以上因素的研究,也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几点启示。
关键词:印度经济;经济增长;动力因素;分析
1991年印度实行经济改革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90~2000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2000~2006年,年均增长7.4%,[1](P199) 2003/04年度至2007/08年度,年均增长8.8%,为印度历史上的最高水平。2008/09年度,虽然遭受由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印度经济仍然保持了6.7%的增长速度[2],据印度《经济时报》2010年1月12日的消息,2009/10年度,印度经济的增长率高于预期,预计将达到7.0%~7.5%,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印度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那么,是什么因素推动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呢?国内学者唐鹏琪在《浅析印度经济增长的动力》(《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2期)、杨文武在《试析印度经济增长》(《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3期),顾列铭在《令人吃惊的印度速度:寻找印度崛起的密码》(《经济》2006年第11期),贾利军在《印度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南亚研究季刊》2007年第2期),张环在《印度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亚太经济》2007年第2期)等文中,对印度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发展经济学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比印度经济改革前后经济发展的情况,力图对1991年以来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因素做出较全面和准确的分析,并谈谈笔者通过本研究得到的一些启示。
一、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因素
(一)经济制度变革是首要动力
“新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制度是行为规则,它决定着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与不能够做什么事;其二,制度是人们结成的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等组织或体制,它决定着一切经济发展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展开的框架”。[3](P109)经过西方信奉新制度经济学的诸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回溯1991年以来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通过比较1991年前后印度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变化,我们不得不说,制度变革功居第一。1991年前与1991年后相比,在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没有变化的背景下,印度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印度政府实行经济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发生巨大改变。1991年以来,印度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改变,重要的有这么几点:
第一,基本取消了工业许可证制度,不再主要依靠发展公营企业带动经济发展,减少公营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范围,向私营企业开放更多的生产领域,通过鼓励发展私营经济来促进经济发展。私营企业不再受投资规模、投资场地和产量扩张等限制;
第二,改革外贸体制,实行比较灵活的汇率制度,大力推动出口,实行出口导向的进口政策;
第三,改善投资环境,提供政策便利和优惠,大量吸引外国投资;
第四,降低关税,减少对国内工业的保护,增强印度公私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第五,改革财政金融制度,扩大税收基础,削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对金融业的过度干预,使银行按市场规律经营等。
总之,就是推行和推进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正是这些改革,改变了印度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式,稳定了印度的宏观经济形势,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增强了信息的流动性和透明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突出了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激发了企业的竞争精神和创造力,促进了对外部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利用,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资源配置日益优化,焕发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1991年以来的经济改革,还是执行此前尤其是1980年以前那种过多限制私营经济发展,限制贸易发展,限制外资进入,过度保护国内工业,主要依靠低效的公有企业带动经济发展等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印度的宏观经济就难于稳定,印度经济就不会取得持续快速增长。印度20世纪50~80年代缓慢的经济发展过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当分析1991年以来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时,虽然难于计量化,但理应把制度变革作为首要因素。
(二)资本形成增加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在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中,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强调,甚至被夸大。后来,又出现了对资本积累不够重视的倾向。但是,就印度的情况看,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回顾印度独立以来资本积累增长的情况,进入本世纪以来印度国内资本形成总额和资本形成率的迅速提高,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据统计,按1999/00年度的不变价格计算,1950/51年度,印度的国内储蓄总额为87.1亿卢比,储蓄率为8.6%;1970/71年度,储蓄总额为657.1亿卢比,储蓄率提高到14.2%;1980/81年度,储蓄总额为2688.1亿卢比,储蓄率提高到18.5%;1990/91年度,储蓄总额为13001亿卢比,储蓄率进一步升至22.8%;2000/01年度,储蓄总额为49903.3亿卢比,储蓄率为23.7%。由于储蓄总额和储蓄率提高,国内资本形成总额和资本形成率也相应提高。1950/51年度,印度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87.7亿卢比,固定资本形成率为8.7%;1970/71年度,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636.7亿卢比,固定资本形成率为13.8%;1980/81年度,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2671.4亿卢比,固定资本形成率提高到18.4%;1990/91年度,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13114.5亿卢比,固定资本形成率再升至23.0%;2000/01年度,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53818亿卢比, 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2.7%。同期,国内资本形成率分别为8.4%、15.1%、19.9%、26.0%和24.3%。[2]1980/81年度到2000/01年度,虽然印度的储蓄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资本形成率增长不多,甚至没有增长,但绝对数的增加却是显著的,如2000/01年度的储蓄总额是1990/91年度的3.84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1990/91年度的4倍多。
2003年以来,印度经济增长再次提速。同时,2003年以来,印度的资本形成也快速提高。2003/04年度,印度的国内储蓄总额达82068.5亿卢比,储蓄率为29.8%;2007/08年度,国内储蓄总额达177961.4亿卢比,储蓄率为37.7%,比2000/01年度高出了14个百分点。同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固定资本形成率分别为68789亿卢比和25%,160544亿卢比和34%,比2000/01年度高出了11.3个百分点。2003/04年度的国内资本形成率为32.1%,2007/08年度增为39.1%。[4]( PA-8,A-10,A-1,A-2)很显然,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本形成(投资)大量增加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据印度政府统计,2003/04年度,印度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2.4%,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8.4%;2004/05年度的相应贡献率为71.3%和56.4%;2005/06年度的相应贡献率为63.8%和51.3%;2006/07年度的相应贡献率为45.6%和43.9%;2007/08年度的相应贡献率为55.7%和43.6%;2008/09年度,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5%。[2](P1,23)因此,印度政府把资本形成视为近期印度经济高速增长的首要动力。
(三)国内私人消费不断增长贡献很大
我国学者贾利军应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后认为,居民消费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资本形成。“居民消费对印度GDP增长影响较大,边际产出为1.699,即居民消费每增加1个单位,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1.669个单位;此外,国内投资也是影响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每增加1个单位,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0.273个单位。”[5](P18)张环应用的也主要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他得出的结论和贾利军的基本一致,认为“居民消费对印度GDP增长的影响比较大,边际产出为1.410个单位”,“总投资也是印度GDP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边际产出为0.652”。[6](P59)贾利军和张环的分析,涉及的时间分别是1990年至2004年和1980年至2004年。在他们研究的时段内,整体来看,居民消费对印度经济的驱动作用大于资本形成(国内投资)。按照印度政府的说法,2002年以来资本形成对印度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作用超过私人消费的推动作用。从经济改革后到2001/02年度,印度私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都超出50%。[7]2003/04年度,印度私人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5.1%,2004/05年度的贡献率为38.8%,2005/06年度的贡献率为46.3%,2006/07年度为38.7%,20/08年度为53.8%,2008/09年度为27%。[2](P1)
当然,私人消费只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因为仅有需求,没有满足需求的足够的供应能力和机制,经济也难以较快发展。此外,有效的私人需求的增长,本身就是经济增长带来的企业家利润和大众收入增加的结果,即经济增长的结果,因此也不能过于夸大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四)技术进步起到了显著作用
发展经济学非常重视生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甚至认为知识和技术是比资本和劳动更重要的生产要素。正是对技术进步、知识创新的重视和强调,正是技术进步、知识创新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才催生了知识经济概念及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虽然目前没有技术进步对印度经济增长贡献率具体数据,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产业发展的数据证明技术进步对印度经济增长起到的显著推动作用。
其一,包括信息技术产业的电子工业的发展引人瞩目。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政府支持和鼓励下,印度的电子工业通过引进、开发先进技术,快速发展起来。1980/81年度,印度电子工业的产值仅为81亿卢比,1990/91年度升至1000亿卢比。[8](P41)2002/03年度,印度电子工业的产值(包括民用电子产品、工业用电子产品、电脑、软件、通讯和广播设备、部件在内)已经达到9700亿卢比,相当于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204828.7亿卢比的4.7%。2006/07年度电子工业的产值升至24560亿卢比,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286430.9亿卢比的8.6%。2002/03年度,印度的软件出口额为4610亿卢比,2006/07年度剧增到14180亿卢比。[9](P194,A-5)软件服务出口已经成为印度服务出口的最大项目。2000/01年度,印度软件服务出口占其服务出口的39%,2007/08年度占44.7%,出口额超出400亿美元。[2(P149)]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1999/00年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2006/07年度达5.4%。[10](P44)现在,印度的TCS公司、信息系统技术公司(Infy)、维普罗公司(Wipro)等,已经是世界知名、规模较大的信息产业公司。此外,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印度众多的工业生产领域,还应用到了贸易、金融、交通运输、公共管理等服务部门,大大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生产效率。
其二,近些年来,印度的汽车工业通过开发、改进、引进生产技术以及开展与主要外国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也取得较大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1980/81年度,印度的汽车产量为12.11万辆,1990/91年度为36.63万辆,2000/01年度增加到78.42万辆,2005/06年度猛增到170.15万辆。[11](PS-31)2002/03年度,印度的机动车出口额刚超过10亿美元,2006/07年的出口额已经达到27.6亿美元。汽车零配件的销售额从1997/98年度的31亿美元,上升到2006/07年度的150亿美元,2003/06年度,汽车零配件出口的混合增长率达到29.07%,出口额增至29亿美元。[9](P195,196)
其三,在农业生产中,优良种子、化肥、农药的采用和施用不断增加。1991/92年度,印度杂交种子的产量为3.49万英担,高质量种子的分配量为575万英担,2006/07年度,相应数据提高到7.38万英担和1550.1万英担。同期,化肥消费量由1272.8万吨增加到2204.5万吨;每公顷农田的化肥施用量由69.84公斤提高到113.26公斤。[7](P167)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进步,印度的粮食总产量由1990/91年度的1.76亿吨,增加到2000/01年度的1.97亿吨,2007/08年度又攀升到2.31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2](P A-1)
(五)人力资源开发有贡献
发展经济学也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力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印度劳动者的素质在不断提高,高科技人才队伍也在扩大。
据统计,1981年印度7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为 43.6%,其中男性为56.4%,女性为29.8%;1991年为52.2%,其中男性为64.1%,女性为39.3%;2001年,相应数据为64.8%,73.3%和53.7%。2005/06年度6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为67.6%。1990/91年度,印度人口的预期寿命为58.7岁,2000/01年提高到62.5岁,2006/07年度为63.5岁。[2](P A-2)
印度还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其科技人员的总量号称世界第三。近年来,印度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高科技人才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印度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服务业雇佣的人员2005/06年度为128.7万,2006/07年增至162.1万。[9](P195)
(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近年来制造业和农业的较快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
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更加优化。1990年,印度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工业产值占27%,服务业产值占41%;200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分别为24%、27%和49%;2006/07年度,三次产业的产值各占19%、27%和55%。[12](P447)由于农业受自然因素主要是天气变化的影响很大,起伏不定,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较工业和服务业低,而工业和服务业不但受自然因素影响小,且效率高,所以,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大幅下降,服务业产值比重的大幅提高,有利于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势头。1990/00年,印度的服务业年均增长7.7%,2000~2006年年均增长8.9%,[1](P199)近年的增长率超过10%,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3/04年度以来印度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还与印度农业恢复较快增长,制造业等工业产业增速加快有关。从2003/04年度到2007/08年度,印度的农业年均增长4%以上(此前12年年均仅增长2%多一点),粮食每年增产近1000万吨。农业的较快增长,对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增长,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从2003/04年度到2007/08年度,制造业年均增长9.5%(此前12年年均增长率约7%),建筑业年均增长13.5%。[2](P24,A-7)正是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都获得快速增长,才推动印度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
二、几点启示
从分析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动力,并结合当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历,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经济制度的转变意义重大。
经济制度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结果。当代印度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印度实施经济改革前和实施经济改革后,其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没有发生变化,且由于进入多党联合执政时代,政府经济决策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效率降低,但经济却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甚至称得上实现了高速增长。这后面的根本原因,是印度的经济制度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得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同样,中国、“亚洲四小龙”、东南亚国家以及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也都说明,在当代世界,不论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在保持社会稳定和政府必要调节的基础上,只要确立恰当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都能获得较快增长。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应该确立、实行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制度及政策。
第二,资本形成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由于受人力资本开发程度不高、技术发明创新不足等制约,资本形成率提高,也就是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切不可忽视资本形成的作用,而应大力促进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的提高。资本形成率达不到较高水平,经济就不可能获得持续的高增长。中国、“亚洲四小龙”、东南亚国家快速和高速的经济增长,高储蓄率和高资本形成率的作用十分明显。印度的情况也不例外。从上文中可见,在资本形成率达到20%~25%的水平时,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会提高到年均6%左右。2003年以来,印度经济获得高速增长,与此相应,印度的资本形成率提高到了年均30%以上的水平,2003/04年度至2007/08年度年均为34.2%,2008/09年度更是达到39.1%。[2](P3,A-1)近年来印度的资本形成率,与中国资本形成率的差距已经很小,达到了一些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其经济高速增长时的水平。所以,那种认为印度在投资率较低的水平上,就获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因而印度经济是低成本、高效率的经济的说法,是不完全符合事实的。在资本形成率不够高的年代,印度从来就没有获得过连续几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只能说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在中国、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曾连续多年获得近10%甚至高于10%的年均增长率,而印度直到今天也还没有获得这样的经济增长成绩。
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告诉我们,在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中,由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哪怕服务业的比重高一些,但仅靠服务业的推动,经济最多只能获得较快增长,不能获得高速增长。要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除第三产业获得高速增长外,第一产业需要实现较快增长,第二产业需要实现高速增长。如上文所讲,1991~2002年,由于第一产业增长率低,第二产业的增长率不够高,虽然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约8%,但印度总体的经济增长率只达到年均约6%的水平。2003年以来,印度经济实现高速增长,除服务业高速增长外,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5%,建筑业达到13.5%,第一产业达到4%多。由于许多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上的,服务业要获得高速增长,必须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较快、高速增长做支撑。同样,许多第二产业行业是建立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的,第二产业要实现较快增长,也离不开第一产业的支撑。
第四,技术进步和创新效果显著。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由于擅于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生产技术而获得快速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中,由于整体科研水平和技术开发水平不高,人力资源开发程度有限,除自己国内要注重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外,一定要大力引进、擅于吸收国外新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印度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开发和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是显著的。就印度的经历看,正是大力引进、改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电子工业、信息技术产业、汽车工业新的、先进的生产技术,才推动印度的这些产业在近些年来获得迅猛发展,有的还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也正是采用“绿色革命”的农业生产技术,并不断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印度才得以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保证农业生产不断增长,推进农业产业的多样化和商品化。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 2008年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Indian Government. Economic Survey2008-2009[EB/OL].http://indiabudget.nic.in.
[3]谭崇台等.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Indian Government. Economic Survey2008-2009[EB/OL].http://indiabudget.nic.in.
[5]贾利军.印度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亚研究季刊,2007,(2).
[6]张环.印度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07,(2).
[7]Indian Government. Economic Survey2006-2007 [EB/OL].http://indiabudget.nic.in.
[8]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Country Profile1993-1994:India and Nepal[R]. London: Patersons Dartford,1994.
[9]Indian Government. Economic Survey2007-2008[EB/OL].http://indiabudget.nic.in.
[10]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Country Profile2007:India [R]. London: Patersons Dartford,2007.
[11]Indian Government. Economic Survey2005-2006[EB/OL].http://indiabudget.nic.in.
[12]Uma Kapila. Indian Economic[M]. New Delhi: Academic foundation,2007.
[责任编辑:李丽]
收稿日期:2009-11-16
作者简介:殷永林(1964~),男,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上一篇文章:南亚地区合作:从地区认同的构建到地区主义的形成
下一篇文章:试论中国——南盟经贸合作制约因素及经济一体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