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三王遗风在哪里:(原创)国画名家作品赏析(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4:29:07

 

(原创)国画名家作品赏析(三)

吴昌硕:敷色取势,不愧大家 

近代四大家之一的吴昌硕,其制以金石入画,画笔淋漓,色彩浓郁,气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风,开现代写意派先河,其善画牡丹,公推为清末以来第一人。吴昌硕在绘画的用色时喜欢用浓艳对比明显的颜色,尤其擅长用洋红。他常常把红、黄、绿等颜色调入到赭石色中,在冲突中取得协调。它在传统的用色基础上,汲取了民间绘画用色上的特点,成为历代写意画家中比较擅长用色的一位,也正因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此幅《牡丹图》,设色鲜丽,牡丹用洋红或杏黄,显得醒目动人。画面又突破常规,大胆施用赭绿色,观感强烈,敢于摒弃素朴恬淡、静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叶片墨中带色,色中带墨,重彩淡墨,淡彩浓墨,不拘一格,自得灵性。尤其画幅下端一枝,枝叶婆娑,令人觉有风来袭,颇具动感。辅以圆熟的题款,整幅别具意趣。艺术市场上,吴昌硕牡丹题材多见,其中HK佳士得和中国嘉德上拍的两件《墨牡丹》和《牡丹水仙》以过百万成交。此幅牡丹系日人中村不折旧藏并亲为题盒,自是弥足珍贵。

中村不折(1866—1943),日本美术家兼文物收藏家。年轻时学习油画,曾留学法国;回日本后又从真壁云卿学习南画。1895年,他在中日甲午战中获得一册《淳化阁法帖》,自此对收集中国书画文物产生浓厚兴趣,并陆续得到清末新疆、甘肃地方官员梁素文、何孝聪、孔宪廷等人所藏敦煌吐鲁番写本。1936年,他以自家私宅在东京创建书道博物馆。1927年3月初,编著的《禹域出土书法墨宝源流考》在东京刊印,由西东华书房发售。又与小叶鹿二合著《中国绘画史》。与中国艺术家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钱瘦铁等善,是关良留日学西画时的老师。

范曾:《神童》写本意,言志费苦心

“天地雄风生,万壑清泉响。神童化外来,意气何飒爽?长嘶千里驹,踯躅悬崖上。一跃越山溪,再跃惊海浪。自有回天术,不知名利网。灵光映其踪,不惧魍与魉。赤子有芳心,我愿从其往。”“诗本心画”,这首题于《神童》画幅上的诗,自然也是作者当时的心灵写照。当代艺术大师范曾创作于1983年的这幅杰作,在物质形式上是其艺术技巧的高度展现:幅中体现出来的各种艺术技巧,如钉头鼠尾线的勾勒、设色、状物和描情,甚至艺术家本人补题的所谓“光影法”的运用,皆可堪独步当时艺林;而在精神载体上,本幅则不仅直接发抒了艺术家置身名利场、被纷纷扰扰的人事牵绊而渴望着保持自己的纯真赤子之心的心灵呼唤,也具体阐明了艺术家相当的自信,所谓“千里驹”、“回天术”、“不惧魍与魉”云云,皆是如此。——这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命题:出世或者入世,都是个问题:出世则愧对自己满身的本事,入世则怕名利网的“魍魉”。作为协调这对矛盾的努力,神童和千里驹被艺术家用“光影法”圈在一片圆光里——这是一种相互的妥协,但他不欲人知、怕被人看破,所以补题言“用光影法写,颇有奇趣”。迂回如此,其中苦心用意可知!此外,本幅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作品,是范曾艺术当时的杰作。山石悬崖的状物造险,颇得潘天寿真意;苍松虬曲的枝干,又别具苍朴的审美质感;至于人物的神情动作、光影法的采用,更极臻化境,不可谓不精彩 

何香凝:梅中自有深意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香凝的主要艺术精力投放在为祖国河山立传上;其次是画梅花,她看重梅花敢于抗严寒和驱冰雪的大无畏品格,认为是新中国敢于反抗帝国主义封锁的精神所在。民主运动元老沈钧儒曾两度为她所画的“梅树”题词谓:“梅花不怕严寒,富有战斗精神”,“双清楼主有深意在”。这正道出了何香凝画梅花的上述用意和匠心。何香凝此幅别具特色。此期间何氏所作,绝大部分都是色彩丰富,给人以清新、开朗、鲜艳、明快和生机勃勃的美感;但此幅反其道行之,仅以水墨为之,梅枝盘曲虬结,如龙之欲上青云,如狮之欲噬劲敌;梅蕊则落落可数,更见精神。可见其中自有深意在。且其作画的技巧已达到了笔随神驰、炉火纯青的高境界,使画作真正做到了形与神的统一,及高政治水准与高艺术水平两者的完美结合,富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右边两小新枝,淡水墨勾之,生机蓬勃,作势欲上,更突出何香凝本意所在

齐白石《英雄独立》   

 以齐白石众多作品观之,鹰类作品可谓稀见;而其所作鹰类作品,又以松鹰图为多,鹰石图绝少,设色鹰则更少。嘉德本年度刚结束的拍卖会上,齐白石一幅赠以徐悲鸿的《松鹰图》以795.2万元的成交价居“鹰”类题材榜首,威武的苍鹰叱咤于艺术品市场。

本幅《英雄独立》以“鹰”“石”入画,刷刷几笔写就的顽石与傲立其上、随时准备翱翔的苍鹰几乎占据整个画面,构图上具有强烈的气势,也更显鹰的雄伟和特立独行。据画面题款,此幅作品创作于约1925年。1925年4月,齐白石南下返湘潭,因乡乱未止而居留湘潭城数月。落款提及的长沙天妃宫,位于大泉塘畔,又名娘娘庙,建于1924年。天妃宫由信众捐建,白石齐璜捐银两千文,有碑刻名。

傅抱石佳作_毛泽东《浪淘沙_北戴河》词意

抱石先生的山水画,向以纵横洒落的气慨为世所称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最能代表这一风神的作品是《万竿烟雨》,到六十年代中,其代表作品则是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之写意。

《万竿烟雨》写云山竹海,有超然隐逸之趣;《浪淘沙词意》则具有海天倾雨的格外壮阔的气象。这是作者在“换了人间”之后的新的创意。

《浪淘沙?北戴河》词意,抱石先生始画于1964年,至1965年春夏间,又画过若干幅,或横或竖,画笔略有差异,风貌则大体一致。此后四个月,先生便与世长辞了,这些应该说是他最后阶段的作品了。

该图为直幅、纸本。1965年5月所写。图中前景为礁石和暗红的秋枝霜叶,后景是片片点点的渔帆和朦胧的岛屿。起伏的波涛由近及远,由近礁而远岛,渐远渐淡地联系在一起。风挟着雨泼洒而下,摇打着秋枝霜叶和滚滚波涛,有动感,有声响,有节律……

这些都是画面看到的,有形的,看不到的呢?当然是无形的,是词人的联想和画家的感悟--在那渺渺茫茫,海天一色之处,不是飘荡着一千八百年前魏武曹操的诗魂么?诗的时空是没有限制的,画的时空又何尝有限制?

作品的笔是墨疾而重,重而破的。疾方有激情和动感,重才有力量,破便是自然的天趣。这些无不是抱石先生最为典型的风格特征。

黄宾虹《虞山图》

    黄宾虹生前曾说过,他自己的画要到30年、50年之后才能被大家真正认识。这虽然是他孤独的无奈感叹,但同时也体现出他对美术史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心。50年过去了,黄宾虹的绘画艺术正在被广泛认识,也为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黄宾虹已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绘画大师。

    于1923年创作的此幅《虞山图》具有鲜明的文化山水画特征,浑厚华兹,气韵生动,仍属“白宾虹”时期的艺术风貌,取自于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落款提到“拟墨井诗意”,墨井,即吴历,原名启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又号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与王时敏、王铿、王恽、王原祁及恽寿平 “四王吴恽”,为清初六大家。黄宾虹游常熟虞山,拟常熟人氏吴历诗意,自是别有一番意味。

    此件作品收录于《名家翰墨_黄宾虹特集》,并在王中秀编著的《黄宾虹年谱》中提及,是一件难得的精品之作,藏家可宝之。

黄胄《丰收图》

     黄胄自题:“一九七四年初冬于北京。此八年前作,笔生涩稚嫩,年久不动手,木然不知,所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之说,信然十年浩劫以后,病痛棵身,两年不能握笔,不幸如此,奈何。”

    文革十年浩劫,黄胄先生期间历经一波三折。就艺术生涯而言,1966年黄胄先生积存二十多年的画稿被付之一炬,并被剥夺艺术创作的权利。虽于1972年至1974年初在创作上有过短暂的恢复期,但在1974年初北京又掀起“四人帮”批“黑画”运动,黄胄先生因一幅题为《任重道远》的废弃作品而牵连其中。其艺术创作再度中断两年之久。对一位勤奋的画者,不能随意创作,恐怕是最痛苦、最不能接受的现实。然在环境如此高压之下,黄胄先生仍在坚持艺术的创作,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回应那个特殊的环境,并坚持着自己的艺术信仰。文革间,黄胄先生因过重的体力劳动损害了健康,以至在文革结束后,于1977年因脊椎综合症急性发作住进友谊医院,四肢轻瘫,在医院度过了两年零八个月。客观现实使黄胄先生的艺术创作中断了多年,多年后黄胄先生回应道:“不幸如此,奈何。”想必这“奈何”之中,黄胄先生最担忧的是绘画技艺的生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正是黄胄先生对自己的要求。难能可贵,虽言“奈何”,黄胄先生仍然在困境中坚持着艺术的创作。

    此幅《丰收图》的题材为黄胄先生再熟悉不过的边疆人民丰收季节的欢乐场景。画面中在万条垂下的成荫柳条之下,数只驴子驮着沉甸甸的葡萄而行。透过柳条,紧随其后的少数民族男男女女彼此交谈着,那喜悦的表情分明是在分享着今年的丰收。整幅画面设色丰富,紫水晶般的葡萄、红黄色彩艳丽的头巾与服饰、翠绿的柳枝以及由墨色变化而成的驴子,生气盎然而又富有生活气息。这些风景早已在烙印于黄胄先生的胸中,以至多年后默作此题材,仍能把握那种积极而内美的精神,并使这种精神不受于时空的限制,具有永恒的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