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趴互动游戏:艾叶的作用、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46:58

为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 的干燥叶。味苦、辛, 性温。入脾、肝、肾经。功能: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主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内服:煎汤, 3~9g;或入丸、散或捣汁。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 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艾含挥发油, 为多成分混合物, 经分离鉴定的有:萜品烯醇-4(Terpinenol-4)、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蒿醇(Artemisia alcohol)、芳樟醇(Linalool)、樟脑(Camphorae)、龙脑(冰片 Borneol)、桉油素(Cineol, Eucalyptol)以及水芹烯(Phellandrene)、毕澄茄烯(Cadinene)、侧柏醇(Thujyl alcohol)等。
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艾叶对炭疽杆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 10 种革兰阳性菌有抗菌作用。
艾叶煎剂对致病性皮肤真菌有微弱的抑菌作用, 在5%浓度时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 30%浓度时, 对许兰黄癣菌、许兰黄癣菌蒙古变种、狗小芽胞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艾叶水浸剂(1:4)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艾叶油对球菌(白色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奈瑟菌)及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艾叶烟熏作为空气消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产碱杆菌及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病性真菌也有抑菌作用。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
感染结核杆菌的豚鼠, 经艾炷灸治疗后, 疾病进展缓慢, 病变较轻, 尤以病程后期更明显。艾炷灸尚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反应, 但增强程度较动物获得免疫性时为弱。
2. 镇静作用 艾叶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 能使家兔活动减少。给小鼠灌胃, 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但对士的宁、戊四氮和可卡因引起的小鼠惊厥和死亡无保护作用。
3. 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豚鼠实验证明:艾叶挥发油能抑制化学物质引起的咳嗽, 其镇咳机制主要是抑制延髓的咳嗽中枢, 该作用可被可拉明所抵消。酚红法表明:艾叶油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有祛痰作用。艾叶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气管平滑肌, 其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强。无论口服或喷雾给药, 均能对抗乙酰胆碱或组胺引起的哮喘发作, 且作用持久。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其抗过敏和直接作用於气管平滑肌所致。
4. 抗过敏作用 艾叶油灌胃, 对蛋清所致豚鼠过敏性休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但喷雾给药无效。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 或直接对抗过敏介质(组胺及慢反应过敏物质)所致。艾叶油尚能直接抑制慢反应物质、组胺和乙酰胆碱对回肠的收缩反应。
5. 对心脏的作用 艾叶油能明显抑制离体蟾蜍心脏的收缩, 对心率的影响不大, 但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浓度加大可使心搏停止。
6. 其他作用 艾叶水浸液给兔灌服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研究表明:炒艾叶炭、醋炒艾叶炭、焖煅艾叶炭能使小鼠凝血时间缩短, 它们的鞣质含量均比艾叶高, 艾叶油的含量比艾叶低, 提示艾叶的止血作用与鞣质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亦有报告认为, 艾叶止血作用的强弱与其鞣只含量的高低关系不大, 艾叶炭止血的有效成分尚待进一步研究。
艾叶煎剂对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艾叶油对实验动物有利胆作用;能增强小鼠炎症渗出细胞的吞噬能力。
早年研究报告指出, 艾叶因含鞣质, 可使因温刺法发热的家兔体温下降。但其作用量已近致死量, 故不能作为解热药。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慢性气管炎
a。艾叶60g(干品), 红糖15g, 加水煎成100ml, 分3~4次口服, 1周为1个疗程。治疗484例, 有效率为76.1 %。【武汉新医药 1971;(3):29】
b. 用蒸馏法提取艾叶油, 制成胶丸或糖衣片服用, 每日量0.1~0.3ml, 分3~4次口服, 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38例, 1个疗程总有效率81.88%, 近期控制加显效者为46.37%。【湖北卫生 1972;(7):4】
2. 治疗急性菌痢 用20%艾叶煎剂, 日服4 次, 每次40ml。观察21例, 均治愈。平均住院5.5天。治疗中同时补充维生素B、C, 个别病例给予输液。【浙江医学 1960;(3):142】
3. 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 艾灸大肠俞(双)、关元、神阙、足三里(双), 治疗6例, 全部治愈。【新医学 1974;(5):248】
4. 治疗间日疟 艾叶(干品)15~30g, 切碎, 用文火煎2小时左右, 过滤, 加糖, 於发作前2小时顿服, 连服2天。治疗53例, 症状控制有效率为 89%, 血内疟原虫阴转率为56.2%。药液须现制现用, 每日用 30g 的疗效较好。【山东医刊 1962;(5):22】
5. 治疗冻疮 艾叶、细辛、当归、生姜、花椒各60g, 桂枝、苏木各100g, 樟脑30g, 辣椒6枚。将上药置75%酒精(或白酒)3000ml内浸泡7天, 备用。使用时用棉签蘸药液反复涂擦患处, 日3次。治疗93例, 其中用药2天痊愈者6例, 用药3天痊愈者59例, 用药4~5天痊愈者28例。【新疆中医药 1989;(4):24】
6. 治疗寻常疣 鲜艾叶擦拭局部, 每日数次, 至疣自行脱落为止。治疗12例, 最短3天, 最长10天即行脱落。【山东医药 1972;(8):66】
7. 治疗阴囊瘙痒证(绣球风) 艾叶、千里光各30g, 加水浓煎后, 温洗患处10~15分钟,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避免局部搔抓和用肥皂、热水擦洗。治疗20例(病程短者3个月, 长者32年), 用药1~2个疗程后, 除2例无效外, 其余皮损、瘙痒均消除或减轻。【浙江中医杂志 1984;19(3):141】
8. 治疗闭经 艾叶30g, 肉桂、小茴香、川芎各12g, 乌药15g。共研细末。先将食盐250g置锅内炒热, 再倒入药末, 混匀炒热, 用布包好热熨於小腹部。每次20分钟, 早晚各1次。1剂药可连用4次。对於寒性闭经一般1剂即可见效。也可用於寒性痛经。【基层医刊 1984;(5):36】
9. 治疗小儿阴缩 艾叶100g, 放锅内炒热, 再用白酒、水各25g, 拌炒至艾叶湿润、不灼手为度。敷会阴、阴囊及少腹近耻骨部, 疼痛和拘急剧烈者, 加针刺三阴交(强刺不留针), 阴缩可在15~30分钟复常。治疗25例, 均1次取效。【新中医 1990;(3):17】
10. 治疗小儿腹泻 艾叶5g, 生姜2g。随证加减。水煎服, 日1剂。治疗116例, 痊愈92例, 好转15例, 无效9例。【广西中医药 1988;(6):44】
方剂选用:
1. 治疗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斤,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 当吐出虫物。(《补缺肘后方》)
2. 治疗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卫生易简方》)
3. 治疗气痢腹痛, 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 焙)等分。上二味捣罗为末, 酒煮烂饭和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空心。(《圣济总录》香艾丸)
4. 治疗湿冷下痢脓血, 腹痛, 妇人下血: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 川白姜一两(炮)。上为末, 醋煮面糊丸, 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温米饮下。(《世医得效方》)艾姜汤)
5. 治疗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 服三合。(《备急千金要方》)
6. 治疗盗汗不止:熟艾二钱, 白茯神三钱, 乌梅三个。水一盅, 煎八分, 临卧温服。(《本草纲目》)
7. 治疗痈疽不合, 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 白胶熏之。(《仁斋直指方》)
8. 治疗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 扬去尘末并梗, 酒煮一周时)六两, 白术、苍术各三两(俱米泔水浸, 晒干炒), 当归身(酒炒)二两, 砂仁一两。共为末, 每早服三钱, 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9. 治疗鼻血不止:艾灰吹之, 亦可以艾叶煎服。(《太平圣惠方》)
配伍效用:
艾叶配伍当归、熟地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当归补血;熟地养血补精。三者为伍, 有补血养血、温经止血散寒之功效, 用於治疗胞宫寒冷所致之月经不调、冲任不固之崩漏等。
艾叶配伍黄芪、党参 艾叶温经止血;黄芪、党参补脾益气。三药伍用, 有益气补脾、温经止血之功效, 用於治疗气不摄血之崩漏等症。
艾叶配伍香附 艾叶温经散寒止血;香附疏肝理气止痛。二者伍用, 有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之功效, 用於治疗肝郁挟寒之月经不调、心腹疼痛及男子少腹、睾丸冷痛等。
艾叶配伍棕榈炭 艾叶温经散寒止血;棕榈炭收敛止血。二者伍用, 有温经散寒、收敛止血之功效, 用於治疗出血、崩漏证属虚寒者。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血热者慎用。
毒副作用:艾叶油给小鼠灌胃和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47ml/kg和1.12ml/kg;艾叶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3g/kg。给兔腹腔注射艾叶油2ml/kg, 10分钟后开始出现镇静, 随后翻正反射消失, 呼吸减慢, 最后死亡。
临床应用本品, 偶可见到口燥、咽干、腹胀、胃部不适、头昏等, 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亦曾有报告, 一女性因治疗目的服用艾水约 500ml(浓度未明)而致死。报告认为干艾叶约需 100g左右才能致死, 药用量一般不能超过10g, 超过此量2~3倍, 即有中毒之可能。
局部外用, 艾的挥发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 可引起发热、潮红等, 偶可使肢体末端发生颤抖、麻痹。口服可刺激胃肠道, 使其分泌增加, 故用药量(干艾叶)3~5g 可增加食欲, 大量时则引起胃肠急性炎症, 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肠吸收后, 由门静脉达肝脏, 可使肝细胞代谢障碍, 发生中毒性黄疸和肝炎。但最显著的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 药用量可兴奋皮层及皮层下中枢(主要是运动中枢、血管收缩中枢、其次为呼吸中枢等), 故能引起痉挛、止血等现象。由於神经反射性的变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损, 又可引起子宫充血、出血, 在妊妇甚至流产。
本品中毒症状, 一般表现为早期有咽喉干燥、胃肠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 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震颤甚至全身痉挛, 严重者可致癫痫样惊厥、谵妄、瘫痪。数日后可出现肝肿大、黄疸、胆红素尿。孕妇则易导致子宫出血及流产。
中毒救治:
1. 用1:5 000的高锰酸钾洗胃, 硫酸镁导泻, 并口服活性炭末20~30g。
2. 出现痉挛性惊厥时, 先吸入乙醚, 或应用苯巴比妥、硝基安定等。
3. 腹痛腹泻时, 用硫酸阿托品1mg皮下或肌肉注射, 日3~4次。
4. 出现中毒性肝炎时, 用氢化可的松10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点滴。亦可口服肝泰乐、肝宁、维生素B、维生素C等药物。
5. 其他处理:将病人置於安静暗室内, 避免声、光刺激。
6. 中草药治疗:茵陈、板蓝根各30g, 山栀子、龙胆草、甘草各9g, 车前子(包煎)15g。水煎, 出现中毒性肝炎时内服。
【医家论药】
`艾叶, 生则微苦太辛, 熟则微辛太苦, 生温熟热, 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 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 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 起沉疴之人为康泰, 其功亦大矣。'(《本草纲目》)
`艾叶, 暖血温经, 行气开郁之药也。开关窍, 醒一切沉涸伏匿内闭诸疾。若气血、痰饮、积聚为病, 哮喘逆气, 骨蒸痞结, 瘫痪痈疽, 瘰疬结核等疾, 灸之立起沉疴。若入服食丸散汤饮中, 温中除湿, 调经脉, 壮子宫, 故妇人方中多加用之。'(《本草汇言》)
`艾叶, 能通十二经, 而尤为肝脾肾之药, 善於温中、逐冷、除湿, 行血中之气, 气中之滞, 凡妇人血气寒滞者, 最宜用之。或生用捣汁, 或熟用煎汤, 或用灸百病, 或炒热敷熨可通经络, 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 表里生熟, 俱有所宜。'(《本草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