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传奇之亡命演说:颜真卿--代表作品评价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9:02:41
2009-3-16 13:14:46 | 颜真卿--代表作品评价 3

第三辑 碑帖目录

   多宝塔碑

    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自署天宝十一载(752年) 四月二十
二日立。螭首座(残)。岑勋撰文,徐浩题额,颜真卿楷书,史华刊石。285 ×
102厘米。额隶书2行8字。文凡34行,行66字。 碑阴为吴通徵楷书“唐楚金禅师碑
贞元十二年”。碑立于长安安定坊(今西安市西关)千福寺内,宋时入藏西安碑林。
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碑文记叙西京千佛寺沙门楚金(俗姓程)夜读法华经,常见多宝佛塔,遂立志建
塔之事。碑文极言建塔光怪梦寐云物感应,修饰浮夸不可致诘,惟借颜真卿书名存
世。撰文者岑勋生平无考。题额者徐浩,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时官
检校都官郎中,与颜真卿同为尚书省官员。
    此碑系颜真卿44岁时书,是颜书诸碑中字体较小者,为其传世最早的碑刻之作。
所见最早本为宋拓本。此碑直刀平底,镌刻较深,又因石质坚润,剥落甚少,所以
传世善本锋芒犹新。北宋拓本15行“凿井见泥”之“凿”、31行“归我帝力”之“
力”字完好。清康熙间泐石一片,共损18字。此碑北宋拓与明、清拓字体差别很大。
宋拓精本的三点水多游丝相连,随年代近移,晚拓本多不连笔。

 

 9#     蔡明远帖 乍奉辞帖 邹游帖

与蔡明远帖 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22行,计138字。书于乾元二年( 759 年)。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又,收入宋《绛帖》。 此帖著录首见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记述蔡明远对颜真卿一片冰心,追攀不疲,大有心劳。因此,颜真卿致书词恳情切,感激之情溢于书外。

乍奉辞帖 拓本。未署年月,只具“廿四日”。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6 行,计32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又,收入宋《绛帖》。 此帖行文情深意切,读之颇为怅然。故王澍《竹云题跋》说:“此鲁公作人坚刚如铁,乃于朋友之间万分委至,故知千古真君子未有不近人情者也。”又说:“ 此帖拟即《与蔡明远》后。”

邹游帖 拓本。行书,信札。35.6×15.5厘米。凡8行,计45字。约书于乾元二年( 759 年)。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又,收入宋《绛帖》。  10#     鲜于氏离堆记 争座位帖

鲜于氏离堆记 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十六日镌刻。自撰,楷书。 刻于四川新政镇嘉陵江西岸离堆山上。原碑大小失记,已碎为四石,存40余字。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上元元年(760年)秋八月,颜真卿出贬蓬州(州治在今四川仪陇)长史, 上任沿嘉陵江而上,至阆州新政县(今四川仪陇)应成都兵曹鲜于昱之请,为其石堂题记。详述鲜于氏家族的业绩和开凿石堂的始末,盛赞其父鲜于仲通。碑初见宋赵明诚《金石录》等,后晦。至清道光年间郭程先视学蜀中访得,然仅存五石,字存58字。道光以后又失一石,又缺12字。郭程先(又名郭尚先)跋云:“此碑魄力雄厚,吉光片羽,少而愈珍。”

争座位帖 又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书于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拓本。行书,文稿。凡70行,计1187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其刻石存西安碑林第二室,方形竖刻,107.5×69.5厘米,分上下二截书,各36 行。此刻石世称“关中本”。 此帖系颜真卿与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 书。直言指谪郭英 在两次隆重的集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以致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鱼朝恩在当时是一个大权在握、骄横跋扈、朝野侧目的人物,颜真卿的斥责打击了他的嚣张气焰,所以世人称此书稿为《争座位帖》。全篇书法气势充沛,劲挺豁达,字里行间横溢着粲然忠义之气,显示了颜真卿刚强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迄今一千余年,读之莫不令人肃然起敬。 此帖原为安师文旧物,曾刻以传世。后安氏兄弟析居家财,真迹一剖为二。其后又进入内府,不复外见。内府亦辗转不知所终,遂世无见真迹者。此帖传世摹勒翻刻计有12种之多。郭氏家庙碑 鹿脯帖 鹿脯后帖

郭氏家庙碑 又名《郭敬之家庙碑》,全称《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自署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碑为螭首方座, 318×170厘米。碑阳凡30行,行58字,为颜真卿撰文并楷书,代宗李豫隶书题额为 “大唐赠太保兴国贞公庙碑”11字。碑阴无书写者姓名,刻有郭子仪兄弟子孙的官职名字,共4列、34行,碑额3行12字。碑存西安碑林,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碑系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为其父郭敬之所立。善拓本极少。据《校碑随笔》称,宋拓本铭词内第二句“虢土”之“虢”字右半清晰,到清初尚可辨,以后漫漶不清。明拓本铭词中“芝馥兰芳”四字均清晰,清初以后“芝”、“芳”二字尚可见,而“馥”、“兰”二字已磨损。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刻赵怀玉、陆  、董曾臣观款,在末行“建”字下空一格。有翻刻本,原石已泐字,翻刻本均完好。翻刻本多失原字神韵,唯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尚能体现颜书风神。

鹿脯帖 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9行,计82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著录首见宋米芾《书史》,刻本存《忠义堂帖》。为颜真卿与李光进书。李光进是李光弼之弟,官至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帖中称:“病妻服药,要少鹿肉,干脯有新好者,望惠少许。”颜夫人韦氏其时正在病中,需鹿肉佐药,可见其家境艰难。帖原为安师文旧物,《忠义堂帖》刻本当是墨迹摹勒上石者,远胜其他宋拓。

鹿脯后帖 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6行,计58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是帖著录首见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刻本存《忠义堂帖》,为颜真卿与太子太保李光进书。帖云:“惠及鹿脯,甚慰所望。”可见,是颜真卿向李光进乞得鹿脯后所书。  12#      捧袂帖 乞米帖 朝回帖 南来帖

捧袂帖 又名《与李大夫奏事》,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5. 6 ×16.5厘米。凡10行,计112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著录首见宋米芾《宝章待访录》,刻本存《忠义堂帖》。

乞米帖 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6.5×16.5厘米。凡4行,计44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据宋欧阳修《集古录》云:“此本墨迹在余亡友王子野家。子野生于相家而清苦甚寒士,尝模帖刻石遗于朋友。”米芾《宝章待访录》云:《乞米帖》“真帖楮纸在朝请郎苏 处,度支郎中舜元子也。得于关中安氏,士人多有临拓本。此卷古玉轴,缝有‘舜元’字印,范仲淹而下题跋。”后真迹迷失。可见北宋时,已有临拓本传世。《忠义堂帖》不见“舜元”字印及诸人题跋,当是以模本入石者。

朝回帖 又称《马病帖》,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 5 厘米。凡6行,计62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据岳珂《宝真斋法帖赞》云:“《朝回帖》真迹一卷,文与秘阁帖相似,而小大不同。”可见,真迹在宋时尚存世间,且已刻入内府阁帖中。其后不知真迹下落。又云:“公忠节贯穹壤,笔法贯古今。胸中所存,凛凛不屈;笔下是似,言言如生。百世而下,尚可拜而仰也。” 黄本骥《颜鲁公文集》收颜真卿与李光进太保书共八帖,此《捧袂帖》、《鹿脯》前后帖、《乞米帖》、《朝回帖》等均在其中。

南来帖 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4行,计28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是帖下部已缺损,第一、二行末均缺一字。  13#     硖州帖 守政帖 书马伏波语

硖州帖 书于永泰二年(766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12行,计118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是帖又称《疏拙帖》,著录首见宋米芾《宝章待访录》。真迹为麻纸本,清劲秀发,后无传。此帖系颜真卿与太子太保李光进书。时58岁,出贬硖州( 今湖北宜昌)别驾。举家南迁,朝廷不供给骡马,唯靠雇佣私车民船,“泡转几死, 前进不得”。

守政帖 书于大历二年(767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9行,计52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又称《与绪汝书》,刻本首见留元刚《忠义堂帖》。未见真迹著录。是帖约书于吉州别驾任上。帖中称“虽贬居远方,终身不耻”,并告戒绪汝等人,身处逆境时,“当须谓吾之寸心,不可不守也”。词恳情郁,虽贬不耻,尚念念不忘为人守心、为国守政,忠义之心溢于言表,令人敬畏。按颜真卿平生凡三次受贬:初贬同州,次贬蓬州,三贬硖州改吉州。唯硖州之贬,由言获罪,时在大历元年二月。是帖书于大历二年吉州别驾任上,时年五十九岁。

书马伏波语 书于大历三年(768年)四月。拓本,楷书,文。35.6×16.5厘米。凡6行,计34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是帖著录首见宋《宝刻类编》,系颜真卿为白云堂道士谭仙岩书写的一句警语,即:马伏波语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闻而口不可道也。”书于赴抚州上任途中。  14#     逍遥楼刻石 麻姑仙坛记 大唐中兴颂摩崖

逍遥楼刻石 自署书于大历五年(770年)正月一日。拓本。楷书题额“逍遥楼”三字。 字约 68×68厘米,竖刻,石为320×133.3厘米。为颜书最大者。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刻石今存广西临桂,四川梓潼、剑州也有二刻本。四川梓潼刻本,有宋绍兴十七年题记。

麻姑仙坛记 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四月。拓本。楷书,文一篇。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大历六年(771年),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当年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即是此时心情的反映。 据今人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所使拓本为横刻帖本,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传此帖本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故难寻佳本。据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子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情况的复杂。今人马子云《碑帖鉴定》称:闻何绍基(子贞)藏宋拓本,后为颜韵伯藏,现不知为何人所藏。又称原石为雷火所破,元建昌知府梁伯达重建。然元刻本今也罕见。以后又有唐晏云本,忠义堂何氏本、黄氏本,惟唐氏刻本最善,何氏本最劣。《校碑随笔》云:上海原石石印本,即罗振玉所藏,有张廷济跋,现也不知存于何处。 大字本,拓本。字径约5厘米,现存两种善本:其一为明藩益王朱祜滨重刻本,书法端严整肃(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二为清戴熙跋本的影印本(藏上海博物馆),点画清晰,极少漫漶。 中字本,拓本。字径近2厘米。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历来金石家著录,均言大、小字本,未及于中字本。元明时期未见重视,清代有多种翻刻中字本行世,已无足观。 小字本,拓本。字径1厘米左右。凡46行,901字。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宋刻帖不见收入小字本。明刻《停云馆帖》始收入,世传以南城刻本为贵。最早拓本为上海郭若愚藏本,石完整,字清晰,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唐中兴颂摩崖 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六月。楷书,元结文。416.6×422.3厘米。凡21行, 行 25字。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竖写左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 此刻又称《中兴颂》,碑文系元结于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所撰, 文辞古雅遒劲。欧阳修《集古录》云:“碑在永州摩崖石而刻之,模打既多,石亦残缺,今世人所传字画完好者,多是传模补足,非其真者。此本得自故西京留台御史李建中家,盖四十年前崖石真本也,尤为难得尔。”可见,石崖在北宋晚期就已残损。北宋末年又有多种翻刻。《集古录》记载:“蜀中资州模刻在其东北二岩,各刻一本,鹤鸣山、铜梁江上故亦有刻本。”故真本极为难得。至清代以后石崖之字剜凿严重,拓本失去颜书面目。 据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记载:“1973年秋在林彪家查获碑帖一批,其中有中兴颂石崖拓本之上半本。实为宋拓本,其字有部分损坏,然既不过肥而又不甚瘦,字虽大,而其精神犹如宋拓之颜家庙碑与后出土之颜勤礼碑之字。其上有藏印九方……此收藏者为李斯义,虽然现时尚未查知,据其印之刻法与印色之旧的情形来看,可能是明代早期人。”又:“此宋拓上半本,自‘大唐中兴颂有序’起至 ‘百寮窜身奉贼称臣’止,共存168字。明初拓涂描字在内,共存162字。后半本明拓本共存160字。”此本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影印本首先刊于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颜真卿》第二册。  15#     送刘太冲序 八关斋会报德记

送刘太冲序 书于大历七年(772年)。拓本。行书,序文。35.6×16.5厘米。凡22行,计159 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真迹著录首见宋米芾《书史》,系颜真卿送刘太冲西游时所作。刘太冲为颜真卿天宝末年平原旧友,广德元年吏部属吏,宣城陈留人萧颖士子弟,刘太真之兄。 据米芾《书史》记载,此帖真迹原为王钦臣故物,后为唐 所得, 将其中“ 才不偶命,而德其无邻”一行字剪去,而《忠义堂帖》却依然留存。此序首末皆有缺字,可见当时真迹就已经损泐。《忠义堂帖》起首所缺“刘太冲者彭”五字,由朱笔小字校补,序末也有朱笔题跋六行,均为清人孙承泽手笔。

八关斋会报德记 自署立于大历七年(772年)五月八日。楷书,文一篇。唐大中五年(851年)田悦补篆额,同年正月一日崔倬跋。368×83厘米。石幢八面刻,每面8行,行28字。石幢存河南商丘开元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明间拓本。 此记又称《八关斋功德记》,全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此碑记述唐河南节度使田神功的“功德”和宋州刺史徐向等为田神功得病后禳祈去灾所进行的迷信活动。宋州刺史崔倬于大中五年(851年) 正月一日所记《颜鲁公石幢事》云:唐会昌中(841年-845年)有诏,大除佛寺时被推倒埋于土中。大中四年(850年) 崔倬为是州刺史时访得,原石仅存三、四、五等三面,即自11行“郁仓生”起至25 行“夏四月忽”止。为成其全,崔倬依据前刺史唐氏家藏“模石完本”命人攻治。虽真 悬越,貂狗相属,但可存鲁公遗文昭示于后。重刻者为一、二、六、七、八之五面。原文后有篆书2行32字,似为篆额。又有“崔淮”、 “田廷”二人题名, “勒字官王良器”,“篆额田悦”,“崔倬撰”,还有“涂景”、“崔麟”等人题名。并有“镌字人石从建、高元赡”具名。崔倬所得前刺史唐氏拓本,未流传下来,崔倬补刻之初拓后亦未见。现存传世最早者为元明间拓本。元明拓本二行“颜”字右下角未损,“真”字可辨,“卿”字存左上角。明中拓本,二行“颜”字右下角稍损,“真”字损甚,“卿撰”二字已泐。明清拓本,“颜”字大损,“真卿撰” 全泐,较元明本损80余字。清乾嘉间本又损20余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明拓本,与《金石萃编》底本相较,多50余字,较上海博物馆藏所称“宋拓明补本”,约多30余字。  16#     宋璟碑 与夫人帖

宋璟碑 自署立于大历七年(772年)九月廿五日。楷书,文一篇。390×200×40.01厘米。四面刻。阴阳两面各27行,行52字。一侧7行,行50字;另一侧记, 大历十三年 ( 778年)书铭,均为楷书,字较其他三面为小,10行,行70字。有篆书额,5行20字。碑在河北沙河县西北东户村。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碑又称《广平文贞公宋公碑》,全名《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旧唐书》载:宋璟“少耿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弱冠举进士……当官正色,则天甚重之。”其历仕三朝,二度为相。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继姚崇为相后,励精图治,改善朝政,革除时弊, 终于迎来了“开元盛世”,时有名相“姚宋”之誉。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病逝, 次年归葬沙河乡先茔。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宋璟第四子御史中丞宋浑曾乞御制碑文, 因其获罪而罢。21年后,大历五年(770年)宋璟之孙宋俨为苏州刺史, 复请颜真卿书撰碑文,由邢州刺史封演主持,历时两年,立于宋璟墓前。颜真卿调任湖州刺史,撰碑侧记,而此时宋璟第八子宋衡又因案被贬,侧记未获增刻。直到大历十三年(778 年),才三稿其文而书铭,始建完整,颜真卿时年已达七十。 后世所见其碑书法风格不一,即缘上因。该碑文从议立到增刻,历时40年。 据明都穆《金薤琳琅》称:“碑久埋土中,近予友方思道作县,出之重树之于墓,以拓本见示。”《归震川集》云:“出土时碑已断,熔二百斤铁贯而续之,今方公所为修复封树,皆无存矣。惟此碑屹立于风霜烈日之中,恐亦不能久也。”明王世贞《 州山人四部稿》:“余始有碑侧记,又后一岁乃得碑文,颇剥蚀,其行笔与记全异。”可见明嘉靖时碑已断裂,碑字也已严重剥蚀。此碑因不得轻易捶拓,故传世原拓本较少。以前诸家并录范致君所记未断本,即仅缺侧记八字之宋拓本,至今未见,似未传世。明拓本“有惨恤二竖来吊”之“有惨”二字中稍损。“公实佐奇谋”之“奇”字损,“谋”字未损。又碑阴八行“左谕”二字,九行“笃前” 二字均未损。后至清康乾间,“左谕”二字与“笃前”二字仍完好。至嘉庆以后, “谕”字上泐连及“左”字,“笃”字下二点与“前”字上右点泐。翻刻本甚多。近年沙河县有马良辰书写复刻的《宋璟碑》。

与夫人帖 书于大历七年(772年)十一月。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19行,计180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著录首见宋米芾《宝章待访录》,系颜真卿为迁伯父颜元孙夫妇墓,与夫人韦氏书。  17#      臧怀恪碑 元结墓碑 裴将军诗帖

臧怀恪碑 约书于大历七年(772年)。拓本。楷书,文一篇。337×180厘米。凡28行, 行 64至68字不等。碑原在陕西三原县,今藏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晚期拓本。 此碑无立石年月,《集古录》作“开元十二年”,叶奕苞《金石录补续跋》以为“广德元年十月”,朱关田《中国书法全集》第26卷《颜真卿》考为“大历七年 (772年)”。从朱说。又, 据《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载:“此碑虽出鲁公手笔,而腕力较弱,似逊他碑。碑内有题字一行,说翰林院待诏、光禄寺卿李秀岩模勒,乃知此碑笔力之弱,实由模勒之故,论书者不可不知也。” 此碑全称《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据明都穆《金薤琳琅》说:“颜公此刻人间少传。”可见,此碑拓本明时就已少见。明拓本“李秀岩”三字后的二字残损,经考察为“补勒”。明晚拓本“有马千驷” 之“马”字,“勋劳”之“勋”字,“守节安卑”之“卑”字,“异于他族”之“ 于”字,皆完好。

元结墓碑 自署立于大历七年(772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拓本。楷书,文一通。263. 3 × 103厘米。四面刻。阴阳两面各17行,左右各4行,行33至35字不等。碑在河南鲁山县青条岭,元明间拓本藏北京图书馆。 此碑又称《元次山铭》或《元结碑》,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元结,河南鲁山(今河南洛阳)人,字次山,生于开元七年(719年),卒于大历七年(772年)四月。天宝进士。元结曾师事族兄元德秀,与萧颖士、李华等并为唐代古文运动先行者。乾元间曾隐居于湖北大冶猗犴洞,因号“ 猗犴子”。后移居江州 溪。参加过讨伐安禄山,立有战功。后为通州刺史,政绩显著。颜真卿与之交游,交谊甚洽。 此碑早期善拓本极少。元明间拓本,首行“经略”二字与下“元”字未损。明清间拓本,首行“经”字右下角“工”字中竖笔未损,末横笔左亦未损。“略”字右“各”字未损。乾嘉后“元”字只存其钩笔。

裴将军诗帖 传本,未署款及书写年月。行草书,诗一首。 此帖又称《送裴将军北伐诗卷》,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刻本。据黄本骥《颜鲁公文集·赠裴将军案》(四库备要本)称:“裴将军,裴也。《新唐书· 李白传》:‘文宗时诏李白歌诗,裴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尝与幽州都督孙 北伐,为奚所围,舞刀立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断,奚惊,引去。其事在睿宗时,见《新唐书·突厥传》。” 此书帖宋以后至清历代丛刻均未收入,但为明王世贞、张应文和清王澍推崇。今人评者优劣莫衷一是。 《裴将军诗》今见有两种传世,一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刻留元刚《忠义堂帖》拓本,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两种书写内容无异,书法体势差别很大。 宋《忠义堂帖》拓本,无署款及书写年月,凡27行,计93字。35.6×16.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纸本。无署款及书写年月,凡21行,93字。 评者认为墨迹本显然不是真迹。沙孟海认为《忠义堂帖》本,“风神胎息于《曹植庙碑》,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办”。

 18#      干禄字书 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

干禄字书 自署立于大历九年(774年)正月。刻本。楷书,颜元孙文一篇。碑下截已短缺,左右两面,一高260厘米,一高236厘米,宽155厘米。两面刻,各五层33行,行9字。篆书题额“颜氏干禄字书”六字。明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书此碑时已66岁。《干禄字书》的注字用小楷,除小字本《麻姑仙坛记》外,为迄今所见颜书刻石字体最小者。故宋欧阳修《集古录》有“鲁公书刻石者多而绝少小字,惟此注最小,而笔力精劲可法,尤宜爱惜”之说。 《干禄字书》大历九年(774年)原刻石,因模拓漫漶,故在开成四年(839年)由刺史杨汉公重新摹刻,尔后亦渐磨灭。宋初尚有原刻本和杨摹本流传。原刻与重摹两石,行列、字数均不同,惜年久早佚。南宋初已有木刻版流行。现存石刻为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所刻,在四川潼川。正文后刻有句咏题跋:“蜀大夫所见惟板刻,尤鲜得见其真。府尹龙阁宇文公(时中)比刺湖州,得鲁公书与杨汉公所摹二本,特为精详……于是俾以杨、蜀二本参校,若颜书之剜缺者,以二本补焉,不可推究者缺之,令通颜书之士摹勒刻石于泮。”另有宋宝五年(1257年)衡阳陈兰孙据杨汉公本重摹本传世。

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 自署立于大历九年(774年)七月二十七日。刻帖。楷书,文一篇, 表记一篇。 35.6×16.5厘米。凡190行,行2至5字不等。 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放生池碑》又称《天下放生池碑铭》,著录首见宋苏轼《苏轼文集》。据宋王象之《舆地碑目》称:“此碑旧在湖州文宣王庙,后移入鲁公祠。原刻已佚,现存留元刚《忠义堂帖》者,仅《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及《乞御题恩敕批答碑阴记》二帖。” 《放生池碑铭》,颜真卿撰于乾元二年(759年)冬,时51岁。 颜真卿《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记:乾元二年(759年)冬月,颜真卿升州(今江苏南京) 刺史任上,肃宗命左骁卫右郎将史元琮、中使张庭玉诏,于天下州县临江带郭处各置放生池,始于洋州兴道县,终于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凡81所。自书绢写碑铭一本。上元元年(760年)七月,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奏乞。考虑前书“点画稍细, 恐不堪经久”,又“擘窠大书一本”。至大历八年(773年)在湖州追立时, 颜真卿已经三书其文。至大历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又书铭《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及《乞御书题恩敕批答碑阴记》,并立于骆驼桥东,时年66岁。  19#     刘中使帖 殷君夫人颜氏碑 江淮帖

刘中使帖 书于大历十年(775年)。墨迹本。行书,信札。28.5×43.1厘米。凡8行,计41 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称《瀛州帖》,著录首见宋《宣和书谱》,无书写年月。刘中使,名刘清潭。据帖中“吴希光已降”句,约书写于大历十年湖州刺史任上。 是帖流传有绪。据《清河书画舫》:“颜真卿大字《瀛州帖》,为宋宣和御府故物,元初藏张可与家。”又据帖后王芝题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王芝曾从张啸江处以陆柬之《兰亭诗》、欧阳询《卜商帖》易得。明嘉靖间归项元汴“天籁阁”,后辗转落入厂肆。民初归李石曾。帖内钤有“三槐”、“悦生”二半印,“ 绍兴”、“张晏私印”、“王芝”、“项元汴印”等鉴藏印。后有元王英孙、鲜于枢、张彦清、白湛渊、田师孟及明文衡山、董思白等题识。明《戏鸿堂》帖亦有刻入。

殷君夫人颜氏碑 书于大历十二年(777年)。楷书,并篆额。碑连额190×54×24厘米。四面环刻,阴阳各9行,两侧各4行,行29字。额横题“唐钱塘丞殷君夫人颜君之碑”12字,分刻两面。碑原在河南洛阳玉虚观。元明间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碑无年月。据碑文载,颜氏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秋七月五日死, 次年春正月合 。又据碑中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应书于湖州任上被召之时。此碑是颜真卿为其姑殷履直夫人颜真定追立的。 此碑全称《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颜君神道碣铭》,著录首见宋《宝刻类编》。元明间,碑没入土中,清乾隆年间出土。碑上有“乾隆五十九年十月昭女张夔敬观”。 此碑未见宋拓本。现存最早本为元明间未入土前的拓本。据《校碑随笔》载: “此碑碑阳中断,剥落殊甚。旧拓本第二行‘金紫’之‘紫’下微损,次之则‘紫’ 之‘系’下泐作‘幺’,然未泐及第三行‘人’字。今则‘紫’字惟余其首,而‘ 人’字末笔亦与石花并矣。”清王昶《金石萃编》录文已不全。

江淮帖 未署书写年月。刻帖。行书,信札。21×18.2厘米。凡5行,计33字。 原刻久佚,见宋拓《汝帖》。 此帖首见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汝帖》,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留元刚收入《忠义堂帖》,名《一行帖》。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式古堂法书》卷五又收入。其他丛帖未收。此信札未书受信者名姓,待考。从文中“趋百里”、“期奉见”等语,可想见是一位受其敬重的人物。  20#     李玄靖碑 华严帖

李玄靖碑 自署立于大历十二年(777年)五月。楷书,碑文一通。渤海吴崇休镌石。约333 ×108×34厘米。四面刻。前后各19行,两侧各4行,行39字。碑原在江苏句容茅山玉晨观,已断为碎块。上海博物馆藏宋拓本。 此碑又称《李含光碑》,全称《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为了区别于张从申书写的《茅山玄靖先生碑》,故此碑又称《颜书茅山玄靖先生碑》。颜真卿撰于大历十一年,至大历十二年楷书铭石,时69岁。李玄靖,字含光,神仙道教上清派陶弘景第五代传人,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卒于大历四年(769年), 玄靖为其道号。颜真卿乾元二年(759年)升州刺史任上与他结交,相知几近十年, 且其亲属殷淑、韦渠牟并为玄靖门人,在升州时,颜真卿与其二人“尝接采真之游,绪闻含一之德”。所以极称其德行,谓之“天下道学之宗”。此碑为颜书代表作之一。 此碑建立在江苏句容茅山玉晨观,宋绍兴七年(1137年)五月十四日被大风折断,后由沈作舟重树。明嘉靖三年(1524年)又遭雷火,毁为碎块。经清乾隆、咸丰年间多人收访,又经战乱,至同治时,残石仅存600多字。 现存最佳拓本为宋拓本,有张廷济、张凤彝、吴云、何绍荃、吴让之、莫友之等藏跋。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说,是宋大风折碑后拓本。存1626字,只缺百余字。明拓本从“广陵”等字起,共1441字,“上柱国”下“鲁郡开国公”之“鲁” 字下半尚完好,“郡”字完好,“公”字右角未泐。又,末行“大历十二”诸字下较近拓本多“夏五月建”及“渤海吴崇休镌”等字。后人姚东樵翻刻本,均舛讹失真。

华严帖 未署书写年月。刻帖。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7行,计47字。 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又称《与澄师帖》。此帖书写时间无考。细检颜真卿生平,信佛崇道,往返交游,大多集中在永泰二年(766年)至大历十二年(777年)的贬谪期间。 据王澍《虚舟题跋》,颜真卿《华严帖》,“如万钩之弩,一发没羽,余稍参以《刘太冲》、《蔡明远》等叙,令就疏宕,力不足,故不免态胜也”。此帖摹刻失真,已非王澍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