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三围标准对照表:形式美教学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4:25:56

《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探究学习


作者:蔡岳云 日期:2009-5-5 8:53:49 点击次数:1362
                ——学科立美建设课题研究课的两次教学实践与反思
【执教时间和地点】
  1.首次执教时间:2008年12月25 日下午第一节;对象:高二(3 )班;地点:四楼多媒体.教室。
  2.再次执教时间:2008年12月26日下午第一节;对象:高二(3 )班;地点:三楼美术班教室。
【设计思路】
  高二(3 )班是高二年级美术特色班。经过一年多专业基础训练和美术知识的熏陶,他们对形式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部分悟性高的学生在写生和临摹时,对范本和实物的色彩和构图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基础不同、能力上的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多数学生对形式美规律和法则了解不多,认识有限。本节课试图通过专题的探究性学习来加强和提升他们对形式美法则和规律的认识,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美术专业.学习。
  本课所用的教材是校本读物《美向何处寻》中的一个章节:《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该内容文字很简洁、明确,可惜没有相应的图片资料。所以我在课前收集了相关资料,准备好一些图片资料并做成幻灯片。然后邀请学生代表与我一起备课,共同研究上课的方法和步骤。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的文字资料,背诵关键词,从文字和语义上了解、熟悉形式美法则的基本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或上网.收集有关对比、和谐、比例、重心、对称、平衡、节奏、韵律美的图片资料,从图象上、视觉形象上探究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最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等活动,师生共同体验、探究、解读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力图将“立美育人”的教育理念自然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教师所发的相关文字资料、自我搜集形式美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能初步了解形式美基本法则的概念及表现形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交流、分享相关资料,分析作品,探究形式美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将形式美基本法则的相关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了解、熟记内容并思考其意义。然后把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分头去查阅资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和互相交流,尝试用从文字资料中获取的信息来解读视觉形象。最后通过课堂师生共同讨论、点评、分析作品让学生来完成对形式美基本法则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上述提升学生发现美、把握美的能力和听取教师总结,培养学生对形式美探究的兴趣,分享探究形式美过程中的乐趣。

  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和热情出乎我的预料。这节课从形式和过程上看,学生自学的成分和参与的程度比较高,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有的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的图片很切题,很精彩。比如:李迅敏、骆季华在分析节奏和韵律时,讲得很准确、很形象,图片资料选得很得当、很美。又如:李一诺在分析英国拉菲尔前派画家的人体作品时,用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等中国古代诗词的描写手法,来形容半透明的薄纱披在人体上的情形,既准确又生动,很精彩。再如:李文怡在分析《空姐与石膏像》这一摄影作品时,将平衡的概念表述得非常清晰、到位。这说明学生是很有潜力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被激发出来。大家在寻找资料和讨论分析形式美基本法则的过程中体验、感悟了探究的乐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进入了思考和研究的状态,这是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这节课从整体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设计的要求。反思这节课,虽然大体上自己和听课的老师都比较满意,但仔细推敲起来还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每个学生虽然只准备了几张作品,但总数太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交流。此外,教师收集的资料和本人创作的作品数量过多,来不及分析,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另外,ppt中的一些关键词太小,不够醒目。为此,拟作以下改进:
  一是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四个小组,各组分别准备二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的资料,加起来刚好是八条。
  二是教师的ppt图片精减一些,学生收集的图片,特别是学生自己画的作品再多一些,增加学生的参与面。
  三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中的关键词语字体加粗,再醒目一些。
  【再次实践】
  为弥补首次实践的不足,在第二天的课上我把该班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发言、交流。分别解析了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平衡、比例与重心、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演示了他们中学生参与自己收集和创作的图片资料。由于分头合作,集中精力,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教学的广度得到了提升。此外,教师的图片精减之后,时间上比较充裕,讲解和分析就比较充分,教学的深度得到了拓展。关键词加粗之后,更加醒目,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总之,弥补了上节课的不足,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总体评价与反思】
  探究性学习不是新生事物,任何形式的学习都包含有探究的成分,只是形式上有的明显、直接,有的含蓄、曲折而已。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强调师生互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区别于以往的接受性学习方法。回想这节课之所以成功,主要得益于自己平常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经常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在思考和研究的状态中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
  【意义揭示】
  回顾两次立美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我认识到:
  1.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是策划,是预设,教师必须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学生进行摸底和调查,然后再考虑相宜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教学设计不但要考虑一节课怎么上,还要酝酿一个单元,甚至一个学期怎么上。教学设计如果吸收学生参与,往往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学生中有些能力很强,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常常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因此,与学生一起备课,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既使教师较多地了解学情,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形式美感的教育重在平时,贵在坚持
  形式美虽然无处不在,但培养发现形式美感的教育则任重道远,收效甚慢,往往是“润物细无声”、“欲速则不达”。美的观念,美的情感,植入人们的心田有个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漫长过程。形式美的探究不可能一劳永逸。其实,不论在平时的速写、素描、水粉,还是人物、静物、风景的教学,都有形式美感的问题,都应把形式美感的教育渗透在其中。人类的科技、文化在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在变化,人们对形式美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形式美感的教育只有坚持不邂,长期积累,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3.探究性学习应注重过程,要人人参与、不怕反复
  学生能力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课堂教学中,总有一些学生反应比较快,思考问题比较全面,回答问题比较积极。而也有一些学生则是宁可做听众和观众,参与不够。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差距便会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以便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因为没有人人参与的探究性学习,其广度和深度都会受到影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痛苦、有失败、也有欢乐,这才有意思、有味道。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首先应成为一个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是探究性学习获得成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