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的资料:《兰亭序》笔画形态分析与练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12:04
-

    古今论篆、隶、楷书笔法的人不少,但论述行书笔法的人却较少。原因是行书变化极为丰富,风格多样,不易强求划一而用一种模式。但行书的笔法还是有其规律可循的,它既不同于楷书的用笔,又不同于草书的笔法,而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
笔画形态分析与练习
    行书的笔画生动多样,变化丰富,方圆并用藏露互见,映带妙用,呼应关系外露,抒情性强,趣味浓,如行云流水,潇洒典雅,引人入胜。现以《唐人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为例分述如后,以供参考。
1.点及其变化
    上点  露锋向右下行笔,转锋向左轻轻挑出。起笔、收笔要轻,转笔稍用力按,如下面的“宇”、“室”、“察”等字。

    长点  露锋落笔,由轻变重,顿笔空收。修长而自然,如下面的“外”、“不”、“次”字。

    圆点  顺锋落笔,随即收回,可侧可垂,随字而异。入笔轻快,收笔势稳,以圆润秀丽为好如下面的“诸”、“之”、“永”字。

    启下点  顺锋落笔向右,稍顿即转,提笔出锋,带钩挑出,意连下笔。入笔尖细,势圆笔润,末笔轻快以连下笔,如下面的“亭”、“视”、“咏”字。

    挑上点  顺锋落笔向左,揉笔稍顿即转,提笔向右上挑出,呼应下笔。入笔尖细,顿笔蓄势以求圆浑,末笔出锋,左右呼应,如下面的”怀”、“快”、“观”字。

2.横及其变化
    长横  露锋落笔,向右运行,顿笔向左收锋。其势长而下露,如下面的“其”、“尽”、“可”字。

    短横  露锋落笔,向右运行,稍顿笔后向左收锋。其势短,与下部笔画相呼应。如下面的天”、“其”、“夫”字。

    挑上横  露锋入笔,按笔向右运行,运笔时力量下沉,取上向之弧势,挑笔向上,带出其他笔画,如下面的“在”、“末”、“述”字。

    带下横  露锋落笔,按笔向右运行,运笔取下向之弓势,顿笔向左下,带出下面的笔画,如面的“事”、“言”、“无”字。

    点横  以点代横,露锋落笔,收笔稍顿,腹下出锋,生动灵活。如下面的“既”、“云”、“合”字。

3.竖及其变化
    悬针竖  露锋落笔,中锋行笔向下,出粕重渐变轻细,末笔出锋,劲健而修长,如下面的“年”、“毕”、“带”字。

    启左竖  露锋落笔,中锋直下。收笔时稍顿,转锋左桃带出附钩,意连下笔,如下面的“将”、“其”、“畅”字。

    垂露竖  露锋落笔,中锋行笔向下。末笔稍偏左,顿笔向右上收回,含而不露,如下面的随”、“陈”、“怀”字。

    启右竖  露锋落笔,顺锋直下。收笔时稍顿,转锋右挑带出附钩,意连下笔,如下面的“俯”、“慨”、“信”字。

4.撇及其变化
    长撇  露锋斜向左卜运行,要将力量送到尖端,修长而洒脱,如下面的“不”、“天“今”字。

    短撇  露锋落笔,斜向左下撇出,短而斜,如下面的“系”、“作”、“俯”字。

    平撇  露锋落笔平向左撇出,写时要短而平,如下面的“和”、“楔”、“稽”字。

    回锋撇  顺势直下,直撇到尾部,稍顿回锋,笔势上扬。似撇非撇,修长而含蓄,如下面的“在”、“俯”、“者”字。

    带钩撇  撇尾折锋钩向右上,呼应下画,笔断而意连,情趣生动,活泼多变,如下面的“及”、“风”、“咸”字。

《兰亭序》笔画形态分析与练习(一)

《兰亭序》笔画形态分析与练习(二)

5.捺及其变化
    出锋捺  露锋落笔,由轻变重,向右下出锋,成外露之势,如下面的“述”、“又”、“峻”字。

    回锋捺  裹锋落笔,向右下弯曲运行,由细变粗,至末端提笔回锋,成含蓄之势,如下面的“今”、“文”、“遇”字。

    反捺  顺势向右下,取弓势弧形,边行边按,由重渐轻,撩尾轻快尖细,圆润出锋,如下面的“之”、“足”、“叙”字。

    启下反捺  捺末收笔,可折可转,出锋向下,或呼应下笔,或顺势结束,如下面的“终”、故”、“长”字。

    以点代捺  该捺时化捺为点,以点代捺,或捺尾出锋,笔势下垂,状似牵尾;或捺尾回锋,缩笔收势,形呈圆状;或末笔右顿,顺势空收,自然生动,如下面的“欣”、“大”、“足”字。

6.折及其变化
    横折  露锋落笔,向右上运行,顿笔折锋向下运行,如下面的“由”、“目”、“惠”字。

    竖折  露锋落笔,斜向左下运行,顿笔折向右远行,如下面的“世”、”山”、“此”字。

    圆转折  由横向竖过渡,该方折顿挫时,变为圆转,其势圆润,流畅自然,如下面的“畅”、“犹”、“殇”字。

7.钩及其变化
    横钩  先横后钩,横与钩相连。露锋落笔写横,行至钩处,先提即按,转(或折)锋出钩,要出锋快捷,短而有力,如下面的“抱”、“祟”、“亭”字。

    竖钩  露锋落笔,中锋向下运行,至末端弯向左钩出,如下面的“事”、“有”字。

    拖钩  露锋落笔,中锋向下运行,至末端顿笔重按后,向左拖出,如下面的“亭”、“可”、“静”字。

    斜钩  又称戈钩。露锋落笔,斜向右下弯出,至末端或向上钩出,劲健修长;或驻笔收锋,笔断意存,如下面的“岁”、“或”、“感”字。

    方钩  行笔至钩处,驻笔收势,不向左上挑出,而平向左前踢出;不取圆势,而求方折挺劲,类似魏碑的竖钩写法,如下面的“得”、“殊”、“事”字。

    平钩  又称心钩。其势平,多用于心字。顺势露锋落笔,笔势须平,向右平行,至末尾处折锋向左上挑出,钩向腹心。笔势应连贯,笔画须映带,方显生动,如下面的“惠”、“悲”、“感”字。

    竖弯钩  回锋落笔向下运行。转圆向右平推运行,顿笔转锋向上钩出,如下面的“死”、“也”、“况”字。

    竖弯  行至钩处,驻笔收锋,或回笔收锋以求含蓄;或向右前挑出,轻细快捷,流畅细劲,如下面的“化”、“流”、“此”字。

8.挑及其变化
    挑  即提。藏锋落笔,重按后斜向右上挑出,爽快而稳健,如下面的“抱”、“或”、“地”字。

    竖提(挑)    竖挑相连,先写竖,至折笔处,顿笔转锋,向右上挑出,不疾不徐,如下面的慨”、“浪”、“怀”字。