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社招hr面试经验:《 全球化中的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4:05:16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2009-04-30【字体:大中小】
《 全球化中的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 》
作 者:姚桂梅 完成时间:1999-10-10
成果形式:学术论文   奖 项:
课题类别:
简 介:     全球化中的非洲地区一体化
姚桂梅
当前,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不少非洲国家面临“边缘化”危险,走联合自强的道路,加快经济一体化成为非洲国家振兴经济和摆脱落后的必然选择。 非洲国家为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正在大力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非洲国家狭小而分散的市场正在走向整合,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正在以规模经济的能量促使非洲经济整体发展。
近年来,非洲国家灵活务实的一体化措施,颇见成效。就连一直对非洲国家经济一体化持有偏见的西方国家也开始承认和重视非洲的一体化进程对经济的影响。世界银行在《200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东南非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以及南非——欧猛自由贸易协定等自由化措施也将刺激2002年贸易的增长和地区合作。
一、经济全球化推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向灵活务实方向发展
80年代中期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多元化经营、内部化交易、全球化决策的带动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正逐步走向互相渗透、横向联合、广泛合作、利益共享的新阶段,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然而,任何国家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都是不平衡的,肯定与邻近的国家关系最为密切。在这里,地缘经济因素在起作用。位于同一地区的国家,由于地理上接近,交通便利,往往在历史上就有了密切的经济联系,很容易由各国政府出面达成一定的协议,形成地区经济一体化。
从本质上讲,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地区化有区域保护主义、排他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地区化又有走向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一面,而且这是更为重要的一面。地区化与全球化是对立统一、互相促动的关系。地区化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和中间过程,是全球化的铺路石。
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起源于60年代。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以及从1986年开始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乌拉圭回合谈判困难重重,久拖不决,使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对其能否解决未来将不断出现的新贸易问题的能力开始产生怀疑。这种国际经济环境客观上迫使非洲国家加快地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步伐。它们依靠发挥地缘上的优势,组建新的地区性贸易组织,以加强彼此的联系,共同求得发展,来联合抵制来自其他区域集团的歧视。
1994年乌拉圭回合终于达成一致协议及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一方面由于目前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完全取代现有的区域性贸易协定,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组织内部成员在地理、语言、风俗上的接近,在经济上有密切的分工关系,彼此间的差异较小,这种小范围内的自由化比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更容易成功,而且也更有效。所以非洲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并未衰退没,反而持续高涨。许多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一改过去形成的文件多,落实的行动少的作风,开始用新的思路来推进经济一体化,灵活务实的措施成效显著。非洲国家内部贸易额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非洲国家间的进口占非洲进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7.9%增长到1996年的11%;与此同时,非洲国家间的出口占非洲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7.3%增至10.1%。
在西非,由16个国家组成的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是个拥有2亿多人口、占地630万平方公里的大市场。虽然早在1976年该组织就签署了有关转口贸易、财政、合作基金等议定书,1985年各成员国间就已取消了初级产品和传统手工业品的关税,但是只是在进入90年代后,共同体才真正行动起来。1991年,共同体要求成员国在未来4年时间里消除非关税壁垒,逐步降低和取消25种工业制成品的关税。1995年7月,为使本地区在全球经济争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共同体成员国对共同体条约进行了修改,决定到2000年建立西非关税同盟和统一货币,2005年全面实现西非经济联盟。尽管西非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蓝图已经制定,但共同体并不是一个经济发展划一的整体,成员国内英语国家和法语国家间的经济矛盾还长期存在,各国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而且,从贸易情况看,尽管成员国间的贸易额1996年已发展到占其全部对外贸易额的10% ,但其总体比重仍然很低,希望短时间内实现整体提高恐难做到。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西非国家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逐渐达成共识,认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有条件的国家应先行一步,然后再带动其他国家实现一体化。1996年1月1日,尼日利亚、加纳、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这4个地区经济大国率先开始试行“西非贸易自由化方案”,为期2年,希望带动整个西非地区的经济联合。1997年12月,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正式推出共同体旅行支票,使成员国间的金融和贸易往来更为便利,从而向实现西非单一货币和关税同盟的战略目标迈出重要一步。1999年初,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为便利外国投资,决定在今后2年内制定共同体内的统一《矿产法》,形成统一的矿业政策。
在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内部还有一个由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和多哥7个法语国家组成的西非经济货币联盟(6900万人口、375.2万平方公里)。它们充分利用组织规模小、货币统一、运转灵活的优势,一体化进程较快。它虽然成立于1994年,但是到1996年7月,成员国间工业品已经减税30%、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免进口关税。另外,1997年5 月葡语国家几内亚比绍成为该组织的第8个成员国。
在东非,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三国(7550万人口、176.1万平方公里)尽管在一体化尝试方面有过不幸的经历,它们加强经济联系的愿望依然强烈。1994年11月,三国领导人再度携手宣布在坦桑尼亚的阿鲁沙成立秘书处的计划,揭开了经济合作新篇章。到1999年初,东非三国除了一些特定的货物外,开始互免关税;实现了货币的自由兑换;实施了商业银行营业标准化和资本账户自由化;成立了东非证券管理局;确定了东非数字交换机合作项目和三国边界通讯联网项目等。1999年7月正式签署《东非共同体条约》草案。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东非共同体还有向西拓展的可能,吸收卢旺达和布隆迪加入该组织,共同组建“维多利亚湖经济区”。
在南部非洲,成立于1992年8月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自1994年接纳南非为正式成员国以后,南非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推动运输、矿产、和能源领域多项地区性计划的启动。1995年8月,共同体签署了关于成员国共享水道系统和共建南部非洲联合电网的两个重要文件;1996年初,召开了贸易与投资协商会议,建议成员国改革金融体制,调整关税和价格制度;8月,签署了关于实现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贸易协议。根据协议,共同体成员国将通过平等、互利的贸易安排,在8年内分阶段逐步消除货物和服务贸易关税和壁垒,提高贸易自由化程度。1999年上半年,共同体开始进行共4轮的贸易自由化谈判,主要涉及化工、木材、造纸、钢铁、汽车、农业、纺织、制衣等十个行业。1998年7月,酝酿和筹划多年的连接南非工业中心豪腾省和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开发走廊工程公路建设项目开工。1999年4月,马拉维、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和赞比亚四国商定建设以坦桑尼亚港口姆特瓦拉为中心的新贸易走廊。此外,在坦桑南部地区还共同进行矿山、电站、和铁路等工程建设,以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还正在打破严格的地域界限,不断向中、东非扩展。1997年6月17日,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现任执行秘书向东非的肯尼亚和乌干达发出了欢迎其加盟的正式邀请。1997年9月,共同体接纳了中非大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原扎伊尔)和印度洋小岛国塞舌尔为其第十三、十四个成员国。
2000年9月1日,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自由贸易区协定正式生效,从而启动了其贸易自由化进程。南非将从2001年9月开始减免南共体其他成员国76%以上产品的进口关税,到2006年再将被减免关税的产品增加到97%。继南非之后,毛里求斯、马拉维、津巴布韦也将于9月分别减免51%、41%和30%进口产品关税。最晚不迟于2009年建立一个完整的自由贸易区。
在东南部非洲,成立于1994年12月的东南非共同市场是目前非洲最大的地区性经济组织。囊括东南部非洲20个国家,占地940万平方公里,拥有2.5亿人口。其前身是1981年成立的由23个东南部非洲国家组成的“东南非优惠贸易区”。近年来,该组织因在贸易自由化方面步伐较快而引人注目。根据1993年通过的削减关税计划,大多数成员国已经大幅度减低了关税,其中,科摩罗、马达加斯加削减了80%,津巴布韦、马拉维、苏丹、毛里求斯、厄立特里亚和坦桑尼亚削减了70%,赞比亚、布隆迪、卢旺达削减了60%。共同市场还定期举办商品供求会,建立了贸易信息网,简化了过境手续。据东南非共同市场秘书处1997年统计,共同市场贸易额1985年为8.34亿美元,1994年已增至17亿美元,近期可望达到40亿美元。为了鼓励外资进入,共同体还放宽了原产地原则,外国独资生产的产品也能享受共同体的优惠关税,只要产品符合共同体原产地四条原则中的一条。目前,共同市场又制订了2020年发行统一货币、建立货币联盟的新目标。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10月31日,非洲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东南非自由贸易区启动。埃及、肯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等9国成为第一批成员国,其他6个成员国可望在2001年10月前加入。东南非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将使成员国内部贸易、对外贸易能力、引资招商能力显著增强。此外,曾在2000年5月东南非共同市场首脑会议上宣布成立的“非洲贸易保险机构”于2001年8月正式启动。该机构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已筹措1.04亿美元,用于赔偿投资者因战争或动乱造成的损失。目前,乌干达、坦桑尼亚、肯尼亚、卢旺达、赞比亚、马拉维和布隆迪7国已经加入。该机构的正式运转在促进贸易和投资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机构负责人预测,今后5年,这些成员国的贸易总额将增加8亿美元,成员国的贸易总额在10年内可望达到50亿美元①。
在北非,北非国家开始改变过去因受撒哈拉沙漠的阻隔,热衷于与地中海南岸的欧洲国家搞一体化而忽视同黑非洲国家的合作的现状。埃及在重视推动阿拉伯国家共同市场建立的同时,开始重视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1998年6月,埃及提出加入东南非共同市场的申请。现正致力扩大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同南非的经济合作有加强趋势。
二、 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众多,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主要有两个特点:
1、发展水平上的低层次
尽管近年来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在不同的领域推动着全非和次地区性市场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大多数非洲国家经济结构相似,资金和技术短缺,市场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多种非经济因素的困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体化组织相比,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大多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基本上没有发展成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区;第二,大多未建立关税同盟,因而未执行共同的对外关税;第三,各组织没有发展成真正的共同市场,没有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没有共同的法规来规范各国企业的行为,第四,成员国远没有实现在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协调,并进而采取统一的方针和政策。所以,从总体上看,非洲经济一体化组织目前还处于关税优惠区阶段。
2、空间分布上的重叠与交叉
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组织众多。从空间分布情况看,圈中圈、连环套现象十分普遍。首先是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相互重叠。在西部非洲,1975年成立的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由整个西非地区的16个国家组成,但是,在它的内部还有2个规模较小的一体化组织,即马诺河联盟和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它们各自都有独立的超国家组织机构。在中部非洲,1983年成立的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内部也有2个规模较小的一体化组织,即中非关税和经济联盟及大湖国家经济共同体。在东部和南部非洲,不仅东南非共同市场内部有东非三国经济合作组织,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内部有南部非洲关税同盟,而且这两个组织至少拥有8个共同的成员国。其次是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与其他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相互交叉。这一特点在西部非洲最为明显。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马诺河联盟、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同乍得湖盆地委员会、尼日尔河流域组织、塞内加尔河流开发组织、冈比亚河流域开发组织、西非水稻协会、科普塔科──古尔马共同开发组织、萨赫勒地区国际抗旱委员会、非洲国家咖啡组织、非洲花生理事会、非洲油料生产国组织、非洲木材组织等等名目繁多的组织机构相互交叉在一起。尼日尔、马里就共同参加了8个以上的组织,仅尼日尔一国参加的组织就达12个以上,塞内加尔参加的组织也在10个以上。其他许多非洲国家也都有类似的情况。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互交叉重叠,成员国往往以多重身份出现。这一方面反映了非洲经济一体化的深化,非洲国家相互间合作的加强,有利于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彼此间有着很实际的利益差别,不仅使不少一体化组织处于无暇顾及的松散状态,而且牵制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希望
尽管近年来,非洲大陆各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前景都一帆风顺。相比之下,只有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才是当今非洲最强大和最具开发潜力的经济集团。为此,建议中国企业家高度关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理由如下:
1、南非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发展、壮大的强大后盾。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是三个较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西非经济共同体尽管成立时间较早,但经济一体化计划基本上还未落实。东南非共同市场虽然近年来贸易自由化步伐迈的最快,而且按地域面积和人口统计,它也接近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6900万平方公里、1.38亿人口)的一倍,但是,东南非共同市场的经济实力(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714亿美元)却仅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1473亿美元)的一半,而且东南非共同市场内部存在致命的结构缺陷也决定了经济一体化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首先是贸易结构极其相似,几乎所有成员国都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商品贸易几乎占它们全部出口的90%,而且还都运往非洲之外的市场;其次是成员国工业化水平相差悬殊,一方面肯尼亚、毛里求斯、津巴布韦等工业化水平较高,另一方面其他成员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第三,该地区交通和通讯联系非常落后;第四,外汇短缺。另外,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北扩,肯尼亚、乌干达、和莫桑比克的退出,刚果(金)的动荡更加重了东南非共同市场的暗淡色彩。在北部非洲,尽管北非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因受撒哈拉沙漠的阻隔而着意加强与欧盟成员国的经济联系,对泛非自由贸易的承诺很少,不可寄予厚望。相比之下,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则因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加盟,实力大增。截止1997年底,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成员国已达14个,人口1.8亿,国民生产总值170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20—24%,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高5%。南非这个非洲经济的龙头老大,在自资源、工业、金融、交通和通信领域的优势必将推动南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大踏步的前进,成为未来非洲大陆实现一体化的火车头。
2、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已找到适合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运作模式,体制的创新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快速发展的内在保证。与大多数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有所不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不是以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模式──市场一体化为仿效的出发点,而将组织的最初目标放在地区合作和完成各项计划的基础上,通过在基础设施、生产和市场方面的共同规划和协调来促进贸易和生产的一体化。为更好的进行地区合作,该组织实行部门计划分工负责制来明确各成员国的使命。另外,为了节省开支和避免官僚主义,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在博茨瓦纳的哈伯罗内组建了一个小而干练的秘书处,负责协调各部门的行动。这种从集体自力更生开始,以发展为导向的地区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将保证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后来居上。
3、南部非洲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开拓非洲市场的桥头堡,国际资本的汇集和贸易机会的增加将成为南部非洲地区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外在推动力。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已被公认为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成功的样板,并赢得国际社会的重视。美国自1996年将投资和贸易摆到其对非政策的核心地位以后,就制定了以南非为中心、以南部非洲为通道逐渐向整个非洲扩散的非洲开发计划。美国比以往更加重视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合作。在原来提供发展援助、进行贸易和投资的基础上,1996年美国国际开发署成立南部非洲发展基金会,拨款1亿美元,帮助发展当地的中小企业。 1998年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向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成员国提出建议,设立国务卿驻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特别代表职位,负责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与美国之间的联络工作。1999年3月,在美国举办的首次“美国—非洲面向21世纪伙伴关系部长级会议”上,克林顿总统宣布不久将召开美国──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论坛。与此同时,德国也将南部非洲作为在非洲贸易和投资的重点。1996年5月,在奔驰公司董事长的主持下,德国提出了“南部非洲倡议”,承诺德国经济界将采取措施支持南部非洲的自由化和私有化进程。法国也对南部非洲给予了空前的重视,马来西亚、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加强了与南部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这就意味着南部非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可能从西方发达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那里获得它们迫切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其它一切有用的东西,因而发展机遇多于非洲其他地区。
4、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成员国大多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相对于其他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而言,适应新的多边贸易体制的时间要短,实施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更快。众所周知,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开始运行,标志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90年代蓬勃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又开辟了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新形式。这两种贸易自由化并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地区化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具体体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及其后继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是当前规范和协调全球贸易关系的权威机构,而且也是未来唯一可能协调区域经济集团之间关系的国际机构。 非洲国家无疑需要地区经济一体化,未来非洲的经济一体化中有关贸易自由化的安排自然要服从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 然而,低水平发展的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这个新的多边贸易体制。尤其是,它在世界贸易组织内的缔约国必须协调好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的阿比让协定和世贸组织要求它的贸易自由化进程表。目前,非洲经济一体化的重点是发展次地区性的经济一体化,以便为非洲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基础。各地区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必须在2007—2017年建立关税同盟,而后在2017—2019年实现全非大陆的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对外关税。由于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14国除塞舌尔外都是GATT的签约国,所以在贸易自由化方面,肯定走在其他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前面。
四、中国企业拓展非洲市场的意义与方略
非洲有53个国家,占联合国成员国的1/3,占不结盟国家的1/2,占77国集团成员国的2/5。非洲国家不仅在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而且也是我国在国际斗争中依靠的基本力量。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地位,挫败西方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等斗争中,非洲国家都给予了我国有力的支持。同样,中国也是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真诚可靠的朋友。长期以来,中国不仅对非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独立运动予以积极支持,而且支持它们巩固独立、维护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尤其对非洲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各项努力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但是,由于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的发展明显慢于彼此的政治合作。这种状况如不尽早改变,既不利于中非政治友好关系的巩固,也不利于中非双方经济的发展。因为:第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流来推动。而非洲是我国目前开拓海外贸易,搞跨国经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在当今世界进入资源和市场重新分配的时代,非洲国家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提高了自己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突出表现在西方国家重新关注非洲,纷纷调整对非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对非投资,加强与非洲的经贸交流,努力抢占非洲市场。可以预料,在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非洲必将成为大国激烈竞争的场所。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总体上讲是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铁、铜、铬、石油等的资源蕴藏量不大,森林、渔业等资源短缺。从长远看,非洲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能,对我国下个世纪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二,中国在非洲的外交阵地需要通过经贸合作来巩固。近年来,台湾当局在非洲大搞“弹性外交”、“银弹外交”,企图以非洲为突破口,推进其“扩展国际生存空间”战略,以达到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目的。非洲已成为台湾当局与我争夺外交阵地的重要场所。自非洲第一大国南非决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后,台湾当局也相应的调整了与中国进行“外交对决”的某些具体做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明显提升了经贸在外交活动中的地位。台湾“外长”胡志强甚至提出“以经贸为主轴”的外交思想,并要求各“驻外使馆”加速建构“经贸外交”战略,通过贸易、投资、会议、缔约和经援,巩固与“邦交国”的全面关系。台湾当局还准备对其“驻外使馆”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整,以改变清一色的外交人员的传统,补充一批经贸工作人员。台湾在非洲“外交活动”的新动向,更需要中国加大对非经贸合作力度,从而遏止台湾当局的“弹性外交”。第三,非洲国家强烈希望与中国加强经贸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非洲国家领导人不仅重视我国的大国地位,珍视中非友谊,而且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表示钦佩,高度重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希望学习和借鉴中国的经验,加快非洲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中国自然成为非洲国家理想的经贸合作伙伴。
既然发展中非经贸合作意义重大,那么,中国政府和企业就应站在战略的高度,用长远观点对待拓展非洲市场问题,尤其应抓住非洲经济一体化组织较为松散,尚未成熟之机,尽早进入非洲市场,选好落脚点。这是因为:
(一)、非洲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为中国企业拓展非洲贸易与投资市场提供了绝好时机。中国产品长期以来深受广大非洲人民的喜爱,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产品并没有在非洲扎下根来。近年来,由于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尤其是欧盟、北美和亚太地区经济贸易集团化的不断发展,使得非洲国家倍感压力与排斥。为此,非洲国家领导人不断强调非洲加强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并决定用集团对付集团的办法,加强在政策、国际贸易体制等方面的协调。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尽管非洲经济一体化只处于初始阶段,但是随着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非洲的区域市场必将由分散发展到整合,与之而来的生意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中国企业要趁非洲经济一体化尚未完全形成的有利契机,利用非洲经济一体化的圈中圈、连环套的特点,选准几个非洲国家为突破口,站稳脚跟,以点到面地拓展非洲市场。目前,以南非为火车头的南部非洲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呈现出新的经济增长群体的潜力。但是由于中国与南非建交晚(1998年1月1日),中国在南非的投资几乎为空白,因此,当务之急是发展与南非的经贸合作关系,扩大与南非的贸易,鼓励中国企业到南非投资,以其为中心逐渐向南部非洲国家扩散,形成中国在南部非洲及整个非洲的“商业网络”,占领非洲市场。
(二)、利用非洲市场,开展对西方国家的贸易。
非洲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关系密切。非洲对外贸易的60~70%是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由于历史的原因,非洲多数国家都是《洛美协定》缔约国,向欧盟出口的全部工业品和几乎全部的农产品享受免税待遇,并且不限数量。最近,美国也给予非洲国家包括纺织品在内的5800种商品以免税待遇,并取消经济改革成效显著的几个非洲国家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皮革制品的配额。中国企业可以利用非洲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给予外国商人的各种优惠待遇以及非洲国家传统的外销渠道扩大出口。中国外贸公司应将对这些非洲国家的双边贸易与向第三国的转口贸易结合起来,主要着眼于多边转口贸易。例如,中国的轻纺产品在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在欧美市场越来越受到不公正的限制和排斥,屡遭反倾销的歧视。如果中国的纺织企业去非洲投资办厂,不仅可以利用欧美国家给予非洲的优惠条件,饶过西方国家的贸易壁垒增加对欧美的纺织品出口,而且还可以带动中国相关机械设备、原材料品的出口。另外,由于我国机电产品在非洲市场很有竞争力,我国机电企业可以到非洲办一些投资小、见效快的实业。
——本文刊载于《西亚非洲》1999年第5期。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招聘信息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1120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