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阿郎片所有插曲:探寻宜昌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1:29:55



    三峡商报消息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城市有了文化,才有源源不竭的动力,才有持续创新的活力,也才有令人流连的魅力。国内外的发展实践表明,未来区域竞争、城市竞争的主战场将更多地转向文化领域,谁占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谁就能在未来以文化创意为先导的竞争中抢得先机、把握主动。

    宜昌是古代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两大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三峡古代文化--巴楚文化。如何利用丰富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宜居城市?

    用“文化”销售“山水”

    说起宜昌最大的文化产业,许多市民会想到正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

    发展现代旅游,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还要让游人通过当地文化,更多地了解自然,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近年来,宜昌市立足全省“两圈一带、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和“一山两山”的战略重点,创新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努力建立融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协调管理机制。通过加强文艺界、传媒业、文娱演艺业、体育业等旅游产业的合作,挖掘三峡生态文化、水电文化、名人文化、巴楚文化等地域性文化内涵。在有效保护资源的前提下,配套建设文化设施,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提高旅游品牌的文化含量。

    目前,宜昌市旅游产业以三峡大坝为核心、以高峡平湖为平台,一批全新的世界级旅游品牌正在形成:以长江三峡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和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奠定了宜昌在全国和国际旅游城市中的地位;以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圣人关羽、学者杨守敬为代表的古代名人文化,以巴人遗风、土家风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三国古战场、三游洞为代表的历史遗迹和以柴埠溪大峡谷、清江画廊、大老岭、后河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胜地,构成了“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的旅游城市形象。

    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只是宜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宜昌市拥有文化企业达50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名。2010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7.2亿元,占第三产业的9.8%.

    十大行业引领产业发展

    10月24日下午,万达广场人声鼎沸,宜昌首届动漫节“cosplay嘉年华大赛”正在这里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宜昌的十个动漫社团的演员上演了精彩的cosplay秀。

    在现场,市民可以看到身着特刑服的俊酷男孩,顶着兔耳朵帽的俏皮女孩,还有留着金色、银色长发的宫装美人等。选手们华丽的服装、曼妙的舞姿,再配上“拿腔拿调”的神态和民俗风味的背景音乐,精彩绝伦的表演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伍家岗区文化体育局局长王辉说:“我们举办这个活动,一方面是想创造良好文化氛围,推动新颖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满足青年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文化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宜昌市采取多项扶持举措,加大了文化产业培育和推动力度,初步形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出娱乐、印刷复制、乐器制作、文化旅游等10多个门类的文化产业体系。新闻事业健康发展,《三峡日报》、《三峡商报》等报刊办报质量不断提高,《三峡日报》进入全国地市州盟报五十强,《三峡商报》荣获中国十大地市报,电视生产播出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出版与电影市场日趋活跃,全市公开发行报刊达18种,居全省市州第一位,各类印刷企业210多家,书店系统图书年销售额9300多万元;电影票房收入连续10年居全省市州首位;宜昌文化广场等15个项目基本建成投入使用,“809”文化创意园、“天下传人第一街”等20多个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大力培养三类文化人才

    在近年来,宜昌市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今年初,宜昌市出台了《宜昌市“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列举了以下5大制约因素:

    一是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面向市场、适应市场能力差。市场开放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分属多部门管理,已经成为束缚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二是文化资源整合不够。宜昌市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整合和开发力度不够,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特别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不高,文化和旅游产业按行业不同分别由文化、广电、旅游、城建等多部门管理,影响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整合和综合开发。

    三是文化发展投入不足。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缺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手段不强,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四是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缺乏专业性的人才、热心于宜昌文化发展的基本骨干队伍;缺乏文化领域的领军人才,特别是缺乏具有较高水平的创作人才;缺乏精通文化行业特性、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特别是缺乏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文化市场开发人才,以及引进和留住人才的环境和手段不足。

    五是文化市场开发落后。长期以来,注重文艺作品的创作,忽视文化产品的推广,文化发展的市场主体培育严重滞后,文化产品开发程度低,引导市场消费能力弱。具有地域特色的宜昌文化产品没有走向国内外文化市场,与全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不相匹配。

    打造文化领域的企业“航母”

    市委宣传部文改办主任向守忠告诉记者,结合宜昌实际情况,宜昌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媒体传播、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印刷复制、乐器制造、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

    “提升重点文化产业门类规模生产能力和市场扩张能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向守忠说。

    在具体做法上,向守忠建议:大力推动文化资源和资本的结合,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壮大柏斯琴行、三峡日报传媒集团等企业,力争尽快成为上市后备企业,打造文化领域的企业“航母”.鼓励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大力推动文化资源和市场结合,立足三峡特色文化,放眼全国,精心策划一批地域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综合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广泛开展文化招商,把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导入市场的“大循环”,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转化为产业规模。目前,宜昌市正计划兴建一个占地3000亩的三峡文化产业园,集文化展示与体验、文化创意研发、文化产品交易、文化旅游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开发基地。

    大力推动文化资源和科技结合,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型文化领军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传输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